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铁姑娘

作者:寸石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三十九章 莲藕的传说

书名:铁姑娘 作者:寸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7:59

昨天晚上,于金水就已经安排好了。从今天开始,社员们都去村前面,白砂河南沿的莲藕汪里去扒莲藕。虽然社员们都去参加扒莲藕,但是,能拿动扒莲藕铁锨的也就是十几个人。这十几个人,都是年年扒莲藕的老手,他们都有扒莲藕的经验。也只有这些人,他们的家里才有专用扒莲藕的铁锨。这种铁锨比一般的铁锨小三分之一,铁锨的长度要长一些,厚度也比一般的铁锨厚。也只有这些人,他们上工的时候,只扛着一把这种专用的铁锨,手里提着一双用芦苇花编成的大草窝子鞋就可以。

其余的那些人,有挑着筐头子的、有背着粪箕子的、有去打麦场里推独轮车的。陈热闹和李玉福两个人,用扒莲藕的铁锨把抬着一个柳编的水斗子。就这样,一群全副武装的男女社员,顺着村前面的田间小道,朝莲藕汪的方向走去。

昨天晚上,于金水已经领着李玉福和陈热闹放了两个莲藕汪里的水。今天过去看看,汪里要是水都流干净了。直接砸开冰层,就可以下去扒莲藕了。要是汪里还有水,就在汪边上挖一个集水坑,两个人拽着水斗子上面的麻绳,把集水坑里的水攉出去。

他们一群人来到莲藕汪边上一看,那两个汪里的水,还真放得剩下不多了。于金水看了看,安排说:“于庆啊,你们几个年轻人,先下去把汪四边的冰层砸开。陈热闹、李玉福你们下去挖集水坑往外攉水。”

过了一会,这些蹲在汪边上吸着旱烟,等着扒莲藕的那十几个老师傅,看看莲藕汪里都准备的差不多了。他们便扔掉烟把,开始把脚上的棉鞋脱掉,换上一双大草窝子。这种大草窝子,比普通的棉鞋要大出好几倍来。里面揎上麦穰,然后把脚伸在里面,这样就是天再冷,脚在草窝子里面都是热乎的。

穿草窝子的最大好处还不在这里,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本身轻,浮力大。一个人穿着草窝子,站在莲藕汪里的淤泥里就不会陷下去了。这样,扒莲藕的人就像是站在旱地上一样,干活利索也能使上劲,更不耽误他们扒莲藕。

他们穿上草窝子下到汪里以后,用他们专用的扒莲藕的铁锨,便开始挖汪里的紫泥。提起于家寨大队的,莲藕汪里的淤泥为什么是紫黑色的,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于家寨村,早在唐朝以前这个地方就有人居住了。有一年,山东大旱,老天三年来是滴雨未下,庄稼苗子全部都旱死了,地里的粮食也是颗粒未收到。老百姓们没有粮食吃了就吃树皮,吃草跟。后来树皮、草根也找不到了,就都携家带口地四处逃荒要饭去了。

有一天,有一个小伙子带着他年迈的父母,也不知道他们是从什么地方逃荒来的。他们到了于家寨这个地方,又饿又累的实在是走不动了。后来,他们三个人来到了小河边上,喝了一些小河里的水,便在小河边上到头睡着了。

就在他们三口人躺在河边上睡觉的时候,正好被去东海龙宫里做客,回来路过这里的观音菩萨看见了。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知道山东这个地方已经是三年没有下雨了。她在龙宫里做客的时候,也曾问过东海龙王敖广:“山东这么旱,你们龙宫里为什么不行雨呢?”

老龙王听了,无奈地摇了摇头,说:“不是我们不行雨,是玉帝不给我们行雨的令牌。到底玉帝为什么不给我们行雨的令牌,我们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每一次,我去凌霄宝殿上向玉帝汇报山东的旱情,需要马上降雨解决旱灾的时候。玉帝听了,都是不高兴。玉帝不但不给降雨令牌,还生气地说:‘这都是他们罪有应得。这件事,你们东海龙宫不要多管闲事,该下雨的时候,会自然给你们降雨令牌’的。”

观音菩萨从东海里出来,向西一路上走来。她亲眼看见了灾民遍地,很多饿死的灾民尸体就暴晒在路边上,她看了心里也是非常难受。现在观音菩萨又看见,了躺在河边上的小伙子和他的父母。她便从天上下来,站在他们身边,想看一看他们三个人是不是也饿死了。当她看见小伙子和他的爹娘还没有被饿死的时候。她心想:怎么来帮帮他们度过眼前的这个难关呢?

就在她左右为难的时候,突然看见了在这条小河南沿,有一片很大的汪塘引起了她的注意。观音菩萨看了,心想:天这么旱,这片汪塘里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水呢?她想到这里,不由得来到汪塘跟前查看。只见这片汪塘不但面积很大,里面的水还不深不浅的非常干净。她想:这片汪塘里要是长满了莲藕,也一定能救活很多的灾民。观音菩萨看到这里,心里已经有救灾民的主意了。

观音菩萨赶忙来到天上,别的地方她也不去了,直接回到了南海。然后,来到她的后花园里,在一片茂盛的莲藕池里,她伸手取出来了一枝子,白玉一般的莲藕。又从莲藕池子里,取了一捧紫黑的淤泥。接着,观音菩萨也没有停留,又一次来到了小伙子他们睡觉的,小河南沿那片汪塘跟前。

她先把那捧紫黑的淤泥放进汪塘里,然后,又把那一枝子白玉一般的莲藕栽进淤泥里面。她栽完这一枝子莲藕,这才站起身来,拿出她玉净瓶里的柳枝,在汪塘上面挥舞了几下。忽然之间,就见这片汪塘里吹过一阵清风,清风里夹杂着浓浓的荷香。清风过后,整片汪塘里瞬间就长满了碧绿旺盛的莲藕。碧绿的荷叶中间,点缀着朵朵鲜艳粉红色的荷花。微风吹拂着荷叶和莲花,时间不长那漂亮的荷花就谢花了。

等到了第二天,小伙子和他的爹娘醒来的时候,他们第一眼就看见了那一眼望不边的汪塘里,长满了莲藕。小伙子高兴地趴在地上就磕头,他也不知道该拜谢哪路神仙,是他们在一夜之间种下了这么多的莲藕。往后,就会有很多的灾民不被饿死了。

小伙子磕完头,赶快来到小河南沿。下到莲藕汪里,没有费劲就摸出来了一枝子,白玉一般粗壮的莲藕。拿回来,和他的爹娘饱饱地吃了一顿莲藕大餐。从这以后,有很多路过这里的灾民,都吃到了观音菩萨在这里种的莲藕。等到身体养好以后,又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了。

小伙子和他的爹娘,也可能是自己的家乡里,没有让他们留恋的地方了。他们三个人就没有离开这里,便在这里安家定居了下来。原来这个小伙子姓于,后来,他在这里娶妻生子,慢慢地他的子孙后代也是越来越多,在这里形成了村庄,就是现在的于家寨村。

他们村里的莲藕,据说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是名声在外了。有一年,沂州府的知府知道了关于于家寨莲藕的传说。他便让管辖于家寨村的三水县县官,给他从于家寨弄了几十斤莲藕。他当时看见莲藕的时候,只见莲藕枝子不但粗壮,而且藕瓜还特别的长。让他感到心中不快的是,莲藕表面上糊了一层又紫又黑的泥,看上去有点埋汰。

这个县官,应该是已经看出来了知府大人为什么不高兴。他赶忙问跟随他一起来的官差:“你们怎么把莲藕带着紫泥就拿来了?”

官差听了大老爷的问话,马上说:“大老爷,您有所不知,于家寨的莲藕。一直都是带着紫泥买卖,只有拿到了厨房里厨子做菜的时候,才把莲藕身上的紫泥洗掉。据当地人说,只有现洗现做的莲藕才是最好的味道。”

知府和县官听到这里,他们也都起了好奇心。马上喊来了厨房里的厨子,让他现场清洗莲藕做菜。这个厨子看来也有些见识,他看见了莲藕,不由得说:“大老爷,这是于家寨的莲藕啊。”

知府见厨子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个莲藕,是于家寨的莲藕。马上对他说:“看来,你一定是做过这道菜。今天,你要是把这个莲藕做好了,本老爷一定有赏。”

厨子听见知府老爷说有赏,一下子就来了精神。他先拿起一枝子莲藕,熟练地从莲藕结上掐开。然后,用手拿着一节莲藕瓜,轻轻地拍打莲藕身上的紫泥,只见莲藕身上的紫泥随着厨子轻轻地拍打,都掉在了地上。接着他舀了一瓢清水就往莲藕上浇去,这时候,奇迹真的出现了。刚才还是黑墨一般的莲藕,经过厨子的冲洗,一下子就变成了象白玉一样洁白细腻了。知府看到这里,不由得脱口赞叹道:“出污泥而不染,用在于家寨的莲藕身上,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时间不长,厨子就用这于家寨的莲藕做了两道菜。一道是把莲藕切成块做成的面藕,一道是把莲藕切成丝,做得炒莲藕丝。当把这两道菜端上来的时候,闻着那香味就和一般的莲藕不一样。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那洁白的莲藕做出来的菜,却变成了又紫又亮的颜色了。

知府看了,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起一块面藕放到嘴里,只觉得这藕块绵软香甜,口感十足。接着,他又夹了一筷子莲藕丝,这莲藕丝的味道更是让他惊讶。藕丝不但柔滑还落带粘性,细细地品来还有一丝丝泥土的香味。知府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管辖的地方里还有这么一道人间美味。

后来,他进京面圣的时候,就把于家寨村里的莲藕当作贡品带进了皇宫里,也让皇上尝到了于家寨的莲藕。皇上吃了于家寨的莲藕以后,也是赞不绝口。皇上吃了莲藕以后,不但赏赐了沂州知府,还让沂州知府把于家寨的莲藕,当作专用贡品年年进贡。

这只是一个传说,咱们也不知道是真还是假,只是说来引读者老师一笑。好了咱们继续正文。那十几个扒莲藕的老师傅下到汪里以后,穿着草窝子站在紫泥上,便左右开弓,熟练地把紫泥挖到两边。在深度达到小腿以上的时候,就看见下面紫泥里的莲藕了。这时候,他们就都十分小心了。开始仔细地清理莲藕周伟的紫泥,清理干净以后,这才轻轻地用两只手,把长在这里一整年的莲藕拿出来,然后放在汪和汪之间的汪堑上。到了这个时候,那些不会扒莲藕的小伙子、大闺女、小媳妇们就有活干了。

他们先把莲藕从汪堑上用粪箕子、筐头子背出来。有一些装在独轮车上,有一些用筐头子挑着,一起高高兴兴地,送往生产队里打麦场里的地屋子里存放。这种地屋子,是挖在地下的。地上面稍有凸起,在上面樘上几根木棒,在木棒上面苫盖上秫秸,秫秸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麦禳,最后用一层厚土盖住。这样的地屋子不但防水,更主要的是保温。把从汪里扒出来的莲藕放在里面,就是再寒冷的天,也不会把莲藕给冻坏了。

等到生产队里的莲藕扒出来快有一半的时候,于金水就和小队会计王友江,他们分别领着两个人,用地排车拉着莲藕赶四集卖莲藕。这些卖莲藕得来的钱,就是他们生产队里的副业收入。到了年底,按全生产队社员们一年来,工分的总数平均开。一个工合多少钱,就分给社员们多少钱。那时候的工值,在他们于家寨来说,也就是一个工合着两三毛钱。一年下来,一个整劳力要是能挣上六七十块钱,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今天是腊月初十青山公社集,刚刚天明,于金水和王友江他们六个,就已经用地排车拉着莲藕来到了集市上 。他们来到这么早,就是想在市场上找一个卖莲藕的最佳位置。他们放下地排车,就看见烧茶炉子的和卖汤锅的都开始烧火了。于金水看了,他搓着冻得麻木的双手,来到李老头的茶炉子跟前。对他说:“李大爷,我们是于家寨的。现在又开始卖莲藕了,麻烦您老给找个好摊位。”

李老头抬头一看是于家寨的于金水,他们早就是老相识了。他站起来说:“你放心吧,现在市场上没有人,你们看好什么地方,在那里出摊就行了,保证不会有人找你们的麻烦。”

这个李老头,是青山公社驻地村里的人。他在市场上烧茶炉子卖茶水已经多年了。市场上没有固定的摊位,谁看着什么位置好就在这里出摊买东西。但是,得必须给李老头说一声。不然,要是遇到一个无理霸道的人,来和你争摊位。都说是自己先站下的,到了那个时候,谁有理也说不清了。只有李老头出面,对一方说:“这个摊位,谁谁早就让我给站下了,你们再找别的地方去吧。”

就这样,双方都没有话说了。李老头也不图啥,图的就是一天一毛钱的茶水钱。但是,不管怎么说,人家李老头已经在这个市场上待了几十年了,是地头蛇也罢,是市场上的权威人士也罢,他说的话就是管用。

十点左右的时候,集市上来赶集的人就已经很多了起来。今天是腊月初十,已接近年集了。所以,今天看上去,的确是比以前集市上的人多。于金水和王友江他们六个人,今天一吃过早饭就开始忙活了。他们三杆秤,两个收钱找零钱的,一个人打下手。刚刚过了十一点,他们的两地排车莲藕就已经卖出去一半多了,他们几个人心里也是非常高兴。就在这个时候,茶炉子上的李老头提着一壶茶慌里慌张地走过来。小声对于金水说:“你们注意点,联防队的人来了。”

李老头说完,放下茶壶马上就走了。于金水听了他的话,也马上警觉起来。他们虽然是给生产队里卖的莲藕,但是,还是小心为妙。他想到这里,马上给收钱的于庆和王友江说:“你们赶快把钱藏起来。”

他们两给人听了于金水的话,虽然是一时还没有弄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他们还是把大部分的钱都藏了起来,跟前就留下了一点找零的零钱。他们两个刚把钱藏好,他们的莲藕摊子面前就来了一伙戴红袖章的人。一个人粗野地问:“你们是那个大队的?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搞投机倒把。”

于金水听了,赶忙站起来满脸堆笑地说:“这位同志,你们误会了,我们是于家寨大队的,是给生产队里卖莲藕的。”

这个人继续大声问:“你说,你们是给生产队里卖的莲藕,你们有公社里开的介绍信吗?”

于金水麻利地从身上,拿出大队里给他们开的介绍信,交给这个人。他接过介绍信连看都没有看一眼,就给扔了回去。说:“我们只认公社里开的介绍信,既然你们没有,那你们就是在搞投机倒把。地排车和这些莲藕,都是你们搞投机倒把罪证,现在全部都给没收了。包括你们几个人,也都跟我们走吧。”

他说完,这伙联防队的人就像是土匪一样,一起扑过来把没有卖完的莲藕都给装在地排车上,就被几个队员给拉走了。其余的队员押着于金水他们,往公社里走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704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