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铁姑娘

作者:寸石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十九章 第一次冒险

书名:铁姑娘 作者:寸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7:59

天亮以后,于月秋起床洗了一把脸,就去找于金水了。她来到于金水的院子里,正看见他蹲在地上翻看着几把旧镰刀。听见动静,他回头一看是于月秋来了。马上站起来问道:“这么早你来干什么?不是说让从工地上回来的人,在家里歇两天再下地干活吗?”

于金水的老婆秋菊看见于月秋来了,赶忙从屋里拿出来两个板凳。笑着说:“你们去屋里,还是在外面说话?”

于月秋接过板凳。说:“就在外面说吧,外面凉快。”

于金水刚坐下来,又习惯性地摸出烟包子,一边卷着纸烟,一边漫不经心地问于月秋:“说吧,你找我有什么事?”

于月秋看着于金水点上旱烟吸了两口。这才对他说:“在工地上的时候,挨饿的滋味不好受吧?现在咱们家来了,应该不能再饿着肚子收麦子吧?”

于金水听了马上认真地看着于月秋。说道:“你有什么话直说,不要拐弯抹角的。当了几天女石匠连连长,心眼子还长了不少。”

于月秋也马上严肃起来,对他说:“我是想在咱们麦收的时候,先给每个社员们多少弄点粮食。就是把粮食和野菜掺在一起吃,社员们吃了也好有力气干活。要不然咱们天天连野菜都吃不饱,哪里还能起早贪黑地去抢收抢种。”

于金水听到这里,一瞪眼说:“你寻思着我没有想到这个事。我每年在麦收的这个季节,最愁得就是这个事。可是,咱们去哪里弄粮食呢?”

于月秋看着愁眉苦脸的于金水,小声说道:“咱们队里的仓库里,不是还有储备粮吗?反正是新麦子马上就到手了。到时候,填补上不就行了吗?”

于金水说:“我还认为你真有什么高招,却原来是在打储备粮的主意。这个储备粮谁敢私分,一旦走漏了风声,让公社里知道了,那还了得。”

于月秋说:“你大闺女要饭死心眼子?偷偷地分个十斤八斤的,哪个社员会说出去,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再说了,哪个社员分了粮食不都念你的好。你有粉不知道往脸上抹,却抹在屁股上。到了收完了麦子你再分,那时候家家都有饭吃了,谁还会值你的情。”

于金水听了说:“你话说得倒是容易,储备粮那可是国家的粮食。自从入社以来,咱们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人敢打储备粮的主意。”

于月秋说:“事是这么个事,凡事都能变通变通。咱又不是把储备粮分了不还了,也就是几天的时间。可就是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你知道这点粮食的重要性吗?真要是饿着肚子干活死了人,那时候可就成了大事了。”

于金水听到这里,也不再搭腔了,只是在大口大口地吸烟。过了好一会,他才把这个喇叭头子烟吸完。然后,他慢慢地站起来,把烟把使劲地仍在地上踩灭。说:“唉——豁出去了,社员们选我当了这个生产队长。他们就是想着,我能为他们办一点好事,我不能再让老少爷们失望了。”

于月秋一竖大拇指,说:“我就知道于队长是个好样的。”

于金水想了想,说:“我已经数算过多次了,小麦和玉米加在一起,一口人分十斤,仓库里储备粮也能够了。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分呢?得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才行。”

于月秋想了半天。说:“你看这个办法行不行?咱们先把各家各户的粮食口袋收起来。到了晚上下半夜的时候,把咱们三四个人关在仓库里。按每家几口人,把应分到的粮食都提前装在他们家的粮食口袋里。然后,一小批,一小批地再通知他们,来把自己家的口袋里的粮食拿走就行了。”

于金水听了,点了点头说:“就这样办吧,真要是出了事,有我一个人来承担。”

到了晚上,于金水把小队的会计王友江和保管员李玉山找来。把分储备粮渡过难关的事情,又和他们两个人商量了一下。他们两个人听了以后,除了感到惊讶以外,也都说这个粮食该分。因为现在各家各户,实在是都揭不开锅了,麦收大忙季节马上就要开始。社员们都饿得直不起要来了,谁还有力气去割麦子?去往场里挑麦子呢?

于金水看着他们两个人,也都非常同意分储备粮。最后他又交代说:“你们去各家各户拿口袋的时候,一定要嘱咐社员们管好自己的嘴。谁要是把这个事说出去了,今年分麦子的时候,他们家一斤麦子也别想分到。”

就这样,分储备粮的事情按计划慢慢地进行着。到了晚上下半夜的时候,于金水领着于月秋、王友江和李玉山。在仓库里,把每一家该分到的粮食,都装到他们自己家里的口袋里。然后,再去通知一部分人,来把粮食拿走。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粮食都分到了各家各户的手里去了。

让于月秋全家都高兴的是,这次生产队里分粮食,并没有扣他们家应分的粮食。于金水和王友江、李玉山都商量好了。于月秋的爹去世的时候,在生产队里借的那些粮食。在以后队里分粮食的时候,再慢慢地分批扣。

天气越来越炎热了,热得人们已经换上了夏天穿的衣服。银花也在这个时候,也忽然从青变成了银白。这个时候,在家里不能下地劳动的那些老弱病残,还有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和小学生们,现在他们都有活干了。他们按生产队里的要求,分散到山坡和山地的地边地头上,去采摘银花。采摘银花的活,小学生们一般都是去采一大早晨,回来还不耽误去上学。他们回来把采摘的银花交到生产队里晒麦的场里。保管员李玉山拿着一杆秤,把小学生们采来的银花称一称,多少斤记在账本上。等到卖了干银花有了钱以后,再按账本上记的鲜银花的斤两给钱。一般都是,一斤鲜银花给五分钱。正好现在新麦子还要等几天收割,这个时候在这里晒银花正合适。

下午放学以后,于亮背着书包气喘吁吁地跑回家里。刚一进门,他就闻到了一股很香的味道。他来到了屋里,还没有放下书包,就眼前一亮,看见吃饭桌子上放着一大盖顶子,娘用白面和玉米面放在一起蒸的馍馍。他赶忙放下书包,喊道:“娘啊,这个馍馍能吃吗?”

娘听到于亮的喊声,从外面进来了。她看见于亮一双手挥舞着,两眼贪婪地看着馍馍。心里一阵发酸。忙说:“能吃,你吃吧,吃了馍馍再去割兔子草。”

于亮也不回头,伸手抓了一个还热乎的馍馍,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娘赶忙给他到了一碗开水。说:“慢点吃,今天让你吃个饱。”

于亮吃完馍馍,高兴地挎着篮子拿着镰刀,出去割兔子草去了。小孩就是这个样子,只要是有好吃的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了。还没有黑天,他就挎着满满一篮子青草回来了。家里现在喂了四只长毛兔,兔子吃的草都是于亮放学以后割回来的。他也好像是已经习惯了,这个割草喂兔子的活。他每天放学以后,也不用家里的大人指使他。放下书包,挎起篮子拿上小镰刀,就自觉地去野外去割草去了。

娘也说话算数,等到薅了兔毛卖了钱,她拿出两毛钱来给于亮。让于亮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等到该交学费的时候,娘把卖兔毛的钱拿出来,给于亮交学费。今天晚上,于亮临睡觉的时候,对娘说:“娘啊,明天早晨你要早喊我。我和二蛋说好了,一起去采银花挣钱。”

娘听了,高兴地说:“行,你安稳地睡觉吧。我明天早晨一定早喊你。”

这个叫二蛋的孩子,其实叫李辉,二蛋是他的小名。他是保管员李玉山的小儿子,他和于亮天天来来回回在一起上学放学。有时候,还和于亮一起去割兔子草。

早晨天刚蒙蒙亮,娘已经把于亮喊起来了。她对还在揉着眼睛的于亮说:“早晨冷,穿上棉袄去吧。”

于亮答应着,穿上棉袄提了一个小篮子就出了门。当他来到二蛋家的大门口时,看见二蛋正站在大门口里等着他。二蛋看见了于亮,问他:“咱们去哪里采银花啊?”

于亮说:“哪里银花多,咱们就到哪里去采。你放心吧,我带你去的地方,保证让你累得手脖子发酸也采不完。”

于亮每年在夏秋季节,都和哥哥于庆一起去撸银花叶子。整个于家寨村,哪里银花多,哪里银花少,他是最清楚不过了。今天早上,他领着二蛋,跑跑走走地往村东北面走去。不一会的工夫,他们就来到了东山坡上。只见这里都是大墩的银花,应该是长在这里很多年了。每一墩银花上都结满了银白色的花针,也有一些开了花的金黄色的银花。这种开了花的银花虽然好看,但是,却不值钱了。收购站里收的最好的一级银花,就是银白色的花针。有点发青的银花针,也只能卖二级。价钱也是按等级分高低,一级银花卖的钱就多,以此类推,二级,三级卖的钱就少。

于亮和二蛋,他们也知道这个等级的分别。今天早晨,他们是集中精力地采摘那些银白色的花针。虽然他们人小,但是,他们来回采摘银花的手,速度却不慢。这时候,他们两个人也不再说话了。一个站在花墩下面,一个蹲在花墩上面。这样他们就能一次都把,该采摘的银花全采摘了下来。也不用走回头路,继续往前一墩一墩地采摘过去就行了。

太阳慢慢地爬上了东山,于亮觉得热了,觉得浑身都在开始冒汗了。他就想把棉袄脱掉,可是,当他把棉袄脱掉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光着膀子。早晨起床的时候,一着急却忘了穿褂子。于亮看看光着膀子也不是个事,现在的节气早晨光着膀子还有一些冷。他想:要是万一冻着感冒了,采银花挣得这点钱,还不够打针吃药的。没有办法,于亮只能是把棉袄脱下来,披在自己的身上,再继续采摘银花。

当他们两个孩子,把银花采摘满篮子的时候,他们也该回家去上学了。看着自己的胜利果实,高兴得他们一溜小跑地下了山。来到晒麦场里的时候,这里已经有晾晒的银花了。李玉山看着儿子和于亮来了,高兴得他马上拿着秤,给他们两个孩子称银花。于亮采摘了三斤半,二蛋采摘了三斤三两。李玉山把银花撒在场里晾晒上,然后把篮子还给他们。说:“你们赶快回家吃饭去吧,不要上学迟到了。”

两个孩子一边答应着,一边提着篮子跑回家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05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