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智人

作者:岭南仨人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四百零七章 衍生品(一)

书名:智人 作者:岭南仨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6:47

8月22日。

马达加斯加岛的北部航天城——附属12区内。

负责飞艇设计工作的白沙,正在该区的飞艇制造工厂中。

为了配套蒲公英项目,不仅仅集中了上百名飞艇设计工程师和研究员,更是直接在当地建造了一个飞艇制造厂。

很多庞大的科研项目,往往会带来一些衍生品。

比如眼前的蒲公英项目。

白沙一开始的飞艇设计方案是氦气飞艇,然而随着他们的改进,竟然点出了真空飞艇这个前沿技术。

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材料,名为“超—足球烯”,这种材料是另一个实验室研究碳纳米管过程中,研究出来的副产品。

虽然没有办法研究出理想状态下的超长纯净碳纳米管,但却可以合成一种二维状态的碳材料,即超—足球烯材料。

这种材料允许一定的原子级缺陷存在,可以做出半径几十米的球体薄膜,而且整个球体就是一个分子。

该材料在做成球体之后,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力学结构——类蛋壳结构,其在抵抗外部的均匀压力时,表现出超强的抗性和刚性。

一个立方米左右的碳球体,可以承受17.375吨的压力,而在海平面上的,一立方米的真空容器,大概需要承受10吨压力。

这意味着碳球体可以在地面使用。

而碳球体的重量非常轻,因为碳球体是只有一层原子的二维结构。

当然,由于碳球体的分子呈现蜂巢状结构,其原子之间间隙,是可以通过空气的。

为了增加其气密性,白沙和那个实验室合作,研究出错位复合型碳球体。

只要叠加12层,并将蜂巢结构错位排列,不仅仅可以保证气密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碳球体的刚性强度。

眼前的组装场中。

一个个半径30米的碳球体,已经安装在碳纤维骨架之中,组成了一个半径3公里的环型飞艇。

此时的碳球体并没有被抽真空,因此飞艇还可以停留在地面。

一旦抽真空,这些体积达到20亿立方米的碳球,将可以产生258万吨浮力,这个浮力是在海平面附近的高度才有的。

比如飞到5万米的高度,那里的空气密度只有0.001千克每立方米,2亿立方米的真空,只能提供2000吨浮力。

而蒲公英飞艇的自重却达到1430吨,这还是因为碳球体的总重量只有2.45吨,加上使用了轻量化的高强度碳纤维骨架。

整艘飞艇各个部件的重量中,碳纤维骨架1074吨、太阳能薄膜54吨、辅助推进器32吨、蓄电池40吨、真空碳球体24.5吨、抽真空设备47吨、电子设备和其他辅助设备181吨。

只剩下570吨左右的有效载荷。

那这个重量如何支撑几千吨的软管?

原因非常简单。

因为蒲公英飞艇并不是一艘,而是一连串。

根据不同高度的空气密度,可以计算出蒲公英飞艇在各个高度的浮力。

5万米0.001,浮力2000吨。

4万米0.004,浮力8000吨。

3万米0.018,浮力3.6万吨。

2.5万米0.04,浮力8万吨。

2万米0.088,浮力17.6万吨。

1.5万米0.194,浮力38.8万吨。

1万米0.41,浮力82万吨。

这是蒲公英飞艇在各个高度的大概浮力。

虽然考虑到对流层的气流,肯定需要将一部分浮力用在配重上,但随着飞艇越发靠近海平面,其浮力也在迅速攀升。

白沙今天就带着通信部的负责人张伟,考察真空飞艇的性能。

“这种飞艇的安全性如何?”

白沙笑着解释道:“由于使用了新材料,安全是没有太多问题的,碳球体的强度足以硬抗大口径机炮,或者小型导弹,就是不耐高温燃烧。”

张伟和几个通信部的技术人员小声的讨论了一会。

过了几分钟,张伟又开口问道:“3万米高度,5吨有效载荷,大概需要多大的飞艇?造价大概多少?”

白沙盘算了一下:“嗯……大概需要一艘120万立方米的飞艇,如果我们单纯提供飞艇,不包括其他设备,造价大概在35万~40万左右。”

“35万~40万?”张伟又转过头和通信部的人员交谈起来。

他对于这个价格还可以接受。

因为作为通信飞艇,在3万米的高度,可以覆盖很大一片地表。

张伟和一众通信部人员讨论之后,都认为这种飞艇不错,可以有效补充智人的通信体系。

由于未来的近地轨道企业,极有可能会变成各方势力的太空战场,因此平流层就成为了另一个特殊的空间。

特别是高度在3~5万米的区域,这里连高空战斗机都很难触及,而普通民用飞机都在1.5万米以下的空域飞行。

通信飞艇可以长期漂浮在固定空域,作为通信基站、监控雷达、监测遥感。

不过张伟还是希望可以将成本压低一些:“白组长,如果将有效载荷压低到1吨左右,可以减少多少成本?”

“这个吗?……”白沙估算起来:“大概可降低到单艘10万左右。”

张伟点了点头:“我代表通信部和你们基地展开这个合作,制造100艘高空通信飞艇。”

“没有问题。”白沙脸上满是笑容。

虽然这种合作对于他个人而言,并没有什么直接利益,但这也是智人内部的普遍情况。

改善通信系统,那是惠及整个智人的事情,白沙没有理由拒绝。

更何况有订单,飞艇工厂就可以维持生产,未来蒲公英项目完成之后,就不需要安排员工转业,减少了一部分麻烦。

其实这也是李青叶推动大项目的目的之一。

通过推动这种大型项目,带动各种材料和技术的研发,也为内部员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这一次通信部看中真空飞艇的潜力,计划造一批通信飞艇,就是蒲公英项目带来的衍生品。

通信飞艇在成本和安全性上,可比星链卫星系统更具优势。

毕竟飞艇载重比较大,成本比较低,使用寿命比较长,维修方便,可以长期在固定空域滞留,通信链路的容量比较大,通信距离比较短。

而星链卫星本身造价虽然不高,问题是这东西需要运载火箭发射上去。

以猎鹰运载火箭单次5700万美刀的发射报价,一次性可以发射60颗星链卫星,单颗星链卫星的发射运费就是96万美刀,就算是马斯克给自己打5折,也需要48万美刀。

再加上卫星本身的造价。

这成本可一点都不友好。

而且星链卫星的使用寿命堪忧,通信密度比较小、距离地表比较远、无法固定在一个空域,这些都是问题。

解决了安全和浮力维持的真空飞艇,如果搭载1吨有效载荷,实现20T左右的通信密度,并且可以覆盖半径上百公里的区域。

这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ω`),求订阅、收藏、月票和推荐票。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