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智人

作者:岭南仨人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本

书名:智人 作者:岭南仨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6:47

众人对模块的各个细节仔细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

随即他们又聊起了造船成本的话题。

造船厂的船体工程师伊诺,笑呵呵的开玩笑起来:“如果这个技术成功了,那以后我们扩充产能,就不用扩招那么多技术员了。”

“那是必然的,不然公司也不会如此重视这个技术了。”黄伟达笑着回道。

眼前这种船体一体制造技术,其实就是生物合成材料技术的一种变种。

通过预制的模块化模板,快速组成船只的船体轮廓,模板的壳体内部,布设上特殊的塑料防水布,最后不停的注入营养液、金属离子溶液、激素和信息素,让材料沿着壳体自己生长。

之前他们测试过排水量2万吨级别的运输船,现在这艘实验的运输船,则是8万吨级别的6500TEU标准集装箱船。

伊诺询问道:“目前国际报价是多少?”

一个从事造价的工程师回道:“三菱重工报价是每TEU1.5万美刀,三星重工、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是每TEU1.46万美刀,中船重工是每TEU1.42万美刀。”

[注:TEU即标准集装箱]

伊诺眉头一挑:“也就是说,他们的成本大概在每TEU1.3~1.4万美刀左右?”

“是的,如果是之前低价订单,按照当前成本,其实他们是做亏本生意。”

黄伟达有些好奇公司的生产成本:“我们的成本是多少?”

“如果是老工艺,我们其实只在两用运输船上有成本优势,其他船只的造船成本大概比其他船企低7~8%左右。”造价工程师解释道。

黄伟达继续问道:“那新工艺可以压低多少成本?”

造价工程师思考了一会才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在评估,粗略估计可以压低50%左右吧!”

“这么多?”黄伟达惊了。

根据国际船舶机构的统计数据:一艘民用船的制造费用中,人工30%、钢材25%、动力系统12%、舱室设备和甲板设备12%、通信导航系统6%、电力电气设备5%、其他船舶配套5%、设计和管理5%。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人工+钢材+动力系统+舱室设备和甲板设备,就占据了造船总成本的79%。

要知道在大型船只的制造中,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钢材,同时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

而造船的利润率,通常是按照造价的5~10%叠加到合同报价上的,所以合同报价会是总成本的105%~110%。

人工还好,毕竟员工工资不会出现太大波动。

但是钢材的价格问题就严重了。

假设A造船厂,在今年一月份接了一份订单,当时计算成本时,钢材成本是每吨600美刀,而到了今年七月份,钢材价格上涨到每吨900美刀。

这就意味着,总成本会提升12.5%左右,达到112.5%的程度,此时这份订单至少会亏损2.5%~7.5%。

虽然有时候合同是钢材价格高涨的时候签的,又在造船期间遇到钢材价格回落,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问题是人家海运公司也不是傻瓜,他们也会评估钢材的市场价格。

除非是非常抢手的LNG船之类,不然普通集装箱船、干散货船、滚装船、油轮之类,海运公司往往会挑在钢材价格低迷的时间段下订单。

而现在全球造船三大国之间,又处于恶性竞争状态,为了抢订单,往往相互压价。

在同级别同类型船舶订单上,华国船企的报价,往往会比南高丽、东瀛船企的报价低。

以17.4万立方米(载重吨10万吨左右)的LNG船为例。

三星重工的报价大概在2.5亿美刀,利润大概在1250万美刀左右;而华国船企通常报价为2.4亿美刀,哪怕人力成本和钢材稍微便宜一点,利润也就1000万美刀左右。

这种恶性竞争,导致钢材成本稍微出现波动,船企就要面临亏损。

一年造了几千万吨位的船舶,结果行业总利润只有十几亿美刀,这就是目前造船产业的困境。

其实东亚三大造船国都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但是他们根本停不下来,只能拼命卷下去,直到其他两家彻底完蛋,然后垄断整个造船行业,才可以终结这种恶性竞争的局面。

作为目前全球第四大造船国,吕宋面对这种情况那怎么办?

其实也无法改变当前局面,只能参与到内卷之中。

好在新吕宋造船公司背后有智人公司在全力支持,本身拥有各种新技术的加持。

造价工程师给众人粗略解释了一下:

“采用船体一体制造之后,我们可以减少10~25%的原材料浪费,另外我们的船体材料是硅铝钢,材料成本大概为原来的40%;人工成本为原来的33%左右;动力系统现在已经完成全面国产化,大概在原来都75%左右。”

黄伟达、伊诺等人的数学都不错,在心里面盘算了一下,就计算出大概的情况了。

按照目前东亚各大船企的成本作为参考基值。

则新吕宋造船厂的人工成本为10%、材料成本为10%、动力系统成本为9%、其他成本21%。

其总成本相当于东亚各大船企的50%左右。

这还是因为要给其他兄弟企业留足够的利润,不然成本还可以在压低10%左右。

也就是说,三星重工造一艘6500TEU的集装箱船,成本需要8450万美刀左右。

而新吕宋造船公司造同样一艘6500TEU的集装箱船,成本却只需要4225万美刀左右。

显然这种差距已经非常恐怖了。

造价工程师笑着说道:“其实大家还忽略我们公司的另一个优势。”

“另一个优势?”黄伟达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就是造船速度。”造价工程师提醒道。

顿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反应过来了。

新吕宋造船厂的造船速度确实非常快,甚至可以用神速来形容。

以眼前这艘6500TEU集装箱船为例子,如果采用新工艺,船体大概只需要两个月就可以完成。

然后开始内部舱室的二次调整、燃气轮机安装、船岛制造、配套设备安装,最后进行舾装。

估计130~140天就可以完成这艘船的建造。

这个速度,对于其他船企动辄建造一两年的大型船只而言,简直是吊打。

单位成本只有50%左右,单位建造时间更是不到一半。

新吕宋造船公司在各个方面累积下来的优势,加在一起之后,就变得更加明显了。

“科技果然是第一生产力。”黄伟达感叹起来。

伊诺转过头问道:“黄设计师,我听说船舶设计中心还打算添加一部分节能设计?”

黄伟达点了点头:“嗯,正在研究,不过不是在这艘实验船上测试,大概率要在下一艘船上测试。”

“是什么设计?”另一个工程师好奇的问道。

黄伟达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向众人粗略介绍了一下几种节能方案。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ω`),求订阅、收藏、月票和推荐票。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