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宋泼皮

作者:很废很小白 | 分类:军事 | 字数:0

0662【银币】

书名:大宋泼皮 作者:很废很小白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2

冬去春来,夏隐秋至。

海面之上寒风凛冽,李南嘉矗立在甲板上,神色有些惆怅。

她想家了。

在倭国,觉法只是个傀儡,而她这个大齐海军都帅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皱眉便能让倭国群臣胆颤。

李南嘉着实过了一把皇帝的瘾。

可,几天新鲜期一过,她就觉得厌烦了。

若非倭国还需她镇守,赴任官员还需时间适应,李南嘉早就下令回国了。

硬是熬了半年,等到第一批开采的银矿提炼完毕后,这才留下孙志与三千水师驻守,率大军班师回朝。

不得不说,倭国银矿确实多的吓人。

那些大匠来了之后,短短几日时间,便在九州岛上发现了一处,而且还是浅层矿脉,开采难度极低。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个又一个银矿被发掘。

李南嘉离开倭国时,已有二十六处银矿被寻到,而且据将作监的大匠推断,这还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银矿深埋地下。

除了十二万斤白银之外,与她一同归国的,还有三十多名倭国孩童。

这些孩童皆是皇室、权贵之子,大的也就七八岁,小的更是只有四五岁。

回国后,他们将会被送往国子监,待到成年后,才会允许回倭国,接手他们父辈的官职。

步入初冬,天气愈发寒冷了。

听内阁的相公们说,这就是陛下口中的小冰河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后冬季会愈发寒冷,直至西湖结上一层厚厚的坚冰。

这一点,其实她也能感受到。

小时候冬天虽也冷,可也有个限度,哪像如今,三九腊月天泼盆水,立刻就会在地上结冰。

迎着刺骨的海风,李南嘉心头一片火热。

今岁大朝会,自己应该有资格以臣子的身份,在正殿饮宴了罢?

忽地,她脑中又响起韩桢那日的调笑。

李南嘉心头一颤,赶忙摇了摇头,将脑子里升起的奇怪想法甩走。

这时,一名亲卫禀报道:“都帅,马上就要进港了。”

“嗯,降帆,竖旗。”

李南嘉点点头,下令道。

很快,神舟战舰上三面巨大的风帆缓缓落下,换上一面面色彩不一的旗帜。

这是海军诸多将领商讨提议,上呈内阁后,很快就被通过。

海港辨别船只的方式,商船与军舰入港之前,都要竖旗,辨明身份,否则迎接他们的就是数尊攻城炮。

而且旗帜并非固定,还需配合旗语。

至于海港上的守军能否看清,这无须担心,有大型望远镜呢。

在一众匠人的努力下,制造镜片的工艺得到提升,虽还是不如后世那般纯净透亮,但不影响使用。

数支神舟战斗群入港,卸货之后,立刻被拉入船坞,开始检修维护。

十二万白银则顺着高速公路,被一辆辆牛车拉向汴京。

……

冬日午后的暖阳格外舒服,沐浴在阳光下,只觉浑身都暖洋洋的。

赵佶靠在一块石碑上,晒着太阳,打着盹。

自从赵富金为韩桢诞下一位健康的小皇子后,他的待遇也变好了,每月俸禄多加了一贯钱。

靠着俸禄,没法大富大贵,可吃饱穿暖却没问题。

时不时还能下一顿馆子。

而且,扫御街这份工作其实很清闲。

别看御街有十里长,可东京城内压根就没有甚么垃圾,哪怕是牛粪马便,也轮不到他来清扫,早就被百姓捡回去晒干当柴火了。

有句话说的好,哪怕是一根树枝,在东京城里也能卖上价儿。

“这老小子。”

韩桢骑在马上,看着悠闲惬意的赵佶不由摇头失笑。

不过没杀他,让他扫御街的效果也格外的好。

这两年下来,莫说以前的赵宋旧臣了,就是东京城里的百姓,提起老赵家这帮人都直摇头。

一帮皇子皇女里,混的最好的反而是赵构。

这厮仗着一手蹴鞠手艺,成了社团红人,又在外城买下一座小院儿,日子过的有声有色。

收回目光,韩桢打马朝将作监行去。

昨日他就收到消息,李南嘉已经抵达胶州港,正押送十二万斤白银赶往京城。

这个消息让群臣振奋,哪怕是先前一直反对攻打倭国的臣子,也咧着嘴称颂陛下圣明。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钱字。

十二万斤白银,听起来不多,可实际上已经赶得上福建一年总产白银的一半了。

而且,这还是因为倭国刚刚平定,探矿、采矿、修建冶炼厂耗费了不少时间。

往后只会越来越多,按照估算,每年向中原输送的白银不会低于一百万斤。

于是,韩桢大手一挥,下令将作监下辖印钞部,开始着手铸币。

今日,是第一批样币铸造,他自然要来看一看。

印钞部去岁就被划归到将作监,不过地点却没变,在外西城的角落,毗邻五丈河,位置僻静,守备森严。

想入印钞部,需过三道禁卫盘查,一道比一道严格。

余伯庄早早在门外候着,见到韩桢,立刻迎上去。

“臣见过陛下。”

“余卿不必多礼。”

韩桢翻身下马,将马缰绳丢给一旁的侍卫。

余伯庄伸手示意:“一切准备妥当,陛下里边请。”

原先印钞部只负责印制青钱,如今又新增了一个部门,用于铸币。

在余伯庄的带领下,韩桢又穿过两道禁卫,这才来到一个院落。

刚进门,他的目光就被一台巨大的机器吸引。

高约一丈有余,东西南三面各有一个巨大的铸锤,按照铸锤的大小,一次能冲压百来枚。

效率不算快,但也不慢。

毕竟动力源自五丈河的水力,只要五丈河水还在流淌,就能够日夜不停的铸造。

在此之前,赵宋使用的乃是母钱翻铸法。

顾名思义,就是匠人先用一块铜板,手工雕刻成母钱,然后利用母钱为模板,在沙范上印出正反面,最后批量浇注。

前人并非没有想过冲压铸币法,只是因为材料问题而放弃了。

铜钱太硬了,而以前的冶铁技术,也不足以支撑制造出能够冲压铜钱的锻锤。

如今则不同,冶铁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况且银币比铜币要柔软的多,所以才能冲压铸造。

这台铸币机的工作原理是依靠水力冲压,通过杠杆原理和多个齿轮,带动铸币锤。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自然是无比简陋,但这已经是仅次于水运仪象台的尖端科技成果。

其中材料还用到了产自东南亚的橡胶,以及从石油中提炼出的润滑油。

可以说,算上这些新型材料,水运仪象台也比不上铸币机。

袁工匠并未让自己失望,泰山深处的军工所,有了内帑充沛的钱财支持,外加宽松的科研环境,这两年整出不少好东西。

可惜在汽油的提炼上,暂时进度不大。

主要是提炼汽油太危险了,高温高压下极易爆炸,光是今年就炸了五次,好在没有人员伤亡,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陛下请看,这是银币毛料。”

一名匠人端着托盘走来,余伯庄从托盘上拿起一枚递过去。

接过后,韩桢仔细翻看了一遍。

厚度只有一毫米,与民国时期的银元差不多,两面光洁,在阳光下反射出炫目的光彩。

纯银颜色灰暗,显然不会有这样的光泽和硬度,而是添加了铜、铅、锡、锌的合金。

其中配比,经将作监大匠们反复试验,才定下的。

在手中掂了掂,比银元分量轻一些。

余伯庄在一旁介绍道:“高炉烧制完毕后,趁还未冷却之际,用滚轮反复碾轧校直,最终压成厚薄一致的大块银片,然后送往水力锻锤处,切成大小相同的毛料。”

把玩着手中的毛料,韩桢问道:“一日可产多少枚?”

余伯庄答道:“银锭充足,可日产千枚。”

这个产量已经很高了,虽然有水力锻锤,可切割银币还是有些困难。

“不错。”

韩桢嘴角含笑。

余伯庄瞥了眼日晷,问道:“陛下,吉时已到,可否开始铸币?”

韩桢点点头:“开始罢。”

陛下发话了,余伯庄大手一挥。

银币毛料没有立即被送上铸币机,而是放进不远处的高炉里。

韩桢好奇道:“这是何意?”

余伯庄讲解道:“回禀陛下,银币中添加了其他金器,硬度比之以往更甚,而铸币机的锻锤力道终究是差了些,所以铸币前需回火,使其软化一些,如此铸造之后的银币花纹才会更加清晰美观。”

闻言,韩桢面露恍然。

啧!

水力锻锤虽然无污染无消耗,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动力终究有限,比人力高不少,可跟蒸汽液压完全没法比。

回火的时间不长,等到匠人用大铁钳将托盘夹出来时,毛料变得通体火红。

用小钳一枚枚将毛料摆放在铸币机的凹槽上,待到将凹槽放满,匠人挥挥手喊道:“开闸!”

下一刻,高高吊起的铸锤在水力牵引下,重重砸下。

轰!

不多时,铸锤又缓缓升起。

铸币并未结束,匠人把压制好的银币放进水桶里降温,随后送往对面的房间里,进行下一步打磨抛光程序。

约莫一刻钟后,匠人捧着托盘回来了。

托盘上静静躺着十枚银币,韩桢拿起一枚,正面阳刻着硕大的两贯二字,正上方还有一行小字,大齐三年制,周围边缘则是缠枝花卉纹。

反面是一条螭龙,精美异常。

韩桢满意地笑道:“余卿果然没让朕失望!”

目前定下的银币种类分为两贯、一贯、五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此外,往后使用银币,一贯就是一千文。

至于之前的铜钱照常用,各地银行会开设铜钱换取银币业务。

民间商人想凭此牟利,用劣质铜钱甚至铁钱换等价银币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此之前,朝堂上早就经过多次讨论,拿出了一整套应对之法。

苏昭德这个商务院院长,收集了如今民间市面上流通的各朝代铜钱、铁钱以及铅钱,结合各类银币的制造成本,制定了一套详细严格的兑换规范。

至于银币推广,还是老办法,由上至下。

官员先用,其次是与朝廷有生意往来的商人,结算时一部分用银币支付。

任何事情,由上至下都更容易。

又与余伯庄聊了几句,韩桢转身离去,那十枚头批铸造的银币,自然而然余伯庄送给了他。

出了印钞部,韩桢骑在马上,迎着暖阳朝宫中走去。

“喏,赏你们的。”

韩桢掏出三枚银币,抛给刘昌以及护卫左右的欧阳登和张贺。

对于他们来说,两贯钱算不得什么,陛下平日里出手大方,赏赐丰厚。

不过这毕竟是第一批铸造的银币,除了有纪念意义之外,还十分新奇。

欧阳登把玩着银币,越看越喜欢,忽地说道:“陛下,这银币端的精美,况且又是银子铸造而成,若流入市面,恐怕会引得商人百姓囤积。”

这会白银稀少,完全不够用。

不但官员权贵缺,寻常百姓更缺,因为银子除了是贵重货币之外,还能锻造首饰等奢侈品。

谁家成亲,不想给新娘弄一根银钗呢?

谁家生孩子,不想给孩子打一副长命锁?

国内人口太多,需求太大。

韩桢轻笑道:“无妨,有青钱打底,即便民间囤积也囤不了多少。”

几年下来,商贾和官员们已经彻底适应了青钱。

方便、安全,而且便于藏匿。

银币如此精美,刚发行时,肯定会有不少人囤积,不过官员和商贾有了青钱,即便囤也不会囤多少,而寻常百姓则有心无力。

况且,今后每年都有上百万斤的银子从倭国运回国内,银币只会越来越多。

……

……

哗哗哗!

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回荡着海浪声。

三艘客船飘荡在海面上。

烈日下,每艘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断了诡杆,有的船舱破裂。

船上的船员们正紧锣密鼓的修理着。

范恒穿着短打麻衣,站在甲板上,手持望眼镜,不断查看着远方海面。

脸颊之上,有一道血痕,手臂上也有多出淤青。

昨夜,他们遭遇了风暴。

风暴来的突然,且无比猛烈,十八条船,最终只剩下三艘,余者皆在风暴中沉入深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63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