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宋泼皮

作者:很废很小白 | 分类:军事 | 字数:0

0653【没事当甚么皇帝嘛】

书名:大宋泼皮 作者:很废很小白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2

四月初八。

短暂的休整之后,齐国水师倾巢而出。

此战不能拖,在于一个快字,不能给倭国足够的准备时间。

周雄率两支神舟战舰群直奔九州岛,李南嘉亲率两支战舰群进攻四国岛。

孙志留下一千水师驻守京都,率领另外一千人,外加橘竹康麾下的一千二百武士从陆地扑向中国地方。

莫看平忠盛的领地很大,可实际上都是贫瘠之地,尤其是九州、四国两岛,岛上山地林立,宜居之所只有几块狭窄的小平原,九州稍好一些,因临近高丽和中国,能够依靠往来商船收些税。

相比之下,四国则是彻彻底底的穷乡僻壤,山地占整个岛八成之多,横七竖八的山脉将平原切割成数个小块,百姓赖以生存的手段是捕鱼。

岛上共有四个令制国,分别是阿波国、赞岐国、伊予国、土佐国,因此得名四国岛。

令制国是倭国的行政名称,相当于中原的州、道或行省。

每一国的国主,称为大名。

根据从唐朝学来的制度,倭国将整个国家划分为五畿七道,共有六十六个令制国及壹岐国、对马国两嶋,合计六十八国。看似复杂,说白了就是一个个庄园主,手下蓄养着一支武装力量。

这些大名并不效忠于天皇,而是属地的权贵,如藤原氏、平氏以及源氏等。

若是类比金国,大名相当于猛安,武士则相当于谋克。

李南嘉选择登陆的地方是土佐国,此地位于四国岛南边,拥有狭长的海岸线,便于登陆。

当两支神舟战舰群抵达海港时,得知消息的土佐国大名,还以为是中国的商船。

殊不知,迎接他们的是刀枪!

三天,短短三天时间,李南嘉率领数千海军将士,横扫了整座四国岛。

四国岛人口不过三十余万,武士加起来不足两千,兵力悬殊倒也罢了,军械、战力、军纪各方面都是降维打击。

只一轮神臂弩齐射,一场战斗基本就结束了。

事实上,这三天时间九成都用在了赶路上,遭遇的抵抗往往是一触即溃。

另一边,周雄在九州岛的攻势同样顺利,一路攻城拔寨,毫无阻碍。

令人意外的是,九州有不少齐国海商以及亲近中国的倭国商人,得知齐军打来了,那些倭国商人一个个非但不害怕,兴奋之余还当起了带路党。

要说谁最恨天皇一系,那当属倭国海商。

谁都知道与中国进行海贸是暴利,只需要把一船船矿石运到山东,就能换取茶叶、丝绸以及瓷器,这一来一去,利润高达数十倍。

但偏偏天皇颁布了禁海令,不允许民间对外海贸。

所以,九州岛上的倭国商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中国海商赚大钱,暗自流口水。

商人么,大多逐利而忘义。

况且,齐军是打着觉法天皇的旗号,清君侧,诛奸佞。

对于倭国商人而言,谁当天皇无所谓,只要开海,他们就拥护。

四月十四,九州岛平定。

四月二十,中国地方平定,平忠盛兵败切腹自尽,一众子女家眷被俘,押送回平安京。

南边打的如火如荼,东北奥州的藤原忠通却无法施以援手,因为北海道的虾夷又暴动了,不知哪来的战船和军械甲胄,双方于津轻海峡展开海战,藤原忠通先胜后败,一度被虾夷杀到奥州本土。

好在源氏驰援及时,这才将虾夷打退。

然而,还不待藤原忠通喘口气,齐国海军大军杀来了。

……

……

步入四月下旬,天气逐渐变热。

东京城里的街头巷尾,又响起了冰饮子的叫卖声。

为期一个月的大礼仪结束了,各学派大儒粉墨登场,讲经论道,让天下读书人直呼过瘾。

其中最出风头的,当属晁冲之。

凭借融百家之所长创立的事功学,以及抛出盐铁论,瞬间被推上风口浪尖。

批评者有之,赞赏者亦有之。

关键此君性情刚烈,见批评的人多了,干脆在城外东郊摆下龙门阵,邀请反对者辩道。

这下子彻底捅了马蜂窝,前来与他辩论之人足有上千,可晁冲之丝毫不怵,舌战群儒,引经据典,将一众反对者驳的哑口无言。

此事之后,晁冲之名声大噪,事功学也被天南地北的读书人所熟知。

午后,艳阳高照。

阳光穿过窗棂,在垂拱内洒落一道道光柱。

无数细微的尘埃在光柱中翩翩起舞,上下翻飞。

这一幕叫达什么效应来着?

达利园效应?

好像就叫这个,记不太清了。

韩桢坐在御案后方,静静地看着光柱,脑中忍不住胡思乱想。

自登基称帝算起,满打满算快当了三年皇帝。

他现在有些后悔了。

入他娘,没事当甚么皇帝嘛。

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批不完的奏折,开不完的朝会。

满朝文武没一个省心的,南方系要安抚,蜀中系要提拔,北方系要怀柔……派系要平衡,地区要平衡,士农工商也要平衡,我他娘的平衡你大爷。

每天一睁眼就得面对刘昌那张死人脸,整天跟坐牢一样困在皇宫里,想出汴京散散心,还没来得及安排,百官的唾沫星子就已经飞到自己脸上。

延福宫是挺大,景色也很美,可关键再大再美,逛上两年也腻了啊。

难怪前世历史网文里,没几本书是自己当皇帝的。

要么当王爷,要么当权臣,女人没少顽,钱权也不缺,关键活的潇洒啊。

赵佶那老小子怎么就那么潇洒呢。

要不,回头把他请入皇宫,取取经?

话说当年自己不是只想着招安么,怎么稀里糊涂就当了皇帝呢。

不过不得不说,造反的过程确实很刺激,充满激情。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但坐上这个皇位后,一切都变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上马杀敌,冲锋陷阵,说句话都得反复斟酌。

“直娘贼,早知道当年就不造反了。”

韩桢幽幽地叹了口气,轻声呢喃一句。

此话一出,刘昌赶忙闭上双眼,身子微微摇晃,装作打盹的模样。

角落里的颜阶眼角抽了抽,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有把这句话写入起居注里。

至于守在大殿两侧的两名带御器械,更是眼观鼻,鼻观心,如同雕塑般,一动不动。

也不知过了多久,韩桢缓缓收起飘远的思绪。

拿起一份奏折,愣愣地看了一会儿,他忽地问道:“朕有多少日子没出宫了?”

刘昌一个激灵,赶忙睁开眼:“回禀陛下,距离上次出宫,已有三月余了。”

韩桢丢下手中奏折:“今儿个不想处理政务了,随朕出宫逛逛。”

今天也不知怎地了,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儿。

一天下来,只批了十几份奏折。

与其在垂拱殿里发呆,不如出去转转,换个心情。

在殿后小院换上一身儒衫,韩桢领着刘昌和两名带御器械出宫了。

东京城还是那般繁闹,街道上川流不息。

韩桢与刘昌一人捧着一个烧饼,边吃边逛。

还别说,杨婆家烧饼确实美味,烧饼烤的酥脆,上面洒的芝麻格外香,烧饼里头还夹着炙羊肉,一口下去,简直绝了。

如今,随着西京道的收复,齐国不但拥有河套,还打通了草原上的商道。

草原上的牛羊肉,得以源源不断的卖入中原。

先前赵宋时,羊肉的价格极贵,尤其是东京城,一只羊的价格都快抵得上两头耕牛了。

如今,随着牛羊增多,加之海错兴起,成了餐桌上的新贵,羊肉价格一落千丈,起码寻常百姓已经能消费的起了。

“入你娘,敢拿假酒糊弄爷爷!”

“也不睁大你的狗眼看看,爷爷自小就泡在酒缸里,什么酒一尝便知,找打!”

路过一间脚店时,二楼忽然传来一阵怒喝。

紧接着,就是一阵噼里啪啦的打砸声。

韩桢顿住脚步,只觉得声音耳熟。

“上去看看。”

韩桢招呼一声,率先迈步走进脚店。

顺着楼梯刚上到二楼,就听呜的一声,一张木凳迎面飞来。

欧阳登反应极快,一个闪身挡在韩桢身前,同时一拳挥出。

哗啦!

一声脆响,木凳登时四分五裂。

这一幕,让楼上的动静一滞。

刘锜先是一愣,当看清欧阳登以及一旁的刘昌时,不由面色一变。

这两人出现在此地,那么欧阳登身后之人,不用想也知道是谁了。

“陛下。”

刘锜哭丧着个脸,完全不复刚才的嚣张姿态。

韩桢从欧阳登身后走出,看着一片狼藉的地面,似笑非笑道:“说说罢,为什么砸人家店。”

“这店家拿假酒骗俺!”

说起这个刘锜就来气,从地上拎起一个银壶,嚷嚷道:“明明是春红掺水,却冒充凤州三年陈。”

闻言,韩桢看向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酒博士:“他所言可属实?”

“这……”

酒博士神色慌张,磕磕巴巴地说不出话。

这番模样,算是默认了。

韩桢给这件事定了调:“店家卖假酒固然不对,但你砸人家店也不对,此事两相抵过。”

店家哪敢不同意,自然是千恩万谢。

“还愣着干甚。”

见刘锜讪笑着愣在原地,韩桢轻哼一声。

出了脚店,韩桢继续沿着街道闲逛:“何时抵京?”

刘锜答道:“方才刚到,肚中饿的慌,这才来吃酒。”

他此刻穿着一身短打劲装,风尘仆仆,店家只当他是外来户,才拿了假酒坑他。

韩桢呵斥道:“想喝好酒就去正店,这些个脚店多行坑蒙拐骗之举。”

刘锜撇撇嘴:“正店哪去的起,吃一顿百来贯就没了,简直比匪寇劫道还狠。”

听他这么说,韩桢不由挑了挑眉,奇道:“这些年俸禄与分红不曾少了你分毫,算上赏赐,少说也有十来万贯了。你既未购置府邸田产,又未赌博享乐,钱呢?”

刘锜双手一摊:“一些给俺娘了,俺爹死了,家里没了进项,府里吃喝拉撒糜费颇多,还有一些借给兄长了,他打算在京师落户。”

他爹刘仲武能生,光儿子就十一个。

除了他和刘锡之外,其余兄弟都闲赋在家。

这么大家子人,又要维持将门体面,每月确实要花不少钱。

《红楼梦》中的贾府仆役丫鬟众多,生活奢靡,也不过是个中等人家,论起来与刘锜家差不太多,不过刘锜家人丁更多,每月所耗银钱不在少数。

刘锜好奇道:“陛下唤俺进京所为何事?”

韩桢说道:“朕给你说了一门亲事。”

“俺还年幼,没有成家的心思,陛下何必乱点鸳鸯谱。”刘锜一脸不请愿,小声嘀咕道。

韩桢没好气地说道:“要不是你老娘央求着让朕赐婚,朕才懒得管你。”

刘锜叹了口气:“娘也真是的,尽给俺添乱。”

拍了拍他的肩膀,韩桢温声安慰:“你放心,朕岂会亏待你,给你挑的娘子不论样貌身段还是家世品性,俱都是上上之选。那小娘子及笄之后,前来提亲之人便踏破了门槛,若非双亲疼爱,想多留在身边两年体己,早就许人了,哪里会等到你。”

“陛下莫唬俺。”

刘锜神色狐疑,显然不信。

韩桢在他后脑拍了一巴掌:“说甚么浑话。”

“不知是哪家的小娘子?”刘锜摸着后脑勺,哼哼唧唧地问。

“礼部郎中方无用的幼女。”

韩桢瞥了他一眼,吩咐道:“稍后回去好生歇息,明日打扮一番,前往金明池赴约。”

这会儿虽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也算开放,提亲之后,男女双方可在媒人的见证下,选个雅致之所见一面,相互了解一番。

“臣领旨。”

刘锜怏怏的应道。

见他亦步亦趋的跟着自己,韩桢摆摆手:“滚罢,别打扰朕逛街。”

打发走刘锜,他领着刘昌三人漫无目的的闲逛。

难得出宫走一走,烦闷的心情好了许多。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韩桢逛到了国子监下辖的蒙学馆。

此时,正值散学,蒙学馆外车马簇簇。

自打韩桢下旨废除资善堂,修建蒙学馆后,一众文武百官与商贾都将家中子女送往蒙学馆入学。

不为别的,只为提前与皇子皇女们打好关系。

“爹爹!”

一声软糯的呼喊自前方传来。

打眼望去,一个明眸皓齿的小丫头正迈着小短腿,满脸惊喜的朝他跑来。

身后跟着的小丫鬟神色惊慌,生怕她摔倒。

韩桢张开双臂,一把抱住小丫头,高高举起。

小笙奴开心的咯咯直笑,旋即问道:“爹爹是来接笙奴的么?”

韩桢在笙奴吹弹可破的小脸上香了一口:“是啊,笙奴今日乖不乖。”

“乖!”

笙奴嗲声嗲气地应道。

“走,爹爹带你回去。”

韩桢将笙奴架在脖子上,朝皇宫走去。

小家伙虽非他亲生,却乖巧可人,继承了母亲赵福金的美貌,极得他的喜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2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