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宋泼皮

作者:很废很小白 | 分类:军事 | 字数:0

0643【大礼仪】

书名:大宋泼皮 作者:很废很小白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2

“快些,今日龟山先生与具茨先生论道,若是去晚了,便没位置了。”

“莫催莫催,容俺吃完这碗汤饼。”

东城闻鼓巷的一间汤饼摊上,两名身着儒衫的年轻人坐在摊前。

其中一人身形高瘦,面色焦急中带着些许无奈,时不时探头朝巷子外看去。

另一人则身宽体胖,相貌憨厚,捧着一大碗海错汤饼吃的津津有味,享受之色溢于言表。

见他碗里不剩多少了,高瘦的读书人劝道:“好了,赶紧走罢。”

“不急。”

憨厚青年不急不缓道:“松鹤兄需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闻言,高瘦读书人苦笑一声。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他还能说甚么呢,只能压下心中焦急,继续等待好友吃完。

喝干最后一口汤,憨厚青年长出一口气,赞叹道:“不愧是汴京,一个胡同小巷的摊食儿都这般美味。”

得了夸赞,汤饼摊的小贩吹嘘道:“不是俺说大话,俺家的汤饼,就是比之七十二家正店也差不分毫。”

“哈哈。”

憨厚青年哈哈一笑,问道:“多少钱?”

小贩笑呵呵地说道:“诚惠二十七文。”

“啧!”

憨厚青年砸吧砸吧嘴,心中暗叹汴京物价之高。

这一碗汤饼,在他成都老家,顶破天了也就十五文。

这还不算甚么,住宿才是大头,一间外城胡同小院的破旧民宿,一天都要价八百文,更离谱的是,就这还供不应求。

见状,小贩忙解释道:“大官人您别嫌贵,您可这满京城打听打听,要是有低于二十七文钱的海错汤饼,您就回来把我这摊儿砸了。”

“嘿,你这厮……”

憨厚青年觉得小贩挺有意思,正欲掰扯两句,一旁的高瘦读书人却抢先一步将一把铜钱拍在桌上:“二十七文,掌柜的你点点。”

说罢,就拉着好友朝巷子外走去。

出了巷子,两人沿着街道直奔太学而去。

此次大礼仪举办的地点,选在了太学隔壁的辟雍。

按理说大礼仪该选在国子监,之所以选在辟雍,就是因为辟雍足够大。

辟雍是崇宁二年时,赵佶亲自下旨命将作少监建造,以赵佶那好大喜功,奢靡无度的性子,他亲自下旨督造的辟雍,不论规模和精美程度,远非国子监和太学这两个老破小能比。

除了有一个巨大的广场,可以用来讲学论道之外,还有上千间宿舍,正巧可以用来安顿受邀前来论道的大儒贤士们。

受邀的大儒贤士食宿与路费全免,除此之外大礼仪期间,不限制旁观,各路州县的读书人若想旁听也可,只不过路费与食宿就得自理了。

这一胖一瘦两名青年就是不远千里从蜀中赶来,自费旁听的读书人。

一路上,似他们这般的读书人不在少数,老少皆有,俱都脚步匆匆,焦急中夹杂着兴奋与期盼。

大礼仪对他们而言,是百年难遇的盛会,一旦错过,将会抱憾终生。

为此,齐国各地不少读书人自掏腰包,也要一睹盛会。

况且,此次朝廷邀请了各学派的大儒大贤之中,有些年事已高,早已退隐田间,不再讲学论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能得闻大儒讲学,也不枉来京一趟。

这个时代,法不轻传,学问无价。

尽管宋时印刷技术提升,使得文风昌盛,读书人暴增,可真正的顶级学问,依旧掌握在少数世家门阀手中。

而这些学问是世家门阀安身立命,延绵不断的根本,哪里会轻易传授?

但如今在朝廷举办的大礼仪中,各家各派却是把压箱底的绝学都拿出来了。

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东京城太大了,从东外城到国子监,足有好几里路程,他们二人却没有选择坐马车。

经过前几日的堵车,这些赴京的读书人都学聪明了,宁愿辛苦些走路,也不愿坐车了,坐车一堵就是半个时辰起步,等到了国子监,论道也结束了。

紧赶慢赶,两人终于在辰时一刻之前赶到国子监,憨厚少年早已累得气喘吁吁,他毕竟痴肥,加上刚刚吃了一大碗汤饼,好悬没吐出来。

“快,里头还有位置。”

见国子监大门还没闭上,高瘦青年面露喜色,拉着好友就往里冲。

没法子,旁听的人实在太多了,不快些连个落脚的位置都没有。

广场被精心布置过,中间搭建了一座高台,外圆内方,长宽十丈有余,铺设毛毯锦垫,乃是论道之所。

高台四周东南西北,设有三排座椅,共计二百余个座位,供朝中官员与受邀的大儒旁听所用。

至于更外围的位置,则空空如也,来旁听的读书人要么席地而坐,要么自带软垫矮凳。

等到二人挤进广场的时候,广场上已经黑压压的坐满了人,距离高台五十步以内挤的满满当当,彻底没了位置。

两人也顾不得嫌弃,赶忙寻了一处空地坐下。

此处相隔高台五十余步,根本就听不真切。

坐下后,高瘦青年数落道:“让你早些来,非要贪图口腹之欲,耽误了正事。”

“松鹤兄此言差矣。”

憨厚青年伸出胖乎乎的手指,指了指前面黑压压的人,苦笑道:“咱们住在外城,就算卯时出发,也比不得他们这些住在内城的快。”

闻言,高瘦青年不由面露苦涩。

他二人家境殷实,否则也来不起汴京,可到了东京城后才发现,竟连内城的民宿都租住不起。

好在常玉坤早有准备,每一日的大礼仪论道,都会有史官记录下来,翌日刊登在《青州文报》上,以便全国各地无法赶来的读书人观看学习。

两人说话间,不断有一波波的读书人涌入辟雍。

不多时,诺大的广场便座无虚席。

那些来晚了的读书人,一个个懊悔不已,只能站在广场边的学舍屋檐下,远远眺望高台。

当~

就在这时,一声清脆悠扬的铜钟声响起。

要开始了!

所有人神色一凛,正襟危坐,闭口不言。

在上千人的注视下,一名耄耋老者,被一个青年搀扶着缓缓走向高台。

此人正是龟山先生,杨时。

作为程门立雪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在二程先后离世后,成了洛学当之无愧的扛鼎人。

龟山先生之名,已经不止在国内了,西夏、大理乃至安南皆有大批读书人,尊其为大贤。

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出使高丽国时,王楷还特意问:“龟山先生现如今还健在吗?”

由此可见,杨时名气之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53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