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为国家修文物

作者:十三闲客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一百九十四章 都是浮云(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毕)

书名:我为国家修文物 作者:十三闲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1:41

景市御窑厂十多处窑口,为了烧造“各种釉彩大瓶”,历经一年零七个月的全力运转,所有窑工们分成几批轮班上窑,日夜不休。

到如今,总算是成功烧造出了集十七种釉彩于一身的“各种釉彩大瓶”。

“大人,大人各种釉彩大瓶在此,请大人过目”

此时,御窑厂的协理六十三,已经紧随老格之后,和几名工头一起,将一只“各种釉彩大瓶”搬到了官署门外。

数百名窑工,脸上带着各种表情,簇拥着他们,一起跟了过来。

唐英听到六十三的呼喊声后,便推开门,缓缓地走了出来,老格紧紧地跟在了他的身后。

那只“各种釉彩大瓶”,就那么静静地矗立在人群这种,和乾隆皇帝派人送来的新瓷画样几乎一模一样。

此刻,天色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洒落在这只历时一年半才烧造出来的新瓷器物身上,仿佛为它的全身都镀上了一层金光,庄严大气。

唐英忍不住快步上前,细细地从头到尾查看了一番。

这只“各种釉彩大瓶”,尽管五彩斑斓,像是一个穿着大花棉袄的村姑一般,浑身上下都透露出淳朴的乡土气息,但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它是真的牛

毫不夸张地说,“各种釉彩大瓶”是史上技术难度最高的瓷器

事实上,在唐英的眼中,乾隆皇帝早已摆脱了普通意义上的艺术审美,他开始玩技术审美了。

什么是技术审美

技术审美源自于对于人类自身能力的沉迷和赞叹。

如果能拥有一件做到极致的物品,就等同于拥有了支配这种技术的力量。

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沉迷的事

实际上,乾隆朝的景市御窑厂,一直都是在玩技术、炫技术。

那时的官窑瓷器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指向:把技术发挥到极限,穷尽所有可能。

这一点,也是“各种釉彩大瓶”在烧造过程中,失败了无数次之后,唐英才认识到的。

在督陶御窑厂期间,他不仅成功仿造出了哥窑、汝窑、钧窑、定窑、龙泉窑等全国各大名窑名瓷,就连景市失传的许多名品,唐英也都竭尽全力让他们恢复了生机。

明代的釉里红和祭红瓷因烧造难度太大而逐渐失传,也在唐英的手中重见天日。

此外,还有洋彩、青花、像生瓷等等,都在这一时期的御窑厂里达到了巅峰。

可以这么说,唐英对景市御窑厂的苦心经营,让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乾隆皇帝才生发了“炫技”的念头,然后“各种釉彩大瓶”诞生了。

唐英看着眼前这一只貌似土气,实则技术含量极高的“各种釉彩大瓶”,心中思绪万千,他抬起一只手,轻抚着光滑细腻的瓶口,喊了一声:“三哥”

过了半晌,无人应答。

唐英这才回过神来,转头望去。

在他的眼前,是一群勤劳、质朴的窑工,他们的脸上,有人带着兴奋和喜悦,也有人带着激动和悲伤

只见人群前方,一名四十出头的憨厚汉子,虎目含泪,颤抖着朝他拜了一拜,哽咽道:“大人,家父半年之前,便已归天了”

把头李三,在御窑厂同时连开十多个窑口的时候,为了将烧造“各种釉彩大瓶”的失误率将至最低,几乎吃住在了窑里。

可他毕竟是年逾六旬的老汉了,又常年辛苦劳作,身体本就不是很好。

在熬了整整一年之后,李三的身体终于熬不住了,一下子就病倒了,之后,便再也没有醒过来。

李三,原名李桂生,西江景市人,御窑厂把头,生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桂花飘香之际,卒年不明。

他十岁时,便与两位哥哥一同入窑学徒,之后历经练泥、拉胚、把桩,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看窑把头。

他将自己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瓷窑,烧造出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精美瓷器,却没有一个人记得他的真名。

“三哥”

唐英仿佛没有听见李三儿子的话,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喃喃自语,“我们,把这瓷瓶给烧出来了啊”

看到这里,向南缓缓地收回了目光,不再继续看下去,关于督陶官唐英的结局,他早已从历史中知晓了。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已经督陶28年的唐英,此时已是75岁高龄了,而且还重病缠身。

他上书向乾隆“乞骸骨”:“奴才喉咙疼痛之疾数年,气血日衰,医药不能速效,仰邀慈庇解任。”

并婉拒了乾隆皇帝要他儿子唐寅保接班的旨意,说儿子“究系少年,诸事阅历未久”。

他知道做一个督陶官很苦很累,而且,这官职虽然不高,但毕竟要和皇帝打交道,一生都是小心谨慎、战战兢兢。

哪怕是如此,他也是时常会受到皇上的责罚,苦不堪言。

这种日子,唐英自然不想儿子继续过下去。

乾隆接到唐英的奏请之后,很是敷衍:“已有示下了。”

然而,事实上,还没有等到乾隆皇帝的天恩示下,重病缠身的唐英就去世了。

几天之后,唐英之子唐寅保请西江巡抚代上奏折向乾隆皇帝报丧:

“职父今于七月二十九日在署病故。”

对于这样一位从康熙朝便入宫随侍,而且还为他在瓷器“炫技”上作出汗马功劳的老臣之死,乾隆皇帝只御笔朱批了一个字:

“览。”

看着静静摆放在玻璃展柜里的这只“瓷母”,向南之前看到的那些画面,在脑海里不停地翻滚着,心中激荡难平。

他既为古代窑工们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又为他们难以想象的创造力而惊叹。

那么多美轮美奂的瓷器艺术品,完全都是靠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一次一次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从而研制出来的。

有一些失传的精美陶瓷的烧造工艺,至今无法还原,哪怕是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

而在条件简陋、知识匮乏的时代,华夏古代人又是如何烧造出来的

向南除了惊叹,便只剩下敬佩了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勤劳而又智慧的华夏劳动人民,都是最伟大的

向南站在那儿,看着那只“瓷母”,久久不曾动弹。

钱昊良已经在展厅里逛了一圈,又转回来了,见状便轻轻碰了碰他,低声道:

“要不要我爬进去敲碎了,然后拿给你修复”

“好啊”

向南脱口而出,随即晃过神来,他转头看了看钱昊良,失声笑道,“你要真敢砸,我还真就佩服你是条汉子了。”

“那算了,我不当汉子了。”

钱昊良把脑袋摇得跟个拨浪鼓似的,一边说道,“我要真砸了这玩意儿,估计得进去好几年,这汉子不当也罢。”

“看得也差不多了,咱们走吧,还得麻烦钱大哥再送我一趟。”

向南看了看时间,已经来了这儿有一个多小时了,是时候回去了。

而且,他也不能总占着人家钱昊良的时间,好不容易请个假,也该让人家回去陪陪老婆孩子什么的。

“麻烦什么今天请假就是为了陪你逛的。”

钱昊良眼睛一瞪,显然很不满意向南客气来客气去的,他一边往外走一边问道,“就回去了不去别的地方逛逛”

“不逛了,也没什么好逛的。”

向南跟在他后面,笑着说道,“一会儿说不定老师会找我,而且,晚上还有接待晚宴要参加,就不跑来跑去了。”

钱昊良点了点头,说道:“行,那我送你回去吧,你有事就打我电话。”

一路无话。

到了酒店之后,钱昊良没有再下车,直接就开车回家去了。

现在时间还早,说不定回家以后,还来得及带女儿瞒着媳妇儿,偷偷去吃一次洋快餐呢。

想到才十来岁的女儿大口吃着炸鸡腿时,那眉开眼笑的可爱模样,钱昊良连油门都踩得深了一些。

向南当然不知道钱昊良还有这心思,否则的话,他肯定不会让钱昊良跟着自己跑来跑去,早就将他撵回家去了。

看着钱昊良开车离去之后,向南并没有回房间,而是来到酒店大堂的休息区,在沙发上坐了下来。

他还在想着之前观看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时的情形,这对于即将参加古陶瓷修复技艺大比的他来说,确实是一次精神上和技术上的升华。

当然,钱昊良能想得到这次参观对向南有作用,但他绝对想不到对向南的技术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

因为,他不知道向南的右眼能够“回溯时光”啊。

在“时光回溯”里,向南“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历史,而且还清晰地了解到了“清三代”官窑瓷器的完整制作过程。

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那一十七种高温、低温釉彩的制作全过程,包括那些釉料、色彩的配方,以及调制方法。

这些知识的了解,在他修复“清三代”瓷器的时候,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如何仿釉,如何上色。

再加上早前去了一趟华夏农业博物馆的彩陶陈列馆,看到了一部分马家窑文化彩陶,甚至还看到了唐代艺术成就中的标志性符号唐三彩。

向南更是觉得,不虚此次京城之行。

至于开会神马的,那都是浮云。

“向南,这一下午的,你都跑哪儿逛去了”

向南心里正想着事,冷不防耳边传来了孙福民的说话声,一下子就将他给惊醒了过来。

他转头看了看一脸笑眯眯的孙福民,连忙站了起来,说道:“老师,您休息好了”

“哎,老了就是不中用,以前来京城时,都坐的绿皮火车,连个座位都没有,从金陵过来,那得在车厢里站上二十来个小时”

孙福民一边说着,一边在沙发上坐下来,一脸舒服地继续说道,“那时候晚上别说睡了,能打个盹都幸福得很。我们就一路聊着天,等到了京城,刚好还能赶得上看升国旗,照样精神奕奕的。”

“哪像现在,坐一会儿飞机,就感觉全身骨头都要散架了似的。”

向南就坐在一边听着,老人家发发感慨而已,自己老老实实听着就好,别多嘴就对了。

果然,说着说着,孙福民又转回来了,

“诶,对了,你下午都去哪儿逛了我本来还打算带你去见几个人呢。”

“我跟钱大哥去了隔壁的农业博物馆,然后又去了趟故宫,看了看瓷母。”

向南说着,就将彩陶陈列馆的见闻,以及自己对于“瓷母”的看法说了个大概。

孙福民虽然是古书画修复专家,但对古陶瓷修复里面的事情也是略知一二,并不是完全不懂,听了向南说的这些东西以后,也是点了点头,赞许道:

“做文物修复这一行,确实是需要知识广博,触类才能旁通嘛,你能够时刻想着寻找机会去丰富自己的知识架构,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不管是我、刘其正,还是江易鸿,又或者是其他一些专家学者,那些都是外力,你想要在这个行当里做出点名堂来,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的技术,我们这些外力,最多也就是锦上添花而已。”

“所以,你能自己主动走出去学习,这比我介绍几个老头子给你认识,还要好”

“什么比介绍几个老头子还要好”

孙福民话音刚落,大堂的另一边就传来了一个有些苍老的声音,“老孙,你说的几个老头子,不会是我们吧”

说着,三个老头子就背着双手,一脸笑意地从大堂的另一边,慢慢地走了过来。

这三个老头,其中有一个向南还认识,是国家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专家丁春城不是天龙八部里的丁春秋。

上次京城故宫博物院在举行国宝千里江山图特别展览时,孙福民、刘其正和齐文超等人聚餐,当时这丁春城也在。

另外两个老头,一个是脑袋光秃秃的胖子,另一个则身材瘦削,一脸严肃,估计也是个不怎么爱说笑的人。

孙福民见到几人来了,慢悠悠地站了起来,开玩笑似的说道:“哟,我还以为你们早走了呢,敢情是躲在角落里偷听啊”

“偷听”

丁春城几人眼睛都瞪大了,纷纷指着孙福民,笑骂道,“这话也就你敢说出口了,要是别人敢这么说,非得扇大耳刮子不可”

“错了,他说也得扇他”

“不行,不能扇大耳刮子,明天还得开会呢,扇他屁股就行了”

“哈哈哈”

“”

向南站在那儿,看得目瞪口呆。

这是一群专家

我怎么看着,像是一群老顽童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011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