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为国家修文物

作者:十三闲客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四十章 以诗始,以诗终

书名:我为国家修文物 作者:十三闲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1:41

沈德潜升任从四品的侍讲学士之后,除了隔三差五地给翰林院庶吉士们讲学一场之外,便是偶尔为乾隆皇帝和和诗,有了大把的空余时间。

有了空余时间,沈德潜便开始思考一件事。

他早年曾师从叶燮学诗,作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

在诗学一道上,沈德潜很有造诣,为康乾以来拟古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

但想要将“诗教”这种诗词创作的思想传扬出去,光靠一首首的诗作是不行,必须著书立说,形成完整、系统的诗学理论。

如今,他官居从四品,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功成名就了。

作为一位文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诗人,他已经有了著书立说的资格。

沈德潜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从探寻诗歌之源的方式入手,通过选诗、注诗和评诗阐扬“诗教”,倡导“风雅”。

他开始选编古诗源。

至于为什么要选编古诗源,沈德潜自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则唐诗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

意思是,诗歌到了唐代时,已经达到了极为昌盛的地步,因此唐代并不是诗歌的源头。

宋代、元代的诗歌都不如唐诗,而唐朝以前的诗歌,才算得上是唐诗的发源。

因此,沈德潜需要翻阅大量唐代以前的古诗集,也幸好翰林院后院的藏书库中有历朝历代大量的藏书,这也为他提供了选编古诗源的基础。

就在沈德潜埋首故纸堆里,潜心选编古诗源之时,乾隆皇帝又要下江南了。

下江南,也算得上是乾隆皇帝的爱好之一吧,只比写诗差了那么一点点。

作为宠臣,沈德潜当然是乾隆皇帝钦点的随行人员之一。

乾隆下江南,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桥段了,在电视剧里,他经常带上三两个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实际上,乾隆是最好面子,也最讲究排场的皇帝,他下江南必然带着整套的出行仪仗,随行人员多达两千多人。

像那种电视剧里,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还被贪官污吏关进大牢里的情节,纯属扯淡。

浩浩荡荡一行人,从紫禁城南下,来到杭州府时,已经是冬天了。

这一日,乾隆皇帝兴致颇高,带着一帮大臣游西湖。

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时,乾隆皇帝忽然诗兴大发,顿时张口就来: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众大臣站在乾隆皇帝的两侧,正准备等他念完诗后,大声叫好呢,结果乾隆皇帝卡壳了

乾隆皇帝正尴尬着,心想:完犊子,这下子要在臣子们面前丢人了

众大臣也一齐发愣:皇上怎么了最后一句念下去呀,我们正等着拍龙屁呢。

就在这时,有一个老者颤颤巍巍地站出来,赞道:“皇上高才壮采,所作之诗,寓意无穷,回环流转,畅然不息。令老臣茅塞顿开,诗意顿生。请皇上恩准老臣狗尾续貂飞入梅花都不见。”

这老者不是别人,正是“想皇上之所想,急皇上之所急”的沈德潜

乾隆这首诗,前三句平淡无奇,加上续上的这第四句,这意境顿时就深远了起来。

众大臣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皇上是卡壳了呀

于是,连忙纷纷恭贺乾隆皇帝,又作得一首妙诗。

与此同时,众人心中也在暗自懊恼,自己怎么就没这么激灵呢,续上一句诗又有什么难的,偏偏自己就没这个悟性,又让沈德潜抢了先。

乾隆皇帝的龙屁被拍得很舒服,心里对沈德潜更是欣赏。

这老头,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察言观色的功夫也很了得啊

回到紫禁城之后,沈德潜又重新伏案选编古诗源,乾隆皇帝每有诗作,也会命其和诗,每每都能让他龙心大悦。

乾隆十一年1746年,沈德潜所选编古诗源已经大功告成,全书共十四卷,上溯先秦,下迄隋代,录诗七百余首。

在这部选编作品中,沈德潜崇尚雅正,故尤重作品的风骨,提倡自然,反对雕琢。

他评曹操诗“沈雄俊爽,时露霸气”,评左思诗“拔出于众流之中,丰骨俊上”,评庚信诗“悲感之音,常见风骨”。

这些诗人中,沈德潜最推崇陶渊明的“无意为诗,斯臻至诣”,他说:“陶诗合于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灵运诗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古诗源编校完成之后,即付刊印。

因沈德潜在朝中身处高位,诗作又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皇帝唱和、论诗,古诗源甫一面世,即受追捧,一时间竟洛阳纸贵。

沈德潜亦是老怀开慰,喟叹道:“吾之诗学,能传扬于世,何其幸也”

古诗源诸事皆毕,沈德潜便向乾隆皇帝乞假归葬。

乾隆皇帝不仅给他三代都加封典,还赐诗一首,其中有一句是:“我爱沈德潜,淳风挹古福“。

乾隆皇帝对沈德潜的荣宠众所周知,但一言不合就表白那也是没谁了。

在古代,皇帝题词就不得了,何况还特地写诗相赠呢

这件事在当时,就引起了“文艺界”大震动,当时歌咏其事的不知凡几。

乾隆十二年1747年,沈德潜回朝之后不久,便被任命在尚书房行走,又擢礼部侍郎,正二品大员。

沈德潜一而再,再而三地获得破格提拔,这让朝中大臣们颇为微词。

乾隆皇帝为此还专门颁谕,特别指出,他是因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才特别加恩,以鼓励老成积学之士,并非因进诗而优擢。

但这好像不能服众,毕竟沈德潜政绩平平,如果不是因为诗写得好,还兢兢业业为乾隆校刊御制诗集,为诗润色,怎可能受此荣宠呢

一个“枪手”做官做到这份上,只怕死了也会笑出猪叫声来吧

八十多岁时,沈德潜因为老迈不堪,辞官回故里。

乾隆皇帝颇为不舍,这么好的一个“枪手”,还没有给朕写出更多的诗来呢,怎么就走了呢

虽然不舍,乾隆皇帝依旧恩准了。

还为沈德潜加礼部尚书衔,长孙赐举人,获准在沧浪亭北面建生祠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沈德潜寿终正寝。

乾隆皇帝感怀不已,追封沈德潜为太子太师,赐谥文悫què,入贤良祠祭祀,乾隆还亲自为他写挽诗,荣极一时。

乾隆皇帝曾说过“朕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也是一语成箴。

乾隆四十三年177柱楼诗案爆发,诗集作者已故举人徐述夔被抄家,并被剖棺戮尸,数名校对之人皆被斩。

作为清代四大文字狱之一,此案波连甚广。

沈德潜曾替徐述夔立传,并称他“品行文章皆可法”令乾隆皇帝大怒,下令对沈德潜追夺封衔、仆碑、罢祠、磨平碑文。

虽然治了沈德潜的罪,但乾隆对他的感情还是很复杂的,乾隆四十四年,做过一系列怀旧诗,仍把沈德潜列为“五词臣”之一,并写道“且知余不负德潜,德潜实负余”。

沈德潜前半生蹉跎,后半生荣极一时,死后又被夺衔仆碑,一生可谓是跌宕传奇。

在他被乾隆皇帝治罪之后,他所编著的古诗源由原先的风靡一时,变得无人问津,不消数年,便再也踪迹难寻。

谁也没想到,当年踪迹难寻的古诗源,在两百多年后,竟会出现在京城荣宝斋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74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