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为国家修文物

作者:十三闲客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一百二十五章 百年蛤蜊光,千年生银釉(今日两更,第一更)

书名:我为国家修文物 作者:十三闲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1:41

吃过饭之后,小乔和老戴都回去午休了,他俩就住在博物馆文保中心附近,走路也就几分钟的时间,很方便。

老戴极力邀请向南也去他家里休息一下。

向南没有午休的习惯,大好时光,怎么能浪费在睡觉上面

他婉拒了老戴热情的邀请,独自一人回了古陶瓷修复中心。

回到公共修复室里以后,向南便搬了一把椅子,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对着面前这个破碎的青花云龙纹瓶,仔细观察起来。

这件青花云龙纹瓶,因为年深日久而火光褪去,釉面光泽变得温润柔和,光线照射在上面,似乎有微微的散光,与新器相比全然不同。

向南曾经在金陵博物院古陶瓷修复中心学习过古陶瓷清洗工艺,自然知道这种散光现场被称作“蛤蜊光”。

一些长时间埋藏于地下或洞穴窑藏的古器物,因为遭到环境物质的侵蚀,会产生有不同程度的失光现象。

一般来讲,年深月久,光泽差异就越大。

这类古器物的釉面之上,好像罩有一层极薄的透明膜,光线照射其上会产生一定的色散现象,给人一种彩虹光的感觉。

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哈蜊光”。

“蛤蜊光”的这层透明膜,其产生的原因是釉面氧化过程中,釉水中的微量元素“泛”的程度不同,造成光折射率改变,而形成的。

目前,人工也能仿作“蛤蜊光”,但与自然形成的截然不同。

与“蛤蜊光”类似的古器物年代旧貌特征,还有一种称作“银釉”。

银釉,是绿釉器物上所特有的一种自然旧貌,除在汉绿釉陶器上常见到外例如蜀省新津出土的“摇钱树”底座,枫林渡在考察“十陵”古蜀王墓中也采集到许多这类标本。

古玩界有一种说法,叫做“百年蛤蜊光,千年生银釉”。

由此可见,无论是蛤蜊光,还是银釉,都是十分难得的。

蛤蜊光和银釉,不同于器物表面上的污垢,一般不作为古陶瓷清洁工艺中的清洁对象,而要给予保留,使古陶瓷再现历史风采和光阴的表现力。

向南面前的这件青花云龙纹瓶,就有着淡淡的蛤蜊光,泛着岁月的厚重感,只可惜的是,它已经破碎了。

除了蛤蜊光之外,这件古器物在靠近瓶足的位置上,有一块厚厚的灰色板结物依附在上面。

向南伸手轻轻碰了碰,这灰色板结物触感坚硬异常。

他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不止是瓶足这一个位置上,在瓶颈断裂口处,也有这种板结物。

向南想了想,顿时了然,这灰色板结物,实际上就是土锈。

古陶瓷器物的釉面,彩绘层或胎体受到地下水,微酸和弱碱和盐等化合物的长期侵蚀,使其表面或局部失光,这种现象称为土蚀。

有些泥土变得坚硬板结,牢牢的粘附在表面,有些在放大镜下观察,成葡萄状的清品体凝固成不同形状的土痕,特别坚硬。

这种特征,就被称为土锈。

和蛤蜊光、银釉不同,土蚀、土锈都是需要被清除的对象。

将这件青花云龙纹瓶仔仔细细观察了一遍,向南看了看时间,离上班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左右,整个古陶瓷修复中心里静悄悄的,应该只有他一个人在这里。

“待着又没什么事,不如先把瓶子给清洗了吧,反正这是老师让我来练手修复用的。”

向南心里这么想着,脚下就开始移动起来。

这件青花云龙纹瓶,除了瓶身上有些土锈之外,并没有太多脏污的地方,估计江易鸿在找来之前,也大致清理了一番。

因此,他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用机械清除法来清洁这件古器物。

所谓机械清除法,是用硬毛刷或细铜刷,对器物表面施行干刷,去除覆在其上的泥土和杂物,但对于胎质松软或风化严重的器物,则禁止用铜刷去刷,以免损伤器物。

为了以防万一,向南并没有选择细铜刷,而是找来一柄硬毛刷,小心翼翼地将瓶身从头到尾细细地刷了一遍。

用硬毛刷刷,实际上对干结的土锈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对此向南并没有感到意外

依附在瓶身上起码上百年的泥巴,那种坚硬程度丝毫不比石头差,要是这么容易就被刷下来,就不叫土锈了。

他转身从工具柜里拿来一把锥子,准备用锥子来对付坚硬的土锈和瓶身断裂沟缝处的泥土杂物。

用锥子来剔除土锈,就更需要技巧,也更需要小心谨慎了,因此锥子是尖利的工具,一个用力过大,就有可能在将土锈剔除下来的同时,划伤古器物的釉面。

更严重一点,直接损伤到古器物本身的胎体。

向南右手紧紧捏住锥子下方靠近尖端处,这样用力时,哪怕打滑了,也能掌控住幅度。

再将瓶身固定住,左手紧紧抓住瓶身,开始小心翼翼地用锥子一点一点地剔除土锈。

用了大概半个多小时,他才将瓶身上不多的土锈全部剔除完毕。

直到此刻,向南才长舒了一口气,尽管修复室里开着空调,温度恒定,他依然出了一脑门的汗。

用机械清除法来清洁古器物,累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注意力始终要高度集中,一个不慎就有可能对古器物造成二次损伤。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相对而言,清洗古书画就要比古陶瓷轻松得多,用清水淋洗画芯,只要稍微小心一些,都不会对画芯造成损伤。

向南从桌子上的纸巾盒里抽了一张纸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然后拿来一条毛巾,将清洁过的青花云龙纹瓶的瓶身和那些零散的碎片全都擦拭了一遍,直到上面再也没有了丝毫杂物,这才作罢。

此时再去看这件古器物,浑身上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轻轻转动瓶身,光线在釉面上流转,如同彩虹一般令人炫目。

“这看着感觉好像不是什么赝品啊”

向南嘟囔了一句,之前老戴师傅说,老师拿给自己练手用的,肯定是一件赝品,因为实习生不可能一来就拿文物来上手的,就连小乔当初来时,也是用废旧古瓷器练习了一年多时间。

向南觉得老戴师傅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当初他自己在金陵博物院时,赵子和赵老师不也是一直让自己清洗废旧古陶瓷的吗

“应该是一件做得比较真的赝品,现在的蛤蜊光都可以造假了,还有什么不可以的”

古玩界原先认为“蛤蜊光”人工不能仿制,因此,把“蛤蜊光”作为鉴定古陶瓷的重要标准。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在造假者,用“电光水”、真空镀膜法制造“蛤蜊光”。

一些仿古瓷厂,改进了工艺配方,使得一出窑的五彩、粉彩瓷就有“蛤蜊光”现象。

甚至,高仿釉上彩的清代官窑瓷器,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向南如果不用“回溯时光之眼”,以他目前的水准,还真分辨不出来。

不过,他倒是没有开启“回溯时光之眼”来看手中的这件青花云龙纹瓶。

一是他认定了老师不可能一上手就让他修复真文物。

二是老戴师傅好歹也是资深古陶瓷修复师,他还能看走眼不成

他说是赝品,那这件青花云龙纹瓶就真不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91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