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异乡人

作者:林少华 | 分类:其他 | 字数:0

大师之大大在哪里

书名:异乡人 作者:林少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8:39

自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以来,中国的现代大学已经走过了115年风雨旅程。如今仅大陆本土即有大学6所(一说700所)。若问115年间哪一所大学最成功,当数抗战期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据统计,5位西南联大毕业生中,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人,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6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位院士,西南联大有6位。后来的两院院士之中,西南联大出身者占171席。而耐人寻味的是,这所最成功的大学也是最破烂的大学。杨振宁日后回忆:“教室是铁皮屋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声不停。地面是泥土压成的,几年之后,满是泥坑。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就会被风吹掉。”

于是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校舍如此破烂的大学何以成为115年间最成功的大学?追问者不乏其人,回答者亦不乏其人。其中有的并非大学中人,如媒体人刘宜庆君。8年来,他始终从教授群体特质这一角度回答这个朴素的疑问。009年出了《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010年出了《浪淘沙: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前不久又出了第三本:《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

“大师”之语,显然来自梅贻琦校长的名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士”为“士大夫”之略,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士人精神”,大体指修齐治平先忧后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以及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名节取向等等。但西南联大教授们大多有留学欧美的经历,学贯中西,因此他们身上不仅有传统士人的精神印记,而且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西南联大教授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坚守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不党不官,人格独立,为社会代言,为百姓请命,行使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的权利。‘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西南联大将双重身份――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的风骨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担当――完美结合。”

这里只举书中周炳琳教授为例。周的专业是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留美回来后,历任清华、西南联大和北大的教授。自191年开始任北大法学院院长,直到1949年,达18年之久。他虽然身居教职,但始终关注时局,心系国家命运,为争取民主和民主宪政奔走呼号,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他是早期国民党员,曾任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作为参政员,每次开会都慷慨陈词,批评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官商不分,从来不畏权势不讲情面。一次批评通货膨胀,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辩解说“没有通货膨胀”,周回敬道:“闹到钞票发行到用扫把扫,才算膨胀吗?”孔无言以对,蒋介石只好出面打圆场。蒋屡次许以高官厚禄,但周炳琳不为所动。抗战期间蒋曾让他在国民党宣传部长和社会部长二职中任选其一,但他一个也不选。邀他出任最有机会接近蒋的炙手可热的侍从室顾问,他也以回西南联大任教为由一辞了之。在西南联大,他一再批评蒋介石的独裁和****,呼吁实行民主宪政,认为“只有民主政治才能抗战,也只有民主政治才能建国”。在呼吁无效的情况下,1946年后索性不再出席参政会,拒绝出席“伪国大”。

就是这样,作者以其理性、细腻而富于历史责任感的笔触写出了张伯苓、梅贻琦、冯友兰、贺麟、姚从吾、周炳琳、钱瑞升、张奚若、罗隆基、曾昭抡、费孝通、闻一多、傅斯年等西南联大教授们的士人精神及其崇尚独立、自由、民主和个人尊严的现代知识分子风采,让这些大师们从八年抗战的炮火硝烟中,从风雨飘摇的简陋校舍中,从是是非非的历史迷雾中向我们走来。或西装革履,或中式长衫,或表情凝重,或神采飞扬。“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曾在一篇名叫《大学之大大在哪里》的文章中写道:大学之大,不取决于其校区面积之大,不取决于其师生数量之大,不取决于其设施规模之大,不取决于其投资款额之大,而在于其是否大气――是否具有藐视官本位意识和世俗价值观的孤高之气,是否具有引领国民人格和民族精神走向崇高的浩然之气,是否具有敢于追求真理和高擎理想火炬的凛然之气,有此气,再小亦大;无此气,再大亦小。其实,这段话用来表达“大师之大大在哪里”也并无不可。概而言之,大师之大,大在气节,大在骨气,大在正气――惟气大而已。

反观时下不少教授,气也不可谓不大,可惜大的是官气、俗气、铜臭气、江湖气、市侩气、酒肉气。以“骨气”言之,气没了,只剩下骨,而且是软骨,一身软骨――在官员官位面前站不起来,在利益集团面前站不起来,在“孔方兄”面前站不起来,甚至在“洗脚馆”面前也站不起来……。生于本土,未学得中国传统的士人精神;游学欧美,未学得西方高蹈超越的形而上思维;负笈东瀛,未学得日人的一丝不苟克己奉公。较之西南联大的前辈同行,全然不可同日而语。也许有人说民国时期尚有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这诚然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性原因――但现在也并非完全没有。说尖刻些,问题也还在于你是否积极利用这个空间和利用这个空间做什么了?如果体制好上天了,一切好上天了,还要你这个教授做什么?还要大学做什么?即使在这个意义上,我也极想推荐刘宜庆君的这本书:《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

(01.5.1)(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361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