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异乡人

作者:林少华 | 分类:其他 | 字数:0

开往火烧云的火车

书名:异乡人 作者:林少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8:39

暑假回乡。说夸张些,我既住在世界最喧嚣的地方,又住在世界最安静的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铁道口!住所与铁道口为邻,相距不出五十米。火车经过的时候,轰轰隆隆,震天价响;没有火车的时候,安安静静,万籁无声。动与静,喧嚣与沉寂。平均每隔分钟如此对比一次。也就是说,每小时差不多有三次机会让我感受这两个极端。强调一下,我这里说的不是铁道,而是铁道口。区别在于,火车临近铁道口铁定鸣笛。加上铁道口前边不远就是火车站,因此需鸣笛两次,间隔仅10秒左右。“哞――”,如一千头老牛对着你耳孔一齐发出吼声,正可谓山鸣谷应天摇地动。两人交谈,此时再提高音量也没用,只见唇动,不闻其声。若不懂“读唇术”,再要紧的议题也必须中止。当然,若你想说“Iloveyou”而又不好意思,此其时也。

然而我选择了铁道口,选择住铁道口旁边。选择的理由,当然不是想说“Iloveyou”。这把年纪了,说给谁听!说给火车听?你别说,没准真是说给火车听――我爱火车,喜欢火车。

老屋被石场埋没之后,我在距老屋几公里外的小镇得到两个住址选项:或靠近公路一侧,或与铁道口为邻。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我没有汽车也不喜欢汽车,尤其不喜欢汽车的自行其是川流不息。相比之下,喜欢火车,喜欢火车的节制和节奏意识。尤其喜欢静如处子动若惊龙的节奏感和日常性气势美。是的,日常性气势美。也许你说,气势美何止火车。呼啸升空的飞机,破浪疾驰的战舰,岂不更具气势美?可我要说,那种气势美不具日常性,日常生活中谁能老看飞机和战舰?可火车不同,但凡中国人,特别是三四十岁往上的中国人,谁没坐过火车――对了,铁道口已经暗示了,这里说的火车不是动车组不是高铁,那东西没有铁道口――慢车也好普快也好特快也好,硬座站座也罢硬卧软卧也罢,谁没坐过?可以说,火车是最具日常性的国民交通工具、最具日常性气势美的交通工具。少则二三十节,多则五六十节,节节相连,首尾相顾。就那样在火车头的牵引下在你面前齐刷刷轰隆隆列队风驰电掣。有时你不感觉像是来访或出访的国家元首检阅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不管怎么说,最能打动生命体的,恐怕还是气势美、力度美。所谓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其最好的具像诠释,我以为非火车莫属。

幸运的是,我是在火车身旁长大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直到上大学,一直住在距铁道二三百米的那个小山村。从解放型到建设型,几乎看过所有型号的蒸汽机车。圆滚滚的火车头里面,但见工人一铲接一铲把煤抛入炉门,炉膛烈焰蒸腾,四十吨水于是化为滚滚蒸汽,推动一人高的车轮。呜――,哞――,哐器器、哐器器,咣啷啷、咣啷啷,轰隆隆,轰隆隆……。那是名符其实的火车。而关于火车的文学性描述,当时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老一辈作家吴伯箫《北极星》中的那篇名叫《火车,前进!》的散文。文中把火车比喻为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新中国,字里行间充满革命浪漫主义写作风格特有的豪情壮志。受其感染和影响,再看火车时就每每觉得火车不仅仅是火车了。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发生在因“文革”回乡务农期间,一九六九年。祖父被批斗,父亲受牵连,母家娘家被质疑是“漏划地主”。中学瘫痪,大学停办。上学、招工、参军等出路俱被堵死,东南西北,哪边都找不见出口。只有入口,没有出口。那天干完农活回家,路上经过一座山岗,我放下肩上扛的锄头,摘下草帽,在岗顶草丛坐了下来。我把右手握在左手腕上,合拢拇指和食指,指圈绰绰有余――胳膊为什么总不变粗?我又挽起收工时放下的带补丁的裤管,露出的小腿几乎没腿肚,膝盖真真皮包骨――太瘦了!身体太弱了!干农活也未尝不可,可我没有干农活的体力啊!干农活不需要形容词,不需要作文和诗。怎么办?将来怎么办?我把下颏搭在支起的双膝上,泪水模糊了眼睛。绝望,绝望感。

忽然,山下传来火车一声长鸣。抬起眼睛,一列火车往西开去。西边天空不知何时布满了火烧云,并且正在向自己头顶扩展,仿佛有人挥舞一块无比巨大的五彩幕布,红彤彤,金灿灿,光闪闪。辉映万物,笼罩四野。尤其远方山梁与天空交接之处,真的像火车头炉火一般熊熊燃烧,璀璨,辉煌,神秘,玲珑剔透却又深邃庄严。而火车正朝那里开去,开去火烧云,开去山那边、天那边……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凝望时间里,我不由得激动起来,振奋起来。随即抹一把眼角,站起身,迈动细瘦的双腿走下山岗。两三年后,我坐火车去省城上了大学。又过了四年,我带着母亲煮的二十个鸡蛋,坐火车坐四十八个小时去了广州,去了远方。我知道,实质上自己坐的是那天傍晚开去天边火烧云的火车……

(014.8.1)(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210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