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异乡人

作者:林少华 | 分类:其他 | 字数:0

想必鞋也哭了

书名:异乡人 作者:林少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8:39

冬天到了。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故事。春天有春天的故事,冬天也该有冬天的故事。问题是,如今大凡故事都好像比较温馨,而之于我的冬天的故事,却几乎清一色同冷、冰冷、寒冷连在一起。因此,较之故事,说记忆恐怕更为确切。

是的,冷!我祖籍山东蓬莱,生在东北。蓬莱冷不冷和如何冷我不知道,但再冷也肯定冷不过东北。那是真冷,东北话叫贼冷、贼冷贼冷、贼贼冷,嘎嘎冷。你可知道身体哪个部位最怕冷?耳、手、脚!尤其指尖和趾尖,又以趾尖为最。趾尖离地最近,离冰雪最近。俗话说十指连心。手指多少好些,可以哈气,可以相搓,可以揣进衣袖或插进怀里捂一捂。但这些对脚趾都用不上。脚趾是对抗冬天的排头兵,却又招术最少,战斗力最差。

惟一办法就是穿鞋。这在今天全然不在话下。软的、硬的、亮皮的、绒毛的、矮靴的、高腰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过去不同。倒也有卖的,但品种极少,再说也买不起,大部分人穿自家做的鞋。

我是穿母亲做的鞋长大的。家里孩子不止我一个,我老大,下面弟妹五个。即使不算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和母亲自己,母亲也至少要做六双鞋,做鞋成了母亲入冬前后最辛苦的活计。那可不是来料加工,几乎所有料都靠自己。春天种麻,秋天割了放在河沟里浸泡,捞出剥皮晒干,此即麻批儿。往下就进入母亲的工序了。母亲一手提麻批儿,一手旋转两头粗中间细的纺槌,把麻批儿纺成细麻绳,用细麻绳纳鞋底――鞋底是用碎布头一层层粘合起来的,需用细麻绳密密麻麻纳起来才耐磨。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得了。先用锥子钻眼,再用粗针把麻绳穿进眼里用力拉紧,如此上一锥下一锥上一针下一针反复不止。即使时过四十多年的此时此刻,眼前也照样清晰浮现出母亲纳鞋底的身影、尤其煤油灯下母亲投在糊报纸的泥土墙上的剪影。剪影并非总那么规则。母亲有咳嗽病,冬天尤甚,一咳嗽就咳好一阵子,瘦削的肩头剪影急剧地颤抖不止。有时太厉害了,就抱着鞋底久久伏在早已熄火的火盆边缘……我不忍再看下去,每每把头缩进被窝。后来我搬去堂屋西边爷爷奶奶房间睡,虽然剪影看不见了,但半夜醒来会不时听到东屋传来母亲的咳嗽声。那是干咳,一声声仿佛从地洞深处传来,在万籁俱寂的小山村夜晚听起来格外清楚和揪心――从来没有什么声音让我那么持续地揪心,我睁大眼睛瞪着黑暗听着、听着……我为什么生两只脚、生两只非穿鞋不可的脚!

后来到底买了一双棉鞋,我们叫“棉水乌拉”。“乌拉”大概同塞进鞋里取暖用的乌拉草有关,“棉水”想必是棉絮胶底防水之意。因是胶底,鞋底不如母亲做的鞋暖和。好在系带,密合程度好些,而且较为“时尚”。可惜没穿几天就没了――一次放学后上山拾柴,山上雪深,鞋壳进雪湿了。晚上睡觉前母亲把湿了的鞋放进灶门口烘烤。那时我正上初中,学校离家远,母亲要摸黑起来做早饭。结果点火时忘了灶门口的鞋,连同柴禾一起捅了进去,直到闻得一股橡胶味才想起。但鞋已烧焦了,不能穿了。母亲心疼得哭了,我也哭了,想必鞋也哭了……

记忆中的再一双鞋同父亲的眼睛有关。当时我已初中毕业在生产队干活了。“棉水乌拉”也已过时,有人开始穿反毛皮鞋了。而我脚上仍是一双破旧的“棉水乌拉”。一天去镇里林场干活路上碰见迎面走来的父亲。不知为什么,差不多在几十米开外我就感觉他的眼睛盯着我的鞋,脚背明显觉出他的视线。我想他一定心想:儿子的鞋够破旧的了,他也不算小了,是不是该给他买双翻毛皮鞋……。实际上我也暗暗怀有那样的期待,但归终未能实现。一次我的视线无意中落在他脱在炕下的鞋上:父亲的鞋也够破旧的了,况且他还在公社当干部。贫寒中的父子,贫寒中的母亲,鞋!

再后来我用生产队为我去林场打工每天补贴的两毛钱――当然攒了好久――买了一双反毛皮鞋。我得意地穿着那双皮鞋去生产大队当了团总支书记、当了民兵连长,后来又穿去省城上了大学。

(01.1.1)(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86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