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 分类:军事 | 字数:0

269、移花接木,暗度陈仓

书名: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字数:4.4千字 更新时间:01-08 23:23

右司丞相渠国公王靖上表,京畿新军新营建造花费颇大,初期挖渠、平地已征发长安府徭役千余人,工期十五日,花费已超四万贯。军营落成未见雏形,应征民众、初募军士的粮饷却已达五十万斤,府库调配官粮人手、护送军士颇众,长安府人力告罄。

是以,渠国公建议,新营要么停工,等待秋收、秋税完结。要么,另择他地。否则长安在建兴庆宫,又建新军军营。仅凭京兆,恐怕当真变不出多的人来。

渠国公另附表一策,若是要另选他址,今有三地可供上选。一为蓝田大营,一为散关大营,一为潼关大营。

蓝田大营对关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能扼守淮西,俯视中原,背后就是武关,常备千牛卫两千人。营地规模颇大,适合新军编练,缺点便是跋山涉水,离长安太远。而散关是剑南门户,因地势险要,不适宜大规模驻扎,略次。但散关大营靠近剑南,新军在此地,成军便可随时驰援。

最后一处为潼关大营,潼关主关内,地势平缓。而潼关大营的规模相对来说适中,离长安近,方便监管。

三处军营都是现成存在的,只须自己动手稍微修葺一番,便能随时驻扎。且此三处乃京畿要地,新军与其在长安城南隔水相望,不如就直接迁到关墙下。除蓝田大营外,散关与潼关两处,都乃十余年前与叛军激战之处。让新军在关墙下驻扎训练,也无形中让他们明白,京畿的新军,为的便是死守关城,拱卫长安,能省去许多口舌。

……

圣人一早便被渠国公吵醒,一边看他的呈表,一边听他絮絮叨叨了半个多时辰。

渠国公说来说去,意思明摆着,就是不想让新军驻扎在长安附近。

圣人定了定神,“啧”了一声,道:“户部选地之时,渠国公为何不见反对?今日眼看新营便要落梁了,你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岂不是前功尽弃,更加浪费?偌大一座营房摆在渭水南岸,我空给谁住?”

渠国公拱手:“是臣思虑不周。臣有罪。但臣在家中想了几日,忽然就想明白了。太子掌龙武军,又掌新军军训。臣想到,龙武军乃宫城卫军,而新军将来乃野战主力。此二股势力原本应该互相平衡。否则这万余人势力,恐怕对太子来说,也是一个累赘。”

“你是说,怕有人会对太子的兵权做文章?”

渠国公点头,说道:“自大唐建朝以来,东宫向来只象征性掌管数百人的军阵规模,用以锻炼东宫太子的用兵能力。新朝初建时,龙武军便由太子代管,这本身就已破了祖制。若再让太子掌管新军,那这长安城,恐怕力有不均,一旦有事,便无人可牵制太子……”

“王靖啊……”圣人面色如常,他仰坐在榻椅上,看着面前的渠国公,缓缓道:“你与赵元良在唱什么把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里正】 【】

渠国公抬眼,一脸茫然,“这与赵元良何干?”

圣人抄起桌上一卷表,丢了过来,“今早天还未亮,宫城方开,良淄便就有了奏表。我粗略看了一眼,你二人竟是不谋而合!”

圣人站起身来,来回踱步,“他前脚刚说,要把龙武军交还给朕,你后脚就言,要把新军调往他处。你两个来来回回地可劲折腾,若是说没有合谋,我是很难相信的。”

“圣人明鉴啊!”王靖道:“圣人这话说得臣当真是无地自容。臣与赵元良有些嫌隙,这满朝皆知。只是赵元良此表也未曾说错,既然让太子掌了新军,龙武军便当归还圣人。”

“我哪有那心思去掌什么龙武军!”圣人倒吸一长口气,“此等平衡,我岂能不知?可龙武军交给谁?我倒是想交给赵元良,你把他从病榻上拉起来啊!他倒是说得轻巧!这满朝文武,龙武军交给谁?”

渠国公欲言又止,“臣想……”

“你就别吞吞吐吐了!”圣人道:“交给你啊?你带过兵吗?”

渠国公退了一步,跪坐下来,“臣汗颜。若是圣人信任臣下,臣可一试。”

“……”赵玔舔了舔嘴唇,眨了眨眼睛,他挥了挥手,脸上露着开不起玩笑的样子,“滚滚滚滚滚……你还真是异想天开,让你掌龙武军,我这令能下得去?郑西元还不喷我一脸口水?当朝宰执,亲自下场争夺宫城军权?你名正言顺啊?”

“可赵元良不也当朝宰执么?圣人不也想让他掌龙武军么?”

“朕只是想而已,并未像你王靖王相公,堂而皇之的就敢说出来!”圣人不耐烦,道:“赵元良已有了人选。这事你就莫要操心了!”

渠国公愣了愣神,“敢问圣人,不知这人选从何而来!?”

“高隆盛!”圣人斩钉截铁,毫不犹豫道:“既是你二人皆认为太子不能同时执掌龙武军与新军,朕便让高隆盛替朕执掌龙武军吧。左右前朝也有太监掌军的先例,龙武军又是攻城护卫,想来朝中也无人反对。”

渠国公心中冷笑一声,当然无人反对。高隆盛是与郑西元穿一条裤子的,只要郑西元不反对,那朝中还有谁会反对?

反倒是,如果让太子继续掌管龙武军,朝中才会激烈反抗。太子手握重兵,原本无论对圣人、对朝堂还是对郑西元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隐患,注定会被满朝反对。之所以之前在朝会上无人吭声,那是因为他们当时实在找不到对策。等反应过来,圣人的耳边风不知道还要刮多大。

赵元良笃定太子与郑西元不是一路人马,而郑西元恐怕也正在找他与太子之间的平衡法术。赵正想把太子从朝中摘出去,让这朝堂上下更加单纯,他主动提议让高隆盛担纲,也正是为了封堵郑西元的出招。所谓先敌而动,则一切尽在掌握。而且一旦郑西元首肯,那就正好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两个人,是一窝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里正】 【】

形势,便就变得单方面透明起来,也省去了许多猜度的力气。

这事渠国公原本并不同意,因为龙武军毕竟有五千人,郑西元手里没有兵权还好说,他一旦掌握了龙武军的兵权,对于朝堂就更加危险。但今早赵正遣人来说,龙武军是圣人武装,其中盘根错节,又岂是他郑西元能一时半会能影响到的?而且太子在龙武军中的根基扎实,其中简单操作一番,就算高隆盛打着圣人的旗号想要轻易调动龙武军,也是不太容易的。渠国公始终认为赵正是在冒险,而且一旦有所失算,往后郑西元发难,那就是万劫不复。

可如今无论怎么说,郑西元是绝不会坐视太子独大的。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拿太子的军权开刀。与其到时候被动,不如此时主动起来。俗话说将要取之,必先予之。而且以高隆盛之才,赵正谅他也成不了气候。

只需防着这二人在龙武军内安插乱七八糟的对头,这事,尚书省尤其是兵部当首要监控。赵正在,这类事情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而且京畿新军的最终目的就是潼关,但潼关之地敏感,大军驻扎必须要有个名头。如今潼关守军不过半千,个别子关甚至空无一人。无论赵正此时身份如何,他的老底始终还在河陇。若他直接提议五千新军在潼关驻扎训练,那在朝中多少会引起强烈反弹,甚至还有人会拿他控制潼关是何居心来说话。

是以他只能在渭水河南岸先施个障眼法,然后让渠国公出面弹劾反对。在外人看来,这不过是两人斗嘴,互相拆台。能为他赵元良洗脱嫌疑,也能打消康陆、郑西元的猜忌。渭水南岸的军营眼看就要落成,此时放弃,郑西元大概也是要抱着看笑话的心态,而康陆,也许也会将戒心放到最低。

此一来,既不打草惊蛇,也干脆利落,由圣人下旨,新军迁往潼关的理由就成立了……

渠国公摇了摇头,赵元良这货真的成精了。

赵元良让他呈上的蓝田大营、散关大营,圣人一定不会批准。因为在此二处驻军的弊端太过明显,朝廷若是在散关排兵布阵,必得要考虑剑南徐王的面子,也会让朝堂猜疑圣人的动机。这对圣人来说,是不愿意的。而蓝田,原本就有两千千牛卫,再驻五千,那离得近的淮西沛郡王又会如何想?沛郡王乃帝国肱骨,整个中原的护门罗汉,若是无必要,圣人绝不可能在淮西的脸上踹一脚。

是以,只剩下了一个潼关。

那为何不能是连接河陇的萧关?那不也是一座关城,也有现成的大营吗?

还真不行。

因为萧关是河陇军入关的必经之路,新军控制萧关,没办法掌握新军军权的郑西元是绝不会同意的。那样,万一太子脑袋搭铁与河陇暧昧,那岂不是间接帮着河陇军打通了京畿?就算提出来,也一定会被强烈反对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里正】 【】

唯有潼关,也只有潼关。

不触及朝中各方利益,离各方都远。

圣人思虑再三,暗暗叹了口气,道:“若长安果真不能容下新军,那便只剩下潼关一地了。”

渠国公道:“也不是不能容,只是当下长安府确也没有必要承担此等重责。长安府的百姓,也能少些负担。”

“那便如此办吧!至于渭水南岸的新营,改军粮仓吧。回头等元良能走动了,我亲自与他解释一番。”圣人决定不再纠缠,这事就这么定了。但如此一来,太子就必须要离开长安,远赴潼关。圣人想了想,这样也好,与其终日呆在长安虚耗光阴,倒不如让他去潼关驻个半年八个月,让他的视线离开这高高的宫墙,多看看长安之外的景色。于是等渠国公告退,便就叫来了高隆盛,让他把太子召来。

太子听说要将龙武军交给高隆盛,倒是没有在明面上反对,只是心中暗暗不是滋味。这毕竟是他一手带出来,这六年的果子,却交给了一个阉人。不过好在高隆盛此人,倒也忠君体国,想来交给他,总比交给旁人好,于是只得点头受了旨意,交出了龙武军的军符。

这一来一去,赵正躺在病床上又过去了十余日,朝会开了两次。太子有些心不在焉,望着銮座上的圣人赵玔,一脸不舍的模样。领了兵权的高隆盛一如既往,端茶递水,服侍周到。而郑西元,明面上起初并不赞同,但反对起来也不激烈。满朝文武,头一次表现地如此默契。

眼看赵正的腿上即将痊愈,太子启行潼关却也没来得及送。达念眼看临盆,这良淄庄上收完了庄稼,倒也不是没人管理。邢老爹挑了各坊坊监一职,他带来的老兵也都兢兢业业,在各自岗位上加大着生产力度。两地第三批白汤面市,也不过区区数十坛而已。更多的是酱、香胰、皮蛋、铁器农具,在长安城的东西两市,渐渐有了一些市场。

比起谋划全局来,经营这类事赵正还是非常地低调。毕竟为官在朝,与民争利这等低贱事体多少要被御史台弹劾,好在圣人不怎么追究,罚了良淄一笔重税,同时限制了良淄的直接经营权,算是轻轻带过了。

赵正也没放在心上,摸着达念的肚子乐得开心。当批发商总比当经销商划得来。从前长安市面上的货多,良淄的优势虽然有,但量不足,这回被圣人亲自处罚, 别的不说,名声算是出去了。一时间来找邢老爹商谈进货事宜的人就多了起来。赵正决定将整个副业全部甩出去,由邢老爹带着一众老兵直接负责,算是解决了这许多人的吃饭问题,往后也不再需要他来贴补。

赵正小心翼翼把耳朵贴在达念的肚皮上,感觉着隔着一层薄薄的皮肤和衣物,小家伙有些急不可耐,伸着脚就往赵正的脑袋上踹。赵正吃吃吃地笑了起来,一脸满足的模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里正】 【】

“这还没出生呢,元良却怎如此开心?”

“这是我第一回亲眼看见自己的儿子出世,我能不开心?”赵正不理会,枕在达念的大腿上,圈着她的腰道:“得好好想个名字,可我这也没读几年书,要不我去封信问问魏王殿下?瑞儿的名也是他取的……”

说罢,赵正忽然爬坐起来,就要去写信。达念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她从来没见过赵正如此一惊一乍的模样,想来确实打心里欢喜。于是暗暗摸着自己高高隆起的肚子,暗想可万一要是生个女子该怎么办呢?一时便惆怅了起来。

却听门外一声高呼:“赵元良何在!?”

赵正闻言停下了研墨,面露兴奋的神色。

“是梁守道吧?”达念唤了一声,门外那人嘿嘿嘿地笑了起来,“嫂夫人竟是还记得我!”

……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4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