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 分类:军事 | 字数:0

226、是对是错且不论,当靶子却不行

书名: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字数:4.1千字 更新时间:01-08 23:23

达念从小就跟着自家的长辈学过一些高原医药,对雪区草药、高原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方法。圣人的痰疾复发,多少也与她学的有些关系。赵正拿她出来搪塞,再好不过。

赵正穿好朝服,与赵金玉一道回到待漏院。

两人离开的这段时间,待漏院里可谓是风声鹤唳。关系到圣人安慰,朝堂更迭,朝臣中有些关系知道内情的,都纷纷三缄其口。剩下一些人,则纷纷揣测。监门卫关闭了永春门,穿甲执锐的军卒封锁了进出的通道。被封闭的待漏院里,顿时谣言四起。

直到看见了赵金玉,众人才停止了讨论,一窝蜂似地围将上来,将赵金玉堵了个水泄不通。

“赵相,可是洛阳生变?”

“是啊,安国公!潼关眼下谁在镇守?兵力几何?能否抵挡?”

赵金玉一脸茫然,望着众臣,一时不知该如何辟谣。怎么才走这几刻钟,朝中议论的都已经是南辕北辙了?

赵正压了压手掌,实话实说:“并非叛乱,实乃圣人痰疾复发,现已安然无事了。”

“圣人旧病复发,关城门作甚?”一人高声问道:“苍宣侯,你莫要诓骗我等。古来军中生变,都城定是要闭门防乱的。”

“其中关系复杂,此时不便多说。”赵金玉想息事宁人,道:“诸位稍安勿躁,圣人需要静养,今日朝会取消。一会我便令监门卫打开城门,无须在两省坐班的诸位大臣,自可离去。”

众人这才放下心来,门下中书两省官员自有事务处置,各府各衙仍要出城办公。听说朝会取消,再呆在待漏院也无事可做,便将呈表递交省衙之后,纷纷拱手告辞。这些奏表经门下省审核后,将发与中书,中书舍人整理成卷,最后会递交圣人跟前。得到批示后,再由中书发回门下,门下审核合乎规制法度,该拟旨的发回中书拟旨,拟旨完毕后呈交圣人签字画押,而后中书盖印发回门下,门下收到签字盖印后发给尚书省,由尚书省完成执行环节。若是无须拟旨的,则由门下直接转递尚书省各部。

这是一套看似较为完整的政务处置程序,但实际上眼下的朝堂,自从林仲辞相后,郑西元牢牢掌握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处置程序也有许多不同,此处暂且不表。

话说明年便是恩科,各世家子弟能入仕的都在跃跃欲试,地处偏远的寒门士子也几乎都在开春后启程,往长安而来。这是兴庆朝最大的一次恩科,规模也远超过去的五十年。郑西元如今要重建大唐官僚体系,特别是文官体系,大量的青年才俊将充斥到从基层到朝堂的体制内来,用以消弭长期战争导致的武官擅权的局面。郑西元盼望能以此方式来压制武官集团,使得正唐帝国回归到正轨上来。

特别是各藩镇节度使,各边州都护、都督,他们军政两手抓的局面,朝堂若是不加以控制,将来便是尾大不掉。

景中年间的叛乱,使得世家子弟大批死于屠刀战火。朝堂能压制各州各道的力量大为削弱。大唐如今广开仕途,广纳贤士,可以预见在将来的不久,新锐文官力量将成为朝堂中坚,基本能与武官集团达成平衡的局面。有他们制约、监督,朝廷也能及时掌握各处情况,为圣人治国奠定一个良好的循环基础。

但在赵正看来,郑西元的愿望未免过于美好,显得太单相思了一些。

各藩镇节度使的权利原本就是皇帝授予。随着局势的稳定,人口的复兴,他们在藩镇、军镇上的扩充,那是大势所趋。大唐边患四起,强大的边军才能维护中央的稳定。区区文官就想要平衡左右,没有圣人的支持何其艰难。不是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而是圣人需要强大的边军。

是个人都知道,边军太过强大,会威胁中央政权。但外部环境的恶化,又将边军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这便是饮鸩止渴。想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需要超高的智慧和手段,但谁又能保证,每一任圣人,每一任首辅,能有这样的能力?

如郑西元这般,想要在朝堂上压制武官,没到四海升平、海晏河清的局面,在赵正看来有个卵用!此事其实说来话长,但最终的软肋却在于中央腹地过于虚弱,东南西北各镇只要有叛乱,便能长驱直入。要不然,历史上的大唐王朝国都六陷,天子九出?

如出一辙。

想要避免,除非削藩,架空边州都督职权。但若是这样做,大唐各边又难以为继。说来说去,这始终是一个难解之题,没有数十年的努力,想都不要想,而且极其容易陷入内战。

赵正对照着唐宋明清的历史,一时想起了许多,心想郑西元看上去也不是一个能摆平眼下局面的主儿,自己还是不要蹚浑水瞎掺和。这八字还没一撇的事情,到底还是要边走边看。目前自己实力不算弱,一旦被郑西元搞得朝堂生变,以凉王手握的河陇兵权,加上安西的赵吉利、北庭的乞力柔然、漠北的胡咄度,立于不败之地还是可能的。

“元良……”赵金玉一边走着,一边听身边没了声音。回头一看,只见赵正神游太虚,不知在想些什么。

赵正回过神来,“怎么了?”

“你在想甚呢!?”

赵正摆了摆手,脸上露着诡异的笑,“没,都是一些镜花水月,莫名其妙的东西。”

《仙木奇缘》

赵金玉有些欲言又止,赵正看着他,说道:“我看你这一脸便秘的模样,定是没憋什么好屁。有什么需要阿兄帮你解惑的?只管说来。”

赵金玉“嗤”一下笑出了声来,摇摇头,说道:“元良这般说话,就让我想起了在平凉之时。其实也没什么,只是岳丈如今考虑,想让你入尚书省。”

“尚书省?”

赵金玉点头道:“是。原本朝中宰执还有四、五位,庆国公告老辞相,那是两年前的事了。他走之后,林仲辞相你也清楚。如今领三省的,便是郑相。宰执之位多有空悬,能站在圣人跟前议事的,除了郑相,只剩下一个尚书右仆射渠国公王治。”

“你不也是相公么?”赵正打趣道。

“我?”赵金玉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他叹了一口气,说道:“那不过是朝臣们恭维。御史中丞原本是不能入相位的,只是圣人赐了我同中书门下三品,才有了些许资格。毕竟我这个安国公的来历,始终还是不够光明磊落。安郡王虽然为我铺了路,但在朝堂上的步履维艰,不是你我能想象的。说到底,还是我履历不够,位虽重,但人言轻。朝臣外表对我看上去恭恭敬敬,客客气气,背地里却满是不屑。不像阿兄你啊,战功彪炳,一旦入朝,谁人不服?”

“你这也太抬举我了。”赵正“哼”了一声,他怕是不知道郑西元想要干什么,郑西元现在唯一想做的就是要赶走在朝堂上与他意见相左的武将,直肠子一根筋属于是。况且让他赵正入尚书省,能做什么?不过也只是为了培养一个与他郑西元能坑壑一气的同党罢了。

复读机,传声筒,这类傀儡活计,赵正不仅做不下来,还不愿意做。

三品?很大么?

“可兄长你这么吊着也不是事啊!”赵金玉停在了恭礼门内,认真道:“你眼下只是一个营造使的身份,说起来是圣人钦点的,虽无品秩却也无人敢得罪。但实际上这毕竟只是一个虚职。吉利留用安西已得朝廷认可,你挂着安西都护的名义却难以再回到安西。河陇凉王一日不退,你便一日没有好的去处。难不成,你真想等徐王兵败,去剑南接他的位置?又或者,你甘愿隐于这喧闹的长安市井中?听弟弟一句劝,入朝为相,虽也不能恣意妄为,自由自在。但远比刀刀见血的战场要更加适合你。兄长是不知道,我一个资质愚钝的门外汉,孤身一人如今是有多艰难。”

赵正叉着腰,认真地看着赵金玉,斩钉截铁,一字一句:“我不想去剑南,我也不想入朝为相。营建兴庆宫是圣人赶鸭子上架,但多少也有他的用意。他若是要用我,也用不着你来当说客。你今日说的这些,怕也不是你岳丈想让你说的?可赵金玉你记着,我走到如今,原本为的是平凉。你若是要为某个人而忘了你当初来长安的本意,想着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势力来为那人撑腰壮胆,对不起,阿兄做不来!”

“元良……”赵金玉见赵正转身就走,连忙上前去拦,但门外便是监门卫的军卒,正看了过来,赵金玉只好松开手,道:“兄长误会我了!此事并不是兄长想的那样。”

赵正道:“糖多不甜,湖多不粘。金玉,你别说了。我现如今过得挺好,良淄庄的庄农们还需要我回去整顿,我左右不过就只有一里之才,让我去治国,怕是郑相要失望了。”

说得好听,是个当朝议政的宰相。说得难听些,他在朝中无根无基,活在郑西元的羽翼下,不过就是一个活靶子。往后出台那些针对武将的策法,他赵正不得签上自己的大名?作为武功见长、武将出身的当朝宰执,不为武将谋权利,那便是军中叛徒,日后一旦失势下放地方,不得被武将们嫌弃死?这是其一。

其二,在这偌大的朝中,一旦郑西元对武将动手,他赵元良不仅尴尬,而且还要面对整肃完后朝臣们异样的目光。对于郑西元一系来说,他武将出身的赵正,可不就是个异类?

赵正心中冷笑,心想开什么玩笑,让我跟你一起去蹚浑水,背黑锅?郑相要整肃朝堂官僚体系,首当其冲就是要拿武将开刀,可却想用我一个武将出身的人替你郑西元挡枪子?郑西元你看上去也不是这么莽直的人啊!还是谅我赵元良也是那般不懂阴谋阳谋的耿直莽撞之徒?

赵金玉深知赵元良的秉性,他若是想好的事,旁人便是用牛拉都拉不回来。他若是不愿意做的事,亦同此理。见赵正坚决不受,赵金玉只道是他对当初弹劾他的“六大罪”心怀怨怼,深怀不满。于是只能暗叹一口气,心道这兄弟间始终还是需要留有余地,就算为了大局,也不能得罪太深。

从小一起长大的赵元良,只不过去了一趟安西,回来时整个人都变了。至于变成了什么样,赵金玉眼下还不敢妄言,只是觉得他如今的为人处世,已不如在平凉时那般果决,总有一些瞻前顾后,还有一些挟公报私的苗头。

难不成,入朝为相比当初挖盈仓渠还要艰难?

赵正高大的背影走进了恭礼门内,监门卫军士纷纷朝他行礼。赵正摆了摆手,晃着朝服的袖袍,消失在了赵金玉的视线里。

赵金玉有些落寞,愣在城墙下半晌没有回过神来。背靠在城砖上,赵金玉有些茫然,他转身,却见郑西元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在了身后不远处。

“郑相!”

“怎地如此失落?”郑西元走上前来,问道:“可是赵元良不满安郡王的安排?”

赵金玉点点头,“我家兄长确是这般,有些固执。但我觉得,他也没有错。或许阿爷他也未料到元良会如此坚决。”

郑西元背着手,叹了声气,道:“也罢,他不愿做这恶人,自也是有他自己的顾虑。左右新政尚早,且再给元良一些时日。朝堂中的一些事,如今金玉你要多费心思。秋后举子甄选,明年开春恩科,御史台要多加审验。我们便就在这,等着凉王与赵元良回来。”

“是,岳丈!”赵金玉点点头,暗道只能如此了。

……

此时已是辰时末,日上三竿的时分。

赵正抬头看了一眼越过了城墙的太阳,暖洋洋的阳光洒在脸上,一扫在内庭中的阴霾。他信步走出永春门,看见门外偌大的停车场上,车马调动,朝臣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而去。

赵正望了一眼良淄庄的停车位,发现马车尚在,许聪却不见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1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