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 分类:军事 | 字数:0

210、经年未见泪湿襟,不料风云已再起

书名: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字数:4.2千字 更新时间:01-08 23:23

长安,安郡王府。

家仆们爬上了木梯,摘下了郡王府的门匾。取下了挂了三个月的白色灯笼。

郑有娥带着赵琳儿从府内出来,看见赵金玉换了紫色朝服,正站在门外,背着手静静地看着家仆们新换上了“安国公府”的匾额。

“兄长。”十一岁的赵琳儿已有了高挑之姿,举手投足间再也没了四年前刚到安郡王府时那般活泼,取而代之的隐隐有了些端庄。

“琳儿,夫人。”赵金玉朝二人点了点头。郑有娥叹了声气,道:“再过十日便是中和节,咱们带琳儿去香积寺还愿吧。“

“娘子自去吧,我还有公文要写。”赵金玉牵着琳儿的手,抬步入府,郑氏跟在身后,不悦道:“玉郎,孝期已过,你答应过我,要纳一房妾室延续香火,如今怎地又反悔了?莫不是敷衍我?”

赵金玉停了下来,“娘子身体康健,未有身孕不一定非得纳妾。阿爷方才辞世,我在灵前赌过誓,三年之内不纳妾。还请娘子莫要再提此事,如今我承荫供事御史台,今年又逢官吏大考,台省之中诸事繁杂,怕是照拂不到娘子的心情。”

郑氏被赵金玉怼得满脸通红,面露沮丧。琳儿见状连忙道:“兄长,那你中和节休沐吗?”

“休沐一日。”

“琳儿想,兄长这两年日夜在书房苦读,从未出过长安城。此时你已是安国公,又是宪台中丞,往后除非兄长辞官,便一辈子辛苦劳碌。阿爷西游,兄长也难得有了这些时日歇息。可三月守孝,兄长也日日在灵堂跪守,眼见消瘦不少,便是琳儿也心疼。不如趁中和节休沐,琳儿带兄长去礼佛蹬塔,去见见阳光,见见人……兄长,琳儿也三月未出过府了……”

赵琳儿一边说,一边拉着赵金玉的胳膊,轻轻地摇。

“琳儿……”赵金玉看着琳儿撒娇的模样,便犹豫了一番,郑氏见他有了动摇,急忙道:“是啊是啊,听说中和节香积寺外还有诗会。我家阿兄阿嫂也去,不如我们去凑凑热闹?”

赵金玉笑着哼了一声,拉起郑氏的手,道:“娘子是嫌府中憋闷了吧,当初你嫁与我时,便知我是乡野来的穷小子,没见过世面,还是个闷葫芦。这几年可是苦了你了,你一个长安才女,想来也喜欢凑这风雅集会。也罢,便就去吧!”

郑氏闻言惊喜,面上不由笑起,露出两个酒窝。却听门外一声马嘶,一人隔着府门高声问道:“去哪啊?不如算我一个啊?”

赵金玉听这声音竟是如此耳熟,心里顿时一跳,刚一转头,却见门外一个身高约莫六尺,身穿粉色袍子,头戴软脚幞头的人。再细看那脸,一双柳眉凤目,嵌在肤色黝黑、菱角分明的笑脸上。

居然真是赵正赵元良。

身边的琳儿张大了眼睛,一副不敢相信的模样,她抓着赵金玉衣袖的手,一时不能自已,颤抖了起来,眼神里充满了惊喜,脚下已不自觉地迈步,飞也似地奔向门外。

“元良哥哥!”那声喊,嗓音尖锐,已是破声。

赵正记忆中,赵琳儿还是那个哭哭啼啼的小丫头,可这几年没见,已有了些亭亭玉立的感觉。心中掐指一算,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怎地突然之间便长大了那许多?想伸手去抱,却忽然发现似乎再抱已是不合适。

可赵琳儿眨眼间便到眼前,顾不得这几年在王府受到的礼仪规矩教养,撒开腿就扑在了赵正的怀里。

赵正被她拥了个满怀,再一低头,这女子居然已经挂在了身上,于是连忙伸手,托住了她的腿。

“下下下来,这大街上,不好看!”

赵琳儿哪里肯放,眼泪如决堤一般,哗哗直流,看得对面学堂里刚刚散学的童子们目瞪口呆。

“乖,别哭。”赵正使劲把她拉扯下来,端着赵琳儿的脸,说:“兄长这不是来了么?”

“元良哥哥,你骗了我四年!说好了你跟着我们就来,可我与兄长竟是等了你四年!”赵琳儿顾不上抹泪,一双拳头往赵正胸前勐锤。赵正便就站着,让她打得开心。

“嫂嫂!”赵金玉站在面前,笑吟吟地,与达念两人互相行了礼,“怎地就来了阿念嫂嫂?”

“大阿姐和二阿姐在平凉照拂瑞儿与玲珑,元郎说长途跋涉,二位阿姐太过劳累。”达念也欣喜,看向了郑氏。赵金玉介绍道:“这是内子。有娥,见过嫂嫂,还有元良兄长。”

原本赵正一行腊月就要到长安,可谁知与凉王殿下路过桃州时,恰逢匪患,怕路上横生意外,便驻留了一月。赵正手痒,在凉王的授意下带着桃州府军顺手灭了两股势力,平定了吐蕃与桃州之间的山地匪巢。这才重新动身上路,昨日才到得长安。

郑有娥早便听说赵金玉的家事,知道赵正的身份。又见达念粉鬓黛额,长相不似汉人,便知道她是赵正的三夫人,是赵侯在吐谷浑的救命恩人,于是盈盈施礼,矮身道:“弟媳见过阿念嫂嫂,见过元良兄长。”

“你们就别寒暄了。”赵正拉着琳儿的手,“外面人多,进屋说话!”

赵金玉笑笑,便引着赵正和达念进了院子。赵正先去拜了安郡王的灵牌,他点了三炷香,看到灵堂内空荡荡的,只留了那一排毫无生气的木牌,心中便想起了安郡王的容貌,彷佛便就在眼前。想起在河西第一回见到这个耄耋老人时,便被他狠狠摆了一道,想起刚兴建团练营时,又被这老头子狠狠摆了一道,导致平凉被他牢牢掌握,让赵正不得轻举妄动,投鼠忌器。

此时,这老人已去三月,赵正心中本该松口气才是。可不知怎地,这口气刚落肚,又提了起来。

凉王说,有安郡王在,朝中便无掣肘。若是没了安郡王,就算林仲辞了首相之职,河陇亦不得安生。太子一党如今式微,逐渐蛰伏。但以凉王对太子的了解,他是不甘心被河陇压这一头的。日后如何使坏尚不能知晓,可凉王觉得,没了安郡王与林仲,太子可能更加偏激。

此话怎么说起赵正还需看朝堂形势判断,但他知道,正是因为安郡王,他才能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方向。河陇的今天,安郡王功不可没。

于是收敛侥幸的心思,赵正捧着香,真心实意地扣了三个响头。

“你老人家一路走好,也多谢你照顾平凉子侄这数年。如今金玉已贵为国公,琳儿亦是县主,身份显贵已不是常人可比,便就算元良,正式场合都要向他们行礼。他们有今日,元良高兴。”

赵金玉虚扶着赵正起身,插好香火,两人相视,莞尔一笑。

“后日朝会,圣人定有圣意。元良你可知此次,圣人有何重任交予你?”赵金玉卖了一手好关子,问。

赵正摇头,“路上风言风语甚多。有说让我替凉王领河陇节度使的,有说留用长安,领南衙十六卫的。还有说圣人嫌大兴宫夏日太过燥热,想要兴修兴庆宫,让我领衔筹建……这前两个还有迹可循,可这让我修兴庆宫,又是怎么个章程?”

赵金玉叹了口气,与赵正出了祠堂,道:“圣人的心思,我亦不懂。不过还真让元良说对了,我岳丈郑相亲口与我说,圣人打算让元良留在长安,修兴庆宫。”

赵正气乐了,“这是从何说起?修兴庆宫是工部的事,我一个武将,修得哪门子宫殿?工部那一票尚书、侍郎呢?死绝了?”

“并不让你动手,只是让你主持。”赵金玉道:“要怪,就怪你当初留下了筑城图。”

“可那是平凉的筑城图,与大内怎能相提并论?”

“这不过只是个借口,圣人不在意你是要修平凉还是什么宫城。他要的是个由头。”

“怎么讲?”赵正一时迷了,这操作怎么看怎么也像是在打压他。赵金玉端着手,“啧”了一声,“这是皇后的意思。林相上元节便已知会了我,要弹劾你在安西六大罪状。御史台首当其冲,后日朝会我亦会上表弹劾。元良,你做好准备。”

“六大罪状?”赵正顿时惊了,竟不知自己在安西如此罪大恶极。他看着赵金玉,想从他脸上弄明白是怎么个情况。赵金玉却摇了摇头,道:“此事说来话长,元良你也千万莫要怪我。等你入了朝堂,便能渐知其中分晓。阿爷临走前也嘱咐与我,大局为重。你我不能意气用事。眼下莫看朝堂中郑相一人把持,但其实暗地里风起云涌,不好相与。元良,属于你我的大战才刚刚开始。”

赵正信任赵金玉,便如同他信任赵吉利赵大柱。只是这经年未见,面前的赵金玉似乎已是换了一个人般,比之在平凉时的单纯,眉眼间隐隐已有了一丝稳重,还有一些……阴鸷。

如同看见了年轻时的安郡王赵末。

大概也是因为莫须有的六大罪状,朝廷才迟迟没有给赵正下授实职。内里的黑幕赵正如今看不明白,赵金玉也并未明说。但赵正知道,这大概又是安郡王留下的遗策。他出手,走的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套路,让人防不胜防。

算算日子,安郡王病逝之时,恰好便是赵正回到凉州不到半月。

当真有这个可能。

赵正摇了摇头,方才在灵堂内才升起的好感,顿时烟消云散。

“走,朝堂事,朝堂议。此时做兄弟的,该是为兄长接风洗尘。无论怎么说,元良到了长安,便是金玉的贵客。喝酒去!”赵金玉收起了脸上的神色,拉着赵正去往了后院。

达念是女卷,入不得祠堂。于是便在郑氏的招待下,在内院等候。赵琳儿去喊平凉子侄,他们如今都在国子监里日夜攻读,女娘们则有专门的别院伺候,已是开始学宫中礼仪,琴棋书画、女红刺绣。安郡王以宗室子侄待之,对他们寄予厚望。

赵金玉陪着赵正才喝了几碗酒,便见一群少年男女,乌鸦一般叽叽喳喳聒噪地涌了进来。当先一个少年郎,面如冠玉,美目清秀,见着赵正匆忙施礼,便扑了上来。

“元良兄长!”

赵正仔细打量,便想起从前带着平凉乡亲下河捞鱼之时,有这么一个羸弱的身影,流着鼻涕,穿着草鞋,与伙伴们合力抬着一筐鱼,奋力地往堤坝上爬的情景。

“怂娃?”

那少年便连连点头,“兄长记得我?”

“那当然!”赵正摸着他的头,比划了一下,“你儿时矮小,不料来了长安,竟是长得如此高了?若不是相貌未变多少,我是真认不出了!”

赵金玉哈哈大笑,“他如今改名叫赵端了。阿爷还赐了他字,叫平昱。还有东旺,如今叫赵吉赵平枢,狗蛋,赵樊赵平旷。都是平字辈。”

“甚好!甚好!”赵正欣喜,转头问:“那你呢?平什么?”

“取了元良的一个字,赵平良。”赵金玉道:“阿爷念我们平凉出生,到底还是给我们留了这怀念故土的名字。还愣着干甚,行礼啊!”

众少年便收敛笑容,齐齐朝二人行礼,“见过元良兄长,见过平良兄长!”

“阿念!”赵正呶了呶嘴,达念便会意,从包袱内取了几串铜钱,每人一串,当做是喜钱。众人开开心心地收了,又向达念与郑氏行礼。

“多谢嫂嫂。”

怂娃道:“阿念嫂嫂给了喜钱,有娥嫂嫂不也得给一些么?我们在国子监,日日清苦,连上街买个糖葫芦都要掂量掂量……”

赵金玉气笑了:“多大人了,怎还惦记着糖葫芦?你们每月有一贯钱的贴补,何来买个两文钱的糖葫芦还要掂量之说?元良有喜钱给你们,我却没有。莫难为你们嫂嫂。”

“贴补是贴补,喜钱是喜钱,兄长莫要混为一谈!”琳儿据理力争,似是为了这几十个钱争取到底。

郑氏便笑,“玉郎自是两袖清风,但家中余钱还是有一些的。今日玉郎兄弟姐妹团聚,实乃喜庆之事,发赏一些又如何?翠竹!”

“在,夫人。”

“去库房里领些铜钱,每人发赏二十个。”

“是!”

“等等,回来!”郑氏道:“记得用红绳穿了!”

“是,夫人!”

赵正看了一眼达念,达念脸上笑着,点了点头。

她每一串喜钱是二十五个,不料这郑氏出身名门,却心思细腻,亲和良善。在赵正与达念面前,甘愿做小,每人只派二十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5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