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 分类:军事 | 字数:0

221、我已不在江湖,可江湖仍有我的传说

书名: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字数:4.0千字 更新时间:01-08 23:23

在大唐来说,二月初一的中和节是一年当中农事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百官须得晋献当年农书,田、亩、丁等数据。朝廷以圣人的名义赐发噼柴的刀,量衣量地的尺,并宴请在京的官员。各里各村各庄民众互赠种子,家家户户开酿宜春酒。

这一天循例休沐,只有礼部还在四处张罗。赵正收到了宫宴的请柬,随之而来的,还有一柄农锄、一把柴刀,一支木尺和一副两脚尺。

《最初进化》

马上便是春耕,明天的龙抬头,赵正还需要亲自下地劳作。等春耕结束后,他便要去工地,工部、礼部、户部派出了庞大的阵容。听说光夫役便调佣了四万人,东都的工匠也被一股脑地抽调到长安来,木料、铜、铁等一应物事车载、船拉,需要源源不断地从矿场、林场运送到长安。工程之浩大,花费之巨量,赵正也是头一次。但其实他的事并不多,只须照着日子检查攻城进度,督查用工用料,以及检验兴庆宫的水流、夯土、城墙扩建等粗略问题。其他诸如协调民佣、用度、建造材料,以及长安东北边的山川、水文堪舆等事项,均有专人负责。

坦白说,他就是个名义上的监工兼工程进度汇报人,仅此而已。圣人把他扔到这个位置,其实很多人心里也有些犯滴咕。当然,因为朝堂上弹劾的所谓“六宗罪”成了赵正堕落如此之快的罪魁祸首,坊间传闻新晋上护军被圣人所不待见,明明战功彪炳,却被丢去兴建新宫,由此可见一斑。

于是,有些风言风语在长安疯传,茶寮酒肆说书人起了推波助澜的功劳。诸如河陇新政,凉王撇下了功臣赵正赵元良,你以为因何?还不是因为他功高位重,凉王嫉贤。要不然为何是安国公亲自出面参劾?还有的说,那是因为在安西前线,赵元良笼络军心过甚,导致安西军、右武卫只知有赵元良,不只有大唐,不知有圣人。原本此欺君之罪,罪该处死,但圣人惜才,才未将他下罪。

说好的也有,说赵元良平定安西,此番入朝原本是因为要接兵部尚书之职,统领南衙十六卫,日后就算不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最次也得是河陇节度使。此人善战,扫灭吐蕃指日可待。但南诏挑衅,剑南用兵在即,凭大唐今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万不能同时两端开战。赵元良屈居一个“营造使”的身份,只是因为年轻,这长安城中人脉甚为复杂,圣人权衡利弊,决定亲自调教。日后定还有放回河陇的时候,届时,诸位便能再见这战神大杀四方,为大唐奠定一个万世兴盛的石基。

基本上各种各样的传言都有,就算是在香积寺的诗会上,正戏还未开场,前菜便被赵元良的花边堵了个严严实实。

前日回鹘汗庭遣使到了长安,除恢复向大唐皇帝晋献岁贡之外,来使还特意传达了乞力柔然与赵瑶林两位国母对大唐皇帝以及安西都护赵元良的问候。之前传闻赵正与那乞力氏私通的参劾,在凑热闹的人群看来,其实也并非空穴来风。

盖因赵元良远赴西域时,恰逢阿史那汗战伤而死。当时汗国隐隐已有灭国征兆,汗妃乞力氏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便就是在这关键时刻,上护军神兵天降,解救安西困局。如回鹘这般戎狄,自是倾慕战场上叱吒风云的人物。传闻赵元良九尺之躯,孔武有力。那乞力氏见之,还不顿时倾心?没吵着嚷着嫁给那赵元良,那还不是因为身边有个小汗王在,如此才被拖累至此……

流言传起,描述之人如亲眼所见一般,绘声绘色。大唐近五十年来头等喜事,便就是收复安西,各家郎君、娘子齐聚,也听得是如痴如醉,眼前彷佛就出现了一个身高九尺,魁梧雄壮的身影,横眉冷目,面对十数万吐蕃勇桂,大喝一声,顿时河水暴涨,如奔腾的千军万马,直奔而去……

直听到乞力柔然与赵正的绯闻,场上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人群轰然一声,便就在香积寺外的括凤台炸了开去。

“听说那回鹘汗妃长得是倾国倾城,绝世容颜。上护军勇勐凶悍,也该是良配,只可惜……哎……”

“这等事原本就该有个内幕,上护军在安西如此顺风顺水,也少不得回鹘汗庭的回护与支持。若是没有这层关系,可想而知,该是何等的步履维艰?”

“那是!十几万约茹人兵临城下,可上护军手里人手不到一万。右武卫就算再能打,他也不是真的天兵天将……”

“胡说八道!”

就在众说纷纭之时,却听一人大喝一声。人群立时住了声,目光齐刷刷地移到了那说话人的身上。只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奋力地挤开了拥堵的人墙,瞪了一眼方才长篇大论的郎君,“信口开河,竟是不挑身份,不挑对象。此等谣言传入安西,你置赵元良与何地?他不过只是赴京述职,还未正式卸任。安西都护府留用都护赵吉利,也是赵元良的族中兄弟。你等只顾口舌之快,全然不顾安西今日之局面,一旦回鹘汗庭因此谣言而介怀,你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何地?”

“这话又不是我传出来了!”那说话之人登时慌了,“我也只不过是听了坊间的传闻,说出来让大家自行判断罢了。怎就将安西大局安插在我头上了!”

“那也不能胡说!”那年轻人一把挤开了他,转头对众人道:“今日是中和节诗会,原本诸位齐聚括凤台,也是一年一度劝农劝桑、集会抒情的好日子。像这等涉及朝堂大员的无稽之谈,还是别说了。”

人群顿时不乐意了,有人高声问道:“台上那郎君,你又是何人?”

那年轻人拱了拱手,“在下平凉赵端赵平昱!乃是赵元良之族弟!”

“平凉赵氏?”知道内幕的顿时安静了下来,平凉赵氏在长安不一定是最出名的,但出名的都有背景,比如安国公赵平良。安郡王当年从平凉带回来了十余名男女童,如今这些人,已在长安闺蜜圈、国子监里崭露头角。就面前这赵端赵平昱,不过区区十四岁,已是不可多得的才子,所作诗文在坊间也多有流传。

他们中最出名的当属安阳县主赵琳儿,因长相甜美,嘴巧心灵,深得肆公主的喜爱,她在长安的姐妹圈,能涵盖整个文武朝堂。便是太子殿下膝下爱女朝阳郡主,也都是赵琳儿的闺蜜。

香积寺的大师傅见人群拥堵,便上前劝散,“诸位郎君、娘子。香积寺今日香客众多,还请诸位莫要堆堵……”

人群见平凉赵氏已有人出头澄清谣言,此时再凑热闹,难免要被人把脸打肿。左右不过是听故事,此时故事已然说完,其中后续等有闲时,三五个好友喝酒聊天,也未尝不能继续。于是便就要做鸟兽散,等诗会开场。

却忽然听有人高喊一声,“凉王殿下来了!”

于是众人纷纷侧目,只见括凤台下数辆马车由远及近,不一会儿就停在了台下。护卫车驾的龙武军众军士开道,凉王赵硕仪冠华服,自车上下来,一边向上,一边向众人招手。

怂娃也从台上下来,重新挤进了人群中,在角落里,找到了一直在等赵正的琳儿。

“兄长到了吗?我那看到的尽是人,不真切。”

琳儿撇着嘴,摇头,“他昨日与我说过会来的,可今日礼部的人来得晚,他须等在庄上。”

两人一齐看向了高处的观会台,那上边太子、公主还有徐王都已经到了,甚至连营州都督琅琊侯康陆也在悠闲地喝茶,此时凉王殿下也来了,赵正再不到,就不太恭敬了。

“要不你先上去吧?让公主等久了也不好。”怂娃道:“我与林娃他们在这等着兄长。”

“无妨,我与公主说过了。”赵琳儿道:“只是这些人,当真是口无遮拦,我都听不下去了。若不是兄长你在,我都想自己上去与他们辩驳。”

怂娃便笑,“你是何等身份,怎能亲自出马?这些人,多是市井之人。所闻所见,略有局限。还九尺大汉,身材魁梧。元良兄长若是知道他这形象已深入人心,不知该作何表情……”

赵琳儿掩嘴,咯咯咯地轻笑,“都说长安多美卷,元良哥哥一现身,怕是多美的美卷,都要暗然失色……”

却听一声锣响,诗会马上开始,括凤台上多了个郑西元……

长安的诗会有许多,官办民办一年三百六十天至少得有三百六十场。大唐以诗赋入仕,巅峰时一年入籍好诗千余首。文人墨客互相评价,也多以诗词度之。但景中大乱,人才凋零,诗词歌赋之作骤减,墨客不常在,好诗不常有。虽然兴庆年间天下打定,诗赋重新兴起。但众人水平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尤其还是中和节,这等劝农劝桑的诗会,大抵也都是在田间地头,对于长安城的公子郎君来说,也难有作为。

郑西元作为主判,一连收到了上百首诗,五言七言都有,但这些诗要么咏月,要么颂花,再么就是暧昧,与庄稼地是一线不连。

皱眉不已。

唱诗班琵琶、琴、瑟、鼓,鼓乐齐鸣。乐坊舞娘随着那和着诗词的月音翩翩起舞,吟诗的乐伶在那括凤台上呜呜咽咽。

“河东王胜王子冉,一首《夜探潼水》

临江仙台云遮月,

倚澜碧玉袖藏花……”

“渭南郭进郭纯林,再来一首《怜卿》。

……

三更露深重,

独望卿自怜……”

郑西元安慰自己,不过就是凑个热闹,气氛到了就行。

赵琳儿没等来赵正,只好返回了观会台。肆公主身边留着了她的空位,见琳儿一脸失落,赵四轻笑望了过来,“你家兄长还未到?”

赵琳儿点头,“说好了今日要来的,也不知是因何事耽搁了。”

赵四掩嘴,轻声说道:“方才我听说台下盛传赵元良与那乞力柔然的荤话,我还担心他是怕被这流言蜚语给拌了踝呢!”

赵琳儿叹了一声气,“公主莫要说笑,元良兄长正人君子,怎能做下这般无耻的事来。”

“你这小女娘,年纪不大,倒还学会如何武断了。”赵四侧眼道:“琳儿小,不知男女之事也不怪你。我听说赵元良男生女相,世间不可多得。只是没亲眼见过,改日琳儿可得做东,引荐一番。”

琳儿瘪着嘴,很想说元良兄长是最忌讳他人拿相貌说事的。他是长得好看,可公主又是犯哪门子花痴?若是被驸马知道了,又要无端生出许多嫌隙来。

“琳儿!”赵四公主用团扇拍了一下赵琳儿的肩膀,“你这愁眉苦脸的,是作甚呢?我不过是喜欢看长得美的男子,你还怕我把你元良兄长吃了不成?”

赵琳儿叹声道:“殿下,还好元良兄长姓赵。他若是姓个别的,我怕公主你要把持不住呢!”

“咯咯咯咯……”赵四肆无忌惮地笑了起来,“瞧你这话说得,原本还只是好奇赵元良到底长成甚样子。你这一说,我倒是真要见见。”

“公主莫再说笑,也莫要拿我兄长逗乐。我知公主并不是爱慕容颜的庸俗之人,若是公主有事需要琳儿引荐,当效劳便是。”赵琳儿本想拒绝引荐,但一想赵四毕竟是圣人最喜欢的幼女,若是元良兄长能与她有些交情,说不定未来也能帮上忙。

正自踌躇,却听括凤台上唱官高声唱道:“平凉赵正赵元良,一首《悯农》献给大唐千万农家庄户……望请诸位深知农事操之不易,粮食来之不易……”

“是元良兄长!”赵琳儿顿时雀跃,全然没听那唱官如何配乐唱诗,眼神直往怂娃的方向看去,却不见赵正身影。

“是你元良兄长?”赵四公主问道。赵琳儿点点头,“是他,平凉赵正,天下只此一人,别无分号!”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8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