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 分类:军事 | 字数:0

263、赵相重伤

书名: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字数:4.0千字 更新时间:01-08 23:23

郑西元正在酝酿一个大动作。

赵正之前认为,郑西元这个人顶多是个腐儒。他在政治上不能说毫无建树,但说实话,新朝的军政事体与他其实并无甚太大关系。他的上位,完全是因为林仲胡来,安郡王年岁太大。俗话说矮个子里拔将军,便就找了这么一个完全没有亮点的人来担纲首辅大臣。

可如今,赵正却也觉得此人埋得极深。

他上来之后干了几件事情,第一件便是将朝中武官外放。尤其是剑南、黔中两道,因为左右领军卫吃败仗的原因,徐王领三道节度使,亟需大批武将补充。京中凡是有些军功的,都被他一纸调令调去了西南。第二件是极力主张开恩科,广收门生,培植党羽。尤其是摒弃了世家,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说辞大量招揽寒门士子。这些人一旦飞黄腾达,必以郑西元为魁首。

这短短一年间,朝中风气焕然,从垂垂老矣、暮色沉沉的格局变得年轻活泼、朝气蓬勃,但实则这却是朝中最大的隐患。连圣人都觉得不妥,背地里还与赵正说过,“老臣不在,满眼望去一片陌生。”

如今朝中的格局,与如今大唐的军事格局差不大多。四边重,中央轻。在这种情况下,郑西元还抛出了一个募兵制。

何为募兵制?

募兵制便是摒弃以农为兵的府兵制,以钱粮替代普通百姓的兵役税,转而以各边、各府的名义招募专职作战军士。

要说它的好处,那真是太多了。首先,可以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府兵是没有军饷或是军饷极低。战时征召府兵,乃租佣调税的一种,属徭役。募兵制等同于取消了这等义务,只要每年交些兵税钱,就能免除征召。其次,募兵制所募得的军队兵士,是专职军士,不似府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他们便如眼下的十六卫一般,不打仗也要进行操练,是以人虽不如府兵多,但战力高。

正唐帝国,当前河陇其实就用了募兵制。赵正当年谋划的军策,便是卫军、府兵、募兵三管齐下。而玄甲军,就是募兵制的直接产物。玄甲军战力高不高?他们的挑选严格,兵士体格健壮,是最合适的职业军人。

虽然好处非常多,但若要说他没有弊端,却也不尽然。

首先,募兵所得军士,乃州府、都督府、各边的主要战力,卫军好歹还算是圣人的武装,想要指挥卫军,至少还得有张圣旨,有个总管。可各府招募的军队,却直接听命于当地最高军政长官,调动他们,不须圣意。

其次,募兵所得军士人数,兵部不能掌握。军中将领任命、军队往来调遣,兵部鞭长莫及。中央不能随意插手,也插不了手。

这可不比后世国家征兵机制,受制于交通、通讯的短板,各边各府如果能自主募兵,就有可能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各自为王,山头林立,中央军权进一步弱化,导致更加严重的四边重,中央轻的格局,谁想要造个反,看的不是操行品德,而是看自己手中的军权到底有多大。

别看眼下掌了实权的各节度使都是皇室贵胃,圣人嫡系。一旦有机可趁,他们比一般的军中将领野心更大。

如今四边乃西北凉州、东北营州、西南成都以及安西龟兹。河陇不用说,魏王要是想取圣人而代之,十万河陇精锐不须月余,就能打到长安脚下。就关内、京畿府军这德行这战力,玄甲军能杀他个七进七出。而剑南,如今是将多兵少,阿猫阿狗都填进剑南这个无底洞去了。但它是圣人龙兴之地,底子雄厚,巴蜀人虽不如河陇人那般善战,但韧性十足,兵源质量极高,只要募兵制一开,随时能征召十数万人。

至于营州,赵正所得不多,但他存在偏见。营州的地理位置离京师太偏远,而且东北室韦、契丹如今不成隐患。营州若是实施募兵制,那他养出来的军队,绝对是威胁最大的。

河陇好歹还有个吐蕃,剑南还要防着南诏。而营州,它虽远离长安,但离中原太近,且平原上无遮无拦,骑兵一个冲锋就能到下洛阳,到潼关。西北、西南虽近,可大山延绵,影响较小。但若是康小六起兵,半年就能割据半个大唐,防不胜防。

而这半边大唐,只有一个沛郡王!

郑西元这是安了好心?

他怕不是康陆的走狗!

赵正在揣度,郑西元这是帮康陆,还是在帮徐王。左思右想之下,他总觉得康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可能先入为主的原因,总之他不是在帮河陇。

此人当真其心可诛。

从良淄到长安城的这一路,赵正都紧锁着眉头,心事重重。安郡王这下的什么臭棋,怀疑康陆,铲除便是,这弄来弄去的,如今倒是扯手扯脚,十分麻烦。魏王在前线博生死,赌国运。徐王在剑南重组防线,百废待兴。京中只剩一个圣人一个太子,太子手里还仅仅只有五千龙武军。整个京畿道、长安周围,可用之兵加一起不过万余。

而且这帮人能打仗?

这又是一副稀烂的牌局,甚至比起当年安西的牌型还要更烂。安西至少还有个北庭大后方,不行打游击嘛。但长安这里,只有一个潼关,若是潼关失陷,国都必定遭殃。这是不能退缩的一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地方,丢了它,赵正还有何面目回河陇去见魏王?

而更可怕的是,康老六这货,可能还会有伏火雷!?

马车到了城门边的驿站,赵正忽然想起了什么,连忙喊了一声“驻车!”

赫连云天听见了呼声,便示意整队停了下来。赵正从马车上下来,直奔驿站而来。驿臣不料今日赵相来访,一时手足无措,急急忙忙险些跪倒在地。赵正却不理他,当场要了文房四宝,躲在屋里写了两封信,交给了赫连云天。

“一封送与魏王,一封送回平凉。”

赫连云天见赵正这一整日都魂不守舍,知道定有什么大事,不敢怠慢,决定亲自去送。胡一道跟了上来,“还是我去吧,你在长安护着侯爷安全,不可轻易走动。”

赫连云天也不纠缠,便道:“如此也好。”

胡一道未做准备,只能借驿站驿马,沿途也在驿站打尖。他身上有兵部的官身告文,倒也方便。而且通往河陇的驿途一路平安,此行若是换马不换人,不过七八日,就能抵达凉州。最多一个月后,魏王也能收到赵正的信件。

赵正看着天色渐黑,此行定也艰辛,便想着说几句好话。胡一道却是已经卸去了重甲,交予了旁人,骑上马“驾”一声,已奔出了数十丈外。

赫连云天踱步上前,“侯爷,进城吧,宫宴马上就要开始了。”

赵正看着胡一道的身影消失在了视线内,“啧”了一声,“不想去了!”

赫连云天吃了一惊,“侯爷又要告假?”

“左右不过是阿谀奉承,与那帮不对付的文臣们呈口舌之快。有这功夫,我不如回良淄睡上一觉。”

“那某替侯爷去告假?”

赵正点了点头,“说我在长安城边摔落下马,身受重伤。”

“那怎么使得!侯爷这等身份,若是重伤,我等难辞其咎,圣人定要亲自过问。”

“按这说辞禀就是。”

赵正没再废话,拨转马头,便要回良淄。赫连云天叹了一声气,心里直打鼓。可赵正的话就是军令,赫连云天违拗不得,只能只身入城,去皇城边等着。

因为天色晦暗,上护军左司丞相兵部尚书赵正,在赴中秋宫宴当日,摔落下马,胫骨折断。

这消息谁敢不报,随后便就直达天听。一众朝臣在太极殿外议论纷纷,兴庆帝一脸茫然:“这赵元良,还是凉州出身,骑个马怎摔地如此重?着御医带着跌打药连夜去良淄诊治。”

郑西元看了一眼王靖,后者与众朝臣一般,一脸隐晦地笑。郑西元只道他与赵正二人在尚书省共事频起冲突,听闻对头受伤,心中自然是幸灾乐祸,却不料渠国公心里想的却是:赵元良啊赵元良,你这是在下棋呢吗?今日刚听郑西元要改军制,你便是当场就摔成了重伤。怎么地,是琢磨着老夫定要在朝堂上反对,你不好表态?你做个样子也好啊,怎就把老夫一人丢在前边扛雷了?

这不卖队友的老六么!

渠国公多少有些无奈,这赵正爱惜羽毛,不愿同流合污。若是日后康陆起兵,他这个兵部尚书支持募兵新政,与天下不好交代。可他明面上又与郑西元是站一队的,与他渠国公是政敌,若是口径与右相一致,又难免引起郑西元的反弹。

索性他干脆就装死,避过这一遭。

都是一座山上的狐狸,你唱的哪门子聊斋!

渠国公摇头苦笑,得了,赵元良这意思老夫懂了。他这是既不想参与朝堂争论,又想顺势让新政通过。这样,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在长安依照玄甲军的式样编练新军。而且他这个兵部尚书日后还能因为不在朝堂,推诿责任。

是以,后日朝会,赵元良必定告假。而他渠国公,也只能象征性地抵抗一二,让郑西元好好地拨他的如意算盘。

他转头看向了郑西元,郑西元也正好看向了他。二人端着酒爵,遥敬对方。

赵元良要引蛇出洞,关门打狗。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没有康陆,还有李陆,没有郑西元,还有徐西元。赵正这是要剑走偏锋,以不变应万变,将他们打包,一锅端走。

渠国公饮了一爵酒,暗自叹了一声气,只是若不在明面反对募兵制,赵正的时间,就真的只剩七个月了。而七个月后,他打算怎么在潼关应对康陆?可惜此乃兵家之事,希望他能有个好的策略吧。

“王相!”

身边一声轻唤,渠国公转过头来,却见赵金玉端着酒杯一脸笑意盎然。渠国公冷笑一声,“安国公今日倒是稀奇了,不陪在郑相身边,倒是与我为伍?也不怕郑相怪罪?”

赵金玉笑道:“王相言重了。不过前日走马,偶有坐车嘛。此中秋佳节,西北平稳,民生渐兴,实乃满朝皆喜。金玉代家翁郑相,敬王相一杯,也是理所应当的。”

渠国公“嗤”一声笑了出来,“赵元良摔成重伤,安国公还有心情喝酒?”

“无妨!”赵金玉四平八稳坐下,举起杯子,用袖袍遮着脸,道:“回头我去看他一眼,王相这,大概也知道如何应对了?”

渠国公不动声色,依样回道:“我自省得,此乃多事之秋,安国公莫要节外生枝!快快回去。”

“如此甚好!”赵金玉“啧”了一声,放下酒杯,“不愧皇家玉液,当真不是那些掺了水的杂酒能比拟的!王相,某告退了。”

渠国公看上去很高兴,多喝了几爵。眼看醉意渐盛,有些不支,便向圣人请罪,告假回家歇息。这原本就是宫宴,图的就是开心。兴庆帝见他确实喝得有些多,面色潮红,双眼迷离,便挥了挥手,让他回府歇息。

渠国公出宫,乘上马车一路回了平康坊,还未进府门,却见门外停着一辆安国公府的马车。那马车装饰地颇为精致,红红绿绿让人一眼便知,那是安阳县主赵琳儿的座驾。

“县主来了?”

门房恭恭敬敬地行礼,“是!入夜便来了,说今夜要与公主同寝!”

“这成何体统的!”渠国公叉腰,问道:“大郎呢?”

“还在庄上,今秋粮食长势喜人,大郎君说怕赵元良又使甚阴招,便早早入庄住下了。公主说府上冷清,便请了安阳县主来作陪!”

“行了,知道了!”渠国公黑着脸面,摆了摆手,径直去了自己单住的院子。此时明月高悬,月光清亮。渠国公斥退了下人,一进院门,便见院中的石桌边,坐着一个约莫十三、四岁的女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8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