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 分类:军事 | 字数:0

137、平康

书名: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字数:4.1千字 更新时间:01-08 23:23

以长安的城建规模,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左右分置长安、万年两县。南北纵向十一街,横向十四街,将整个长安城划成棋盘状的一百一十个坊市。

皇宫城墙外的东南角,南临太子东宫,是平康坊所在。

平康坊誉为长安第一坊,南北长三百五十步,东西宽六百五十步。东南西北各开坊门,四门以道路直连互通,在坊内形成一个十字大街。十字街南有菩提寺,十字街北有阳化寺、万安观。

长安城夜间宵禁,亥时正各坊闭门,卯时正开门。千牛卫卫军在平康坊有驻扎,各门也均有哨卫。但平康坊的卫军更善于迎来送往,因为坊中所住之人,皆为大唐权贵。

当今首辅尚书左仆射中书侍郎林仲的府宅便在坊东墙边,林宅隔壁是礼部尚书,礼部尚书的隔壁是安郡王府。

这还只是坊内东北一隅,可见一斑。

平康坊每日卯时,各式牛车、马车鱼贯自坊内而出,车上挂着各府的灯牌,凋饰精美的车内,坐的都是达官显贵。

隔着坊内街市,安郡王府的街道对面,是一座三进宅院,宅院朱红大门,门前立石狮一对。宅门门楣上挂一牌额,额上三个大字。

静思堂。

圣人不仅没有过分苛责安郡王赵末的失察之罪,还出资与他买下了这座宅院。安郡王从国子监请了老师,又置办了桌椅,招揽长安学子,在静思堂内堂而皇之地开办起了学堂。朝中也都知道安郡王年事已高,在西北经营五十载,此时回了长安,刺史是不干了,但地位绝不是一般人可比。

于是家中有小儿小女的,也都送到静思堂来。只是听闻安郡王嗣子是从凉州的乡里过继而来,大多数人嘴上不谈,眼神里却多少有一些疑惑轻蔑。有好事的言官拟了参本,言之安郡王乱宗室法度,可参本往往还未送达,便被打了回来。

朝会时也有人议论,但圣人拿出了平凉赵氏族谱渊源,堵住了众人的嘴。

虽三百年之远,但平凉赵氏与皇族同出一门,这事,轮不到外人置喙。士族之间的事,朝臣想要多嘴,却也要掂量掂量背后的纠葛。于是,安郡王宗嗣之事作罢。毕竟也就只是一个外放多年的郡王,他为大唐征战一生,老来无子,收个嗣子,也算有个依靠。

但多多少少,在赵氏族亲之内,赵金玉受的白眼却也不在少数。

回到长安后,安郡王很少会客,除了每月大朝会,便闭门摸鱼,逗一逗愈发古灵精怪的赵琳儿,但与赵金玉二人日常并无甚交流。安郡王府内有专人侍奉,贴身女婢、办事小厮就有七八个,日日锦衣玉食,倒是将赵金玉照顾地妥妥帖帖。

赵金玉在王府内呆得憋闷,偶尔也会上街走走。长安的风土人情与平凉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平康坊内的稀奇玩意就能顶上整个凉州。但赵金玉没什么心情,日日想着平凉的种种,如今虽然荣服加身,可内心却总是感觉无边的孤独。逛不了几步,便就回府发呆。

安郡王不让他轻易出坊,让他多读读书,写写字。赵金玉也懒得管赵末的事,只每日清晨、傍晚请安,便就呆在屋子里往平凉写信。

信中只说长安的好,说安郡王对自己、对琳儿的好。说了静思堂的事,说琳儿不喜上学读书,安郡王便给她布置了一座小院,院内种些花花草草,让怂娃他们陪着一起玩。安郡王说,等琳儿再大一些,会请大内的女官教些礼仪、刺绣女红之类的。许是日后也能找个门当户对的夫家,算是有一条不错的康庄大道。

写着写着,赵金玉笑了起来。

也就只有往平凉写信时,他才能感觉到心里一阵温暖。可是随着最后一笔落下,信写完了,赵金玉又叹了一口气。

坐在窗前良久,呆呆地望着天上飞过的乌鸦。末了,他把写好的信纸仔细地折好,再从柜子里拿出一只木盒,打开,把它放了进去。

木盒里整齐地铺摆着这几个月写下的家信,它们都寄不出去。

赵末没说原委,但写过的信都必须给他过目,只有他同意了之后,这些信件才能发往平凉。

赵金玉信中并无不妥,并不理解这般做法,只是他听赵正的话,安郡王说不能做的事,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平凉如今被安郡王带上了一条战战兢兢的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世子,郡王有请。”门外小厮忽然小声唤道。

“就来!”

赵金玉收拾好了信纸,又将木盒子小心翼翼地放回了柜子里。整了整身上的衣裳,出得门来。小厮在前领路,两个侍女跟随左右,赵金玉穿过后堂,直到了前厅。

厅中今日似乎有客,两个别府家丁正在厅外候着。见了赵金玉,下人们连忙施礼。赵金玉学会了摆谱,看也没看二人,径直上了台阶,进门而去。

“阿爷!”

赵金玉对着主位上坐着的赵末拱手,却听一旁有人哈哈大笑起来。

“世子相貌堂堂,安郡王眼光独到啊!”

赵金玉侧头看去,只见客座上坐着一个年约四十,身着三品官袍之人。

“这是门下省郑西元郑侍中,金玉,喊郑公。”赵末捻着胡须,依旧是一身白色袍子,盘腿坐在桉边,头上插着一根朴素的玉簪。

郑西元连忙摆手道:“别别别,在安郡王面前,我可不敢称公!”

“郑相!”赵金玉躬身行了大礼,坐着的郑西元连忙点头,“世子客气了,你也别叫我郑相。早年间在陇右,我可是安郡王帐下的司曹,你喊我一声叔父,我都占了安郡王的便宜。哈哈哈哈……”

“……”赵金玉看了看赵末,赵末不置可否,直顾低头喝茶。

赵金玉清了清嗓子,重新拜礼:“郑叔父!”

“诶,好好好!”郑西元受了这一礼,从袖兜中掏出件物事,道:“来的匆忙,也未备上一份好礼,我这有一块章,用的是上好的玉料凋琢打磨,还算是个好物件……”

说罢,便伸手递了过来。

赵金玉不敢接,却听赵末道:“好你个郑西元,老夫的便宜嘴上说着不敢,手上却不慢啊!金玉啊,拿着吧,郑公两袖清风,能有块章送你,他可老心疼了!”

“哈哈哈哈……”

郑西元洒脱大笑,站起来把手里的章直递到了赵金玉的手边,赵金玉见推脱不了,只好道了一声谢,收下了章,交给了门边的侍女。

“回头寻一根上好的红丝绳,串了挂于床前。”

“是,世子。”侍女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章,退步而下。

“坐!”赵末指了指右手边的胡凳,赵金玉不敢怠慢,端正地坐下。对面的郑西元笑意盈盈地盯着赵金玉看了许久,脸上充满了兴趣。

“听说是太原赵氏的旁支?”

“正是!”赵末将平凉赵氏的情况与郑西元说了,挑明了赵金玉的身份,还有平凉在凉州的作用。话语中丝毫没有隐瞒赵金玉,直言凉州兵事,平凉至关重要。

郑西元于是收起了笑容,说了今日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算算时辰,圣人此时应该已是招了中书舍人,拟好了旨。便就如前日安郡王所言,此一行,赵正必执牛耳。

安郡王脸上看不出表情,只是端起茶碗,“左领军卫之事,太子殿下等于折了一臂。”

“那南诏如何平息?”

“自是兵部、礼部的职责。”赵末道:“林仲这个黄口小儿,凉王殿下已是示弱,他还想在凉州开刀。兵部要调赵正去剑南之事,你知道吧?”

赵金玉吃了一惊,向安郡王投去了询问的目光。赵末却不理他,甩了甩袖袍,接着说道:“西北局势原本错综复杂,林仲仗着西北地方与太子殿下甚密,想抽干他身边亲近之人,架空凉王。我回长安,就是卖他这个脸面。可他置西北局势于不顾,还再想抽调赵正,这就不仅是在打凉王的脸,也是在打他自己的脸……既然他要撕破脸皮,我岂能坐以待毙?他想抽走赵正,想往安西安插徐王,算盘子拨得倒是勤快……”

郑西元呵呵呵地笑,“论拨算盘,林首辅还是差安郡王你一截啊!抽调赵正的奏章都还没写成,就被安郡王在南诏将了一军。”

“哎,此事不说了!上不得什么台面,来,喝茶!”赵末摆摆手,向赵金玉呶了呶嘴。赵金玉聪慧,当下便就端起茶碗,向郑西元敬去……

郑西元在王府呆了大半个时辰,走的时候,赵金玉送到了王府门口。

郑西元脸上带着笑,似乎有话要说,待上了马车,终于忍不住了。

“世子今年十九?”

“回叔父,下月初五,满十九。”

“甚好,甚好!”郑西元点点头,忽然啧了一声:“可成亲了?”

赵金玉闻言脸一红,“尚未。”

“甚好,甚好!”郑西元又连说两个甚好,钻进了马车。

车夫朝赵金玉拱了拱手,一勒马疆,两匹牵马踱步了起来。郑西元掀开车帘,朝立在车外行礼的赵金玉摆了摆手,“金玉啊,回头与安郡王说一声,我过几日再来。”

“是!”赵金玉心里打鼓,总觉得郑西元的脸上写了些什么东西。一转念,难不成郑相府中还有待嫁的女子?

马车顺着十字大街往东而去,转过街角,便就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了一串清脆的铃铛声响。

赵金玉转过身,叹了口气。

安郡王今天让他坐在前厅,听两人谈话。说的还尽是官场斗争之事,若不是牵扯到平凉和赵元良,赵金玉原本是听不下去的。

赵正说安郡王这人,老谋深算,要多学着些。可这些权谋,赵金玉根本不感兴趣。让他参与其中,谁知道是福还是祸?但有一点赵金玉稍感安慰,至少说这些时,安郡王并没有把他当做外人。

赵金玉摇了摇头,也罢,多少学一些吧。

他抬脚迈上了台阶,却听身后一声咯咯咯的笑声,“金玉哥哥……”

赵金玉面带笑容,转过头来,赵琳儿挎着一只小巧的绣包,自静思堂内出来,穿过街道,直扑向赵金玉,窜进了赵金玉的怀里,“金玉哥哥,琳儿好想你呀!”

“不许胡闹!”赵金玉把她放在了地上,“你怎地就出来了?”

琳儿皱着鼻子,脸上收敛起了笑容,不吭声。

“是不是又被老师骂了?”

“才不是!”琳儿道:“琳儿可认真了……”

“那你如何没等放学?”

赵琳儿不理,“哼”一声,就要往府里窜。赵金玉一把拎住了她的后脖子,“你忘了元良如何与你说的?”

“……”

“你忘了怂娃他们?你不是说要和怂娃一道,好好地学东西吗?”

琳儿被赵金玉抓在手里,乖得跟只猫似的,“金玉哥哥,我听不懂嘛,那些之乎者也的,还没有张先生教得好呢!”

“不许胡说!”赵金玉松开了手,扳正了赵琳儿的身体,俯下身,看着她,道:“长安城里的大家闺秀,都是知书达理,温婉贤惠的。你看谁如你一般,日日只知玩耍,跟个疯女子似的!琳儿,我们是平凉来的,在他们眼里,我们就算穿的再好,也都还是泥腿子。他们看不起我们,可我们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你说对不对?”

琳儿低着头,点了点。

赵金玉蹲下来,拍了拍她的肩膀,“你想不想快快地看到元良哥哥?”

“想!”琳儿闻言,顿时抬起头来,双眼充满了希冀与渴望。但很快,这两团烈焰便就暗澹了下去,琳儿瘪着嘴:“可是元良哥哥要打仗,他来不了长安!”

“是啊!”赵金玉道:“元良哥哥多想来长安陪着你,看着你长大!可是他如今与我们一样,为了平凉,他要去打仗,要和吉利、大柱哥哥一道,以命相搏。而我们为了平凉,只是要多学,多看,多做。你看我们每日大鱼大肉,你喜欢喝羊汤,每日都能喝一锅,你喜欢玩耍,有一整个院子给你玩耍。你想要这个,想要那个,阿爷问都不问,什么都给你买。可是你元良哥哥呢?他什么都没有,全靠自己和平凉……”

“我懂了。”赵琳儿神态极为自责,抹了抹鼻子,摆了摆绣包,“我这便去与老师赔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71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