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 分类:军事 | 字数:0

264、请策

书名:大唐里正 作者:离珠 字数:4.0千字 更新时间:01-08 23:23

第二日,高隆盛带着圣人的慰问专程跑到了良淄。

一行人进了庄子,却见炊烟鸟鸟,屋舍俨然。金色的稻田边,一熘白墙映入眼帘。各处作坊排布整齐,顺着庄内大道自两边排开。

烧得通红的铁器,在铁毡上被吊起的铁疙瘩“当当当”地捶打,铁匠们用铁钳夹着那铁器左右翻摆,砸起的火星四溅,剥落的铁屑带着烟滚落到一旁的水里。

高隆盛奇道:“这是何种锻铁方法?”

“水锻。”那铁匠朗声道:“便如水磨一般,赵相引了湍急的渭河水,那水力大,带着水车就转了起来。水车连着这百余斤的铁锤,用于铁器塑型,那是事半功倍啊。”

“好好好!”高隆盛不懂这其中奥妙,外行只是看了个热闹,觉得比之光着膀子抡大锤来,这般法子似是更加高明,“嘶”一声,便连道了三个好字。

再往里走,便有浓郁的酱香味、酒香味传来。都说良淄的酒好,可良淄的酒概不外售,只有来良淄做客时,赵元良才肯开坛招待。高隆盛一时嘴馋,想进酒坊看看,但此时却是不宜,毕竟还有皇命在身,于是只好啧吧了一下嘴唇,往庄内里院而去。

彼时的赵正,还没有胆大包天,公然欺君。知道圣人必定差人前来探望,于是早一步做足了功夫。高隆盛到时,只见赵正半躺在床上,右腿高高托起,小腿上还上了夹板。赵元良的三夫人便蹲坐在一旁,捣鼓着药春里的草药,弄得这一屋子都不能细闻。

“赵相!”高隆盛行礼,赵正便摆了摆手,“高内侍客气了。某这身子不便,下不得床。还望高内侍见谅。”

“赵相言重了。”高隆盛上前打眼一瞧,只见赵正那腿乌青发亮,已是肿了许多。倒也如御医所说,摔得不轻,于是关切问道:“赵相这怎得如此不当心,怎就骑着马也能摔下来?”

赵正道:“那战马原是跟了我多年,垂垂老矣。想来原本不堪重负,在城门边又遇乌鸦袭扰,顿时受了惊吓,当即将我掀下了背来。身边侍卫又粗枝大叶,没料到我这马失前蹄,是以反应未及,才酿此重伤。”

“那该得好好整治!”高内侍道:“原本玄甲军自凉州军中调入京师,便就是为了护卫赵相周全。可眼下这一遭,他们难辞其咎。回头我便如实禀明圣人,予以裁决!”

“无妨无妨!”赵正道:“高内侍还请莫要关心则乱。玄甲军乃某一手创立,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既是凉州嫡系,某自亲自处置,不行调回河陇,让他们去前线与蕃贼打仗去吧,总比留在长安,照顾我来得更爽快些。”

“赵相还是太过仁慈。”高隆盛长叹一口气,说道:“杂家奉圣人旨意,前来看望。圣人特命御医坊备了上好的药材五十斤,已送至门外。”

“赵正,多谢圣人天恩。”赵正起不来,便就在床上拱手谢恩。高隆盛扶住了他的手,又道:“顺便,我替圣人来问问,这军制之事,赵相是如何想的。”

“军制?军制怎么了?”赵正一脸茫然,抬头看向了高隆盛。高隆盛道:“怎地赵相不知?”

“闻所未闻。”

“嘶……”高隆盛心道你装什么湖涂,这事旁的人不知道尚情有可原,你是郑西元的嫡系,你怎会不知。可脸上却也没有表现出来,只道:“郑相日前递了书表,说是要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圣人心有疑虑,有意押后。可郑西元昨日在宫宴上再次提了出来,圣人也觉得该是要有个答复,但在这之前,想听听兵部的意思。”

赵正顿时摇头,“这事不是赵元良推脱,实在是因为某才上任不过三日。兵部如今混乱不堪,这军制之事,若是让我说,我无能为力。变不变的,若是我说了算,那就不变了吧。”

“诶!不是谁说了算不算的事。这朝中大小事务,若有不决,都须依圣人意思去办。赵相领兵部,不管多少时日,圣人还是想听听赵相的意思。所谓博采众长,圣人听取了各方的意见,才好有所决断。毕竟军制之事,眼下不是小事。”

赵正笑了笑。

军制好坏,带兵打仗的人最清楚。圣人领剑南十数万军民驱逐叛军,这十几年是如何过来的,他难道不清楚?对于一个将领来说,募兵当然好过于府兵,府兵甚多老弱,募兵则更加兵强马壮。圣人之所以疑虑,不过是在考虑当下新的军制所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

军制改变,府兵机构折冲府便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其次,各地征募士兵,所花销的军饷是一笔天文数字,募兵所用马匹、军甲、军器等等,前期投入甚大。这一点,河陇已是吃过苦头了,凉王殿下为了开军饷,甚至卖掉了自己的田产和农户。这么一来,各地的税收变相地就要大规模地补贴军用,所入京师的钱粮就要大打折扣,不算充盈的国库少了进项,一旦需要赈灾、支边,就捉襟见肘。

而且变革军制,需要兵部的密切配合。兵部要出台一系列的法度、规范、军制军种、军队规模等适用律法。还要选调一大批专职的武将应付军制变革所带来的的变化。但赵正新官上任,说句不好听的,兵部的门都没有摸清往哪个方向开,郑西元就突然来这一手,的确也让圣人有些犹豫不定。

但赵正觉得,圣上还是没有考虑到最大的坏处。那就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局面。若是他考虑到了这个层面,怕是看都不会看,直接就否了,哪里还轮得到问他赵元良。

只是如今如果向圣人据实而言、禀明利害的话,也不是恰当时机。一来赵正的根基不稳,朝中无人支持。若公开与郑西元面对面博弈,难以得到朝臣支持。到时候不但要陷入无休止的口水争吵当中,还要被郑西元明确针对。他现在越来越觉得郑西元与康陆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而康陆在朝中,他的人缘可比赵正要好不少。就渠国公给出的那份名单,连内宫中,也有他的内应。

康陆想要起兵,那他手中就要有绝对制胜的力量。而新的军制,便如老虎身上的翅膀。若是赵正在朝议中明确反对,怕是连圣人都弹压不住朝臣的疯狂进攻。

既然阻止它发生的过程充满了荆棘以及不确定性,那倒不如做好准备,等着他发生就是。渠国公让他编练长安新军这事,原本是绝无可能的。京畿又不似河陇,京畿府军又不打仗,赵正就算是兵部尚书,他也没有练兵的借口,若一边极力反对募兵制,另一边又强行推进新军编练,此等首鼠两端的政治伎俩,必遭郑西元为首的朝臣疯狂反咬,反倒不妙。可若是借着这次军制变革来浑水摸鱼,谁能说不是一个机会?

反正如今营州也还未在明面上全面开始征募军队,大家多多少少还处在一条起跑线上,至于谁更胜一筹,不如交给时间去决定。

“这事……”赵正面露犹豫,想了想,对高隆盛道:“兹事体大的,我总不能在卧榻之上就轻易给圣人出谋划策。郑相的军制新篇我还未曾看过,不如再给个十天半个月,待我伤好一些?”

“哎呀,赵相啊!”高隆盛一头冷汗,“此事迫在眉睫,朝中议论纷纷。圣人虽贵为天子,也得看相阁与谏院脸色。若是久而不决,多少引起朝中反弹。既然赵相想看,那我便请旨将郑相的上书拿到良淄来!”

赵正连忙摇头,“万万不可,此乃犯忌之事。高内侍莫要怂恿圣人违规。此等大事,未上朝堂议定,便就是朝中机密。左右我与郑相关系甚好,这事我差人去问问郑相,明日定给圣人答复!”

“明日就是朝会了!郑相定是要再三上书。圣人原本摇摆,赵相若没有个明确的答复,这事就算是板上钉钉了!”

赵正“啧”了一声,“怎地听高内侍的语气,是不太看好郑相的军制表?高内侍,你这是替圣人问话,还是自己想来问某一个明白?”

“都有!”高隆盛直言不讳,确定左右无人,便附耳道:“赵相难道不知,这新的军制一旦出炉,最受益的是谁?”

赵正揣着明白装湖涂,“是谁?”

高隆盛伸出一只手,指向了东边,脸色微变一字一顿道:“东边!营州!”

赵正身体微仰,认真地看着高隆盛。这其中关键有人洞悉不算什么,可洞悉此事之人,却是宫内的一个太监首领。他都能看透的本质,圣人难道还不明白?

《天阿降临》

高隆盛摇头,说道:“此事杂家原本就不该多嘴。可眼下,郑相是未曾领兵打过仗的。营州那人,又是圣人的养子。杂家知道,此言一出,必定惹祸上身。可杂家一直以为,赵相该是懂得权衡利弊的,也深知军权之事,乃动摇国本之大事。若是赵相都不出面阻拦,此事……后患无穷!”

说着,高隆盛突然跪了下来,“赵相!杂家说句犯上的话。圣人虽然仁慈,但对子嗣溺爱。营州又处偏远,一旦那人起了歹心,潼关以东何以为保?到那时,圣人必定悔恨交加,他那身子,本就孱弱,再有此等打击,恐是撑不下去了!杂家不求别的,只求郑相顾着国家大体,禀明利害。杂家愿替赵相研磨,若是赵相答应,便是做牛做马,杂家心甘情愿!”

“高内侍!”赵正深受感动,得此忠仆,圣人幸甚。但赵正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时最不能动的,便就是郑西元这新军制。郑西元上台,一直在为这新军制铺路,首先这军制起源,追朔起来,就能追到河陇的军策,那是赵正一手策划而成。若是此时反对,那便是扇自己的脸,毁河陇的军政根基。其次,郑西元想控制他赵元良,而赵元良也知道郑西元的真面目。这不过是互相过虑,互相挑选的过程而已。一旦郑西元知道赵正与他真的不是同一条路,那赵正在长安势单力孤,随时有可能被清除掉。这么一来,渠国公孤掌难鸣,赵金玉只能继续隐忍。朝政便真正地陷入了郑西元一手掌控,后果更加严重。

当前的总体对策,是要对郑西元进行彻底的清查盘算。牢牢掌握他的罪证,最终将他掀翻下马。同时积极应对营州方面的威胁,做好唐蕃之战未有定论前死守潼关确保长安无虞的打算。以上任何一条,都大过眼下任何一件事。在它们的面前,就算妥协、伪奸又有何妨?

至于圣人,该劝劝,该说说,但是莫要勉强。

于是赵正道:“高内侍忧心圣上,赵元良又何曾不是。只是此事某人微言轻,所言也未必就是道理。且也许会引圣人不悦。但赵元良可一试,只不过不在此时。”

高隆盛听后,神色终于有所缓和,他从地上爬了起来,道:“赵相可是有了对策?”

赵正摇头,“说不上对策,只不过高内侍既是疑心营州琅琊侯,那便建议圣人不妨将他召回长安。他若是敢回来,便证明他并无二心。反之,圣人也必有打算。此事,也不是你我能左右的。烦请高内侍笔墨伺候,我上表一封,至于圣人听与不听,元良也算是尽了一份忠心了。”

“此策甚好!”高隆盛喜笑颜开,一时情不自禁,扶着赵正坐好,随后亲自研磨,准备纸张。高隆盛自觉回避,赵正奋笔疾书,写满了一张纸,随后将它折好,封上火漆,郑重地交给了高隆盛。

“此时我等并无实证,此般猜忌边镇重将,已是犯了兵家大忌。这表,还请高内侍莫要声张,如何处置,全凭陛下心思。若是传扬出去,我这兵部尚书,怕不是要被营州将士架在火上炙烤!”

高隆盛笑笑,“杂家自是省得!赵相莫要担忧!”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5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