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二十八章 插一脚的大清王国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1733年7月2日,下午三时,当一队队丢盔弃甲的喀尔喀骑兵出现在乌布苏湖畔的巴彦牧场(今外蒙乌兰固木市)时,大清王国蒙古专使弘暻顿觉情势不妙。

难道南边的伪秦朝廷动作如此迅速,已经派出精锐大军杀到了科布多,击败了这些喀尔喀蒙古骑兵?

“……贝勒爷,伪秦的援军根本没有来。”护军都统博德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跑了过来,气喘吁吁地说道:“那些喀尔喀蒙古骑兵……在科布多城被伪秦五百多守军给打崩了,丢弃了所有的辎重物资,一路逃了回来!”

“什么,三千多骑兵竟然被五百守军给打崩了?”弘暻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这些喀尔喀蒙古人都是一群猪吗?前些日子不是报信过来,说是科布多城已经被他们围得死死的,破城指日可待。怎么一转眼,被人家守军给打了回来?”

“贝勒爷,奴才听那些喀尔喀骑兵零零碎碎地反馈,说是伪秦守军让城中的数百蒙古人诈降,将他们诱入城中,广设街垒、拒马,然后以密集火炮和火枪攒射,当场击杀了千余蒙古骑兵,剩下的则在混乱当中四散奔逃,被伪秦守军乘势掩杀,便收不住败势,直接一路逃了回来。”

“废物!……都他妈的是一群废物!”弘暻听了,破口大骂,“这些蒙古人是越发不成样了,哪里还有半点昔年蒙古大兴时期的锐气和勇武,真是枉为成吉思汗的子孙!”

“那……,贝勒爷,咱们大清还要往喀尔喀派兵吗?”博德小心地问道。

“为啥不派兵?”弘暻斜了他一眼,“这么多年了,喀尔喀蒙古诸部好不容易才鼓起勇气,发起大规模的反秦运动,咱们大清若是不趁机插一脚,给伪秦添点乱,上点眼药,难道还坐视他们慢慢整合收服喀尔喀蒙古?……唇亡齿寒的道理,你懂不懂?”

“可是……,可是……咱大清的本钱不厚呀!”博德担忧地说道:“就喀尔喀蒙古诸部这般模样,别到时候将咱们给坑了!”

“咱大清还有其他选择吗?”弘暻闻言,叹了一口气,“渤海国一心想要往西边打,想夺取更为丰盛的叶尼塞河流域,他们对喀尔喀蒙古根本不感兴趣,无意向南用兵。若是咱们不支援喀尔喀诸部,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武力支援,信不信要不了一年时间,伪秦就能将他们这群怂货给平了!再者说了,咱们大清不趁着喀尔喀蒙古大乱之际,多掠些丁口回去,那得多暴殄天物?”

满清余孽在败退至乌梁海地区后,为了发展求存,积极联络渤海国,与这个昔日大清叛逆建立的王国形成了非正式的联盟关系,甚至还自降身份,以兄事渤海。

而渤海国为了确保自己西南侧翼的安全,也愿意支持清国在乌梁海地区保持军事存在,从而在喀尔喀和西域两个方向牵制大秦的力量。

于是,渤海国将北明和齐国提供的大量火器转售给清国,帮助他们击败了当地的蒙古和托辉特部及其他地方土著的反抗,迅速站稳了脚跟。

当然,渤海国给予的火器及其他物资援助也不是白送的,需要清国用毛皮、药材和金银来换,而且价格也是高得离谱。

但置身于乌梁海这种穷乡僻壤环境下的清国自然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渤海国的盘剥和压榨。

北边是俄罗斯人的地盘,西南是准噶尔人的势力范围,南边又是被伪秦控制的喀尔喀蒙古,唯有东边,穿过崇山峻岭,才能抵达渤海国,获取为数不多的武器支援。

可以说,清国所处的地缘态势极为恶劣,若是不能得到外部“先进文明”的支持,他们迟早就会跟当地的和托辉特部蒙古人一样,沦为一群愚昧而又无知的野蛮土著,成为他人的口中之食,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但是,作为曾经入主中原,差点成为神州大陆第二个少数民族王朝的大清,自然不想就此湮灭于尘埃。

伪秦没有彻底将我们覆灭,那就意味着我大清尚有天命,国柞不该灭绝,那我们是不是在辗转数万里之后,在乌梁海地区可以重新振作复起,再创伟业?

当然,逆势翻盘,再打回中原,我大清是暂时不敢奢望,但是在经过卧薪尝胆,潜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实力之后,控制影响喀尔喀蒙古,窥探准噶尔旧地,甚至西向经略鄂毕河流域,建立一个庞大的西部帝国,还是可以畅想一番的。

目前,困扰清国继续发展壮大的最大不利因素就是人口数量的严重不足。

当年愍宗皇帝(康熙谥号)从喀尔喀败退至乌梁海地区,我大清尚有满蒙汉八旗军队一万四千余,还裹挟汉人和蒙古部族三万余众,在随后陆续征服了当地的和托辉特部后,又获得了两万余丁口,加上深山老林中唐努图瓦人、布鲁特人(即柯尔克孜族)、布里亚特人,以及收纳了部分原噶尔丹一些部众,差不多治下人口八万余,算的上漠西地区最为强大的一股力量。

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甲兵陆续老去和病逝,再加之地方贫瘠,无以补充,不仅使得整個满洲的人口出现下降的趋势,就连战力也急剧衰败,不要说跟秦军一较长短,就连准噶尔汗国也不敢与之比划。甚至,连北边那些小股的俄罗斯人武装据点,应付起来也是格外费劲。

在这种局面下,若没有外来人口的补充下,我大清唯有继续苟下去,以极为缓慢的速度积蓄力量。

于是,为了获得人口补充,我大清又将百年前劫掠神州大陆丁口的手段拿了出来,频频出动小股精锐骑兵,越过险阻的山岭,深入到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境内,搜寻并掳掠落单的蒙古部众,以充实境内人口规模。

即使如此,我大清也只是将治下人口堪堪维持在八万到九万之间,比起当年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时拥有的本钱,可就少多了。

去年六月,科布多乌兰部首领车登扎布公然拒绝了大秦征召丁壮的命令,并在喀尔喀诸部四下串联,相约共同起兵,驱逐大秦于喀尔喀蒙古设立的监督机构(都护府),试图摆脱大秦的控制。

大清王国上下获知消息后,立时喜出望外。

天可怜见,这帮子没出息的蒙古人终于要振作雄起一把了,晓得要暴起反抗伪秦的统治,这不啻为我大清提供了一个介入喀尔喀蒙古最佳时机。

于是,大汗胤禔一边在国内进行军事动员,整备兵马,随时杀入喀尔喀,一边派出使者前往渤海国,约其联合出兵,干涉喀尔喀局势。

然而,八月中旬,渤海国却回复大清王国,声称其国内主要兵力和作战物资已经抽调至西部地区,准备对俄罗斯帝国发起进攻,暂时无暇南顾。

但是,作为事实上的军事盟友,渤海国愿意为大清王国介入喀尔喀局势提供部分物资支援,但不希望他们投入过多精力,还要求他们分出一部兵马,前出叶尼塞河,配合渤海军夹击俄罗斯叶尼塞督军区。

按照齐国作战参谋团制定的战略规划,渤海要在未来几年时间里,竭力向西,跨过叶尼塞河,杀入鄂毕河流域,掐断俄罗斯和大秦之间的陆路联系。

以渤海国的体量,肯定无法做到两线开战,而且就以喀尔喀穷鄙的经济状况,也捞不到什么太大的油水,贸然介入,可能会得不偿失。说不定,还会遭到大秦的报复,再次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

在齐国的调停下,渤海、东丹和北明才刚刚达成停战协议没几天,可不能一转身,又跑去撩拨人家大秦,惹得对方恼羞成怒,给你来个不死不休,那就大为不妙了。

不过,要是能趁着喀尔喀诸部举兵反秦之际,能出兵拿下喀尔喀北部地区,对于渤海国扩大北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的防御纵深是大大有利的。

渤海国上下还一度动摇过,寻摸着是不是掉头南下,将喀尔喀蒙古从大秦手里肢结出来,使其成为渤海国的缓冲区。

可齐国人指令,他们又不敢拒绝,需要按照既定计划,实施所谓的“世界岛计划”,攻略西西伯利亚,阻挡俄罗斯继续东进的步伐。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也为了更好地扶持(控制)渤海国,齐国允诺将在未来十年里为其修筑一条横贯国土东西两端的岭北大铁路,使渤海国内陆地区丰富的资源得以输往沿海港口,继而出口至北明和齐国。

说实话,在见识了北明的镇州铁路的便捷性后,东丹和渤海两国均眼热不已,都竭力促请齐国为他们也修筑一条国内铁路,用于改善地方交通。

而齐国恰好国内资本过剩,正在满世界寻找投资机会,渤海、东丹两国虽然表面上穷的一批,但其境内资源却是异常丰富,若是能修一条通往内陆腹地的铁路,那些沉睡中的矿产资源不就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继而变现成钱。

另外,渤海、东丹两国在经济和军事上上几乎全面依附齐国和北明,在投资安全系数上那绝对是极高的维度,不虞任何政治风险,大不了投资回报期稍稍长一点而已。

更重要一点,这铁路一修,齐国不仅可以将自身影响力辐射到中亚腹地,甚至还能将商业触角延伸过去,进而扩大齐国商品的销售渠道。

有鉴于此,齐国人特意为渤海国制定了宏大的西进计划,让他们趁着俄罗斯人尚未在西西伯利亚地区拥有太强实力的情况下,先打过去,尽力将触角伸到中亚边缘。

不过,渤海国虽然精力全都放在西边,但眼角余光却也盯着喀尔喀蒙古的方向。

因为不堪大秦“残暴”统治,喀尔喀诸部群起造反,再加上大清王国从中搅和,可以预见,整个喀尔喀蒙古地区必然会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混战,造成无数汉人移民和蒙古牧民流离失所,沦为战争难民。

这对于同样缺乏人口的渤海国而言,将是一个吸纳移民的绝佳机会。

为此,渤海国除了给大清王国提供部分军械物资,任其在喀尔喀搞事外,还在临近喀尔喀蒙古的南部控制区内设置了若干移民安置点,准备接纳逃避战火的难民。

七月中旬,在喀尔喀蒙古骑兵的围攻下,除定边城(今外蒙科布多市)外,靖远城(今外蒙乌里雅苏台市)、遂宁城(今外蒙乌兰巴托)、抚北城(今外蒙西乌尔特市)等大秦所控制的数座重要军事据点皆被攻破,漠北都护府都督胥文春及以下数千军民尽数被俘,整个喀尔喀蒙古局势为之一变。

七月下旬,大清王国派出三千八旗骑兵进入巴彦地区,协同乌兰部两千余蒙古骑兵再攻定边城。

不料,漠西都护府都督彭丰年竟已携千余军民撤离科布多,暂时退往乌梁海左翼承化城(今新疆阿尔泰市)。

八月初,大清王国和硕雍郡王胤禛率使团来到库伦(遂宁城被攻破后,喀尔喀诸部王公将其名称重新变更为库伦,即乌兰巴托市),向诸多蒙古王公、台吉再谈满蒙一体,建议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大秦的进攻。

不过,此举遭到车臣汗额尔德尼、札萨克图汗赫巴特尔等部分王公的反对,认为喀尔喀不该跟清国绑在一起,从而遭致大秦的疯狂进攻。

当年,就是清国从中原地区一路败逃至漠南,随后又退到漠北,才将汉人给一步一步地招引过来,从而才使得整个喀尔喀蒙古遭到大秦的沉重打击,最后不得不臣服于中原王朝。

此次喀尔喀诸部起兵反秦,并不是要跟大秦来一场不死不休的战争,只是想籍此摆脱汉人势力的渗透和控制。只要大秦不再干涉我们蒙古内部事务,不再驻兵威胁我们的安全,从而恢复曾经的蒙人治蒙管理模式,我们喀尔喀诸部愿意奉大秦皇帝为大可汗,并每年按时进贡。

若是跟清国搅合在一起,建立所谓的满蒙一体,那么大秦一定会认为我们整个喀尔喀蒙古尽皆投附了清国,有窥视中原的企图,必然会引起大秦的高度警戒。

为了防患于未然,大秦肯定会出兵漠北,将所有参与叛乱的喀尔喀王公、台吉尽数诛除。

为了草原安宁,咱们喀尔喀蒙古诸部还是离清国远一点。

胤禛于库伦活动半月,除了科布多诸部表示愿意与清国联合抗秦外,车臣、札萨克图、土谢图等几个喀尔喀大部皆冷眼以对,反而积极筹划如何与大秦展开和谈,实现诸部有限自治的愿望。

“一群鼠目寸光的蠢货!”胤禛狠狠地骂道:“他们难道不知道,以汉人强大的人口基数,即使以羁縻的方式统治喀尔喀诸部,但要不了几十年,迟早会被他们慢慢蚕食殆尽,所有蒙古人也将死无葬身之地!漠南蒙古,即为前车之鉴,他们都看不到吗?”

“雍王叔,喀尔喀蒙古诸部根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弘暻摇头说道:“既然他们不想跟伪秦死磕到底,咱们大清也没法子强拉着他们。为今之计,搜罗人口当为重中之重。”

“嗯,弘暻所得不错。”胤禛叹了一口气,“这个事情,你要盯着办,搜罗的人口在转运途中也不要太过苛待。另外,汉人工匠、农人、读书人务必要好生照料,尽量将他们都活着带回我大清境内。”

“雍王叔要返回盛京(今图瓦共和国首府克孜勒市)?”

“嗯,我需将喀尔喀此间情况报于大汗。”胤禛瞥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道。

大汗胤禔病重,若不及时赶回去,岂不是会错过某些重大政治变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