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国之道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长江水深江阔,可从上海县一直通航至南京,完全可遣数十艘战舰逆流上朔,直逼南京,威胁秦国中枢之所在。”齐泽烜笑着说道:“而秦国虽然亦在偷偷发展海军,潜心研制和建造水师舟船,但其实力根本不足一提。我大齐海军仅遣琉球、安南、吕宋三支分舰队,便足以胜之。延良何以断言,我齐国海军无法袭破南京城?”

“殿下,我们八月间从上海县驶入长江口,一路上朔至南京时,你可曾留意沿途布设的军镇和众多炮台?”李延良低声说道:“从长江口以计,崇明沙、南通、江阴、镇江、栖霞,以及燕子矶,大小炮台数十座,驻守军力近两万余。更兼之,大秦长江水师锚地驻于浦口,近百艘大小舰船拱卫南京。若是我大齐水师真的要沿着长江一路攻入,最后能囫囵进抵南京江面的舰船,怕是剩不了几艘。”

“哦,原来延良也在琢磨着侵入大秦腹地。”齐泽烜玩味地看着李延良,探身问道:“那你以陆军的眼光看来,能否集大军从东南沿海某处登陆,然后席卷整个江南,直捣南京城?”

“也不成的。”李延良摇头说道:“据我齐国驻秦国军事参谋团评估,秦军数量规模约六十万,其中精锐的新军就有十二万之多,皆为训练有素的全火器化部队。虽然他们的近七成的兵力部署在西北、漠北和东北地区,但在两淮和江南地区,仍旧屯驻了超过十万的军队,南京更是有八千余装备精良的皇家禁卫军。就算以我大齐陆军精悍善战,也能在第一时间成功登陆大秦沿海,并击败四面来攻的秦军,但要是继续向内陆推进,怕是有些难以为继。除非,我大齐进行全面动员,将陆军规模扩充至二十万以上。否则,秦齐之战,很可能仅会限于沿海之地,只是以袭扰和封锁方式打击秦国。”

“也就是说,通过战争手段,我们齐国可能需要花费极为高昂的代价,才能击败秦国?”

“不错。”李延良点点头说道:“秦国拥民亿万,再加上立国未久,军事实力也非莫卧儿帝国和波斯萨法维帝国那般废弛,还是有些战力的。年初,秦军于西域大败准噶尔,以及仅凭数千军队就能暂时稳定乌斯藏的混乱局势,就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军队还是比较堪战的。我们就算倾尽全力,最后彻底击败了秦国,但所花费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甚至会影响我们齐国的全球战略布局。纵观华夏数千年历史,参鉴世界各国兴衰成败,我们就会发现,小国多亡于外敌,大国皆亡于内患。国家大到一定程度,诸如华夏历代大一统王朝,只要内部不出现根本性的致命问题,外部压力再大,也只会衰落,不会灭亡。”

“是吗?”齐泽烜笑着说道:“那前宋呢?它可是两度被异族覆灭,这可是妥妥的外患。”

“殿下,前宋立国之时,有契丹所建的辽朝,还有大理段氏,河湟、甘陇、河套等地还被后来的西夏所据。”李延良幽幽地说道:“及至宋朝于临安复统,更是偏安。以此来论,前宋当算不得大一统王朝。”

“那莫卧儿帝国算不算大国?”

“咱们齐国也是通过数十年不断蚕食和打击,才将莫卧儿帝国削弱至此。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废其帝,毁其祀,灭其国。”

“呃……”齐泽烜眼珠子骨碌碌地转动着,在脑海里使劲翻检华夏历朝以及世界各个大国被外敌灭亡的例子,“曾经与大唐并立的阿拉伯帝国呢?”

“殿下,阿拉伯帝国也是在衰落分裂后,才被外敌所灭呀!”

“是了,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帝国和数百年前的蒙元帝国,也是如此了。”齐泽烜不打算再与李延良争论这个话题,而是向街道两边望去,准备寻一家食肆店,品味一番秦国民间美食。

“殿下,你该不会一直都在琢磨着入侵秦国吧?”

一家命名为“多味轩”食肆店在齐泽烜进入后,二楼的厅堂被迅速清空。

本来对此腹诽不已食客在闻知他们花费皆由到来的齐国人支付后,立时露出了笑脸,朝那位年轻的齐国贵人拱了拱手,作了一个揖,高高兴兴地下到一楼厅堂,继续用餐。

虽然李延良仅为一名禁卫军御武校尉,但他却有深厚的皇室背景,又与皇孙齐泽烜交好,故而在陪同其访问大秦期间,一直作为他的贴身伴当,负责保护他的安全。

两年前,一把大火几乎将李延良一家所在的望江巷烧成白地,他的母亲也在此次火灾中不幸罹难。收到消息后,他立即向陆军总参谋部长官告假,从长安急匆匆地赶回大兴。

这场大火将他母亲及周边邻居共计九人烧死,四十余人不同程度烧伤,六十多幢房屋被烧毁,还有一百三十多幢房屋被波及,财产损失十余万,现状一片惨烈。

随后几天,在皇帝陛下的关注下,民调处、大兴警察司、宪兵情报处,甚至就连黑衣卫,都开始针对此次火灾事故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调查。

很快,火灾事故原因查明,赫然是人为纵火。

凶手竟然是一群才入境不到两年的犹太商人!

尽管宪兵情报处的人动作迅速,循着凶徒逃跑的方向追到了西南坤州省的桂州(今澳洲珀斯市),但最终功亏一篑,让主犯逃脱,遁往海外,只是擒住了几个小喽啰,让人扼腕不已。

出于对已故乐安大长公主的感怀,泰平帝对李延良母亲意外遭此厄运,也是深有戚戚,遂加恩旨于李延良,敕封其为青川男之爵位。

未及数月,皇家禁卫军总参谋部以皇帝敕令,调李延良转入禁卫军,晋升御武校尉军衔,戍卫太初宫。

次年八月,李延良孝期结束后,泰平帝敕封鲁王府曹承悫之女曹曦为县主,随后将其赐婚与他,成百年之好。

一时间,李延良在皇室中荣宠有加。

再几月,李延良入长安皇家军事学院就读,研修战术指挥专业。

1727年6月,李延良经过十个月的学习,以优异成绩结业,任禁卫军战术参谋官,同时兼任皇孙齐泽烜的第二军事教官。

7月,调入皇室侍从处,任四等侍从官,跟随丹王齐惟柠和皇孙齐泽烜访问秦国。

作为一名军人,站在军事角度上来看的话,齐秦之间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委实对齐国无甚重大战略意义,反而还有些得不偿失。

这么多年来,两国政治、经贸和文化往来紧密,虽然有些摩擦和分歧,但总的关系还是积极向好的,远不至于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不说齐国境内有数量众多的秦国移民,民间感情纽带深厚,就是两国之间巨大的贸易利益纠葛,都会使得皇帝陛下和内阁在做出战争的选项时,慎之又慎。

再者而言,就算击败了秦国,又能如何?

万一让大陆再次陷入内乱,使之百姓流离,生灵涂炭,难道齐国还要派遣大量军力进入,以维持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那还不得把我大齐拖垮了!

我们齐国需要的是秦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可不是来帮着他们维持正常统治秩序,更不是来“扶贫”的。

一个稳定且实力不甚强大的秦国,才符合齐国的东方战略。

当然,对秦国的遏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君不见,秦国在保持强大的陆军力量同时,竟然在近十几年来,财力稍稍宽裕一点后,开始悄然发展他们的海军。

龙江造船厂(南京)、江南造船厂(上海)、黄埔造船厂(广州)这三家大型的官办造船厂,集大秦国内最为优秀的一批工匠,每年从官(军)方和民间接到大量造船订单,可以独立建造出许多五六百吨级的舰船,除了改进性的传统福船外,还有仿齐国的三桅帆船,也有仿欧式盖伦船,有全帆装船,也有非全帆装船,更有适合沿海和内河航运的桨帆船。

说来也可笑,秦国人造船所需的大部分木料竟然都来自齐国安南总督领地,或者从北明镇州地区走私而来。

截止到去年,秦国海军估计拥有大小舰船一百五十多艘,虽然大部分都是一些吨位不大、配属火炮数量较少、作战性能也不高的中小型纯木质风帆舰船,但如果对方依托海岸和港口炮台,进行一场近海防御作战的话,还是能对来袭的“敌国”舰队造成一定的麻烦。

对此,齐国人在警惕之余,也是深感惊讶。

秦国哪来这么多钱,在养着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同时,还想着要发展海军!

作为一个典型的陆权国家,伱难道不该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向边疆地区吗?

你这么积极发展海上力量,所图何者?

说起来,秦国作为东方世界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还有重大的海外利益,发展海军,卫护海疆,也是应有之举,齐国人对此未免有些反应过度了。

也不想想,你们齐国人在大陆周围一圈,布置了多少围堵遏制势力,从最北方的渤海,到东北地区的东丹和北明,再到东南沿海地区的琉球、吕宋,最后在南边的安南,不是你们齐国的小弟,就是你们齐国的藩属国,更有不少你们齐国的直接海外领地。

试问,面对这般局面,我大秦不该具有一丝海防危机意识吗?

我大秦出海的商船,离开港口不到数百里,就能时不时地遇到你们齐国巡视游曳于海上的战舰。

大陆沿海海域,仿若你家后花园一般,自由航行,随意进出。

一旦翻脸,我是不是要据有一定的自保防御能力?

不过,双方这种既合作,又隐隐对抗的关系,充其量也就是一种“冷战”模式。

一方认为,打一仗不仅伤了彼此间的“同胞”感情,而且在经济上是极为不划算的。另一方也忌惮于双方实力之间的巨大差距,更是无力应对海陆两个方向的威胁。

诚然,齐秦之间的贸易,大多以齐国入超(贸易逆差)的状况存在,每年向秦国输入大量金银,显得有些不对等。

不过,齐国将大量来自秦国的进口商品以转口贸易的方式销往印度、波斯、奥斯曼,以及欧洲等国家地区,往往会加价数倍,赚取的贸易利益不仅可以弥补了齐秦之间的贸易逆差,而且还大有赚头,获利颇丰。

更不要说,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极大促进了齐国的造船业、海上运输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国内民众从中受惠者甚多。

在这种背景下,李延良便担心齐泽烜年轻气盛、满脑子建功立业的想法,会推动齐秦之间的战争爆发。

虽然,齐泽烜不是太孙,但明眼人都知道,一旦泰平帝故去,太子继位,这位嫡皇长孙必然会被列为帝国的第一接班人。

倘若,齐秦战争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植下,难保他在将来执掌帝国时,不会贸然发动一场侵秦之战。

“我就是想想。”齐泽烜笑着说道:“不过呢,齐秦之间是否能避免战争,怕是你我,甚至朝堂之上,都无法掌控的。时移世易,人心难测,说不定,在将来某个时期,因为一个小小的摩擦,或者一个小小的冲突,就将我们两国卷入到战争当中,也未可知。”

正说着话,几名店里的活伙计端着大盘小碗,顺着楼梯,噔噔噔地上来,满脸热情地将店里的拿手好菜摆满了一桌。

齐国富庶,众所周知,而且今儿来的这位贵人看着更为雍容,有四五名齐国军官陪同,还有一队大秦士兵护持,身份应该不低。

刚才为了以示歉意,还为那些被驱赶到楼下的食客会了账,手头如此大方。

这要是将他侍候好了,少不了赏他们几个大钱。

江南为大秦经济重心所在,南京则为帝国都城,自是物华天宝,富甲一方。

随着国内承平数十年,在经济繁荣、食物种类丰富的江南地区,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开始贪图口腹之欲,享受食物在舌尖上的跳跃,感受各种滋味在口腔翻滚的愉悦。

此乃人类本性,无论时间如何变迁,都难以改变。

玉盘珍馐是大秦人生活中的一大消遣享受,不仅要有感官上的具体体验,还要尝其美味,品其内涵。

美食之美在其形,选用盘碟碗筷的讲究,刀工雕刻,色彩搭配是美食的第一层次。

美食之美在其味,调料搭配,火候大小,煎炸蒸煮炖,这一道道程序严格规范下来,形成的是美食第二个层次。

美食之美在养生,一些富贵的秦人对美食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吃美食吃得肠胃舒服、身体调和,吃得人神情气爽才是正理,这是美食的第三个层次。

齐泽烜一边笑意吟吟地举着筷子逐一品尝桌上的美味佳肴,一边听嘴皮子利落的活计绘声绘色地介绍,心情极是愉悦。

神州大陆,古韵千年,就连吃个饭,喝个酒,都能这般品味华夏文明,领略人文世情。

哪像我们大齐境内,尽管掌控了广阔的海外殖民领地,使得餐桌上食材更多,物资更丰,但似乎就少了这么几分精细和讲究。

“对了,延良。”饭过五味,喝一杯沁人的龙井,不仅消食,且能清爽口舌,齐泽烜捧着茶杯,见李延良就要下楼招呼伙计会账,便好心地提醒一句,“你家夫人在杏和堂多半只顾着诊病救人,指不定又忘了吃饭。稍顷,你不妨让店家给你打个包,带些热食过去。”

“多谢殿下挂念。”李延良闻言,立时露出感激的神情。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