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五十三章 河西走廊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四月的甘肃已经是冰雪消融,野外草长莺飞的初春时节。在这个朝廷新设未久的行省西陲要塞肃州(今甘肃酒泉市)卫城外,两骑报信的使者快速从西边奔来,进抵城门后,将怀中的腰牌朝守门的士兵晃了晃,随即,马速不停,飞也似的冲入门洞。

“大捷!”

“北庭大捷!”

“靖西大将军率部雪夜奇袭伊犁,大破准噶尔!”

“我大秦天兵威武,斩首鞑虏六千余,俘准噶尔部众两万余帐!”

“虏酋西遁,我大秦尽得伊犁河谷千里之地!”

“……”

两名信使一边策马奔行于街道上,一边挥舞着手中报捷露布,口中不停地大声呼喊。

“万胜!”

“万胜!”

“我大秦威武!”

“……”

街道两边的商贩和居民听到报捷声,顿时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一些好事的民众,兴奋地跟着信使马后奔跑着,吼叫着,互相传递着捷报的内容,每个人被这条捷报信息所鼓动,所激励,所感染。

多年的西北战争,让身处西北前线的边民,已然能从这次捷报中敏锐地捕捉到许多令人激动和振奋的信息。

伊犁,那可是准噶尔人的王廷,如今,已然被我大秦攻占!

那么鞑虏覆灭之日,亦为时不远了!

西北边患或将去矣!

前几日,才有一支从陕西轮换来的客军三千余官兵进抵肃州城,准备在此休整一段时间后,便启程前往庭州,以加强北庭地区的防卫力量。

却不想,靖西大将军岳钟琪竟然以轻骑四千,雪夜奇袭伊犁,一举攻占了准噶尔王廷,使得整个西域局势瞬间反转。

那没说的,待后方援兵陆续齐聚庭州,正好是春夏之交的用兵季节,大将军必然会鼓足余勇,再接再厉,带着大军循着奴酋逃遁的方向,攻入大玉兹,剿杀准噶尔部的残余力量,不予鞑虏喘息之机。

只要将准噶尔本部击破,那么无论是阿尔泰、科布多,还是阿克苏,喀什噶尔,定能传檄而定,将整个西域纳入我大秦治下。

想想不过二十年,我大秦与准噶尔就实现了攻守转换,全面压制住这个西部草原政权,及至此时,覆灭之日,也是指日可待呀!

当年,为了南防青海和硕特部,北防漠西蒙古,西据准噶尔,控扼整个河西走廊,我大秦朝廷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从兰州到肃州,沿着这条关键的交通线,陆续修建肃州、甘州、凉州、西宁等诸多卫城堡寨,打算用筑城战术堵死这些蒙古鞑子东进的路子。

那个时候,我们大秦还专门请来了一些齐国工程军事参谋,将这些城寨的型制全部都建成那种易守难攻的棱堡。只需于其中屯驻少量的兵马,就能挡住鞑虏数千乃至上万骑兵的围攻,从而让那些准噶尔蒙古马队寸步难行。

为了修建这些棱堡,地方官府下令在陇南一带砍伐大木,同时在陕甘各地觅址大修砖窑,为这些堡寨提供足量的建筑材料。还在齐国人技术和资金支持下,在兰州建了几座水泥窑(合营),将那些堡垒城寨修成了铜墙铁壁。

而为了将这些材料都能更有效率地运输上去,十几年前,朝廷一咬牙,在陕甘一带大举征发民力数十万人,修建了一条从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市)经巩昌府(今甘肃定西市),通往兰州的简易马拉铁轨道(铁皮包木),就是为了加速了西北物资的转运效率。

当然,这条马拉铁轨道也不全然为军事用途服务,来往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商人们为了节省马力,更为了提升货物周转速度,也会向西北转运使衙门交一些使用费,租用官家特制的马车,轻快地在这条便捷铁轨上奔驰。

西北贫瘠,民间更是穷鄙,那些没啥见识的地方居民和部落蛮子哪里见过铁轨这种稀罕玩意。但他们知道铺设在地上的铁轨一定非常值钱,拆下一截下来,拿到铁匠铺子将铁皮熔炼了,可以打上许多坚硬并且好使的家把什或者农具。

或者,打造几把上好的铁制兵刃,做一个快乐而逍遥的马匪。

于是,为了维护这条金贵的马拉铁轨,西北转运使衙门不得不从各边镇抽调精悍骑兵,组成了若干段护路队,以严厉打击那些破坏铁轨的盗匪。

若是商人或者旅行者乘坐马拉轨道行经兰州一线时,就会看到路边不时会竖立一根根木杆,上面均插着一颗又一颗面目狰狞的脑袋。这些脑袋的主人,除了部分是沿途劫掠的马匪游骑外,还有不少是猖狂截取铁轨的胆大盗贼。

对于这条西北交通大动脉,不消说西北转运使衙门极为重视,就是陕甘两省上上下下也无人敢于轻忽,但有差池,整个西北物资运输不一定会停滞,但对于和准噶尔相持的北庭都护府定然会遭受重大影响。

虽然,北庭经过十余年经营,已陆续移民四万多户,差不多有十四五万人口,开垦耕地也有近百万亩,勉强可以支应当地驻军大部分粮食需求。但仍有无数的物资需要内陆供给,包括军械弹药、被服、药材、棉麻织品,以及各种五金、工具和农具等,都是通过河西走廊,在大雪封路之前,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北庭。

据说,朝廷为了加强对北庭乃至将来整个西域的统治,打算在未来某个时期将正在修建的豫陇铁路,继续向西延伸,经兰州,直抵嘉峪关。若是可能的话,说不定通往西域,也是应有之举。

“我大秦若是能彻底掌控西域,那么通往七河商贸繁盛之地,势必将成为可能。”来自兰州的“槐记”商社二东家邓廷海将脑袋从窗户外伸了回来,脸上露出振奋的神情,“到时候,咱们将内陆的茶叶、棉布、瓷器、丝绸,还有各种中药材通过河西走廊,经西域,直接运往西边那些草原汗国,赚取的贸易利润丝毫不亚于那帮山西老抠所把持的漠北贸易。嘿嘿,到那个时候,就轮到我们陕甘商帮扬眉吐气了!”

“嗯,老邓这话说得在理。”来自秦州(今甘肃天水)的“卓记”商社的少东家卓福广点头说道:“过了西域,好像还能通往罗刹人的地盘。听说他们对我大秦的商品也是极度渴求,这贸易一旦做起来,规模和利润怕是不小于漠北那边。”

“漠北那边,蒙古人加上那个渤海国,最多也不过四五十万人口,都能让那帮山西老抠赚得盆满钵满。咱们陕甘商帮若是能将整个西域和七河地区,甚至罗刹的贸易都给包圆了,人口数量可是几倍于漠北,那还不是金山银海,任由我等去取!”

几名商人所提及的漠北贸易,是近十几年才兴盛起来的。

当年,远征漠北的秦军为了获得有力的后勤保障,将自己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以极低的价格打包卖给山西商人,以换取对方无偿为军方输送粮食、军械等补给物资。

随着秦军控制的漠北地盘和人口不断增加,这些帮秦军打理后勤的山西商人也获得了漠北地区的贸易垄断权,将内陆的茶叶、棉布、盐巴、蜡烛、丝绸等商品卖给那些蒙古部落,又从他们手中换取大量的牛马羊等牲口,转手倒卖至内地,两头赚钱,很快便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本。

后来,位于北海和岭北地区的渤海国,也偷偷摸摸地进入漠北,跟这些山西商人做起了走私贸易。

以前,渤海国通过齐国和北明,经黑龙江、精奇里江,辗转千里,才能获得一些茶叶、丝绸、棉布等日常用品,不仅价格贵,而且数量也不多,只有渤海国的上层社会才用得起。

后来,渤海国凭借强大的武力,一路向西推进,将罗刹人都快给赶到了叶尼塞河,占据了一片极为广袤的领土。这地盘大了,人口也多了,自然各类生活日常用品的需求也随之扩大了。

虽然渤海国占的地盘都是一些苦寒之地,一年到头,有半数时间都是冰天雪地的寒冷日子。但好在地广人稀,随便都能开垦出数百万亩耕地,也不讲究什么精耕细作,靠着广种薄收和境内丰富的动物资源(意味着有足够的肉食),吃饱饭是绝对没问题。

可是,整个渤海国连像样的工业基础都没有,纯粹的一个农牧业落后国家,整个国土还身居亚洲腹地,若不是靠着齐国和北明费尽周折地予以大力支持,连一块铁片都没有。

没错,齐国和北明是对渤海国进行了大力援助,但绝大部分日常物资人家可不是白给你的,你得拿真金白银去买,用海量的皮毛去换。囿于距离上的遥远,这运来的东西可就有些贵了一点,让渤海国花钱的时候,难免有些肉疼。

另外,作为一个偏居亚洲内陆腹地的蛮荒国家,总不能一直靠着齐国和北明过日子吧?总得要跟周边国家打打交道,建立某种形式上的外交和贸易联系不是?

因为渤海国食物不缺,而且还有丰富的肉食,广大民众在吃饱喝足之后,是不是该搞些茶叶来消消食,咱们好歹也是“文明国家”,国中更是有数量不少的汉人,怎么能缺少茶叶呢?

时间一久,不怎么愁温饱的渤海国,现在连个普通的小民都对茶叶喝上瘾了,逐渐已成为广大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那么,茶叶从哪里来呢?

环顾自周,嗯,西边的罗刹人是敌人,西南方向的准噶尔也不怎么富裕,南边的喀尔喀蒙古人除了牛羊什么都没有,也是穷得掉渣。瞅了瞅,好像也只能与大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联系。

于是,渤海国和大秦晋商的走私贸易从小打小闹,逐渐日益做大,双方还选了一处合适的贸易据点——恰克图河畔。

晋商从山西大同,经蒙古,到恰克图,就是一条极好的贸易路线。他们从秦国境内带来茶叶、丝绸、棉布、水果、瓷器、大米、蜡烛、大黄、姜、麝香等,走库伦,抵达恰克图,从渤海国手中换取大量的珍贵皮毛和沙金,然后再将这些东西装在从喀尔喀蒙古收购来的牛马上,一路赶回山西。不论是牲口,还是毛皮和金沙,转手倒卖,刨去成本费用后,获利达三到五倍。

茶叶等内地商品由张家口北上运往恰克图,经过广袤的蒙古高原,虽有800多公里浩瀚的戈壁摊,风餐露宿,异常艰苦。但因有利可图,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商人前来贸易,尤其是晋商为主体的商人。

曾有随行的文人著《蒙古随笔》中写道:“绵绵斯道,几不蓬人。自米盐薪水,无不咸备。百里逢井,数日不见人为常事。水味则苦碱外,腥且臭,浊且涩,犹宝如玉液”。

恰克图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大秦内陆许多城市,诸如北京、大同、太原、张家口、绥远、库伦等地商业的发展,以及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茶叶生产的发展均起到了推动作用。

每年约有20-25万担的茶叶由产茶区辗转运到恰克图,这笔为数可观的运费带动了数以万计运输人家的经济,也养活了不少沿途众多贫苦农民和蒙古部族。

随着贸易的兴盛,渤海国对于茶叶的要求和品味也越来越高,已不满足于普通砖茶的需求,一些贵人和军官转而开始喝更高级的白毫和龙井。

当然,每年从大秦流入渤海国的茶叶、棉布、丝绸和瓷器等商品也并非渤海一国就能完全消化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渤海国又走私到了罗刹人和准噶尔人的地界。

瞧瞧,是不是很魔幻?渤海国跟罗刹人打生打死,不断夺占他们的地盘,但在私底下,竟然还愉快地做起了生意。

至于跟准噶尔人贸易,这个说法其实并不非常准确,应该是曾经的大清余孽。他们在二十多年前被大秦赶出漠西蒙古后,逃到了科布多北部地区(即唐努乌梁海),继续苟延残喘。为了生存,他们的大汗--是的,沦落至此,也没脸称帝了,已经自降名号,称满洲大汗,在噶尔丹败亡、策妄阿拉布坦兴起之时,向准噶尔汗国表示归附,以期获得对方的保护。

如今,伊犁被秦军攻占,准噶尔汗国遭到重创,那么位于科布多地区的伪清又将何去何从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