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十九章 坡县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进入马六甲海峡后,海面上航行的船只便骤然多了起来,无数的商船穿梭于这条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水道上,为海峡两岸乃至整个南洋地区带来无尽的商机和繁荣。

站在船头举目远望,海面上波涛滚滚,卷起了白色的浪花,在远处显得格外壮观。各式各样的商船漂浮在海面之上,巨大的帆影,高耸的桅杆,粗大的烟柱,轰鸣的汽笛声,船上来回穿梭的人影,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喧哗的画面。

天空艳阳高照,阳光照耀在海面上,发出粼粼的波纹,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但同时也让船上的水手们感到几分浑噩,几分疲惫。

“延锋号”离开亚齐后,航行时间不过三天,便抵达了淡马锡岛汉口港(今新加坡)——一座因贸易和航运而兴起的港口。

在马六甲海峡,因这条繁忙的黄金水道而先后兴起了两座极为繁盛的贸易港口,那就是马六甲和淡马锡。

马六甲在13世纪满剌加王国时期便开始逐渐兴盛,尤其是大明搞出的轰轰烈烈的郑和船队下西洋活动,进一步刺激了马六甲的发展。

是时,郑和船队每次出航,都要携带上万以上的人员和大量的物资停靠马六甲,于是,大明为了获得一处稳固的海上物资补给中转港,便开始用大量的资源来营建马六甲城,郑和甚至亲自在马六甲修建立了专门的仓库与防御工事。

这不仅仅是因为马六甲本身有成为繁华港口的潜质,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也让当地土人更乐于迎接明朝官方势力的介入,试图依托大明的扶持,籍此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郑和也是出于双重因素的考量,决心将这座看上去依然像是破败渔村的小港,建设为大明王朝的海外黄金港。

马六甲的统治阶层为了同印度洋来的阿拉伯商人亲近,主动放弃了原先的印度教信仰,皈依伊斯兰。但在外交上(抱大腿),是一直紧跟明朝设置的朝贡贸易体系。

不过,马六甲城与世界上所有靠贸易为主要营生手段的港口都不太一样。诸如波斯湾地区的霍尔木兹岛,同样地域狭小,却为了维护海洋贸易的主导权而需要维持一支规模不小的舰队。地中海上的威尼斯与热那亚,则更是用有限的人口和财力,供养着全球名列前茅的海军力量。

唯独东方的马六甲城,对于建设海上力量很不上心。相反,马六甲素丹却依靠从孟加拉和爪哇等地招募的雇佣军,建立了一支较为强大的陆军。毕竟,本地素丹王国一直将目光放在身后的马来半岛。他们依靠大明朝廷的支持,与企图南下的阿瑜陀耶王国泰人一决高下。

正是这个原因,才让远道而来的葡萄牙人轻而易举地在马六甲海峡获取了绝对的制海权,并顺势攻占了马六甲城。

待葡萄牙人在马六甲站稳脚跟后,立即将这座因贸易而兴的港口发扬光大,将其打造成整个南洋地区最主要的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更是葡萄牙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的统治中枢,使得马六甲城名操一时。

不过,164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攻占了马六甲(因为齐国的存在,荷兰人要比原时空历史中晚了两年夺取马六甲)。根据他们同柔佛人的协议,这座港口城市由荷兰人管理。但荷兰人此时的战略重心或者说经营方向已经转移到了南方的总部——巴达维亚,对马六甲的开发和建设不是很上心,导致该港地位急剧下降,仅作为荷兰人控制海峡的一处海上基地。

1653年,齐国南洋商社以每年两千汉洲银元的价格将柔佛王国所属的淡马锡岛租借下来,并持续不断地投入重金加以开发建设,使之很快成为一处繁荣的商品集散地和优越的航运中心,并取代了马六甲城成为海峡地区最大商贸中心的地位。

出乎大部分人的认知,淡马锡岛并不是在齐国掌控后才突然崛起为该地区最大的航运中心。

因为在很多早期的古代航海与地理记载中,已经有了对淡马锡岛的描绘。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优良的港口环境,让一千多年前的早期航海家就对那里印象深刻。

大概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海上丝绸之路被逐步开发出来。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希腊罗马商人或是从波斯湾与印度海岸赶来的亚洲商人,都会经过淡马锡岛,去往位于安南南部的港口。安南的沿海在当时属于汉王朝控制下的边远郡地,也是王朝吸纳海上贸易财富的重要基地。一些从岭南和安南本土出发的船只,也会直抵淡马锡岛,同西方来的各类商人贸易。

不过,由于那时的航海技术限制,船只都需要在相对平和的水域下锚。所以,淡马锡岛北部的柔佛海峡,就成为了过往商船最理想的停泊之地。岛上早期的居民定居点与贸易口岸,也集中于北部,靠近马来半岛的地方。

淡马锡岛的风光一直持续到了15世纪初,一系列地区内的政治格局变动,让它步入了黑暗的衰退期。

作为新一代的南洋霸主,齐国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此前的葡萄牙与荷兰,尤其是在战略布局方面,更是甩他们几条街。

在第二次汉荷兰战争期间,齐国人就注意到淡马锡岛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曾在这里偷偷部署了一支精悍的海军分舰队,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东西航线截成两段,更是差点阻断了荷兰人往返欧洲的海上通道。

战后未几年,齐国便从柔佛素丹手里获得了淡马锡岛的经营开发权,靠近外海的地方被建起了一座功能设施齐全的港口城市。

为了与荷兰人竞争,齐国人还特意将淡马锡岛设置为对所有船只开放的自由港,让途径马六甲海峡的众多商船选择停泊在淡马锡岛,以避开荷属马六甲当局的繁重税收。

后来,随着淡马锡岛的商业日益繁盛,往来经停的船只数不胜数,齐国人发现这里确是可以赚大钱,无尽的财富在这里涌动。于是,齐国便索性直接掏出两万汉洲银元将这座岛屿强行买下,成为齐国辖下的海峡总督区。

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齐国又相继从柔佛王国手中取得林加、廖内、宾坦、巴淡等数十座海峡附近的岛屿,进一步加强了马六甲海峡东侧海域的控制力度。

汉兴十四年(1684年),齐国为使海峡总督区背后拥有更为广阔的战略纵深,强迫柔佛王国将柔佛海峡北岸的大片土地割与齐国,逼得他们不得不将都城迁往更北的内陆地区,以避齐国锋芒。

八年前,知道自己大势已去的荷兰人,便“主动”从南洋地区撤退。他们通过协议将包括马六甲在内的一系列领地都全部交给了齐国人管理。

至此,马六甲的衰落,淡马锡岛的兴盛,已不可逆转。

齐国之所以对淡马锡这座岛屿这般看重,那还得追溯到太祖皇帝时期。

不知是何原因,从未踏足过淡马锡岛的太祖皇帝却一直都对这座小岛情有独钟。在海军发展稍具规模后,便迫不及待地从柔佛王国手里索取了这座岛屿。

有时候,人们不得为太祖皇帝超远的战略眼光和布局为之叹服。

随着齐国造船技术的发展进步,船舶的体积与吃水开始日益增大,尤其是近年来所建造钢制轮船,吨位和排水量更是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很多过去的优良港口,开始变得不适合大船停靠。而海运贸易的数量级暴涨,也对港口的吞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面朝大海的淡马锡深水港,就在这些方面上,远远胜过了只有狭窄河道的马六甲城。而过去曾被中小型商船所喜爱的柔佛海峡,也可以继续为小船提供必要的临时避风港。

仅从这点来看,淡马锡岛就远超马六甲海峡任一港口。

同样,就军事方面的用途而言,淡马锡岛的意义也远超其他港口。齐国已成为一个纵横七海的超级海上强权,分布全球主要沿海经济区的利益维系,都需要齐国海军的随时保护,而淡马锡岛的深水港,自然也是战舰经常光顾的宝地,为齐国超过六成以上的贸易往来保驾护航。

早在许多年前,太祖皇帝曾给这座岛屿起了一個很“土”的名字,叫坡县(其实是源于马来语的“Singapura”,音译为新加坡)。以这座岛上地势低平、遍布森林、沼泽的地理环境而言,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但太祖皇帝威望甚高,口出宪言,自然无人反对。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称呼这座岛屿为淡马锡,虽然这个名字也是马来语,但好歹听着有那么一丝丝“风尚”之意。

泰平二十二年(1726年),为了进一步消除地方土著文明和原有文化印迹,内阁将淡马锡重新命名为汉口,其寓意不言而喻。

目前,整个海峡总督区包括坡县、龙门县(今巴淡岛)、归安县(今宾坦岛)、令支县(今林加岛)、永嘉县(今马来西亚新山市)、历阳县(今马来西亚古来县)、德兴县(今马来西亚哥打丁宜)、乌程县(今马来西亚笨珍县)这八个陆续设立的县份,人口规模约十三万余,在整个马来半岛也算是“人烟稠密”之地。

不过,要是对整个总督区的人口分布数据进行一番细细琢磨后,就会发现,这么一大片土地,面积约一万五千余平方公里,坡县就占了总人口的近五成,差不多有六万三千余,而柔佛海峡对面的永嘉县则有四万五千余人,剩下的六个县的人口加在一起,也不过将将两万人,绝对是地广人稀的。

不过也是情有可原,汉口所在的坡县是政府精心打造的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更是总督府所在地,自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人口。而永嘉县则是原柔佛王国都城旧址,为土人开发了数百年,已是熟地,也获得了不少外来投资和移民人口。

至于其他那些个岛屿县或者沿海县份,大部分地方都不是啥住人的好地方,茂密的原始森林占据了绝大多数面积,另外,还有沼泽、草甸、丘陵、滩涂也随处可见,若是不经过一番大力整治和开发建设,根本不可能适宜人类生存,更遑论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居住。

当潘广峰下了船后,在当地诸多官员的亲迎下,乘坐一辆豪华马车,前往城中贵宾楼下榻。

“历数十年,汉口城的城建已颇具规模了,若是论繁华程度,怕是丝毫不亚于永安(原巴达维亚,即雅加达)和广宁(今爪哇岛芝勒贡市)了,就是与本土一些大港重埠相较,也不逞多让。”透过车窗,潘广峰看着街道一侧林立的大楼和如织的人流,甚感欣慰。

“身为汉口之父母官,能得潘大使赞言,下官是倍感荣焉呀!”坐在对面的坡县知县穆元霖朝潘广峰微微拱了拱手,笑着说道:“潘大使从欧洲返回,一路舟车劳顿,想来是疲惫至极。如此,不妨在我汉口多停留些时日,以将养生气。在这期间,潘大使可四下游览一番我坡县风光景致,同时也便于下官能随时求教,以补增益。”

“数月行程,跨海伏波,虽然身心俱疲,但潘某却是归心似箭呀!”潘广峰微微一笑,“且不说家中妻儿老小皆盼吾归,就是陛下圣命和内阁调令,我也不敢于此多做停留,以养生气。待今晚歇息一夜,明日便至码头,完成最后一段行程。”

“呃……”穆元霖闻言,不由露出一丝迟疑之色,“潘大使,总督大人于今晨恰好前至柔佛王城居銮,商讨征调数万土人修建柔佛海峡堤道和铁路事宜,计划三五日后便回返。若是总督大人返回汉口后,得知大使只在此短暂停留一夜,怕是会怪罪我等不知待客之道,轻慢了大使。”

“呵呵……,无妨的!”潘广峰笑着摆了摆手,“你们罗总督是我二十多年前的同窗好友,想与潘某一晤,不过是相叙旧日之谊。但潘某归期已误,不能再过多耽搁停留。山水相逢,总有相见之日。明日启程前,我且留书一封,代我转呈于你们罗总督。他阅完信后,必不会怪罪留难你等。”

“潘大使,海上风高浪急,天气亦是变幻莫测,船期延误是常有之事,返回长安就算是稍稍耽搁几日,陛下和内阁想来也是对此不会介意的……”穆元霖还待再劝说,希望潘广峰能多驻留几日,以便能和总督一晤。

“穆知县无需再劝,潘某委实不能再做耽搁。”

开什么玩笑,眼见着就要到了家门口,不想着快点赶回长安陛见皇帝和拜会内阁,将外交事务部尚书的职位拿下,却因为要叙什么同学之谊在海峡地区踌躇耽搁,喝花酒,逛汉口,那也太不持重了。

若是有心人因此给你上点眼药,岂不是会让自己眼看就要到手的鸭子就给飞了!

“呃……”穆元霖见对方态度坚决,只能作罢,“既然如此,也罢。今晚,我汉口官员和商人士绅将在宴宾楼为大使举行一场接风晚宴,请万勿推辞,赏脸到会。”

“嗯……”潘广峰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如此,那潘某就叨扰了。”

“潘大使能参会赴宴,实乃我等汉口官员和商人之大幸。”

“刚才听闻你提及,你们罗总督前往柔佛王国商讨征调土人修建铁路事宜。难道是你们海峡总督区要将铁路修到柔佛海峡对面大陆上吗?”

“确实如此。柔佛海峡北岸的永嘉、历阳、德兴、乌程等四县遍布橡胶种植园,每年割胶季节,便会有大量的生胶跨海运往汉口众多胶厂进行再生产加工。但是,两地往来仅凭舟船运输,需要多次周转,费时费力。前几年,我海峡总督区便筹划修建一条跨海铁路,直通北方内陆腹地,以便更好的借助汉口发达的航运中心优势,将橡胶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为此,我们海峡总督区计划从柔佛王国征调数万土人,先修建一道连同海峡两岸的堤道,然后在上面铺设铁路,辅以公路,从而彻底将内陆腹地与汉口联接在一起。”

“铁路延伸至柔佛王国境内,怕是会有许多阻碍吧。”

“呵呵……”穆元霖笑了笑,“可能会有些许阻碍,但柔佛王国不敢拒绝。况且,总督大人亲自前往拜会柔佛的素丹国王,想必他们不会拂了我们的面子。”

呵,这铁路一通,柔佛王国估计也该亡国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