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一十八章 丢个大脸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呜……”

1733年4月14日,一列火车发出一阵沉重的喘息声,缓缓地停靠在衡阳火车站。

车厢大门甫一打开,便从里面涌出无数身着新式军服的大秦官兵。

头戴仿齐式大盖帽、身着瓦蓝色军装、脚蹬齐制短皮靴、肩挎大秦35式(乾元35年定型生产)燧发枪、身背齐式行军背囊,腰下携铝制野战水壶,以及一柄锋利的30式刺刀,无不显示出一名军人的精干和强悍。

尽管,大秦新军的服饰中,在大檐帽的帽墙、军服领口、军服袖口及军服上分别设计有红色装饰线,以及东方传统的徽章和领花,但仍旧透出一股浓郁的齐国风格。

若是仅从装备上来看,这支来自镇江府的大秦新军已经丝毫不逊色于齐国陆军,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新式军队。

截止到目前,大秦一共编练了八个镇的新军,人数超过十万人。按照编制,划分为皇家禁卫军1个镇,驻地为南京,定武军2个镇,驻防江南,武毅军2个镇,驻防华北及辽东,新盛军1個镇又2个团,驻防漠南和漠北,绥平军1个镇又1个团,驻防四川及青藏,长平军2个镇,驻防陕甘和西域。

本来,乾元帝雄心勃勃地想要编练新军十五个镇,使其总兵力规模达达十八万至二十万,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绝对的碾压之势。但当正式开始组建和编练新军时,就被庞大的军费开支给惊到了。

一个镇新军人数规模一万二千余,每名士兵的行头就要花费六十到八十两白银,一年下来,全镇官兵的装备及各项消耗,就需要一百二十多万白银。

若是打起仗来,加上枪子、炮弹、器械、粮秣、奖赏、抚恤等各种消耗,怕是两百万两白银都打不住。

大秦每年仅维持八个镇十万新军的日常训练和消耗,就要花费一千多万两白银。

就这,还不包括连绵不断的西域拉锯战,不时爆发的辽东袭扰治安战,以及川藏、漠北等边地的军力维持费用。

这般巨大的消耗让朝廷委实难以维计,最后只能拼尽全力搞出了这八个镇的新军,如此方才勉力维持庞大帝国的四境安全。

在十天前,定武军第二团两千四百余官兵接到军令,往广西开进,以应安南危机。

全军立即收拾行囊、整装待发。他们先是抵达南京乘坐火车,行进至太平府(今芜湖),然后转乘江轮,进抵九江,再征调驮马大车,赶往南昌,由此再搭乘火车,向西至长沙,最后来到衡阳。

在衡阳下车后,该部官兵将由湘江至永州,接下来就是全程依托车马,沿着官道一路南下,经桂林、柳州、南宁,最后抵达思明府,与荆、湖地区赶来的地方镇所兵组成南方兵团,威胁越北。

大秦除了调动定武军一个团两千余官兵南下外,还命令驻防重庆府的绥平军一个团日夜兼程,经贵州,前往云南边境,与川、贵、滇等地方镇所部队组成西南兵团。

至于是否要跟谅国或者齐国直接发生武装冲突,那得看朝廷与齐国就安南之事交涉结果而定。

要是,齐国不顾我大秦严厉警告,拒绝罢兵止战,反而执意要覆灭安南,吞并其领地,说不得就要从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进入安南,以示我大秦的护卫藩属的决心。

“各部进驻当地军营后,严禁任何官兵出外,违令者,严惩不贷!”

定武军第二团团长董正伦站在车站月台上,看着涌出车厢的士兵正在军官的指挥下,迅速整理军装仪容,编队成伍,不由满意地点了点头。

嗯,士气颇高,军心可用!

“通知衡阳府,让他们明日正午之前,为我大军准备足够的舟船以用,不得以任何借口延误懈怠。”

“是,长官!”一名后勤参谋军官敬礼后,立即快步朝车站出口奔去。

“稍后,去城里寻些郎中大夫,为途中患病士兵施以诊疗。娘的,这才赶了一半的路,竟然有百十号病员,差不多一个连的兵力了。”

“长官,我们定武军就该学着齐国陆军那般,也搞些随军大夫,为军中兄弟诊疗治病。到了战时,还能施以紧急救治,可挽救不少兄弟们的性命。”定武军第二团第一营营长毛文炳接过话来,不无抱怨地说道:“你看看现在,我部官兵但凡患个什么病,还得从民间临时征集郎中大夫前来医治。这要是处在荒郊野岭地区,或者深入敌区,那还没招了!”

“尽说些没用的!”董正伦撇了撇嘴,“我大秦新军若是像齐国陆军那般豪华奢侈,什么都给你配置齐全,那还不得把朝廷财计给吃垮了!”

“可是,长官,在军中若是能救活一个老兵,那绝对能顶五六个新兵……”

“行了,行了!”董正伦有些不耐地挥了挥手,“若是你有能耐,直接跑到都督府申明此事?或者,你狗日的胆子再大点,给陛下上书言及此中弊病,请命为诸军设置随军郎中?”

“……”毛文炳顿时为之一滞,想要继续分说,可转念想了想,便苦笑着闭上了嘴巴。

“老董……”这时,定武军第二团参谋长薛宏阳一脸凝重地走了过来,并将他拉到一处偏僻无人处。

“咋了?”董正伦疑惑不解地看着对方。

“老董,方才我从车站调度口中获知一个意外的消息。”薛宏阳低声说道:“三日前,从思明府传来急报,说齐国已在一个月前攻破东京城,尽俘安南君臣。如今,整个安南局势怕是已彻底平复,不为我大秦任何插手之余地!”

“蒙人的吧?”董正伦听罢,眼睛不由瞪圆了,“一个月前齐国就搞定了安南?他们难不成都是天兵天将呀,这才多少功夫就覆灭了安南?”

“十天!”薛宏阳郑重地说道:“十天,齐国从发起军事行动开始,到攻破安南都城,最后再迫其全境投降,就只用了十天!”

“十天!?”董正伦惊得大呼一声,引得附近的定武军官兵纷纷侧目看来,遂一把抓住了薛宏阳的胳膊,脸上显出惊疑的表情,“此消息……确实吗?”

“那名车站调度说,从凭祥关和思明府先后有四波信使赶到火车站,一个个表情都甚为严肃,抱着急件一言不发,脸色也是苍白一片,明显被齐国人的动静给惊吓到了。”

“哎,不对!”董正伦突然回过味来,“既然是军方加急信使,如何会将此间情况告诉他一个火车调度?他莫不是在妖言惑众,蛊惑民心?”

“这个消息自然不是信使所透露出来的。”薛宏阳摇摇头说道:“除了广西凭祥关和思明府那边在向南京传递这份有关安南的情报外,镇定府、南宁府,还有广西巡抚衙门都派了信使,如走马灯似的往南京报告安南之事。且不说有这么一个火车调度获知此消息,怕是大半个衡阳府都已然知道安南所发生的重大变故。”

“……”董正伦听了,呆立半响,脸上的表情也是不断变换,震惊、犹疑、彷徨、失落。

“那咱们这般着急忙慌地赶过去,岂不是连一口热乎饭都赶不上了?……他奶奶的,真是丢个大脸!”

蓦的,董正伦抬头望着阴沉沉的天空,低低地恨声骂道。

——

紫禁城华盖殿是前朝三大殿,坐落于三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攒尖顶,华盖之名是出自星象中紫微垣中的华盖星。每逢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日,皇帝都要按照惯例在这里先行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

三月初八(4月21日),乃是大秦万寿节,乾元帝六十五岁寿辰,举国同庆。

其实,在万寿节之前,朝中文武百官围绕福、寿、吉祥等主题,就开始准备寿礼,包括玉石、木雕、瓷器、珠宝、金饰等工艺品。

而到了万寿节当天,便陆续进宫,百官奉献寿礼,在紫禁城华盖殿为乾元帝祝寿。

贺寿活动结束,乾元帝兴致颇高,依例下旨宴请百官。

寿宴有二十道热菜、二十道冷菜、汤四道、小菜四道、鲜果四道、瓜果蜜饯二十八道、各色点心面食二十九道,共计一百零九品。菜肴包括猪、鹿、羊、鸡、鸭、鱼等肉食,辅以蘑菇、燕窝、木耳等山珍。

寿宴从午时起摆设、未时开始,在宴会上,太子及诸子亲王、皇孙、内阁僚臣、京中勋贵、驻京藩使,轮流向乾元帝行祝酒辞,恭祝皇帝万寿无疆、福泽绵长,大秦国运昌隆,威加海内。

虽然作为万乘之尊的帝王,无人敢来强自灌酒,但受气氛使然,乾元帝仍免不了多喝了几杯,已是醺醺然,眯眼看着殿下的皇子皇孙、文武百官谈笑嫣然、觥筹交错,也是露出了几分难得的笑容。

若是天下皆如这般熙攘太平,盛世如隆,那也不枉朕御极四十余年之辛苦操劳。

一念至此,伸手去抓案几上的酒杯,却是空空如也。

嗯?竟然无人为朕倒酒!

“娄恩祥何在?“转头瞅了瞅,发现刚才还在身边尽心伺候的内侍都监娄恩祥居然不在了,不由皱了皱眉头。

怎么,这老奴躲懒去了?

“陛下,奴婢为你斟酒。”一名机灵的小太监连忙上前,端起酒壶,就要为乾元帝倒酒。

乾元帝横了他一眼,吓得那名小太监立时跪倒在地,头如捣蒜,不停磕头。

“陛下……”此时,娄恩祥正好疾步走来,躬身向乾元帝深施一礼,右脚微不可查地踢了一下跪在旁边的小太监,让其速速退下。

“何处来的急报?”乾元瞥了一眼娄恩祥双手捧着的几份奏报,心中突然生出一股不好的预感。

若非是了不得的大事,这老奴是断然不会在这种场合将其呈送过来。

“陛下……”娄恩祥话语中带着一丝颤音,强自镇定地将手中的几份急报呈了过去,“广西六百里加急,是安南的消息。”

说完,头便微微垂了下去。

“……”乾元帝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伸手将那几份急报接了过去。

“嘶……”

娄恩祥将脑袋垂得更低了。

“摆驾武英殿!”乾元帝霍然起身,冷声吩咐道:“召内阁诸大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中军都督府前往议事。”

“奴婢,遵旨。”娄恩祥挥了挥手,着令旁边的一名小太监立即于殿内悄悄传达皇帝的口谕,他则跟在乾元帝的身后,亦步亦趋地朝殿外走去。

这要出大事了!

齐国人好快的动作!

这不成心来搅和我大秦的万寿节,给陛下添堵吗?

皇帝的突然离席而去,让殿内的诸多文武百官和皇亲勋贵顿时愕然不已,继而面面相觑,纷纷交头接耳,互相打探此间缘由。

却未料到,片刻之后,内阁首辅、次辅、辅政大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以及中军大都督等诸多重臣也相继离席,步履匆匆,往殿外走去。

“太子殿下……”太子府詹事施彦复低声提醒道。

“我看见了。”太子孙佑琅面无表情地应道。

“西域?……安南?”

“应是……安南。”

“怕是传回了不好的消息。”

“多半是齐国已经得手了。”

“嗯?……不会吧?”

“在巨大的实力差距面前,没有什么不可能。”

“那我大秦……”

“若是父皇还有几分理智,若是内阁还知道轻重,若是军方还有几分自知之明,那就应该……默认安南的一切结果。”

“太子殿下……”施彦复欲言又止。

“有时候,脸面并不重要。”太子孙佑琅说着,将桌上的一杯酒,一饮而尽,然后举起筷子,好整以暇地品味面前的佳肴美食。

整个朝堂上下都知道,陛下不喜太子,曾一度萌生过要废黜太子,另立皇六子为储的打算。

但根深蒂固的皇长子继承制,以及习于正统礼法的部分朝臣的反对,再加上已故昭圣皇太后的坚决维护,最终还是熄了乾元帝想要易储的想法,只能捏着鼻子继续让这个不甚喜欢的皇长子做太子。

按理说,孙佑琅系出皇后正宫,不仅为诸子之长,而且更是嫡亲,血脉尊贵,太子之位当稳如泰山,不可动摇。

但是,这位太子自发蒙起,便由已故的昭圣皇太后带在身边悉心教导,学了一肚子的“齐学异端”,成年后屡屡与乾元帝就政见不和而互相“对喷”,使得乾元帝为之“深厌”。

在乾元帝陆续废除“昭圣新政(太后摄政)”时期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时,太子不时地跳出来唱反调,声言,为政无关新旧,变法无需循礼,发展民生更无传统和”异端”之分,当以实际成效为重。

呃,别管黑猫白猫,只要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

瞧瞧,这说的都是什么话?

太子的言论无疑是在给自己招黑,引得朝中诸多守旧大臣和传统文人的一致抨击。要不是他的身份太过尊贵,说不定早就大张旗鼓地站在乾元帝一边,废黜他的太子之位。

也就是在近十几年,可能是随着年岁渐长,心性也变得稳重起来,太子的诸多“异端”言论逐渐变得少了起来,似乎开始守拙抱朴、行稳致远了。

尤其是乾元四十五年(1727年),昭圣皇太后薨逝,太子失去了他最大的护持后,更是变得愈发低调稳重,轻易不再发表与乾元帝和内阁相异的言论。

但是,即使如此,太子的处境似乎也没得到太大的改观,与乾元帝的关系仍旧非常紧张,几乎从未给他好脸色。

方才,作为国之储君、诸皇子之长,孙佑琅向乾元帝祝酒时,全程遭到冷脸相对,让他心寒不已。

有时,孙佑琅看到他的父皇在某些政事上遇到重大打击,心中竟然会感到无比的畅意。

“哼,我大秦最好是在安南大大丢个脸。”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