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六十三章 皇权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1727年11月2日,南京。

一场绵延数日的冷冽秋雨,一下子便将繁华的南京城带入了初冬时节,细雨蒙蒙,薄雾升腾,让整个城市陷入到朦胧而又迷幻的景象当中。

无数的百姓正在凄风冷雨中寻找生计,为即将到来的凛冬储备必要的物资。

而此时,京城豪绅之家却迎来了丰收,管家和佃户按照规例送来了大量的银元和物品。

来自辽东的鹿、獐、狍、豪猪、熊掌,来自淮南的野鸡、兔子,来自朝鲜的鹿筋、海参、榛子,来自常州的大米、太平府的烤碳,江南的绸缎和精棉……,供给豪绅整个家族的日常饮食、喜庆宴席等。

在诸多繁缛礼节下,他们既遵循传统之礼,又因辈分有别而各随其意。高门大户的小姐会赏赐丫鬟几道美味,甚至为了追求几分野趣还会亲自动手烤几个红薯,焖几个栗子。

正午,在长兴侯康文锐的深宅大院喧哗一片,丫鬟婆子聚集在一起商量一道盐芽炖蛋的做法,这是府内小姐点名要吃的。

府内大厨先取清明雨后头一茬的龙井茶尖在温水中泡发后,将茶叶梗摘去,只保留茶叶嫩芽,细细研磨后,放进白玉瓷碗里,打入鸡蛋,倒水调匀后,放入青竹做成的笼屉里,细火慢蒸。这期间人不能离开火炉,要不停查看,选择恰好的时机停火,否则炖蛋或过老或过嫩,都不能达到最佳的风味,是要惹小姐生气的。

最后,小磨香油、细盐、香醋、青蒜调好浇头,另盛小碟放置一旁,金黄色的炖蛋透出龙井茶叶的丝丝翠意。

从这么一道简单的炖蛋就可以看出,长兴侯府的富贵和豪奢,主人们的饮食极其讲究样式精致而且风味独到,饮食在这里是一场真正的舌尖上的享受。

然而,到了午后2时,就在主人们吃着甜点,喝着清茶,聊着闲话消食之时,一队全副武装的皇家禁卫军突然将整个侯府给围了,一名来自内廷御马监的太监在十余名禁军的簇拥下,带着皇帝的谕旨闯入了厅堂之内。

“陛下诏曰:太后重症,国与休戚,止歌停宴,以慰昭圣,然长兴侯纵情享乐,亵渎皇家,其行欺君,枉负圣命。……另者,长兴侯以任山陵都监,懈怠职责、以权谋私,结党懈职,尸位素餐,且大不敬宗庙社稷,其行可诛。此诏令,赐长兴侯及阖门以死谢罪,府内家产悉数充入国库。……钦旨!”

“陛下,臣冤枉呀!”长兴侯康文锐立时瘫软在地,大声哭告,“臣要进宫面君,臣要见太后。……臣冤枉!”

“长兴侯,给自己留个体面吧。”宣旨的御马监太监冷冷地说道:“陛下国事繁忙,哪有时间让尔等觐见!”

“臣……冤枉呀!”康文锐跪在地上,继续悲声说道:“陛下颁下旨意,可曾获得太后允许?”

“长兴侯,你这是作死吗?”太监闻言,立时变了脸色。

“太后……,太后已然……,太后已薨逝了?”康文锐突然明白了,“是了,若是太后还在,陛下安敢这般?”

“请长兴侯上路吧!”那名太监唯恐康文锐再说出什么胡话来,让他们陷入不可测的危险之中。

“呵呵……”康文锐阴恻恻地笑了,“悔不该当初未听太后之言,提早前往齐国避难。陛下当真容不下我阖家老小吗?若是真要论亲疏关系,我乃太后……”

“封了他的嘴!”那名太监伸手一挥,冲着身后的禁军厉声喝道:“所有人全部封了嘴!……送他们上路!”

话音刚落,十数名禁军士兵如狼似虎般地冲了过去,将跪在地上的长兴侯一家摁倒在地,双手交错,直接将下巴卸了,并拿布条扼住嘴巴,不使其说出半句话来。

“陛下交代了,所有人留全尸。”那名太监额头上已经沁出了汗水,不由伸手擦了一把,“将所有人拖到内宅,给他们一个体面。”

“是,督监。”

禁军士兵粗暴地将哭叫不停的长兴侯家人朝内宅拖去,一些粗俗的大兵在拖拽过程中,还对一些漂亮的女眷上下其手,引得惊叫连连。

“府内所有财物全部封存,任何人不得枉动一分。”那名宣旨太监狠声说道:“莫怪咱家没提醒诸位,这里所有的东西都要充入皇家内库,要是谁的手脚不干净,流配一万里,那是轻的。陛下震怒,不仅尔等性命不保,而且还要祸及家人!”

“是,督监!”四下的禁军士兵和查抄登记长兴侯府财物官员书吏们闻言,立时头皮一紧,轰然应诺道。

“你们几个,跟咱家去长兴侯的宅子和书房去一遭,将某些不该泄露的文书密件拿回宫里。”

“是,督监。”

那名太监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神情显得异常凝重。

这趟差,可不好做呀!

——

酉时一刻,在巍峨深重的紫禁城武英殿内,十余盏油灯已经点亮,沁人心脾的檀香渺渺升腾,在一道道光柱的照射下,使得殿内纱帐绰绰,人影重重。

内廷执事首领太监王德贵轻手轻脚地进入殿中,门口侍候的几名小太监见了,立时躬身施礼,但未敢出声言语,唯恐惊扰了里间的陛下。

王德贵探头朝里间看了看,随即又转头望向一名侍立在庭柱旁的清秀小太监。

那名小太监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微微摇了摇头。

“何人在殿外?”一声威严而低沉的话语从里间传来。

“陛下,臣王德贵叩见。”王德贵口中应诺着,连忙快步走了进去,跪倒在门口。

“何事?”乾元帝孙宏相将手中的奏折轻轻地合上,抬起头来看向门口。

“回陛下,张成勇已经将差事办完了,于宫门外交旨。”王德贵低着头,轻声说道。

“哦,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清理干净了?”

“张成勇不敢自专,将所有东西都……带回来了。”

“嗯?……这厮将东西带回来,是准备交给朕来处理吗?”

“……”王德贵闻言,头皮一紧,不知如何回答。随即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趴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一声。

“哼!”乾元帝冷哼一声,整个大殿里的空气顿时变得有些紧张而凝重。

“让张成勇将所有不能见的东西都烧了,然后滚去栖霞山监造昭陵吧。”

“是,陛下。”王德贵心底松了一口气,张成勇的前途是没了,但毕竟把小命保住了。

为君分忧,这个度哪里能把握得稳呀?

“起来吧,这大殿里可没烧炉子,莫要将你的老骨头给凉着了。”

“谢陛下圣恩。”

“什么时辰了?”

“酉时三刻。”王德贵回道:“陛下,可需要传膳?”

“嗯,伱这么一说,还真有点饿了。”乾元帝点点头,“传膳吧。”

“传膳!”王德贵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陛下既然要吃东西,想必方才的不愉快应该是揭过了。如此,整个内廷当能轻松一时。

随着一声传膳的谕旨发出,穿过层层殿门,传至御膳房内。十余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立即将随时保持热温的膳食摆上了三张膳桌,抬着直奔武英殿。

随后,冰糖炖燕窝、秋笋炒肉一品、燕窝鸭丝一品、炒鸡家常杂烩热锅一品、万年青炖肉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等各色点心,珍珠香蒸米、粥品,等等,共计三十余道菜肴摆满了膳桌。

几名贴身的侍膳小太监各自取了一只精巧的小碟,小心翼翼地每道菜品上夹了一点,快速地吞下肚里,随后躬身退到一边,侍立不动。

王德贵仔细地将餐具和碗碟用棉巾擦拭数遍,然后一一摆在乾元帝面前,恭候陛下用餐。

“听说,齐国的泰平皇帝每日膳食仅三五道菜,可是真的?”吃了两口,乾元帝举着筷子,突然问道。

“陛下,齐国人的话未必尽然。”王德贵眼皮跳了几下,连忙躬身应道:“他们的泰平皇帝就算再要沽名钓誉,以示节俭,但为大国君主,如何能像普通农家一般,三餐饮食,仅只数道菜肴?”

“普通农家能有三餐饮食?”乾元帝看着面前摆满菜肴的三张膳桌,叹了一口气,“我大秦百姓怕是多数未有三顿饱餐,到了大灾年间,更少不了饿殍遍地的惨景。”

“陛下……”

“罢了。”乾元帝摇摇头,举起筷子又继续进食,“稍顷,你将那份夷州(今台湾)台风灾后赈济的折子交给户部,着令加急办理,不得迁延拖沓。”

“是,陛下。”王德贵发自肺腑地称赞道:“陛下慈圣,始终心系百姓苍生,实乃我大秦之福呀!”

“王德贵,你这马屁是拍得越来越拙劣了。”乾元帝戏谑地说道。

“陛下,老奴所言,皆发自肺腑,绝无奉迎拍马之意。”

“得了。这会又开始自称老奴了,是想表明你跟朕的情分吗?”

“老奴……臣不敢。”

“陛下……”

正说着话,一名殿外的小太监匆匆进来,跪倒在地上,禀报道:“陛下,飞龙殿内监来报,太后醒了。”

“嗯?”乾元帝将手中的筷子扔到膳桌上,霍然起身,“太后病情可是要……大好?”

“陛下……”那名小太监脸上露出惶恐的神色,“报信的内监言及,太后千岁怕是……怕是回光返照……”

说完,匍匐在地,使劲地磕着头。

“去飞龙殿。”乾元帝抬脚便朝殿外行去。

“陛下起驾飞龙殿!”王德贵高声呼道,然后紧走两步,亦步亦趋地跟在乾元帝的身后。

飞龙殿,面阔九间,殿基座有天宫壁,内藏佛龛,后为内花园。自从乾元帝亲政后,太后便将居所搬至此处。随后十数年间,皇室对该殿屡次扩建,增添了许多景致,栽了不少花木,还将周围的宫室和花园全部连通,打造成一座极为奢华和舒适的宫殿。

自今年三月,春暖乍寒时节,太后不慎染了风寒,便一卧不起。虽然经诸多御医精心医治调理,身体也未能彻底康复。

到了七月,太后病情突然加重,数度昏厥,不省人事。宫中御医使尽浑身解数,针灸、推拿,还有喂服数根千年的老参,好不容易让太后病情稍稍稳定,恢复了一丝意识。但病势难去,失了行动能力,一直绵延悱恻,不论是进食,还是排泄,皆不能自理,需由宫女伺候。

所有人都知道,太后以七十有八的高寿,可能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大限已至。朝堂内外,对此无不唏嘘感怀,心中皆默默叹息一声,一个时代即将结束。

说起这位太后,不论是她的拥护者,还是她的反对者,都会禁不住赞一句“女中尧舜”。

当年辛酉宫变,若非这位来自齐国的皇太后纵横辟阖,运筹帷幄,联合众多新老旧臣,一举粉碎了毅王夺门之乱,扶立年仅十三岁的乾元帝登位,说不定我大秦现在就是另外一个模样。

因为皇帝年幼,故而太后摄政,开启了与大秦群臣共治天下的五年。

在太后摄政期间,谨身自律,廉洁自奉,处事公正,启用了大批能力卓著的能臣贤吏,使得整个朝堂比较清明,一扫承德时期混乱和腐败的局面。

若是太后只有政治手腕,慑服群臣,那也只能维持我大秦政局不至崩乱,从而平稳地渡过五年,将权利移交给亲政的乾元帝。

但这位太后对治国理政却极具头脑,在秦国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新政革新。

她先是将登莱和松江辟为所谓的“经济革新区”,列为朝廷直隶府,施以不同于大秦经济和治理方法,引进齐国各类工业生产制造,鼓励工商,大力拓展对外贸易。

她还在国子监下开办新学,延揽学生、士子精习“齐国杂学”,研习诸般“奇技淫巧”之器。

更甚者,在每年科举考试之外,另设新学考试,不以四书五经为范,而是考核各类杂学,一旦某科“中第”,皆授九品工学郎,入职工部、户部、刑部,以及官办工坊、矿场,宛如前宋制科,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在武事上,仿齐国模式,在南京创办武备学堂,培养新式军官。

乾元二十二年(1704年),在登州的齐国商人欲投资修建铁路,闹得朝堂内外议论不止,反对声迭起。

而当时已还政于乾元帝的太后却罕见的出面干预,力排众议,说服乾元帝应允齐国商人修筑铁路,并给予各项优惠条件。

大秦第一条铁路,就在太后的强势介入下,仅花费不到两年,便顺利建成通车。

铁路带来的好处,所有人都亲身见证了,不仅加速各地人员和物资的往来效率,还对中央政权有效掌控地方,发挥出积极的效应。

所有人在欢呼之余,也不无赞叹太后的深远眼光。

就当秦国上下准备铆足劲,在江南铁路建成通车后,于国内开展铁路建设高潮,却尴尬地发现,国库里的钱根本无法支撑朝廷修建太多的铁路。

准噶尔战争,辽东移民实边,青海平乱,对乌斯藏笼络推恩,还有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以及时不时爆发的天灾,都让大秦的财政始终处于崩溃的边缘。

像齐国那般大建铁路,似乎还真的有点难以为继。

太后再次向乾元帝提出建议,可将部分地区铁路经营权放开,如同齐国在山东修建的铁路那般模式,引入民间商人资本。而对那些地方偏远,但战略价值极高的铁路建设,可向齐国贷款,借钱修路。

于是,大秦的铁路建设开始快速发展,二十多年来,累计通车里程达一千四百多公里,极大改善了境内部分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

可以说,正是太后摄政和辅政(乾元帝亲政后,太后继续辅政近十年)的十余年中,通过改化革新,大力推行新政,提拔大量有为官员,为我大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为驱逐清虏,屡败准噶尔,收服乌斯藏,提供了雄厚的财力,以及强大的工业支撑。

然而,岁月无情催人老,仁承天德、睿智开明的大秦皇太后已然病势垂危,使得整个皇室都陷入悲悸之中,朝中群臣也是纷纷上表以为哀痛。

戌时一刻,太后从昏睡中醒转,在喝了小口参汤后,精神稍振,便命人传召皇帝来见。

“皇帝今日……杀了长兴侯?”太后齐子依面色苍白,气若游丝,但语气却极为严厉地质问道:“你……何至于此!”

那毕竟是你的异母兄弟!

“朕不想前秦之嫪毐事在我大秦重演。”乾元帝先是扭头狠狠的瞪了一眼四下伺立的太监、宫女,随即伏下身子,压低声音,一字一句地说道。

“皇帝以为我是……赵姬吗?”太后齐子依脸上充满了痛苦之色。

“……”乾元帝漠然不语。

“这大秦,终究没有变成……我心中的……大秦。”太后齐子依眼角流出一串泪水,“这大秦,也不若曾生养我的……齐国。”

“母后,假以时日,我大秦定然会超越齐国。”乾元帝眉头皱了皱,语气坚定地说道。

“皇帝是不是一直想着……要挑战齐国?”太后齐子依微微侧头,看着一副踌躇满志的乾元帝,叹了一口气,“你……不成的。”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