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十九章 医学设想

书名: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作者:重庆老Q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九哥?”

一名下身着黑色马面裙、上身穿青色衬衫的少女,从侧门露出一张秀丽的面庞,待看到一脸惊愕表情的曹舸和李延良,先是怔了一下,随即快步来到桌案旁,试图要将上面摆的两副人体骨架拿走。但手忙脚乱之下,一个头骨却被她碰落在地,在光滑的地板上骨碌碌地滚动着。

李延良走上前去,伸手捡起了那个头骨,便想要递给那少女。

可是,那少女却已是抱着一副人体骨架,再无多余的手来接,略显羞赧地望了望李延良,随即转头求助地看着曹舸。

“三叔在这里?”曹舸虽然已入海军数年,但尚未直面过血淋淋的战场,对那桌案上及少女抱着的人体骨架,没来由地感到一阵恶寒。

“嗯,我和父亲上个月便来了建业。”那少女双手抱着一副人体骨架,清丽的面庞却显得异常平静,仿佛抱着的不过是件普通的少女玩偶。

“你将那……那玩意放下吧。”曹舸皱了皱眉,苦笑着说道:“你一个女娃娃家,怎生……怎生操弄这些东西?”

“九哥,我十八岁了。”那少女朝曹舸白了一眼,却并未将手中的人体骨架放下,反而歪着头,上下打量着对面的李延良。

“你拿着头骨不害怕?”

“不害怕。”

“伱杀过人?”

“在战场上杀过人。”

“哦,怪不得,你比我九哥胆子要大得多。”

“其实……”李延良看了看手中的头骨,轻声说道:“其实吧,这死人的头骨,还真的有点瘆人。”

“那你到底还是没有将他丢下。”那少女抿嘴笑了笑,“看你的军装服饰,你是陆军的吧?怎么跟我九哥混在一起了?”

“可能是臭味相同吧。”李延良看了看一脸无奈的曹舸,自嘲地说道。

“咯咯……”那少女听了,不由笑出声来,眼波流转,说不出的娇俏可爱,“我九哥可不怎么臭!要不然,也不会为了避免在泥水中摸爬滚打,就去加入海军了。你们既然混在一起,就没觉得他特别讲究吗?……数年前还在家中时,几乎每天下来,都要换几套衣服。这让我一一介女子,都自弗不如。”

“曹曦!……”曹舸闻言,立时就有些挂不住了。

“哦,对不住,九哥。”那少女见曹舸有些急眼,有些不好意思地朝他微微一笑,然后招手将门外的侍从唤了进来,一起帮她收拾那两副人体骨架。

“三叔何在?”那少女就要离开时,曹舸在后面问了一句。

“父亲在东侧偏院与人讨论医理。……哦,你就不要过去问安了,那里……有些乱。你看了,怕是会有些不适。”说完,朝他眨了眨眼,随即便转身离去。

“让延良见笑了。”曹舸摊了摊手,赧然地说道。

“令妹,确实有些……与众不同。”

“呵,我三叔膝下有三子四女,唯有她一人对医学抱有极大兴致。犹记得,在少时便跟着她父亲将府邸中的猫狗鸡鸭给大卸八块,弄得一身血腥无比。”曹舸摇头说道:“想不到几年未见,她竟然仍未有任何改变。你说说,哪个妇人家会经常摆弄一副副死人骸骨?”

“嗯,话不能这么说。我齐国于外科创伤方面的医学造诣,独步天下,就是有令叔和令妹这样的人孜孜不懈的研究和实验,方能取得。半年前,我于印度拉其普特受创甚重,几欲伤及内腹脏器,这要搁着四五十年前,怕是会直接丢了小命。然而,经我齐国数名妙手医生救治,才有我现在的康复如初。其实,这要是论社会价值程度的高低,我觉得咱们两个人都不及令叔一人。……恩,说不定,连令妹都不如。毕竟,咱们身为军人,是要去杀人的,而他们却是在救千千万万的人。”

“……”曹舸听罢,不由深深地看了李延良一眼,“延良,你该不会是想打我妹子的主意吧?”

“咳咳……”李延良愕然地看着对方,苦笑连连,“曹兄,你鲁王府的台面如此之高,我何敢高攀?”

嘴里说着,脑海中却突然浮现出那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女子身影。

这个时候,她该嫁入我齐国皇室了吧!——

“人体,就像一部最为精密的工业仪器,在我们思想的指令下,一刻不停地运转着,直到生命的终结。”曹承悫手中拿着一根教鞭,指着墙上一副人体结构图向在座的几名建业医学界的同行介绍道:“大脑,就是我们的指挥系统,心脏就像个抽水泵,肌肉、软骨、纤维、血管就像杠杆、弹簧、滑轮和输送管道。当这台机器正常运转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身体处于健康之中。”

“然而,当机器出现故障的时候,比如机器停止作业、缺乏燃料以及机械摩擦过大之类的问题,就意味着我们的身体某项机能出现重大的病变,影响我们的正常运转。我们曾解刨过许多病例,都知道很多病痛都是由于身体内部器官感染、血管阻塞、寄生虫入侵等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手术开刀或药物来缓解、治愈这些病痛,这就像某台蒸汽机那样,加入鲸油,或者清理部件,最终修复损坏的机器。不过呢,目前出于各种技术手段的缺失,我们还无法能够更换损坏的零部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这,这也是我们医学界未来最大的一个挑战和机会。”

早在七八十年前,齐国的一些半吊子郎中就通过大量“实体”研究,开始对人体器官、骨骼,以及血液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奠定了齐国早期的外科医学事业。

后来,随着各种先进仪器的出现,尤其是高倍显微镜的问世,齐国医学研究者对病理的探索和研究进入更深层次领域。他们以无数的尸体解刨为世人告知了一个最为浅显的医学理论,那就是疾病是位于特定器官上的,且疾病的症状基本与解剖后发现的器官损害相一致,因此是人体器官的病理改变产生了疾病的外在表现。

这个结论不仅震动整个齐国,而且随着信息的传播,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剧烈震动。那些传统中医郎中虽然到了齐国后,接受了一些现代的医学知识,但很多人都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尤其是一些内科疾病就更是如此了。

但研究者却通过尸体解刨说明和相应的配套图画对疾病的产生和病变进行了非常详实地介绍,使得所有人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不得不相信这个结论。这对所有人的观念的革新及现代医学的推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而说到人体解刨,就不得不提因为此种情况,不论是那些施行者本人,还是整个齐国,都承受了巨大的风评和恶嘲。

尽管,齐国的风气已经算是极为开明,更有近乎全民教育般的广开民智,但人们对于解剖尸体的接受程度却仍然不怎么高,这或许是因为传统思想仍有残留的缘故。毕竟,自古以来,就有“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说法。更别提大陆的秦国和欧洲了,解剖尸体在那时要么是大逆不道的、要么就是下贱人干的活计。

因此,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对齐国医学研究者竟然频频将死人的尸体开膛破肚,琢磨人家的各种内脏器官、血液及骨骼组织,可谓是“邪恶至极”,“残暴至极”,为世人所不齿。

更有甚者,还有人说,齐国并非像表明上宣传那般文明,谣传齐国的暴力机关和医学研究者对无数的汉洲土著和南洋土人进行活体研究和各种药物人体试验,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更是让“某些国家和势力”鄙视不已,认为这就是一种比“巫术”更为邪恶的行为,是离经叛道的。

但不管何种风评,何种恶嘲,医学这门新科学如今在齐国却是发展的方向愈发宽广和深远,并且越来越深入人心。但凡受过八年完整义务教育的人,不论其父辈如何评说,他们内心中对这门相对严谨、注重实证的科学却持较为积极和正向的态度。毕竟这符合他们上学时所受到的系统教育理念,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积弊终究要被摈除。

说来也可笑,那些欧洲国家一面大肆抨击齐国使用某种“邪恶”而“阴晦”的手段研究医学,一面还不断花重金在齐国购买和偷窃医学手段和技术,就如同他们从来没停止过窃取齐国工业技术那般。他们甚至还偷偷摸摸买了一些齐国初级中学和小学课本,以及防疫卫生手册之类,拿回去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和复制。

听说,在伦敦和巴黎,各自建立了一座规模不小的翻译馆,除了招募学者教授汉语外,还有就是将那些冒着各种风险重金搜罗的齐国的一些基础课本、科学杂志、医学书刊乃至各地发行的普通报纸,进行翻译和复制工作。

这使得在欧洲流行了数百年的生命力学说、体液学说被逐渐抛弃,同时,他们也学习齐国的医学发展模式,开始培养专业的医生和护理人员,而不是再像从前那般招募木匠、剃头匠等人员,充任外科手术医生,因为这显得太不够专业,同时也很危险。

在这个时期,要论外科手术,尤其是做截肢手术哪家技术最强,那么齐国外科医生称第二的话,这个世界上就没人敢称第一。

要知道,在截肢时,最为危险的症状便是肢体的严重损伤或者出现坏疸。而齐国医生经过多年的“实践”练习,在处理过程中已经学会在保存最多的软组织时应切除更多的骨头,使得皮肤能够覆盖骨头,以便其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可形成一个能附着其上的可用的伤肢的残端。对于手术时如何止血,齐国人同样经过无数的解剖和试验后,学会了使用血管结扎术来处理,而不是使用传统的沸油、烙铁烧灼伤口以止血的方法。

所以,大量的解剖练习对于培养一名经营丰富的外科医生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也只有通过大量的学习和练习,才能让人充分了解到人体的构造,像欧洲大陆那样招募“托尼老师”充当外科医生--更操蛋的是,他们还都是兼职,那简直就是草菅人命。他们只会简单地剁手剁脚,至于最后能不能医治好,全部交给上帝来决定。

“按照曹兄所言,内脏器官移植就如同机器一般更换零部件,那么在理论上应该是可行的。”建业医学院负责人、高级教授彭宗宇站起身来,走到那幅人体构造图前,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说道:“可问题是,将一个新的零部件塞入机器中,该如何让其与原有的部件细密无缝地连接,并且还要发挥出原有的功效呢?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都能看到人体内的血管细如发丝,哦,不对,是应该比发丝还要纤细。我们如何将这些血管连接在一起,就如同为机器铺设一条供气管道那般,为新的器官部件源源不断地恢复供血。”

“彭老的质疑,也是我这些年来存有的最大困惑。”曹承悫苦笑一声,说道:“以我们齐国目前拥有的手段和技术,我认为内脏器官的更换和移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待技术和工具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这些医学设想才能变成现实。十几年来,我曾做过无数次动物试验,但无一例成功,最大的难点便是器官附属的血管和神经的连接。”

“确实,现在的技术手段做不到的事,未必三五十年后,或者一百年后也做不到。”建业外科医学研究院教授纪祖培笑着说道:“这要搁着一百年前,谁能想到陆地上会有奔驰而行的蒸汽机车,谁又会想到这个世界上真的仅凭一根铜线便能做到千里传音。说不定,一两百年后,为大活人换一颗脑袋都可以!”

“这要换了一颗脑袋,那这个人还是原来的人吗?”

这时,曹曦正好抱着一副人体骨架走了进来,听到这句话,不由好奇地问道。

“哦?”在座的众人听到曹曦所问,皆是一愣。

是呀,人要是换了一个脑袋,他还是原来的自己吗?

“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彭宗宇笑了笑,引用了一句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的诗句,“此事尚为成现,我等却操心其伦理之道,怕是有些杞人忧天了吧。”

“彭老,小女子在想,人之思维,在心,还是在脑?”曹曦却抓着这个问题不放,继续追问道:“若是在心,那它又是如何在不断造血的同时,为人提供思维之念?若是在脑,那是不是头脑在离开身体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继续思维?”

“……”众人听到此问,一时间,皆交耳相顾,没有人给出确切应答。

尽管,在这个时候,许多学者基本上都已经相信是“脑”产生了思想,心脏不过是一块“肌肉”。但脑如何产生思想,却并未得到实证。如今,这个问题却被一个少女当面提出,倒把众人给难倒了。

“呵呵……”曹承悫看着一脸娇憨的女儿,笑着摇了摇头,轻声说道:“此问,我等尚无结论,且等以后再予实证之。……对了,前院来了何人?”

“是九哥回来了。”曹曦笑着应道:“想是军中得到了休假,返回建业。他还带回了一个同伴。……估计这会,他可能会邀些同僚好友聚一聚,喝酒畅谈。嘻嘻,多半要闹到半夜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