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作者:余沉香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四十七章 世上本无路(二合一大章)

书名: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作者:余沉香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6

“皇阿玛!”

豪格急促呼吸,心跳加快,冲上去一把扶住昏死的黄台吉,旋即大呼随军大夫。

一众大夫匆匆赶来,连忙试探皇帝陛下。

幸好黄台吉只是遭受恐虐画面的“刺激”,一时气急攻心昏死过去,不过脉象相比熊岳驿之败后更加微弱,怕是连一年活头都没有了。

于是豪格代为下令,吩咐全军退后十里扎营,再安排辅兵将这些首级与“黑炭”就地掩埋。

家眷死绝的悲伤与愤懑席卷所有旗丁,而黄台吉晕倒,使得清军变得群龙无首。

在辽中平原诸多卫城皆已陷落的紧要关头,黄台吉本人又昏迷不醒,只能由豪格主持政务大会。

不过豪格身为皇帝第一继承人,却从没被明确立为太子,去年入关作战也遭受惨败,仅凭个人威望难以碾压诸位王爷贝勒。

这与其说是政务大会,不如说是一场“分家大会”,营帐内乱糟糟的,各位满蒙汉的王爷贝勒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有人觉得汉狗如此折辱大清勇士,残害妇孺,必须报仇杀光这群汉狗泄愤。

但也有人当场驳斥,“陛下派出三万精兵征伐朝鲜。咱们一路上收拢无数溃卒,手头上也才六万余众。谁知道盛京有多少背嵬军精兵?敌兵一两万人就能挡我十余万大军多日,万一城中驻扎二三万兵卒,挡我六万大军绰绰有余。”

也有满清贝勒学会了反思,认为是他们对汉民过于残暴,才造成今日辽中平原一触即溃的局面。

这就像脆弱的房屋建在浮冰上,只要一两次军事失败就会土崩瓦解。

奴隶们苦八旗久矣,不反则已,一反惊人。

可惜懂得反思的终究是少数,大多数满蒙贝勒依旧是歧视汉民态度——

况且背嵬军刚“屠杀”了他们的家人,与他们结下新的血海深仇,此时谈论“缓和奴隶政策”简直政治不正确。

“汉狗是牧场里的牛羊!怎敢骑到主人头上!”

咒骂与呵斥声接连响起,几位满蒙贝勒几乎拔刀相向,要不是对方同样是贵族,估计帐内当场便要见血。

豪格喊了几遍莫要自相攻讦,稍安勿躁,却没几个人给他面子——

他刚满三十岁,各位贝勒都是五六十往上的“老牛”,大伙憋着“妻儿被杀”的火气,巴不得来场决斗下下火。

范文程等汉人文官非常尴尬,老老实实缩着脖子,生怕怒火中烧的王爷贝勒注意到他们,给他们送点拳脚“礼物”。

历史上黄台吉一死,“熊孩子”多铎就去肏了范文程老婆,范文程连个屁都不敢放。

孔有德、耿仲明两位损兵折将的汉人王爷也没好到哪去,辽南收编的明军降卒单独列为另外汉军四旗,俩人补充的兵员不多。

如今黄台吉昏迷不醒,他俩的“价值”直线下滑,豪格的政治手腕与军事能力马马虎虎。

盛京南郊的“肉山”激起一众贵族的“排汉”情绪,以豪格的威望肯定压不住八旗贵族,他俩害怕八旗内部先给他们这些汉军排了。

好在一位老贝勒代为复述文官范文程的战略建言。

既然夺不回盛京,不如撤掉所有残存的屯堡,将人力物力撤回赫图阿拉老家。

前两年大清征伐朝鲜,区区一个多月就叫朝鲜王室臣服,眼下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奉命讨伐朝鲜,最多半年就能拿下朝鲜全国。

到时候他们稳坐老家,背靠朝鲜,未尝不能与南朝继续抗衡,况且南朝内部流寇四起,已是千疮百孔。

八旗兵只要间隔山林在辽中平原劫掠,给南朝辽东不断放血,叫他们无法稳固消化。

一旦关内有变,他八旗还能夺回辽东,重现昔日完颜大金的宏伟疆土。

这个建议确实不错,但还有人觉得退回苦寒山林,不如去自由广阔的科尔沁草原。

往北是不可能的,辽东除了辽河平原是膏腴之地,其他地盘都是又冷又荒的树林。

双方就围绕着向西,还是往东的问题继续争论不休。

孔有德不由得暗自感慨,这群蛮夷根本没有霸业格局,大清都能走到今天全靠黄台吉这位雄主。

若是没了这位陛下,这大清国怕是要完呐。

可惜背嵬军打死不收八旗降卒,尤其是他们这些叛国投虏的大汉奸。

尚可喜已被押送明廷凌迟处死,最后砍下脑袋传首九边。

他与耿仲明要想另寻出路,也只能选择朝鲜。

孔有德深知朝鲜如何建立的,一位李姓将领背刺王廷,恍若“青春版”黄袍加身。

既然一位小小边将能做到,他这种战力更强的大清王爷如何做不到?

若是鞑子选择西进,他就找个由头,拉拢耿仲明一起“逃往”朝鲜,再寻找时机控制朝鲜王廷。眼下便要多多拉拢一些包衣与汉民奴隶,充实自己的直属兵力。

若是鞑子留在赫图阿拉、征服整个朝鲜,那他便只能继续安心“效忠”,与大清同休。

八旗贵族们仍在围绕东西方向争论,随着附近屯堡的败卒传来滞后情报,一众王爷贝勒停止了争吵。

他们收到的还是代善当时收到的落后版本——南朝皇帝御驾亲征,已经踏过松锦一线。

孔有德心说要糟,大明皇帝亲征的部队决计不会少。

况且连皇帝都亲征了,其他各路明军怎会不跟上,到时朝鲜“反乱”,整个辽东都要乱成一锅粥。

别说割据朝鲜,就连留在辽东之地都成了自杀选择。

可是多尔衮、济尔哈朗部众仍在朝鲜征伐赶不回来,仅凭眼下大清的余兵如何抵挡南朝兵锋?

若是就此向西退却,留在朝鲜的精兵还要不要了?

蒙古八旗与外藩蒙古的贝勒会不会借口带兵离开,使得大清只剩下满汉八旗苦苦支撑残局?

一时间王爷贝勒人心惶惶,纷纷陷入不甘的绝望,难道真是天要灭亡大清么?

可就在此时,一位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议事大帐。

那人身穿一套干净袍服,脸上的皱纹深切松垮,比以往仿佛老去十岁,眼袋与黑眼圈挂在眼下,疲惫的双眼仿佛倒扣两面肥大的软垫,光是努力睁大一半就已竭尽全力。

身旁的护军搀扶着左右胳膊,那人站立在原地,冷漠且镇定地扫视周围一圈。

“陛下!”

只听孔有德噗通一声跪在地上,豪格与一众贵族闻声大喜,纷纷离开座位跪倒在此人身边。

黄台吉被人搀扶着缓缓走向主位,随后如同劳累一天一般躺在座位上,短叹一口气。

眼见皇帝还活着,众人仿佛找到主心骨,豪格也觉得重担子被卸下肩膀。

贵族们还没起身就抬头来询问陛下,大清未来的路怎么走。

“你们的争吵我知道了,都起来了吧。”黄台吉说几个字便要停顿一会,“眼下非我大清灭亡之际,反倒是千载难逢的起死回生之机!”

“陛下,这话什么意思?南朝皇帝御驾亲征,我兵稀缺实在是难以抗衡啊!”

“不,你们只见敌兵来势汹汹,却不知敌人多路来攻的破绽……”黄台吉咳嗽几声,接过护军递来的热茶饮下,“小皇帝既是过松锦一线,便是从辽西而来。此时背嵬军统帅悍卒夺取盛京,却与小皇帝相隔数百里。”

黄台吉又停顿一会,接着说道,“纵使辽南亦有敌兵北上,也与其他两路分置几处,恰如当年南朝分四路伐我大清!”

“任敌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没错。咳咳咳……”黄台吉说,“背嵬军连破数城想必已丧元气,辽南明军纵使北上也要时日行军。而辽西兵马已被我兵重创,非一年半载不能恢复。

眼下小皇帝亲征而来,带不了多少兵马,正是我大清一鼓作气直扑小皇帝的时候!

若能俘获小皇帝本尊,重现南朝土木堡之祸,届时南朝内政大乱,流寇做大,我大清顺势夺回辽东收编数万精兵强卒,假日时日还有入主中原的机会……”

“可我们如何得知小皇帝行踪?”

一位贝勒刚说完,便意识到自己说错了。大明皇帝既然从辽西而来,就只能通行海洋与沼泽相夹的平原走廊。

而盛京、辽阳等城池皆已陷落,大清不能走辽东平原,只能从辽北绕路。

绕路一直都是大清的强项。

他们第一次发动入关作战,便是绕路到草原与蒙古诸部联合,旋即打破喜峰口入掠关内,对那些路径地标熟得不能再熟。

原本深陷包围的绝境,被黄台吉三言两语就点出破敌之法,众人顿觉希望的曙光照射在脸上。

一干贝勒大臣不由得感慨,黄台吉才是大清的柱石,没有他就没有大清帝国。

“战机稍纵即逝,征朝大军已无力赶回。

除赫图阿拉等旧堡之外,辽东、辽北所有屯堡尽数舍弃,十二岁以上旗丁编入战兵。所有妇孺带上武器粮草前往草原!

焚烧盛京周边所有屯堡向北移动,务必使敌军以为我大清不敢再战,仓皇北逃。

此战我兵只求神速奔袭,不要火炮只要鸟铳,所有人打起十二分精神,朕要你们踏出最远的脚程赶往辽西!

当年老汗区区数万兵丁就敢迎战南朝十余万大军围攻,终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打败了南朝大军。

此战我大清倾尽所有可战兵,与南朝皇帝决一死战。若我兵大胜,则大清兴亡,以报盛京之仇!若我兵战败,朕与诸位一战同死!”

“决一死战!”

“南下擒龙!”

“杀光汉狗!”

贵族们振臂高呼,仿佛要将家眷横死的屈辱仇恨全部化作复仇的动力。

只可惜,黄台吉咳嗽几声,在心底追加一句,他已经没几个月活头看到入中原了,只能寄希望于子孙完成他入关的愿望。

……

朱由检“亲率”六万大军行走在辽西官道上。大军走的并不快,勉强日行五十里。

就这还是皇帝御驾亲征带来的“士气加成”,否则连日行四十里都没有。

这支“临时拼凑”的西路军素质不高,基本是松山大战被清军打败的手下败将,以及一些被勒令戴罪立功的部将。

数千京营战甲光鲜亮丽,也只是没打过仗的样子货。

仅有督、抚标营与勇卫营还算堪用,前者进退有据,军纪严明,后者时刻牢记“皇帝亲军”的荣耀,将皇帝好好护在阵中。

天气愈发寒凉,寒风在耳边呼呼地吹,每日行军消耗大量体力,使得朱由检食欲大开,仿佛身子骨也在“困境”中磨练了一番。

即便负责行军、扎营、后勤的都是洪承畴、方一藻等文武负责,身边亦有王承恩等太监随军伺候,朱由检还是感觉行军打仗特别枯燥辛苦,远不如坐在殿阁里批阅奏本轻松。

他对将士冬冷夏热的辛劳稍稍共情了一番,但也只维持了一瞬——

住在温暖的豪华营帐,吃着大厨开的小灶,巡视营地由王承恩负责,随身太监给他沐浴更衣,偶尔去摆放火盆的军帐听听文武军议。

朱由检再怎么心生共情,也只能共些皮毛,间歇性发散可有可无的怜悯之心,大手一挥要赏赐一些银两出去。

可他一想到拮据的财政状况,便打消改善兵士粮饷的念头。

洪承畴等人一路上都在劝说他留在安全的后方,哪怕坐镇宁远也比上前线要好,朱由检却不厌其烦地回绝。

直到海州、辽阳大捷的消息相继传来,文官们的劝诫才消停许多。

连他们都觉得南路军势如破竹,鞑清似乎已无有可战之兵,收复辽东似乎就在眼前。

文武官员纷纷开始贺喜陛下洪福齐天,御驾亲征刚走到一半,便保佑将士们夺取大半辽东故土。

朱由检也不禁飘飘然起来,心说自己御驾亲征这步“险棋”真是走对了,鼓舞了诸位将士奋勇杀敌、收复失地。

此番收复辽东失地,也能功盖皇爷、皇兄了吧?

朱由检畅想自己名留青史,后人只要提起他崇祯皇帝的名字,都会感慨一句,噢,原来是那个力挽狂澜收复祖宗之地的中兴之主,干的很好,没给他老朱家丢人。

朱由检又想到,那些“忠贞不二”的背嵬军为自己浴血奋战多日。

待自己抵达高呼“帝皇万岁”、“我对帝皇无限忠诚”的背嵬军面前,他们应该会兴奋到晕厥过去。

他再大手一挥为勇士们加官进爵,创下一个个君臣佳话,他大明还能蒸蒸日上。

文官武将们也倍感高兴。

将士们欣慰不必跟鞑子死磕,保存实力的同时还能蹭复辽的战功升官发财,按照军功足以“分封”数千上万亩世袭军田,人人都有光明的未来。

文官们高兴辽东收复,获得一处财税源地,又可再养数万精兵。

届时调遣辽东悍卒入关剿贼,三年内便能彻底剿灭乞活贼、闯贼、西贼等贼寇,真正中兴大明。

此次随军文官甚至开始讨论,收复辽东后的第一任真正“辽东巡抚”该落谁家?

要知道辽东收复之后百废待兴,也是趁机下手捞钱的绝佳时机。

什么店铺房舍田土随便过手一轮,都能积攒数代人的财富。

尽管方一藻已是辽东巡抚,但先前管不到辽东“沦陷地”。

眼下辽东收复在即,他也想把辽东巡抚彻底坐实。

按流程说,他得“说服”朝廷诸公才行。

不过眼下皇帝就在跟前,他只需说服其他督抚、监军、督粮兵备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即可,毕竟辽东巡抚才更懂辽事不是。

当然,方一藻也不吝啬,大肆许出还没到手的辽东店铺、田产、作坊……

若是督抚老爷觉得麻烦,也能将上述财产变现成银两送去督抚的府上。

于是这几日行军,文官老爷们除了在皇帝面前讨论战后治理辽东的相关事宜,便是自己缩在一起商讨利益交换。

什么交换数百首级换取亲友免罪,什么这里的肥沃土地再多加数千亩,什么收回辽东之后,各部武将如何安排驻地。

给钱的就安排土地肥沃的卫城,没给钱走路子的,就安排到贫瘠地区苦守。

至于最大的功臣背嵬军,肯定能吃下一块大肥肉,只不过不能叫他全吃咯。

要是背嵬军“大度一点”,让出一部分肥肉给一干老爷共同分润,那日后大家镇守辽东也能相安无事。

可要是背嵬军“不识抬举”,借圣眷吃独食,那就别管他们在背地里使绊子、穿小鞋。

毕竟背嵬军几乎靠一部挫败奴酋主力,又北上收复辽东,已算是功高盖主,非常危险。

他们只要在陛下面前建言几句。

比如背嵬军主帅治军有方,不如调往畿北镇守宣大防范北虏。

如此也能切断背嵬军与辽人的联系,以免武人做大割据辽东,既加强京畿的防备,也保全背嵬军的名声,以免背嵬军主帅被“黄袍加身”。

一向多疑的陛下会同意的。

一旦辽东籍出身的背嵬军远离“家乡”,也就成了无水浮萍任由文官拿捏,而辽东之地也就成了他们共享的肥肉。

可是就在文官们规划辽东未来格局时,在四周警戒的探马忽然返回警告,北面忽然出现大量敌军骑兵。

洪承畴惊疑地看向北面,敌兵先锋很快出现在视野尽头。

鞑子不是被背嵬军打败了吗,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西路军的侧翼!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1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