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乱世为王

作者:顾雪柔 | 分类:同人 | 字数:0

70 第七十章

书名:乱世为王 作者:顾雪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46

游淼议定二月发兵之事后,赵超要留游淼吃饭,游淼因李延之事不敢多留,只得又疲于奔命地离去。

这次依旧是当年的公子哥们,都成亲生小孩了,掐指一算,已过了将近九个年头,游淼坐下时唏嘘不胜,见游淼时,所有人都在笑。

“能把你请回来,也真不容易。”李延绝口不提朝廷上的事,笑道,“来,哥哥们敬你一杯。”

“不敢不敢。”游淼笑道,“该我敬你们一杯,这些年里,大家都辛苦了。”

平奚道:“听说你和巴图还交了朋友,那人怎么样?”

游淼想到自己被胡乱扣上的“里通外国”的罪名,不敢多说,答道:“只不过是伪装,我在他手下杀了贺沫帖儿。”

游淼心道那天来黄河边接他的人里也有李延平奚,便索性不瞒他们,又道:“求和信已经交给陛下了。”

李延道:“连鞑靼都不想战,可见是怕了。”

游淼抿了口酒,答道:“陛下出征之意已决,各位还是不要多说的好,当年来扬州的一天,各位就发过誓,说总会有回到中原的时候。”

数人都想起逃离延边的那一天,平奚叹了口气,重重放下酒杯,说:“子谦,我也不瞒你,这么多年了,你也知道哥们说话,从来不遮着掩着的。”

“你要战,我们都明白,也都知道战的好处。”平奚道,“可局势不像你想得这般乐观,三年前的决战险些就拖垮了江南,如今要是一打三年,只怕不用谁再来攻,天启就已……”

“我知道。”游淼淡淡道。

“国事不可冒险……”秦少男又道。

“你跟他说这些。”李延微怒道,“他怎么可能不懂?我问你,游淼,你是为了沙那多才主战,是也不是?!你压根就没将天启当做家过!别以为老子不知道,打完鞑靼后,陛下还答应借兵给沙那多……”

“他也为天启做了许多。”游淼道,“这是理所当然的。”

“我不反对决战。”李延怒道,“但绝不应当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再给我二十年,鞑靼根本不用怎么打,便将自己瓦解……”

“再过二十年!”游淼声音也大了起来,“就轮不到在座的各位说了算了!你们觉得等陛下老了,还能有这雄心壮志么?只怕到时候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那么你就要拿十五万军民的性命,去打一场不知道能不能赢的战?!”李延怒道。

游淼答道:“打仗有谁是必赢的?你告诉我?”

李延跟游淼说不通,游淼也不想再与李延废话,他懒得再去听李延的国策,这些都写在折子里了,不用说他也知道——李延的目标是远交近攻,在鞑靼示好的情况下先达成合议,再逐一收拾盘踞关内的五胡。最后才解决鞑靼。

这法子游淼不得不承认是最保险的做法,连横合纵,自古有之,但要推行这套策略,没有五十年,一百年,无以达成。中原士人南逃已久,都有疲态,假以时日,待得大家都老了,赵超又无子嗣,万一横征暴敛,戾气发作,江南一地必将痛苦不堪。

当然这些话游淼不敢说,说了就是议圣,就算赵超不捅死自己,被参上一本也不是玩儿的。皇帝到了老时大都会变,且是性情大变,尤其赵超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皇帝,少时经历过大起大落,到了晚年就更难以接受意见。到了那个时候,游淼自己拍拍屁股走了,留下的可都是烂摊子。

天启上一次险些亡国,就正是因为从国内开始烂的缘故,一棵大树,不用外族来推,自己便剩下个空洞腐朽的树干,稍经风雨便无法承受。

“你既然要这么说。”游淼道,“便当是我一意孤行,开一言堂罢,聂将军今日已得虎符,去调兵出征,李治烽也在安排了,这事是无法改变的。”

“游子谦!你连民意都不听了么?”李延咆哮道。

“怎么听?!”游淼怒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准备了这么多年,就等这个时候……”

“万一败了如何?”平奚问道。

“败了我自会负责。”游淼答道。

李延道:“你拿什么负责?如今的天启看似富庶,却止于外强中干之景,十五万士兵的生命,江南人的家庭,你负得起这个责?!”

“负不起。”游淼哂道,“也就是一条命,等败了再来问我这话不迟。”

“简直就是疯子。”李延咬牙切齿道。

游淼放下酒杯,淡淡道:“告辞。”

游淼离开酒楼出来,被风一吹,头脑隐约清醒了些。

他不得不承认李延比他看得透,毕竟他多年在朝中当官,知道各地的民意。现在贸贸然开战,不是全胜,就是全败,毫无余地。

就连他自己也开始动摇了,生怕像李延所说的那样,一战拖垮了天启。此刻与多年前的情况又不一样,那时候北人南来,整个江南都开始恐慌,是以军民上下一心,愿意一战。

现在,还难说得很。

游淼回到政事堂内,还来不及细想,六部的文书便已堆成了山。诸给事中们还在熬夜批阅,游淼便坐在孙舆曾经的位置上,发了会儿呆。如果是先生,现在会怎么做?

老头子的内心总是十分强大,强大到游淼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的决心犹如一堵墙,犹如永远驻在游淼的背后。坐上这个位置时,游淼仿佛也感觉到,孙舆就是他背后的那堵墙。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游淼喃喃道。

“李将军。”

“沙那多殿下。”

给事中们纷纷起身,李治烽出现在厅堂内,游淼连李治烽什么时候来的都不知道,抬头时与他目光对视,看见他眼中温暖的笑意。

“你们好。”李治烽朝诸人略一点头,便算见过礼,李治烽为人倨傲,在朝中素来是传开了的,见六部尚书时,李治烽连头都不点,这么对给事中们说句话,已是看在游淼的面子上。

“吃饭了没有?”李治烽问。

“刚喝了点酒。”游淼与李治烽一问一答,犹如在说家事一般,游淼与李治烽成亲的事,政事堂里也没少议论,虽说多少也有点不伦不类,但两人的关系,其余人都是清楚的,便见怪不怪了。

游淼与李治烽出来,又去吃了顿饭,回到政事堂时,已是深夜时分。

李治烽笑道:“后天就要发兵了。”

“嗯。”游淼点了点头,心里还有点忐忑,李治烽又看着游淼,说:“子谦,相信我,我一定能给你一个让你满意的新家。”

听到那话时,游淼心底又生出一股触动,他抬头看着李治烽,发现他已和从前判若两人。他的眼中洋溢着希望与神采,就像一个得到承诺的少年,飞扬的眉眼仿佛在告诉游淼,他们的未来,即将开始了。

那一刻游淼下定了决心。

“朝中的事就交给我罢。”游淼说。

李治烽道:“你注意身体,不可太过操劳了。”

游淼点头,月上中天,两人紧紧抱在一起,沉默无声。

三天后,大军开拔。

游淼在扬州军的军营中为李治烽亲手穿戴上铠甲,外头号角吹响,赵超携文武百官,全城军民来送,大军浩浩荡荡排开,一望无际。

四人再次聚在一起,赵超亲手一碗酒,敬了城下的大军。

“成败,就此一战。”赵超朗声道,“朕在扬州,盼着各位凯旋归来!”

“吾皇万岁——!”

城下山呼万岁,黑压压的所有人跪下,游淼感慨万千,这一天终于来了,他无数次地设想过,待得北伐的那一天,自己该说句什么,又该如何送别李治烽与聂丹。

然而到了这一天,游淼却赫然发现,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眼泪夺眶而出,怔怔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切。

大军离开,扬州城外一片荒凉。

这一天起,天启倾全国兵力,与鞑靼一战,以其收复中原。赵超给聂丹下的命令,是打到长城脚下,再等待议和之策。早在三天前,五胡便已得知此事,北方民族纷纷被惊动,调集兵力,预备在邙山下与聂丹一战。

第一战至关重要,一旦聂丹得胜,关中便再无险可守,与鞑靼的对决,只在指日之间。

游淼回到政事堂内,知道北方阵线与朝中各自的大战,即将开始。多少文官都在等候前线的消息,而两员大战无论战胜还是战败,都将直接影响朝中的格局。

四月十三,聂丹率军在邙山下展开第一次大战,李治烽率军突破河流北岸,那是游淼他们第一次从北方逃亡,途经之处。

根据军报,游淼紧张地看着地图,那里的地形他十分熟悉,聂丹选择了平原高处,与鲜卑、羯、氐三族的联军对战,对方兵力足有六万。时值初夏,正逢关中雨季,连日来暴雨倾盆。

“如果是你与他们打,会采取什么策略?”赵超道。

“水攻。”游淼道,“河水看涨,平原上最适合以水辅攻。”

赵超手里拿着一封信,还在犹豫,游淼又道:“胡人以骑兵见长,邙山前平原土质松软,连日暴雨,骑兵行进定然不利。”

赵超拆开那封信,看见行军路线,聂丹的回报却是——带领大军遁入邙山谷内。

“又朝山里跑。”赵超皱眉道,“大哥喜欢依山作战……”

游淼长吁了一口气,信上并未回报李治烽去了何处,料想是另有打算,若是游淼自己,当率军在平原上与胡族联军决战。聂丹是想做什么?

赵超道:“他太喜欢利用山体掩护了,这样不好。”

兵无常则,这是孙舆教给游淼的,身为一名将领,地位越高,就越不应该重复从前的作战方式,免得被敌人猜出动向。但游淼知道聂丹此人行军务实,习惯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胜利。毕竟邙山只是他们的第一个战场,后面还有好几场硬仗要打。

“回去罢。”赵超疲惫地说,“天色也不晚了。”

游淼点头,离开宫中,整个茂县都已睡了,初夏的清风在城中飘着,带着隐隐约约的花香,远方还有不知道何处的人,正在轻轻抚琴,一声,两声。

整个四月份转瞬即过,游淼每天都在紧张地盯着军报,头疼不堪,直至某一个晚上,刚睡着时,政事堂外便一阵喧哗。

“陛下传参知大人!”门外有御林军喊道。

游淼忙穿上衣服,匆匆跟着传令的御林军进入皇宫,半夜三更,只见皇宫内灯火辉煌,朝臣齐聚,自己竟是来得最晚的那个。

“聂将军首战告捷。”赵超道:“现已列军邙山之阳。等待粮草及下一步指示。”

“太好了!”游淼松了口气,谢天谢地。

平奚道:“军报在此,刚刚信使正送回来。”

“我看看。”游淼道。

阵亡七千三百人,游淼心中咯噔一响,虽然在十万人对六万胡族的阵势下,这已算得上是大捷。然而在面对鞑靼的十万铁骑前,这个阵亡数字已略多了。

他仔细看了军报,得知聂丹确实是用水攻,却是将敌军诱入了山谷,在一个暴雨肆虐的夜里,掘堤放洪,利用大水制服了三族联军。

紧接着,胡族丢盔弃甲,逃出了关中,李治烽在西梁率军杀出截击,一举俘虏了氐王与鲜卑王,逼迫西线数城开城受降。三胡大势已去,大部分人逃往延边与大安,再无斗志。

游淼接获军报后,马上下令李治烽驻军西线三城,整顿军队,不可冒进。等待下一波粮草。同时又发出调兵令,然而调兵令一出,登时招致了朝臣的一致反对。

“夷州军驻守南方已多年。”平奚皱眉道,“此刻万万不可调到京城!”

大臣们似是都十分奇怪,游淼居然会下这么一个决定。

“朝中无兵可派,是非常危险的事。”游淼道,“北方战线若拖上一年,前线需要补充士兵,我们要拿什么补给聂丹将军?京城已剩两万御林军,太危险了!”

唐晖也反对道:“夷州军大多都是步兵,不习惯北方水土,参知大人,此事你可考虑过?若是调集三万夷州军前来茂城,练兵也需许久。何况聂将军一战告捷,当可在汉中一地补充兵源……”

游淼沉吟良久,就连赵超也反对游淼的这个提议,答道:“征兵可以,调兵不妥。”

“征兵征回来的都是新兵。”李延却难得地赞成了游淼的提议:“派上战场后能做什么?夷州军多为家兵,稍加训练,便可熟悉骑射。且夷州士族习惯防御,不习惯攻坚……”

李延说得不错,夷州的军队大多都为土豪士族蓄养的家兵,一旦有南方蛮族进犯,家兵便可群起守护县,乡里。长期反复的守卫战,拉锯战锻炼了守城素质。

游淼点头道:“不错,所以我想抽调南方的夷州军,前往汉中,为聂将军守卫西梁三城,并作为粮草据点。”

这话一出,朝臣们方知游淼打算,收复失地后,从前的城市总得派人去守,赵超考虑良久,知道游淼的权衡——完全不管是不行的。塞外民族习惯游击,聂丹若前脚刚走,后脚必定三族又要卷土重来。

而这个时候,总得将军功分出去一些,派谁去守城,便很有讲究,如无意外,游淼便打算主动分给南方士族一杯羹。在这个情况下,谁率先入城,便相当于拥有了汉中一地的大部分利益。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赵超只得决定押后再议。

接下来的几天,军报纷纷扬扬而至,聂丹请求朝廷派人前来接管,并催促粮草,最终赵超接受了游淼的提议,派出三名钦差,带领一万五千名夷州军北上,接管收复的诸城。

五月份,聂丹转战关中,李治烽则作了一个大胆的提议,将自己的五万骑兵尽数分配在三城中休养,率领一万五千名夷州军,占领了黄河一带。

此刻整个北方已全部紧张起来,巴图选拔了新的将领,预备下南方,与聂丹一战。

大战一触即发,游淼吃饭,走路都在想着这件事,而根据最新的消息,鞑靼军集合的部队,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之数。同时巴图还朝高丽王送出信件,要求联盟。

这一下朝廷炸锅了,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以黄河为界已足以。”李延道,“若是高丽派兵南下,后果不堪设想!”

“高丽王不会出兵。”游淼想也不想就否决了大臣们的担忧,“坐山观虎斗,高丽王清楚得很,他已介乎七十岁高龄,不会再御驾亲征了。而且他就算御驾亲征,也有心无力。”

平奚怒道:“凡事怎么能这么想当然?!万一出兵,与鞑靼军两路夹击,后果谁来负责?”

“我来负责。”游淼镇定自若答道。

朝臣们全都没了脾气,赵超看着游淼,说:“游淼,你为何如此确定高丽联盟不成?”

“犬戎族与高丽。”游淼答道,“鞑靼人只能选一方联合。当初巴图险些受犬戎刺杀,与达列柯已势成水火,如今联高丽,弃犬戎,是最聪明的方法。但各位忘了,犬戎的地盘,恰恰好就在鞑靼与辽东之间,高丽王若要御驾亲征,就必须取道达列柯的领土。”

“而这么一来,高丽就必须与巴图、达列柯同时达成协议。”游淼又道,“这恰恰是最不可能的。这三方无论是哪两方联合,最后的结果都会造成对另一方的遏制。高丽生怕犬戎背后偷袭,犬戎也怕高丽与鞑靼联手,无法对抗,所以不会借路。”

李延道:“这话也太想当然了。”

“聂将军的军报既然没有提到。”游淼如是说,“正是不担心此事。各位可静观以侯消息。”

游淼还有一句话没有说:他的手里捏着李治烽的家书。这才是他判断军情的基础。但这封家书他断然不可朝大臣们甚至赵超出示,因为家书上提到了不少关于如何夺回犬戎领地的事。

如果朝廷知道李治烽一边替天启打着仗,一边与游淼商量要怎么半路脱身,回去族中夺回王权,朝臣们只怕当场就要把游淼揍一顿。李治烽的来信中已提到,自己与几名老族人搭上了线,达列柯在不久前召集起人议事,最终决定的是:暂且不出兵,也不借道给高丽,并把高丽王的来使打发走了。

达列柯深知年前自己通过锡克兰与贺沫帖儿结成的联盟,已触忤了巴图。这次南人北伐,一旦高丽协助鞑靼取胜,那么两族下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掉头过来,平了犬戎。

有这一层在,达列柯万万不能让鞑靼取胜。

散朝以后,游淼给赵超仔细地分析了他的推测,只略过了李治烽的家书不提,最后赵超点头道:“知道了,你说得不错。”

是年五月,聂丹率军在黄河南岸与匈奴对决,四战连胜,李治烽趁夜渡江,趁着朔月之夜发动了突袭。匈奴人丢盔弃甲,逃回延边。

这一下整个北方恐慌了,大安传来巴图亲征的消息,鞑靼铁骑出动,聂丹送回军报,请示朝廷。

赵超让聂丹着手准备渡过黄河,孰料就在此刻,却遭到了游淼的反对。

“这个时候,万万不可渡河!”游淼道。

赵超道:“千载良机就在此刻,巴图的军队还没有南下,只有这个时候全军渡过黄河,才能把握机会,与巴图决战!”

游淼只觉事情一路发展得太顺利,这不是一个好兆头,答道:“此一时,彼一时了,要进军蓝关,就势必引起高丽与犬戎的警觉,万一所有胡族联合起来,局面只会陷入泥泞!”

“按参知大人的意思。”李延问道,“该怎么办?陈兵黄河?”

游淼也拿不定主意了,朝臣各执己见,有人认为不宜冒进,须得在黄河整兵,有人则认为都到了这个时候,再不进取,反而是坐失良机。

赵超道:“退守黄河,等待鞑靼军南下,势必又成两相对垒的阵势,这次北伐不就是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么?”

游淼沉吟片刻,而后道:“如果犬戎、高丽意识到了危险,与鞑靼联合起来,我军将陷于被动之中。”

平奚道:“李治烽将军不就熟悉犬戎的作战套路么?”

“可他没有兵力去应付达列柯的军队!”游淼皱眉道,“各位该不会觉得,犬戎军对阵李治烽的兵,达列柯会自己退兵吧?”

朝臣们都极其头疼,一直站在旁边不声不响的唐晖却开口道:“巴图不足为惧。”

游淼也知道巴图不足为惧,贺沫帖儿死后,如今的鞑靼,已无人能搦聂丹战威。但凡事都没有绝对,万一鞑靼出一个年轻将领,只会打乱所有的布局。现在渡过黄河后,还面临着三线作战的可能。

“一旦渡河。”游淼认真道,“就意味着辎重,粮草都将遭遇极大的挑战,河北作战与中原地区,不是一个概念,我想各位早就知道了。”

“所以呢?”赵超道,“陈兵黄河一年?等待来年春天再动?”

游淼叹了口气,朝堂上无人说话。

游淼又道:“陈兵黄河,是最保守的办法,拖上鞑靼一年,说不定北方三族,外加五胡逃兵,自己就将爆发内乱。北伐不是要复仇,仇恨只会蒙蔽所有人的双眼,我们的目的,是止战。人死已矣,在无数年后的未来,不能再发生战乱,”

赵超也累了,沉默地听着,游淼拿不出主意来,只得说:“暂且押后罢。”

于是群臣散朝,游淼回到政事堂内,面对一堆文书,早在出征前,巴图与高丽的联盟他就想到了,而达列柯的应对,他也想到了。所有事情八|九不离十,唯独没有料到的,是巴图的亲征。

于情于理,这个时候巴图都不该亲征,巴图未曾娶妻生子,也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就算他勉强能打仗,又怎么会是聂丹的对手?游淼听到巴图率军的消息时,隐隐约约就猜到了鞑靼的内乱。

贺沫帖儿虽然死了,但格根派系还在,巴图说不定也不想亲征,但局势所迫,他必须建立战功,才能服众。而格根,则说不定正在等着看他狼狈逃回大安的下场。

聂丹若渡黄河北上,这场仗要赢是十拿九稳的。然而等到聂丹赢了,接下来的局势会变成什么样?游淼最怕的就是鞑靼一撑不住,格根即位,同时获得犬戎与高丽的支持,到了那个时候,天启军就将陷入苦战之中。

按游淼的策略是先瓦解掉犬戎,再解决掉鞑靼,如此高丽远水救不得近火,大患可去。但以目前的局势,聂丹出不出兵都在情理之中,就算陈兵黄河,也容不得李治烽现在把军队带走,掉头去牵制兄长达列柯。

第二天,聂丹的军报又到,照样是催促朝廷下令。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游淼知道若聂丹下定主意,根本不用讨朝廷的说法,马上就已经渡河了。之所以迟迟不决,正是因为聂丹也在犹豫。

良机稍纵即逝,巴图南下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数日后,游淼综合了整个政事堂的建议,以及参考了主战派,主和派双方的论证,最后作了决定——此时不宜冒险,宜按兵不发,等候巴图抵达黄河南岸,两军对垒。他写了一封长信,将北方尚存实力的三大部族之间关系详细剖析,随家书寄回,嘱咐交给聂丹。

而数日后,游淼在朝堂上递呈洋洋万字的奏折,当廷表述政事堂的意见。最后得出四个字:不宜发兵。

赵超沉默良久,打量游淼,游淼只觉赵超那目光意味深长,又见群臣隐而不发,似乎都有想法。

“怎么?”游淼莫名其妙道。

刹那间游淼恍若被锤击了一般,全身的血液凝固了。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赵超以为,他与巴图有私交,所以当巴图率军亲征之时,游淼不愿让巴图落败,千方百计地顾全鞑靼可汗的性命?!

游淼先前丝毫没想到这一层上去,如今意识到了,看谁的目光都觉得气愤,简直气得全身发抖。

赵超道:“众卿有何话说?”

没有人说话,游淼叹了口气,道:“由陛下自己决断罢。”

夕阳从殿外透入,许久后,赵超道:“参知所言也有自己的考量,朕知道了。”

游淼略一点头,群臣散去。

游淼回到政事堂内,诸给事中仍在忙碌,纷纷抬头看着游淼。唐博道:“如何?今日朝事一开就是四个时辰,吃饭了没有?”

游淼既渴又累,苦笑道:“没有,大伙儿开晚饭罢。”

给事中们纷纷打量游淼,吃饭时有人忍不住开口,问道:“游大人。”

长桌席间微微一停,游淼知道所有人都有心事,便笑了笑,问道:“怎么?”

“年前你们去了大安一趟?”那年轻给事中问道。

游淼嗯了声,说:“街头巷尾,有什么传闻么?”

唐博见游淼这么开门见山,也不再拐弯抹角地说话了,索性答道:“朝中有大臣参你。”

“里通外国?”游淼问道。

众人都不说话,各自吃饭,游淼道:“还有什么?”

“延误作战良机。”唐博道,“给对方将领留余地。”

游淼蓦然就一肚子火,说:“我杀了贺沫帖儿,还怀疑我和巴图勾结?”

“知道的知道的……”众给事中安慰道,把游淼的火气压下去,唐博又道,“参知大人你杀了贺沫帖儿,正是助了巴图一臂之力。”

游淼出了口长气,重重朝椅背上一靠,孰料饭堂里的椅子都是条凳,没有座椅,这么一下登时摔了个四脚朝天。

整个饭堂内所有给事中同时喷饭,继而爆发了一场险些把房顶掀翻的哄笑,有人笑得被饭呛住,眼泪都出来了。游淼狼狈不堪爬起来,怒吼道:“什么时候再编排我个投敌,就全了!”

“这里又没人怀疑你卖国。”唐博无奈道,“要真怀疑你卖国,还会说出来么?”

“有话不如去朝陛下说。”又有人附和道。

游淼心道也是,虽说给事中总是互相看不顺眼,但归根到底,政事堂还是力挺他的。这里的人都恃才傲物,但也都是读书人,最讲气节义气。既迂腐,又有原则。没料到朝廷腥风血雨,暗流耸动之时,反而政事堂成为了他最大的靠山。

“罢了罢了。”游淼拉好椅子,坐下来继续吃饭,说,“这么去说一通,反而显得心里有鬼。”

众给事中点头不语,反正大家心里都知道就行了,各怀心思地吃着,吃到一半时,外头又有军报到,这次是兵部侍郎亲自送来的。游淼一看就知道是重要事,袖子把嘴一揩,拆信。

“平奚怎么没来?”

“尚书大人到宫里去了。”

游淼拆开信,看到聂丹龙飞凤舞的一行字。

“来信已阅,今夜渡河。”

游淼:“……”

游淼陈衡利弊,洋洋洒洒地给聂丹送了一封上万字的信,让他按兵不动,驻军中原,结果得到的答复是“好的我知道了,这就打过黄河去”。一见此信,整个人都不好了。

“马上……”游淼道,“准备颁文书,调集全境物资,支援全线……”

所有人看到游淼那脸色,不用问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游淼几口把饭扒完,吩咐备车进宫。

游淼在马车里神色焦虑,知道一来一回,就算是八百里地加急军报,也得跑上两天两夜,聂丹兵发河北,至少是在两天以前的事了。现在再发号令,也已来不及。何况就算写信,聂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不会听。

“我就知道他不会听指挥。”赵超眉头深锁道。

“聂大哥既然作出了与朝廷截然相反的道理,这时候无论如何,都得支持他。”游淼道,“他们会在蓝关下与巴图碰上,整个秦岭东部,都将成为战场,接下来,要调集所有物资,尽可能地派给他最大的支援。”

赵超无奈吁了一口气,点头道:“知道了。”

游淼站了一会儿,观察赵超,见赵超虽然带着点不悦,却并未大动肝火,想也知道,赵超从内心是渴望聂丹能打过黄河去的。从一开始,他和游淼就存在着分歧。表面上被游淼说服,只是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最终宁愿把注押在游淼身上而已。

“怎么?”赵超发现游淼在看他,说,“就算现在发诏书,也来不及了。”

“没什么。”游淼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赵超道:“你怕我在大哥回来以后,又降罪在他头上?”

“不是。”游淼答道。

“平时都有话说,今天几个字几个字地往外蹦,是什么意思?”赵超问道。

游淼抬眼看赵超,知道他心虚了。这是君臣之间几乎不必明说的默契,平日里的好处是赵超不开口,游淼就知道他在想什么,想的都是同一件事。而坏处也在这里。

赵超很少会直接这么问游淼“你生气了?”又或者是“你到底在气什么?我又没做错”。一旦变相地问出口,就流露出了他的心虚与怯场。游淼仿佛化身为孙舆一般,每次的质问都充满了力度与威慑感,有时候连游淼自己都觉得,天底下没有人再像他这样不讨赵超喜欢了。

“臣只是觉得。”游淼沉声道,“君臣不能一心,陛下既然被臣说服,打心底又支持聂将军北上迎战鞑靼军,这样的想法非常危险。”

赵超沉默了,又被游淼料中了。

“这还只是开始。”游淼又道,“接下来的路,如果陛下不能打心底认可这次北伐的方向,后面会相当危险。”

赵超道:“你说朕怀着心事,你自己何尝又不是?”

游淼道:“我没有心事。”

赵超:“李治烽给你的家书呢?”

游淼皱眉道:“那是陛下答应过他的,不想在朝堂中拿出来,只是为免引起朝中同僚的议论而已。陛下若想看,臣明日带来就是。”

赵超道:“所以你有私心。”

“谁没有私心?”游淼答道,“若不是有私心,臣也不会……不会……”

游淼意识到后半句不该说,便打住了话头,事实上他一直有私心,包括当初拱赵超上位,不就是私心?他也知道赵超对李治烽的身份,以及他们选择的未来耿耿于怀,正如幸福是他们的,而永远没有我的份的惆怅。游淼总觉得,赵超有时候甚至有点恨李治烽。

他们之间甚至没有太直接的感情表露,若论四名结拜兄弟,李治烽与聂丹是走得最近的,而赵超与李治烽,反而是最疏远的。或许这与他们各自的立场相关,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子谦。”赵超缓缓道,“再回到朝中时,你变了很多,是去了塞北一趟的原因?”

“不是。”游淼不太愿意就这个事情多说,实际上他也知道自己和从前不一样了,从前想着的是为这个朝廷尽心竭力,现在想的则是:什么时候把北伐给收拾完了,赶紧走人过小日子去。

大家与小家,只能取一,游淼知道这很伤赵超的心,但为了在外征战,一辈子只为了完成这个愿望,回到家乡的李治烽,又是公平的。

从这点看来,一群文臣骂他里通外国,倒也没说错。

“朕得找个时间,与你开诚布公地谈谈。”赵超道。

游淼苦笑,点头,赵超又道:“近日皇后身体抱恙,朕回去陪陪她,以后再说罢。”

游淼提起了一颗心,问:“我姐她没事吧?”

“吃不下饭。”赵超道,“担心北伐的事,劳心费神,没有大碍。”

游淼道:“找个御医给她看看。”

赵超道:“她自己就会点医术,说不必了,来个大夫胡乱折腾,灌一肚子药也烦,明天再心烦,朕在给她找大夫。”

游淼点了点头,有点想去看乔蓉,但天色已不早了,只得作罢。他回到政事堂内,只觉诸事都是一团乱麻,这几天前线局势紧张,压力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便回了政事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1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