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乱世为王

作者:顾雪柔 | 分类:同人 | 字数:0

42 第四十二章

书名:乱世为王 作者:顾雪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46

当夜游淼去扬州司的茂城衙门里找李治烽,李治烽却没回来,衙门里特地收拾了个干净房子,入夜时扬州店铺里乔珏得知游淼在茂城,特地派人送了吃的用的过来,又派了知打点的长垣来贴身服侍。

深夜时有兵带口信回来,言道李将军巡逻去了,夜里兴许回不来,游淼便吃过晚饭先躺下睡了。

翌日清早,游淼决定还是去一趟政事堂,无论如何见见孙舆一面,看看他有何吩咐。

然而大清早的,西街外便挤得水泄不通,江南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来了,外头摆上数十席位,游淼站在前头看,政事堂前面俨然已成了一个大擂台。

“喂,谁敢上去?”有人探头探脑地问道。

不少人嘻嘻哈哈,互相推搡。

“少爷。”长垣问道,“少爷要上去讲论么?”

游淼笑了起来。

“有意思。”游淼笑道,“不忙,且先看看情况。”

正说话时官兵鸣锣开道,却不见人来,许久后,唐博出外,于居中席位上一坐,外头读书人便议论纷纷,啧啧赞叹。

游淼不得不承认,唐博行止从容,确实有那么几分世家子弟的风采,这种风采与自己游家是不一样的。游德川当年确实富甲一方,却是白手起家的暴发户。除却母亲乔氏是世家外,碧雨山庄要比起夷州、扬州等地的大族,终究是逊了不少。

三代显富,唐博那势头,牢牢占据了世族之首,一群读书人前呼后拥,颇有点当年京师李延的排场。而江南的纨绔较之京师又有不同——江南这群公子哥儿,仍然还是读书的,也知道该读书发奋的道理。

当一声铜锣敲响,周围便静了下来,政事堂诸年轻给事中纷纷入座,一名文官上前,清了清嗓子道:“天子问政于民,参知政事大人特许,今日无论出身,无论功名有无,皆一视同仁,当可畅所欲言。”

这么一说,反而无人上去,文官又道,“本会以政事堂唐主簿主持,直至日落,且请主簿大人揭启今日政题。”

说话时唐博上前去,解开铜锣旁一张卷,那束着卷的绳索一抽,绢帛呼啦啦落下,上书二字:北伐。

倏然一下读书人全炸了锅,唐博朗声道:“北方山河沦陷,中原大地受胡虏所侵,如今我天启百姓困守江南,天子与参知大人问政诸位:何时北伐,如何北伐。”

无人敢吭声,游淼心道孙舆也真是好胆子,一开题就抛了个最有份量的,也是最容易炸的。新皇一登基,北伐就是朝廷上下乃至每个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北伐看似简简单单二字,但其中关系民生、战争、权力格局与地域分配,这场战再打起来,必然会消耗大量的南方资源。而能不能胜,还不是个定数。

可以说江南本地人,是没有一个希望赵超草率北伐的。然而大量涌入的北人长期滞留南方,同样会耗费江南一地的资源。

最好是北边人花他们自己的钱养兵,再早日打回去。

一阵嗡嗡嗡的声响,有人走上擂台,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目。

“苏州林跃之,见过诸位大人。”那男子文质彬彬朝四周一拱手。唐博坐回位上,朝他点头,席后数年轻给事中俱默然不语。

唐博:“愿聆林兄高论。”

游淼看这场面,隐约猜到了点,这就是个文擂台,谁上去站着,就相当于是以一己之力,舌战政事堂六名给事中,想必是场好戏。

林跃之道:“二帝在北,不知何日归来。天子新政,问政于民,本是好事,然而在下不明,北伐一事本是定理,自古至今,从未有将国土拱手让人的先例,陛下与孙参知何时举兵,难道心中就没有数,还需问百姓?”

下面一阵哄笑,唐博变了脸色,游淼却心中一动,笑着低声道:“如此发问,自然就是试探江南民意了。”

果然不待唐博出口斥责,林跃之便自顾自续道:“如此发问,用意无非有二,一来试探北人态度;二来试探江南民意。”

这话甚是犀利,下面登时便有人喝彩,游淼为他捏了把汗,并暗自佩服这人的胆子,若是换了昔时太平年代,说话说得这么直白,只怕免不了惹一身麻烦。他虽知道赵超不会这样,但换做自己,说话也会为赵超留三分面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下一语道破赵超所想。

给事中们沉默,林跃之又道:“以愚之所见,新帝登基后不出数日,便要大举北伐了。”

一名给事中起身,道:“流州黄希文。”

“少爷。”长垣小声道,“黄希文这人不就是沛县县官的外甥么?当年和你同科点的举人……”

游淼点头,示意长垣认真听。

黄希文:“林兄说得轻巧,江南六州初定,我大军疲弊,粮草不继,拿什么去北伐?四十万大军于京师沦陷时只逃出三万,如今唯有聂将军所率的五千军驻于沛县,要征兵,没有十年之久,不可能再积蓄起北伐的实力。贸然启战,只怕易激起民变。”

林跃之道:“依你之见,北伐需要多少人?”

另一名给事中伸了个手指:“至少十万兵马,三年粮草。”

林跃之道:“黄兄远见,然而如今事态,却是北伐的最好时机,首先,聂丹将军一战告捷,于沛县以不足一万兵力,大破鲜卑军两万兵马,五胡入关时诸部各两万骑兵,如今聂将军沛县一战,已将鲜卑族彻底荡平。”

“今士气高涨,收复故土指日可待。”林跃之肃容道,“以聂将军为首,江南之地征兵,输送粮草,只需举国上下齐心,何愁事不成?若耽于安稳,以江南富饶境况,时日一久,必将失去进取之心!”

唐博起身,慢条斯理:“你可问过,江南民众是否愿意倾尽全境之力,集结大军,前往北方一战?!”

“不能战!”一人高呼起来,其余人等纷纷应和。

“这几年里征粮抽税,集饷练兵。”又有人道,“年前抽调十万江南新兵北上,交给唐晖等人统帅,战死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活着回了江南?结果呢?江东子弟没回来,尽数为国捐躯,中原更没守住……”

游淼只觉江南一地的民愤似乎已到了顶点,下面有人开口,登时不少人群情汹涌,反对立即北伐。而林跃之,唐博等人在台上静默不语,待得声音渐小下去,方有一名给事中咳了数声,作了个手势。

“谁有高论,不妨上台来谈。”那给事中说。

台下当即又无人做声了,长垣嘲道:“尽是些缩头缩脑的货。”

游淼笑笑,示意长垣不可多说,天启一朝建国后便不杀文人,然而说是说不杀,谁也不知道新君的脾气如何,况且就算不杀,安个罪名,像昔年孙舆那般被流放打发走,免得在帝君面前讨嫌,也是无奈。除了林跃之以外,诸人都不知政事堂是怎么个态度,不敢贸贸然当出头鸟。

令众人安静那给事中起身,说:“敝姓林,林麦,与林兄本是一家。”

林姓也是江南的大户,林跃之上下打量那人,点了点头,游淼暗道这二人说不定还是同族,林麦沉吟少顷后,问林跃之道:“跃之兄可知,以江南一地粮米,能养活多少人?”

林跃之一笑置之:“养天启一朝三年五载,定是够了,哪天若胡人打过江南,兄台是否还能站在这里高谈阔论?”

文人们又聒噪起来,又一人上台,说:“不可不可,两位林兄……但听……鄙……兄弟一言,不可开战。”

那人走上去,朝诸人拱手,其时天气甚热,日上三竿,诸人都已汗如雨下,游淼定神一看,认出乃是当初赵懋在位时,恩科钦点的榜眼陈庆,忍不住就笑起来。

陈庆:“昨日陛下登基,前夜……我夜观星象,又得一卦,乃是……上六!”

所有人无语,林跃之嘴角抽搐,政事堂诸人一齐看着陈庆。

唐博道:“监副大人,依我看不如……”

陈庆又摆手,示意诸人:“先让……让本官说、说完……”

游淼以手扶额,不忍卒睹,侧旁一熟悉声音嘲笑道:“这厮当初跑得倒是快,一来就当了司天监监副。”

游淼回头见竟然是吏部尚书林洛阳,诧道:“你也来了?今天不办公?”

林洛阳一手搭着游淼的肩,解释道:“吏部就在左近,过来看看,喏,你看那边。”

游淼循着望去,见擂台另一侧又站着三人,一名是兵部尚书平奚,另一名则是户部侍郎秦少男,还有一个未见过的。

户部掌握着粮食与钱财大权,江南势力是绝不愿放手的,昔年的扬州太守举荐,由本地的一名谢姓官员担任了尚书一职,想必赵超也让步了,却将尚书以下的侍郎安排给了南逃的人。

兵部主管军事,必须要北人才带得动,平奚当年又主持过兵部,尚书一职非他莫属,林洛阳主管吏部,平奚又侧过身,让出一人,那青年与游淼点头作招呼。

林洛阳朝游淼说:“他叫谢权,是户部侍郎的堂侄儿,和你差不多,也是京中长大的,和族中关系不大好,当年你进京时他没来,你回江南时他恰好上京。到得你赴考时,他又回乡奔父丧,恰好错过了。和咱们最是要好的。”

游淼明白了,林洛阳的意思就是一句话,三个字:自己人。

“李延没来?”游淼问。

平奚带着两人过来,林洛阳说:“他不方便露面。”

平奚满身大汗,问:“陛下呢?”

游淼微微摇头,不知赵超何时过来,秦少男却朝着政事堂内努嘴,说:“你没见里头安排了那么多守卫?”

游淼马上会意,那么墙里多半就是赵超在听着,说不定孙舆也在喝茶……这时间众人哄笑,想是台上陈庆不知说了什么话。

陈庆结结巴巴道:“你们笑什么?这是老祖宗传下的教……教训,你们都不懂,凡地有变,天定有所感,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此时有刀兵之灾,大为不祥,新帝登基……”

“你还打算让这厮说多久?”平奚无奈道。

秦少男却在一旁看好戏般,撺掇道:“淼子,快上,哥们儿就等你了。”

游淼自知必须上去了,却讨了个乖,说:“你看人唐家、榜眼说得不亦乐乎,我一无权无势的……”

数人笑得打跌,平奚推了游淼一把让他上去,游淼爬上台去,周围都闹哄哄的,只听得秦少男一句“给你撑腰”,便不闻其声了。

然而游淼一上台去,众人便都静了下来,先前出言嘲弄陈庆的给事中也纷纷噤声。

陈庆转身,台下也渐渐静了。

游淼倒握折扇,先朝陈庆一拱手:“陈大人。”

陈庆忙回礼,一时间只觉游淼甚熟,却认不出来了,游淼又朝唐博拱手,唐博冷笑一声,诸给事中都不敢说话。

游淼认真道:“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此卦以下压上,乃是不祥之兆,今日就不提了。”一句话轻飘飘带过,又看了眼那写着“北伐”的幅布,朝唐博道:“北伐之期以十年为限,一旦过了十年,我天启一朝,收复北方山河,终生无望。”

一语出,所有人耸动。

唐博带着笑意,不知是游淼送上门来,给自己折辱的笑容,还是志在必得,要好好一挫游淼气势的得意。

唐博道:“兄台此言谬矣!须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江南连年征抽,连本地人都养不活,北人不耕不种,白银虽大量流入本地,可光有银两,又能顶什么用?”

说话时唐博手中折扇一抖,意气风发,朝台下众人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询问道:“去年六月,粮米一斤几钱?菜油一斤几钱?男丁几人?!今年呢?白银大量涌入江南,米价飙升,供不应求,种地的反而吃不起米,养蚕的穿不起衣!”

另一名黄姓给事中起身道:“米价较之去年翻了不止一倍!年前江南集结十万兵马上京,活着回来的又有几个?三年前,流州征粮十万石,支援高丽前线,却连吃败仗。如今生民疲乏,林兄还要本地穷尽全力,集结军队,去打一场不知胜算的大战!!”

又一名给事中冷笑道:“以公子家业,财大势大,有夜游扬州河道的雅兴,料想素来是不差钱的。”

数人一语出,台下诸人没有情绪高涨,反而是一阵长久的沉默。

游淼看着唐博手中折扇,忽然间就有点走神,扇上乃是一副当朝书画名家亲笔所绘的虎啸山林图。他知道这不仅是唐博的说辞,也是本地士族的想法,更甚者,这其实是地方与京城多年以来留下的矛盾,积弊已久。

唐博一拱手,作了个“请”的手势,示意游淼有何高论,但请出言不妨。

烈日照在游淼头顶,强光万丈,政事堂诸给事中纷纷起身,局面犹如数人对游淼一人,游淼却云淡风轻地笑了笑,朝台下看了一眼。

“户部秦少男。”秦少男拾阶走上台中。

平奚:“兵部平奚。”

林洛阳拱手:“吏部林洛阳。”

最后一名青年朝诸人拱手:“刑部谢权,夷州人士。”

四人上台,站在游淼身后,台上登时演变为两派年轻才俊对垒,游淼将手中折扇在日光下一抖,哗啦展开。

狭路相逢勇者胜。

台下大哗。

游淼背后率领着四名尚书,又有军神聂丹护体,天下简直再没有怕的人了,淡淡道:“户部、兵部、刑部、吏部四位大人,可答得出唐主簿之问?”

秦少男笑道:“光是扬州产粮,一年便足够养活一百四十万人吃喝,为何北人南来,米价飞涨,其中原因,不在于白银多了。而是层层盘剥,争夺使然。唐大人可知,昔年扬州全境佃户缴六分地税,其中经手乡、县、州三级,再到京城,所余多少?今岁即将推行新法,法令将减去佃户负担,只令官田佃户赋税予国,不正可减去沉重农税?但如此一来,嘿嘿……”

秦少男笑而不语,有话未宣,但其余人都听懂了。

唐博浑不料四部尚书竟会登台与政事堂对策,明明是问政于民的文会,这么一来,竟是变成了朝中六部势力与政事堂的对抗,脑子终究转得慢了一圈。

平奚又慢条斯理道:“年前征兵十万,其中有多少猫腻,你自己心里知道,勤王军上京不足四万,就连这四万,也是未经练兵,穿上盔甲拿起兵器就上前线去的。唐大人在政事堂处理公文,没看过聂将军的陈情表?我天启军输就输在粮草不济,兵力不强,朝中派系彼此牵制。天启建国百余年,从未有过如此升平盛世,也正因此盛世,民情富饶,方耽于安逸,民不愿战,是有此败。”

林洛阳叹道:“国破家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游淼怒道:“不错!正是如此!”

“我朝太|祖以马上起家,经靖帝,文帝之治。”游淼上前一步道,“商贸发达,与边塞贸易往来,外族都盯着咱们南人的货物。”

“你们知道延边城一次通商贸易,能赚回多少?”游淼询问诸人,自然无人能答,就连平奚等人也不知道。游淼一转身,收扇,比了个手势:“至少五万两白银!”

“富国强兵。”游淼道,“无强兵之佑,富国就是一块引人觊觎的肥肉。江南再强,强得过中原?江南再富,富得过中原?以中原上千年之积,仍招此大败,究起原因,就在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游淼将折扇再次抖开,触目惊心的七个大字朝着唐博一扬,又说,“塞边上千里地,汉人的村庄越是富庶,便越容易遭到胡人的劫掠,长期以往,汉人渐渐撤出蓝关区域,一退再退。”

“之所以说五年之内,若不北伐,国必将亡便是如此,富饶之地足以令人丧失战之勇,行之果。如今已到了最危急之际,若撤下来的军队再战死而无兵补充,无粮草,那么江南一地告破,仅是时间问题。试问诸位,再过十年,老人都陆续死去,再过四十年,站在此处的我们也已离世,余下来的我们的儿孙,谁还会记得二帝被掳之耻?谁还会记得天启在北方还有大片的河山?!”

“五胡各自为战,本不足以惧,分头击破,以奇兵突袭、离间、声东击西等计,都不在聂将军眼里。如今鲜卑部大势已去,五胡去其一,余下四族覆灭指日可待。但我们的敌人并不是胡族!在五胡背后,还有鞑靼的五万铁骑!”游淼又道,“鞑靼人嗜血如狼,尽数盯着汉人与胡人的交战,待得时机成熟,贺沫帖儿的铁骑就会率军南下!若不尽快解决北边的胡族,待得鞑靼军再来,你们就只好像当时京城一样……”

“……不分职位,不分出身。”游淼低低朝唐博威胁道,“抵抗的人全族覆灭,世家山庄一把火烧成灰烬,投降的充为奴隶,妻女被强|奸!”

“诸君若不愿战。”游淼又道,“就请听我们从北边逃下来的人一言,当在交州南段靠海之处,置办一处宅子。来日也好有个逃难的地方,否则北人往南逃,待鞑靼人下来了,南人就只好朝海边逃了,如此还可再撑点时日。嘿嘿。”

游淼将折扇一收,转身下台。

四人朝唐博笑着一拱手,各自下台散去。

唐博脸上阴晴不定,然而游淼刚下得台来,内里便出来一名武官,朝游淼行礼,不用说游淼也知道里头叫他了,便跟着武官从侧旁开的一个小门里进去。

政事堂里种着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梧桐树,果然,赵超与孙舆便坐在树下喝茶。

武官把游淼带到就退下,游淼笑了笑,终于见到孙舆了。

外头也进来了两个人,唐博与另一名给事中。场中过午,日头渐毒,年轻人便都去放饭,留待下午再战。

赵超眼里带着笑意,看了游淼一眼,游淼笑而不语,又看孙舆。

孙舆老了。

这是去年上京后,游淼与孙舆的第一次见面,孙舆已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换了一身官袍。然而昔时只是花白的头发,胡须现竟已全白。脸上也起了老人斑,只怕平日没少操心。

游淼见之心酸,喉中哽咽,撩起袍襟,端端正正跪在孙舆面前,口唤了声“先生”。

赵超伸手要来扶,孙舆却抬手制止,转向游淼,依旧是那不冷不热的语气。

孙舆:“先生?你还有脸叫我先生?”

游淼先是一怔,继而孙舆一杯茶劈头盖脸地砸了过来,砸得游淼满头茶水。

“回了江南!”孙舆怒斥道,“不为国效力,反而在你那山庄里当缩头乌龟!你有何颜面叫我先生!”

游淼心里当即明白了,孙舆是要当着政事堂诸士族子弟的面杀他的锐气,只得伏身于地,恭恭敬敬道:“先生教训得对。”

赵超笑着说:“子谦在山庄里,也出了不少力,沛县一战,他不顾危险,亲自参战,孙参知还是……”

孙舆皮笑肉不笑,动了动胡须,说:“游淼,你就这点抱负,这点本事了?”

游淼忙道:“先生昔时的教训,学生从不敢忘。”

孙舆冷冷道:“也罢,虽仍旧是信口雌黄,无的放矢,但今日听你在外头说得也算几分道理,起码是走了一趟塞外回来的人,见过了国家困境。今日起,收拾包袱,就到政事堂来罢。”

游淼恭敬道:“谨遵先生吩咐。”

孙舆又抬眼看一众年青人,唐博等人站在孙舆面前也是老鼠见了猫一般,互相看看,唐博出列道:“回禀陛下与参知大人,天太热,讲论按照安排,先停一个时辰。”

赵超吩咐道:“先吃午饭罢。”

赵超与孙舆进了内厅,按帝王之礼,本来赵超吃饭是不与其他人一桌的,孙舆要退避,赵超却道:“参知大人一桌吃罢,如今能陪朕吃顿饭的,也不多了。”

孙舆唔了声,神色不明,点了点头,下人摆开一桌,游淼正拿不定注意,见孙舆起身行走时似有点腰椎不灵,便主动站到孙舆身后,伺候孙舆吃饭。

“游子谦,你也坐罢。”赵超说。

孙舆慢条斯理道:“陛下若不介意,就让他伺候罢,我一把老骨头,能让他站我身后的时间,也不多了。”

赵超点头,游淼暗忖孙舆果然是老狐狸,说什么都一语双关的,昔年在孙舆门下求学三年,端茶倒水,伺候饭食,对孙舆的习惯与喜好,自然是熟得不能再熟,顺手便端过茶水,摸摸杯壁,吩咐人再去换盏茶。

众给事中都站在门外,孙舆又道:“各自去吃饭。午后一切照常。”

一众少年郎们就都散了,吃饭时游淼规规矩矩站在一旁听,孙舆与赵超所谈,也都是民生与新政之事。赵超有许多话说,孙舆却是听的时候多,说的时候少,有时筷子还搁下来,认真听赵超的意思。

赵超又道:“新法能否推行,还要看江南士族的态度。”

孙舆沉吟不语,许久后缓缓摇头:“陛下所想,所言,都是好的,老臣早年在京时也提过,可是真要落到实处,却是难上加难。”

一时厅内无话,游淼端过孙舆的空碗,又去盛饭,孙舆吃下第二碗饭后,游淼才安心了些许。看来这老头子吃得下,还能撑个三年五载。

游淼对孙舆的感情实在是既敬又畏,仿佛游德川并非父亲,而孙舆的威严,有了七分严父的架势。孙舆膝下无儿无女,若哪天去了,游淼必定得哭个天昏地暗,为他披麻戴孝,扶灵十里。

“去、用、饭。”孙舆一字一句说。

游淼回过神,知道自己不知道想到哪去了,孙舆又莫名其妙地看游淼,问:“端着老夫的碗做什么?”

游淼哭笑不得,忙把第三碗给孙舆,躬身退下,走时瞥见赵超还在笑。

政事堂内有个饭堂,平日中午时给事中、官吏、衙役乃至端茶倒水,扫地种花的杂役都在这里吃。游淼取了个碗去盛,见木桶里都是些清粥小菜,游淼正闷着暑气,有绿豆粥喝终归舒服了些,喝了三碗粥下肚,又吃了两个咸鸭蛋,下人便送上酸梅汤。游淼瞥见唐博独自在靠门的地方吃饭,便端着碗过去,朝他打了个招呼。

游淼:“唐大人,从今天起,咱们就是同僚了。”

唐博也笑了笑:“游兄,以后请指教。”

两人互相拱手,先前的那些事仿佛都没发生过一般,游淼知道进了政事堂,日子定然不会过得轻松——整个政事堂从上到下,都是南人的地盘。南人之间更有其错综林立的派系,各种派系又以名望最高的唐博为首,唐博更与翰林院大学士李延有裙带关系。

政事堂汇罗天下大事,为万民说话,并起奏折上禀天子,翰林院起草诏书,主持科举下告百姓。孙舆把他安插|进来,也是费了一番工夫,如今这么一来,众年少气盛的给事中都已无话可说。而游淼一进政事堂,不管是立场还是态度,都迫使他无法再和这些扬州少年们打成一片。

游淼逐渐明白了孙舆的深意——若只是领了吏部文书前来上任,唐博等人必定会想方设法地拉拢他,毕竟游淼也出身江南,是土生土长的流州人,两相权衡,在以李延、平奚等人为首的北人派系与南方士族的较量中,极有可能倒戈。

他必须保证,以后主持政事堂的,是赵超的人,这样一来,北伐才不会面临过多的阻力。

游淼边吃边想,只觉一回来简直就是劳心竭力,还是待在山庄里舒服,成天什么都不用想,吃了睡睡了吃就行,没事还可以活动筋骨,打场小仗……这么下去自己必定老得很快,只怕没个三五年,自己就要成小老头儿了……

对面的唐博也是心事重重,一时间两人相对无话,都在吃饭。

“游兄慢用。”唐博吃过饭,起身过来客气一句,游淼点头,孰料唐博冷不防又来了句,“游兄,记得明日自己带碗,这碗是我喝汤用的,你既然喜欢,就送你了。”

游淼一时间愕然,尴尬万分,看看手里的碗,又看唐博,僵笑着说:“多谢唐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12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