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乱世为王

作者:顾雪柔 | 分类:同人 | 字数:0

55 第五十五章

书名:乱世为王 作者:顾雪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46

晚春江南,柳絮飞扬。

李治烽离开后的第十天,赵超终于在朝中公布了接回二帝的谈判计划,整个过程由礼部与翰林院制定,礼部派出谢权,随翰林院大学士李延同行,前往北方,将在李治烽的协调下,通过匈奴、氐二族,与鞑靼方会谈。

与此同时,鞑靼的王位内斗也告一段落,胡日查汗驾崩,出身五胡的宝音王后垂帘听政,拿图小王子即位。

这对汉人来说,表面上是个好消息,实则未然。贺沫帖儿仍然手握重兵,只是换防驻守中原以东地域。整个中原被划分为东、西两块,东边归鞑靼,西边归匈奴。而朝粱西平原深入,又成为氐、羯、羌割据的地盘。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试探鞑靼对天启的态度。

是和是战,都在一念之间。谢徽、唐伩等人认为,宝音王后若答应了这次和谈,那么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或许至少有十年,整个天下就会呈现出三家分治的局面。鞑靼占领东北、中原以北,而匈奴等四胡,以及被天启重创的鲜卑,则割据中原以西及西北地区。

天启汉人退守虎咆河以南的南方半壁江山,成为南朝。

局面一旦形成,接下来就是南朝励精图治的时间,三五年内,不宜再贸然用兵,而是图谋韬光养晦,以江南一地寻求发展,养足兵马后,再朝北方开战。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必然成型的局面,朝中诸人都十分赞同谢徽的这个推论。而游淼敏锐地发现了一件事——所有人的讨论,几乎都没有太注意到赵超了。毕竟这些都是太子归来以后,太子的职责。

赵超冷眼看着众人议论纷纷,忽然冒出来一句:“游淼,你觉得呢?”

游淼也有点走神,在想太子禅位以后,即将引发的一连串变动,冷不防被赵超这么一问,回过神来。

“臣觉得此言有理。”游淼道。

众人纷纷点头,游淼又道:“今岁江南收粮四十万石,累数年之积,将可养活二十万兵马,连着三年征战,如今库空人疲,确实到了休整的时候了。新法推行一切顺利,却因为去年、前年是非常时期,所以江南各地不得不接受。”

“但新法本身也有不少弊端,需要足够的时间来缓和、消化。”游淼又道,“练兵更是时日长久,所以我同意谢大人与唐大人的意见,未来三年内,不宜再轻易宣战了。”

赵超没有什么反应,只是点了点头。

“那么便照诸卿的意见罢。”赵超道。

说完这话后,朝中短暂地冷场了一会儿。

赵超又道:“谁还有本?有本奏来。”

朝中大臣都在想太子归来的事,一时间无人启奏。

赵超便道:“朕也累了,无本退朝罢。”

大臣们纷纷躬身,赵超起身走了。

这一次早朝,退得竟是有点萧瑟凄凉之意,百官都料想不到,连日来吵吵闹闹,说三道四,要迎回北方二帝的事,赵超却是早就下了决定。

游淼下朝来,终于有宫人传唤,赵超要见他。这是自上次与聂丹大吵一架后,君臣二人的再度私下见面。原本游淼几乎每天都是随传随到,每日早朝后,赵超都有事情找他商量。但最近渐渐地,总感觉赵超躲着他。

游淼为这事稍忐忑了几天,但想到曾经孙舆提到过,官场里的那一套。人一旦身居高位,就不得不直面那些从前未曾遇过的帝王心术,权臣制衡等事。当年李延之父,李相国与孙舆的争斗也是如此。老皇帝偶尔会将其中一人暂且晾着,并非就说此人失宠了,又或是开罪了君王。这么做,一来兼顾众臣意向,二来以免臣子自恃,也是寻常事,游淼想到这里,便不再多心。

然而今日一见,游淼隐隐约约地察觉到了什么——赵超老了。

那种感觉确实是老,早场上见面时相距甚远,未看仔细,来到御书房里,却发现赵超的鬓前约略带着不少白发,面容疲劳憔悴。

上一次赵超给他的这种感觉,是一别数年后,游淼回京赴考时两人的再一次见面。那时的赵超从少年变成了一个老成的青年。而如今,赵超已有未老先衰的情况。

游淼看得心里有点难受,先前所想的,一时间竟说不出口。

“陛下睡得不好么?”游淼问。

赵超反问道:“你说呢。”

游淼道:“休息不好的话,让御医开点安神养心的药吃。”

赵超点了点头,游淼知道最近送到赵超面前的折子本来就不多,大部分政务都在政事堂里,自己帮他处理掉了。还有什么能令他劳心费神?自然就只有那件事了。

赵超说:“你是不是怪我没让你去出使,派了李延和谢权去?”

游淼心中一凛,忙道:“臣不敢。”

赵超打量游淼,游淼下意识地要低头,却想到自己这个时候决计不能心虚,不能躲避赵超的目光,遂道:“陛下派李延与谢权去,确实是最合适的。一来李延当年与太子交好;二来谢权能代表江南世家。”

“唔。”赵超点头。

游淼却仍有点担忧,说:“就怕李延不行。”

赵超道:“他可以,你忘了,李延那小子也是个懂大局的。”

游淼默默点头,赵超又道:“朕知道你在担心,李延当年毕竟投靠过我皇兄,让他去谈判怕他又调了风向。但李延这人,想爬上来,依旧还是得倚靠朕。我皇兄那人不会重用他。”

游淼只得道:“是。”

赵超起身,在书桌前踱步,说:“当年我皇兄也一直防着他,应当是说防着李家父子俩,我皇兄那人,谁也不会相信。况且就算皇兄回来了,我这位子让出去了,他要拉拢的只有江南世家,不会与李延念旧,李延讨不到半点好处。”

游淼明白了,答道:“对。”

“不让你去。”赵超又说,“是想把你摘出来,毕竟废立一事,臣子还是少参与的好,你愿意为我去办这事,三哥很承你的情。但你办成了,这辈子就逃不脱一个奸佞的名声了,来日咱俩死后,免不了还得被后人议论。大哥也会和你翻脸,所以能不让你蹚浑水,就尽量不让你去了。奸臣还是让李延去当罢。”

游淼哭笑不得,知道赵超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只得点头,心里又微有点感动。

但赵超还是不了解他游淼。

游淼一直都是认为对的就去做,或许在这方面也是受到聂丹的影响,那种虽千万人而吾往矣的决心与意志,成了一番事业,便是千秋万代所颂扬的勇者。然而成王败寇,一旦输了,同样的会身败名裂,背负万古骂名。

李延或许也有他的无奈罢。

当天赵超不再提谈判之事,朝中众臣或许还不知道,等到李延将二帝接回来之时,如今附议此事的人,又有多少要遭到赵超的报复了。

赵超说了些近来的奏折,却有点心不在焉的,游淼看着赵超,忍不住笑了起来。赵超不悦道:“怎么?”

游淼心结解开,也不把话藏着了,索性笑道:“你说不担心,其实心里还是在担心,何必呢?”

赵超哭笑不得,只得把奏折扔到一旁,端详游淼,点头道:“是,多少有一点。”

游淼又道:“你派出李延之前,没与我商量。所以担心。”

赵超重重地叹了口气,说:“我不想什么都靠你,像是没了你,我什么都办不好似的。”

换了是别的人,或许会心惊揣测赵超的圣意,然而这句话听在游淼耳中,游淼却能明白赵超的心情。这话不仅仅指游淼,更多的是指游淼背后的孙舆……赵超自接过这个重担之后,就像个晚辈一般,总在听别人的意见做事。当上皇帝,却顾忌仍多,须臾不得舒心。

孙舆与聂丹一文一武,就像两名长辈一般制约着他,如今孙舆虽已病倒,政事堂的力量还在,而游淼就是这股力量的代言人。

“我倒是觉得。”游淼明白赵超之意后,安慰道,“有政事堂才是好事。毕竟皇帝不是圣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道理。就算有幕僚,也免不了偏信之险,更别说单靠陛下一人,就要挑起全天下的抉择。”

“我知道。”赵超淡淡道,“正是如此。”

“过了这段时日就好了。”游淼又道,“其实民生等事,并不用动到整个国家的气运,假以时日,等余事上了正轨,陛下将杂事交给政事堂,出了问题也方便问责。”

赵超缓缓点头,就在这时,外面传来叩门声。

“政事堂唐大人求见陛下。”

赵超莞尔道:“刚说就来了。”

游淼却心中一咯噔,暗道不妙,唐博能有什么事在这个时候求见赵超?

唐博进来便拜倒,朝赵超道:“陛下,恕臣唐突,先生不好了。”

书房内,游淼与赵超二人同时大惊!

当天游淼午饭都顾不得吃,火速回了政事堂,果然是孙舆快不行了。自喂过早饭之后便不住哆嗦,政事堂内近日来只有游淼会在晚上睡前去看看孙舆。其余弟子请安问早大多能省就省,孙舆房中阴暗,老人躺在病榻上,又令人心里不舒服,是以都避着。

孙舆早上醒了过后便口角流涎,微微发抖,时而发出些意义不明的啊啊叫。老仆又回了家,新来的丫鬟伺候时觉得不对,去问过唐博意思,唐博过来看了,才马上进宫告知。

赵超先是过来探过一次,孙舆情况时好时坏,还未到要去的地步。赵超也无计,只得先行回宫,让游淼替自己陪着。少顷让御医过来看诊,看完后御医已回天乏术,让游淼与唐博两名弟子准备后事,说就在这几天了。

孙舆只是躺着,既不死去,也没有丝毫好转,更没有交代后事的征兆,一众门生足足陪到日暮,孙舆却一直撑着。只得让其余人都暂且回去,毕竟唐博妻子快要临盆生二胎,也在这几天了。

入夜后,聂丹碰巧过来找游淼,得知孙舆已到弥留之际,便留下陪游淼守着。

“你先睡罢。”聂丹道,“有事大哥叫你。”

“我趴着睡会儿就行。”游淼道。

游淼也有点心力交瘁,趴在书桌上,聂丹便坐在一旁看书。寻常大户人家到了这时候,妻、妾、嫡、庶必定是都在的,然而孙舆一生未曾婚娶,年轻时看上的一位名门闺秀又天妒红颜病逝,是以孙舆守着承诺,终身不娶。导致到了将撒手人寰之时,身边只有这么一个亲传弟子,与同样孤家寡人的聂丹相伴,也不得不说晚景凄凉。

游淼忍不住想到自己,又想到李治烽,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他俩谁先死去。真奇怪,多年前离家上京的那一天,他是从来没想过自己以后会成为什么人,做些什么事的。

年少时的一切都十分懵懂、迷蒙,未来没有计划,也没有目标。后来跟李治烽在一起后,生活便仿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游淼直到现在,仍想着是不是推门走出去,自己便回到了六年前的京城。那个时候,纨绔哥儿们还未做官,清早时有马车在外候着,接他去嘻哈打闹……

六年前的聂丹,同样是那么一副不畏权势的模样,在京城门前拦住了自己的车,要盘查李治烽……游淼趴着,从手臂里略略抬起脑袋,上下打量聂丹。他的思想在这个夜里被扯得老远,想起从前,每一个人对聂丹的评价。

犹记当年,聂丹归京述职时,李延便直截了当地说过:“他不一定就是赵超的人。”如今看来,聂丹果然不是。游淼看着聂丹的侧脸,忽然想到,许多人都错了——大家都自诩官场凶险,不能走错一步,文官都瞧不起武官,总觉得武官没有心思,不会做官。

如今看来,聂丹才是朝中最会做官的那个。在京之时,太子与老皇帝能放心地将军队交给他。而京城告破之时,是聂丹与孙舆二人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而到了眼下,聂丹更是站稳了他的立场,绝不动摇。这些年里朝中文臣弹劾日多,却无人敢动聂丹,聂丹也从来没有给过任何人以把柄。大是大非的面前,连权宜行事的机会都没有。

“想什么?”聂丹老早就发现游淼在看他,忽然道。

游淼自然不敢说出心里所想,只笑呵呵道:“想你啥时候娶媳妇。”

“胡闹。”聂丹英俊的脸上微红,斥道,“如今你已是天启中流砥柱,怎么还成日没正形?”

别的事游淼不敢和聂丹乱开玩笑,唯独说到这个,游淼是不怕他的,只是笑着要开口,有点想将乔蓉许他。然而说到底乔蓉是姐他是弟,虽然现在游乔两家,已是游淼最大了。但事关乔蓉自己的意愿,游淼想想也不好擅自开口,只寻思先问过乔蓉再说。

聂丹仿佛猜到游淼几分心意,也不说破,只淡淡道:“愚兄自己的事。不劳贤弟操心了。你先生在你身上寄予厚望,你操心大哥,不如操心操心你三哥。”

“操心三哥做什么,他有什么好……”游淼一句话未完,忽想到聂丹说的也是,历代天家的太子,皇子都是十五六岁成婚,赵超也老大不小了,当年就连个皇子妃都没有。如今登基为帝,更未大婚册后。游淼别的事都敢说,然而劝赵超成婚的事却不敢说。游淼虽吃不准赵超尚未成婚,是否因为他自己,但若贸贸然去提了,赵超肯定也会让游淼成婚,还是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天家的事。”游淼打了个太极,说,“做臣子总不能管得太宽,随他喜欢罢。”

“你看。”聂丹似猜到游淼早有这一说,反驳道,“天家的事就是天下的事,自古帝王若无嗣,谁来继承帝位,引领苍生?做臣子的,生平最怕就是帝王无嗣,怎能不管?”

游淼答道:“可按目前的形势下去,他也不是帝王啊。”

聂丹想到这节,是以不吭声了。游淼心思忐忑,虽知道要避开这件事,却仍忍不住多嘴问了一句。

“大哥,你和先生当初议定此事时,先生的态度是什么?”

聂丹看了病榻上的孙舆一眼,孙舆又睡着了,聂丹握着他枯干的老手把脉,仍有脉搏。

“实话说。”聂丹叹了口气道,“大哥面对此事时,也甚迷茫。只因事关国家苍生……”

游淼静静地听着。

“……但有的事,总须得有人去做,人都是这样,容易趋炎附势,见利忘义,譬如说官员收受贿赂,那是没有办法,有的官员月俸都不足以养活自己,不收点克扣,难道全家一并跟着他喝西北风?”

游淼终于约略明白了些聂丹的原则了。

“许多事情表面上没有提,大家私底下都认定了。但只要是错的,就要想方设法地扳正它。不能说觉得这样私底下说得通,懒得动,于是朝中文武都遂了他的意。当大家都在做错事之时,大哥与你先生的力量虽微弱,但总要站出来,不能同流合污。”

“退一万步说。”聂丹注视游淼的双眼,“大哥也不想后世史书提及我朝之时,会说到,昔年胡人入主中原,二帝被掳,天启蒙羞,然而上至天子,下至群臣,俱噤口不言,从不提及迎回二帝之事,汉人千年气节,毁于一旦。”

游淼不敢吭声,只觉聂丹的话就像一记记耳光,抽在自己的脸上。

“国可破,家可亡,气节不能亡。”聂丹说,“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虽频频入侵,最终却无法彻底灭我中原士人,原因便是气节所在,这些话,你们读书人,想必比我们更清楚。”

游淼点了点头,在那一刻,他的内心有了那么一瞬间的动摇,他不敢想在事情结束后,聂丹会如何震怒,说不定会与赵超彻底翻脸,分道扬镳。

天渐渐亮了,孙舆仍然缓缓喘气,一口气吊着,活不转,也死不去。

清早所有给事中都来晨课,逐一探望过孙舆,游淼十分忧心。朝唐博道:“预备后事罢,先生不知道还在等什么。”

唐博道:“兴许在等北边的消息。”

游淼听到这话时只觉心都被揪了起来,也不知孙舆还能撑多久。当天早上,游淼牵头掏钱,给事中们各自搭了银钱,或一两,或五钱地朝洗笔的瓷碗里扔了些碎银。大家都是表个心意,知道游淼有钱,定会给孙舆风风光光地厚葬。

唐博却朝游淼道:“从前听先生说过,但凡老了之后,是不赞成厚葬的。若给他厚葬了,只怕他节俭的名声,传出去便没了,这样泉下有知,也对不起他。”

游淼一听便头疼了,确实从前孙舆教他念书时,也说过节衣缩食给父母厚葬,华而不实的一套是狗屁。人死万事休,不如留着钱财给儿女过好日子。

“是这么说。”游淼道,“先生一生反对奢华浪费。但那是指子女穷困窘迫,没钱生活,你看咱们这些人,哪一个像穷得日子过不下去要卖身葬父的?”

众给事中俱纷纷点头说是。游淼又道:“要么我还是听大家的,反正政事堂内一直以来也都是看大家意思,先生的后事,你们说了算罢,看是赞成厚葬的多,还是赞成不铺张的多。哪方说得多,便按哪方的意思办,到了陛下面前,我自去分说就是。”

唐博考虑了一下,还是不敢贸贸然行险,

“便按你说的办罢。”唐博道,“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也拿不定主意……”

游淼又解释道:“先生生前节俭,这是他自己执意的,他过得心安理得,咱们做弟子的也是这么说,不好去左右他什么。但哪天老了,若不给他厚葬,不仅陛下那里说不过去,弟子们心里也不自在。横竖人一去,多的少的都不知道了,我看先生生平也是个无所谓别人怎么议论他的,你道是为了先生,我还是觉得为了咱们活着的人,买个心安罢了。”

唐博哭笑不得,心里想的那点事全被游淼抖了出来,众给事中也甚尴尬,大家又想得个孝顺的名声,又怕被御史参上一本,说政事堂铺张浪费,才让游淼去顶缸,反正没人敢参游淼。游淼也心知如此,反正该说的全说开了,光脚不怕穿鞋的,这下众人也都安了心。

这边正说着孙舆的后事,门外却有大理寺的官吏前来,进门便道:“孙先生病情如何了?前线有十万火急的事,陛下正等政事堂派人去。”

游淼与唐博停了交谈,一齐望向那官员,游淼道:“先生早上用过饭便睡着,什么事?你说罢。”

“前线发来文书,谈判结束,李翰林回来了,谢长史与虎威将军正护送陛下与太上皇归朝!”

那官员的话无异于朝政事堂内扔了一枚炮仗,所有人都惊了。

聂丹从走廊里过来,听到这话道:“已经接到人了?”

官员答道:“正在返程的路上,虎威将军在祁山稍作休整,预计五日后能抵扬州!陛下正在传各部官员,迎接二帝归来……李翰林已先一步回来了。”

游淼的心里通通地跳,半晌不知该如何回答。聂丹道:“我这就入宫去,子谦,你去不?”

游淼回过神道:“我先等等,这里还有事务要安排,这样,唐博你跟着聂将军去上朝……”

唐博颔首会意,聂丹知道游淼要给孙舆安排后事,便点头离开。给事中们心思各异地去晨课。游淼心中五味杂陈,回入后院去。

孙舆闭着眼,也不知是活着是死了。

游淼上前到榻畔,低声道:“先生,前线来了消息,已迎回二帝了。”

孙舆缓缓喘气,哆嗦着睁开双眼,也不知哪来的力气,抓着游淼的手,转头望向他。游淼这下什么都明白了,孙舆一口气撑着,只为了等前线的消息,如今听见二帝归朝,终于能放下了。

游淼忙朝外面喊道:“把给事中们都叫来!先生要吩咐后事!”

孙舆仍是说不出话来,听到消息后颇有回光返照之景,大门一开,给事中们蜂拥进来,满满地站了一地人。游淼带头跪下,给事中们跪了一地,俱恭敬俯身。

孙舆临到最后时限,脸色却好看了不少,神情镇定自若,手指轻轻叩了叩床边,游淼抬头,将桌上纸笔取来,交到孙舆手里。孙舆抖抖索索,竭尽全力,在纸上写了一行字。

“先生可还有话朝弟子们说?”游淼又道。

孙舆现出笑容,将笔交给游淼,握着他的手指。喉头轻轻一响,闭上双眼,驾鹤西去。享年七十三岁

政事堂内哭得呼天抢地,游淼捧着宣纸,泪水不由自主地落下,打湿了孙舆的遗嘱。

多年前他便早有准备,见过无数次死亡与悲欢离合的游淼,有时甚至怕孙舆离世时,自己承担不了。但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没有想象中的震惊,也没有想象中的痛不欲生,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就像在谁都没有料到的地方,所有事情正在轻轻地,有条不紊地发生着,孙舆将所有重任逐一交卸,早在他重建政事堂的那一天便已有打算。

孙舆孑然一身,如今走得潇潇洒洒,末了只留下一句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游淼不知为何悲从中来,哭得几欲作呕,压抑了许久的感情,终于在孙舆死去的这一刻尽数宣泄出来。他哭着起身,竭力镇定,写告文,通知六部。又派人去朝上禀告赵超,写条子,预备文书,丧唁帖。

待得给事中们哭完退了出来,游淼又进去陪着孙舆的遗体,让人烧水,给孙舆擦身。寿衣是早就买好了的,游淼亲自给孙舆处理遗体,片刻后外面又通报,陛下早朝退朝,带着文武百官过来了。

赵超在外面厅上等着,按规矩不能贸入,以免帝王龙气冲了鬼魂,令孙舆死后不得安生。唐博亲自进来,协助游淼给孙舆的尸体擦身,换好寿衣后,外面扛着棺材进来,收敛孙舆。盖棺的一刻,政事堂内又哭了起来。

哭了整整一个上午,悲天抢地的,棺椁钉上,停灵。游淼带着一众同僚系上孝带。赵超这才亲自过来,执弟子礼朝孙舆一揖,文武官员上前三拜。

“游淼呢?”赵超问。

唐博答道:“在里头收拾先生的遗物,这就叫他过来。”

赵超道:“我过去罢。”

游淼流着泪收拾孙舆的遗物,又发现孙舆生前写的两封信,原来后事早有安排,就在游淼回到政事堂的那天。

一封是安排政事堂之事,让赵超权衡所用,若游淼能用,则考虑以游淼带领政事堂。若游淼不能用,则游淼调任御史台,唐博任政事堂给事中之首,余人为辅,谢徽可暂领参知政事一职。

另一封则是分配遗物,收藏字画之物,尽数予唐博。而满室藏书,皆予游淼。文房四宝中,孙舆曾抄写过的《弟子规》,其余给事中一人分一本,书房上好的兔毫笔,每人一杆留念。

蓝田玉、鸡血冻等印石随葬。一方霞云青烟紫乌目的砚台,背后铭刻“大道无为”的宝物,乃是二十年前天子钦赐,赠予陛下。唯愿陛下看见此砚,能时时念起流落北方的父兄,励精图治,收复中原。

“还有什么。”赵超说。

“没有了。”游淼答道,“临去时交代了这幅字。”

游淼将陆游的那两句诗给赵超看,赵超点头道:“你留着罢。再把这封信收起来,还有谁看过?”

游淼略一沉吟,知道赵超有自己的安排,便答道:“除了我之外应当没有。整个政事堂,只有我和唐博能进先生房中,唐博应该不会来翻看。”

赵超接过第一封信,正要撕了,想想却又收了起来,游淼问:“参知政事一职这就空着了,你打算让它继续空下去?”

赵超低声道:“不,我要让你当宰辅,你切记不可朝其余人提及你先生的这封信。我会着人伪造一封,当朝宣读,就说孙参知荐你。”

游淼大惊道:“不行!我今年才几岁?这么说,别人一定不服!”

赵超蹙眉道:“所以会用参知的名义来说,你怕什么?我当上皇帝的时候也没多大,我需要有一个人帮我,也该将你提上去了,以后你就坐你老师的位置……”

游淼心里十分不安,毕竟这事决议太大,虽说也是极好的机会,可假借孙舆遗嘱,终究是对死去之人的极不尊重。游淼又道:“你不可急在一时……”

赵超自若道:“不怕,我都想好了,先将我哥那事给平了,才好说你这事,你放心罢。还有些时日,这些日子里,你就先准备准备。”

赵超拍了拍游淼的肩膀,眼中带着期待,游淼也不好在这个时候违拗他,只得忧虑点头,赵超便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0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