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乱世为王

作者:顾雪柔 | 分类:同人 | 字数:0

44 第四十四章

书名:乱世为王 作者:顾雪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46

游淼一晚上做了许多奇奇怪怪的梦,翻来覆去,几乎是半睡半醒,一时间梦见李治烽要回犬戎,不跟自己在一起了,一时间又梦见赵超被杀了,到处血流成河的,第二天浑浑噩噩,连自己怎么上朝的都不知道。

这贼老天,天气非同一般地反常,整个皇城闷得跟口大蒸锅似的,游淼单衣全被汗贴在身上,外面又罩着一身给事中的官服,热得汗流浃背。晕头转向,只听聂丹在朝上与众臣吵得涨红了脸,赵超被热得脸色苍白,坐在皇位上不知想何事。

“陛下!”聂丹已忍无可忍,“此时再不出兵,必将白白错失良机!”

“聂将军!”朝中御史大夫黄桐出面,与聂丹力争,“此刻纵使收复东河,万一鞑靼人再次逼近,你拿什么去守?”

聂丹道:“东河平原地势平坦,可会战,有本将军与李治烽带兵,两万兵员,据守东河,进可取苏北、徐州等地,退可守天险长江,何须惧之?!”

“后续如何处理,我们不管。”李治烽淡淡道,“我们只管打仗。打完要谈判还是要议和,都是你们的事,否则要文官来做什么?”

一语出,文武百官大哗,游淼心中好笑,李治烽极少上朝,每次上朝也都是站在武官末尾之处不吭声。不料今天会说出这等话。

“陛下。”黄桐又上前一步,躬身道,“此事绝不可贸然行动,今年自五月起至今,便未曾下过一场雨,若再出兵攻打鞑靼人,果不能速决,旷日持久,将生出变数。”

赵超望向孙舆,孙舆叹了口气,不做声,赵超又看游淼。

聂丹眉头紧蹙,一时间朝堂上无人吭声。

“鞑靼不会反击。”游淼忽然开口道。

孙舆看游淼,有点意外,眯起眼睛,轻轻摇头,游淼知道孙舆是在警告自己,此刻他朝赵超进言,便无异于以整个政事堂的立场表态。游淼心中有数,点了点头。

“何出此言?”赵超问游淼,却盯着孙舆,孙舆眯起眼,坐在元老的御赐座椅上,似是闭目入定养神。

游淼也知道孙舆这个态度,算是默许了自己在没有与他沟通的情况下,直接进言,便旁的都不管了,直接朝众臣说:“咱们先看看地图。”

内侍取出地图,展开,上面是流州、苏州一带的地图,以及胡族割据的情况。

“五胡之间不合已久。”游淼道,“各族势力互相制衡,形成与鞑靼相抗,却又相协的局面。”

没有人说话,都看着游淼。

游淼又道:“五月沛县一战,鲜卑部破,胡族兵力遭到重创,其余四支队伍现在想必也明白事实——入侵中原容易,但在咱们有准备的情况下,要打过长江,就很难了。”

聂丹插口道:“事实胡人也未进过中原,五胡战力实际上不足惧,真正难对付的,是鞑靼人。”

“对。”游淼道,“现在氐、匈奴两部占领流州以北及苏州地段,鞑靼人派来先锋部队,大军却迟迟未动,贺沫帖儿驻军此处,各位大人,觉得他在做什么?”

游淼问完这句,扫视群臣一眼,发现有的人心里明白,有的人不明白。如御史大夫、翰林院等一众官员,是不明白的。而李治烽、赵超与孙舆、聂丹等,甚至李延,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都没人说出口。

“在和匈奴人谈判。”李延道。

“正是如此。”游淼道。

“这只是一个猜测。”赵超说,“我们情报不足,谁也不知道是否就像聂将军分析的情况。”

游淼道:“陛下总要赌上一把的。关乎国运,从来就没有十成的把握,瞻前顾后,只会错失良机。”

赵超的脸色变得不太好看,游淼却又不客气地说:“若情况真如我们所推测,贺沫帖儿要和匈奴达成新的同盟,利用鲜卑部败亡后,趁此五胡内部的动荡,一统塞外胡族,那么他要做的事情就有很多。”

“假设!”游淼又强调道,“假设贺沫帖儿正在谈判时,自己的大军在东河受到咱们的突袭而全军覆没,首先,匈奴会怎么想?”

“其次:贺沫帖儿会如何做?”游淼又道。

在场又静了下来,游淼朝孙舆点头,站了回去,游淼知道自己说话根本不用说完,只需留给众人去判断——匈奴的反应必定是嘲笑丢盔弃甲的贺沫帖儿,不会再与贺沫帖儿联盟。

而贺沫帖儿将一怒北上,调集军队,攻击江南。

但长江以北是胡人的地盘,贺沫帖儿若想从中原南下大战,就势必要与余下的四大胡族达成同盟。于是这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贺沫帖儿的大军根本就过不来。

汉人在此刻偷袭,将搅乱五胡与鞑靼之间微妙的平衡,这也是聂丹进攻沛县以前,孙舆便设下的一连串布局。

“散朝罢。”赵超似有点烦躁,“明日再议。”

聂丹勃然大怒道:“陛下!不能再拖下去了!何以如此优柔寡断?!”

“散朝!”赵超也怒了,喝道。

聂丹脸色阴沉,转身出殿,沉闷而凝滞的空气中,带着他令人压抑的步伐声。

赵超离朝,众臣纷纷下了早朝,天阴沉沉的,闷得游淼心情烦躁,但这阴云预兆着一件事——要下雨了。起码大旱不会持续下去。

游淼站在午门外等李治烽,好半晌后李治烽才出来,找到游淼时便问:“他为什么不出兵?大哥都安排好了。”

游淼嘘了声,一拉李治烽,两人离开午门,游淼和李治烽小声交谈时,突见李延在远处看着他,神情复杂,目光中颇有深意。

“现在出兵太快了。”游淼说,“你没看先生也没吭声么?正常状况,今天应该是他来启奏,但他没有说,就是不赞成现在打。”

李治烽蹙眉道:“为什么?”

游淼道:“不清楚。”

李治烽眉头深锁,游淼看着他,两人静静对望,游淼忽然笑了起来,跟李治烽有什么好瞒的?

“打完这场仗。”游淼如实道,“格局就会发生变化。”

李治烽更茫然了,蹙眉不解。

游淼先前不想给李治烽解释得太明白,是怕他对赵超的心机而多想,但如今此事已到台面上,他不得不说。

“你和聂大哥带兵出去。”游淼解释道,“打了胜仗,下一步,朝中就必定要求与鞑靼谈判。”

李治烽道:“那不是正好?”

游淼看着李治烽,说:“谈判,就必然要让他们把皇帝、太上皇放回来,二帝只要有一个归来,他就当不了皇帝了,好不容易稳下来的朝廷,又要重新洗牌。”

李治烽看那样子显然甚是窝火。

“你们汉人怎么……”李治烽简直是无话可说了。

游淼嘲笑道:“你现在不也是汉人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李治烽:“……”

游淼:“你先回去罢!哎!总算要下雨了,闷得我头晕脑胀,昨天晚上也没睡好。”

李治烽:“上马,带你去逛逛。”

离开皇宫,游淼心里说不出的烦躁,被李治烽骑马带着,在城里逛了一圈,游淼抱着李治烽的腰,忽然说:“我想家了。”

李治烽问:“回家去?”

游淼确实很想回山庄,但现在出兵之事悬而未决,在政事堂待了将近两个月,居然也没官假。这样下去怎么得了?非得一辈子闷死在这里了。

李治烽道:“我去朝你先生说,带你回家住几天。”

游淼蹙眉道:“那发兵的事怎么办?”

李治烽反问:“你看老三样子,像是要发兵的么?”

游淼反倒笑了起来,说:“那行,走罢,问问先生意思。”

李治烽纵马穿过长巷,回到政事堂内,两人下马进去,游淼进去找孙舆,却发现后院里坐着聂丹。

李治烽眉头一动,蹙眉道:“大哥?”

聂丹示意不要多说,缓缓点头。

孙舆则坐在另一张摇椅上,闭着眼睛,沉吟不语。

游淼一看就知道,聂丹是来找孙舆的,想取得他的支持。

“太快了。”孙舆道,“聂将军。老夫也未曾预料到是此局面。”

“贺沫帖儿的野心比我们事先所想的大,也更心急。”聂丹蹙眉道,“这是最合适的时机了。”

游淼到桌前坐下,孙舆睁开双眼,朝游淼说:“聂将军求助,你,能说服陛下发兵么?”

游淼眉头深锁,一时间所有人都盯着他。

游淼叹了口气,要怎么说服?这里面牵涉的问题实在太多,他没有回答,孙舆便猜到游淼心事。

聂丹道:“不行也无妨,我今日出城,明日与虎威将军兵分两路,按原定计划出兵,夜袭东河县……”

孙舆色变道:“不可!新帝初涉兵政,你怎可擅自出兵?”

数人又不吭声了。孙舆想了又想,说:“罢了罢了,还是老夫亲自去一趟罢。”

“先生,我去吧。”游淼说。

孙舆笑了笑,目露赞赏之色。

孙舆:“你有把握?”

游淼本无把握,但他知道,自己这时候无论如何也得上了,硬着头皮也要上,赵超是知道孙舆意思的,是游淼去还是孙舆去,本质上并无区别。

聂丹道:“那么我与李治烽便前去准备。”

游淼一怔道:“这么快?”

聂丹点头,说:“走!”

李治烽起身,游淼马上道:“等等!先带我去军营一趟。”

当天夜晚,皇宫仁德殿内点着灯火,赵超看着奏本,御案上摆放着兵符,赵超一声不吭,宫人前来禀报,政事堂给事中游淼求见。

赵超说:“告诉他,朕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朕还没想好,让他明天早上再来。”

宫人道:“游大人说,若陛下不见,他便在殿外等着。”

赵超一听又头疼起来,说:“宣宣宣……让他进来罢。”

宫人便躬身退出,少顷游淼进来了,赵超一见游淼,却是一怔。

游淼一身戎装,皮甲加身,进殿时解下长剑,交给侍卫。

赵超蹙眉道:“你做什么?”

游淼答道:“我来求你一件事,让我去为枉死的太学先生,和横死的中原百姓报仇。”

赵超深吸一口气,打量游淼。

外面呼啦啦风声起,新栽的竹子被吹得疯狂摇动,风声此起彼伏,犹如暗夜中凄厉呼号的怨魂。

游淼道:“三殿下!”

游淼双眼通红,上前一步,看着赵超。

游淼:“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赵超疲惫叹了口气:“我也知道,你知道我在想什么。”

游淼蹙眉道:“现在是最好的机会,三哥,大哥已尽数准备好,你想安守一隅,还是光复江山?”

赵超怒道:“可你能确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游淼道:“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站在你这一边,让我们出战。兵已备齐,只等你发出兵符,聂大哥与李治烽就会开战……一旦错过,我们就或许再没有机会了。”

赵超定定看着游淼。

“不管发生什么。”赵超喃喃道,“你都会站在我这一边?”

游淼点头,说:“我从前是,现在也是,以后当然也是。”

赵超叹道:“拿去罢。”

游淼上前,拿起兵符,赵超笑笑,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去罢,等你们的战报。”

游淼如释重负,拿起兵符,转身奔出皇宫,翻身上马快马加鞭,冲进兵部,平奚仍在夜战,一见游淼便道:“你先生打过招呼,都备好了。”

游淼取了文令与监军印,平奚问道:“谁监军?”

“我。”游淼道,“晚上就要发兵,我现在去东营了。”

平奚笑道:“打胜仗回来。”

游淼道:“明日朝上群臣有议,你记得帮我顶住。”

平奚:“自然的!”

游淼一身皮甲,快马加鞭穿过皇城,抵达东营。李治烽正等在营外,狂风越来越大,兵士连夜出城,游淼一路通关,开城门,扬州驻军一夜间去了七成,赶往沛县,与聂丹的部队汇合。

风越来越大,孙舆站在院中,负手望向夜空。

一名给事中上前道:“先生,明日的奏本已整理好了。”

孙舆转身道:“明日称病,不上朝。”

那给事中一愕,孙舆回房。

茂县外千里平原,李治烽纵马疾奔,狂风大作,游淼顶着风,朝李治烽喊道:“怎么风这么大了!”

李治烽喊道:“有台风要来了!”

游淼这才知道,原来聂丹早就准备好了的,李治烽麾下六千兵马,连夜急行军赶往沛县,一路顶着风往东。凌晨时已是天昏地暗,风雨大作,聂丹率领一万人等在城外,与他们汇合。

所有士兵都换上了近二十斤的精铁战甲,沉重的马蹄声犹如死神一般绕过虎咆河,分散后于四面八方接近鞑靼人主营。

“散——列队!”聂丹怒吼。

八杆战旗各率两千人散向大地。

苍天晦暗,狂风咆哮,沛县再朝东走,东河平原的近海下游河水水位暴涨,挟着台风之威卷向陆地。游淼不得不佩服聂丹,为将者,天时地利人和,除了他,这百年中无人再能称为战神。

鞑靼人的营帐位于东河以北,北蛮从未见过近海处的台风,当即一片混乱,狂风与暴雨一阵阵地卷来,简直要掀翻整个大地。火把尽数熄灭,风雨中,聂丹与李治烽的两队天启骑兵呈现阴阳两环,无声无息地旋转,包围了鞑靼大营。

方圆百里一片黑暗,游淼心里砰砰地跳,他甚至听得见鞑靼人的叫喊声于狂风中传来,布制营帐被飓风掀起,卷向天空。鞑靼士兵纷纷出来加固营帐,于海边登陆的飓风速度越来越快,卷向平原。

游淼不由得惊心动魄,小时候虽住江南,却也从未见过如此疯狂的台风,台风在海边登陆后入陆地,穿过山脉便会减弱。然而鞑靼人驻营此处,却是正当风口,有狂风之助,己方刹那间士气大振。

聂丹吼道:“杀——!”

那声音顷刻间淹没在风里,天启战马与人都穿上了铁甲,上万人从四面八方现身,冲向鞑靼大营,鞑靼人的营地布防已被狂风吹得一片混乱,拒马的木刺在平原上翻滚,而狂风所淹没的马蹄声,令大地阵阵震荡。

“杀——”李治烽喝道。

铁甲骑一冲,鞑靼营地登时大溃,狂风中分不清东南西北,鞑兵纷纷上马,却在飓风里被吹得无法迎敌,聂丹训练多时的战阵就等着这一刻,冲散了营地后与李治烽汇合,双方交汇杀过。

鞑靼全军大败,营布飞向天空,游淼驻马虎咆河高地,看着眼前这一幕,一时间震撼得说不出半句话来。

那仿佛是一个席卷整个神州的祭礼,犹如远古传说中的天罚,天启军战铠加身,仿若神兵降世,顷刻间就将鞑靼兵杀得溃不成军。铁骑碾压之处,到处都是爆开的鲜血,染血的碎布在黑暗的群山中,于天际降下的神怒里旋转着冲向天际。

茂县狂风暴雨大作,风雨如晦,赵超在廊前负手而立,一夜未眠。

黎明时分,一名宫人低声提醒道:“陛下,该早朝了。”

赵超点头。

游淼的眼中映出尸骸遍地的东河,鞑靼逃兵散入山岭,李治烽所率骑兵回到己方据点,过一个便卸下一身铁甲,紧接着沿着东河冲向上游,追杀鞑靼逃兵。

“我们赢了——!”有兵士大吼道。

“鞑子滚出中原!”又有人怒吼道。

积压了许久的怒气与血仇,终于在这一刻尽数宣泄出来,天启军毫不留情地斩杀鞑靼逃兵,声音一传十十传百,在飓风中扩散开去,山呼海啸,震撼着整个大地。

“还早……”游淼喃喃道,“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开始,快,回茂城去!”

游淼回到茂城时已是过午,天空仍然灰蒙蒙的,东河的信报接二连三进城来,流水般送上军报,一进茂城便有士兵拦住。

“征北军监军!”游淼大声道。

“游大人!”那人却是兵部侍郎,大声道,“平尚书请游大人入朝!”

早朝还未散?游淼本想回政事堂先朝孙舆禀告,却被平奚的手下先一步截住,便只得催马前往皇宫太和殿。

朝上此刻已经吵翻了天,孙舆不上朝,众文官吵得快要打起来,监察御史更是怒指平奚等人轻率行军,必将招致大祸。

赵超嘴角带着冷笑坐在皇位上,御史骂归骂,却是不敢去惹赵超的,只得指桑骂槐地斥责平奚。

“平大人!”御史道,“没有陛下的兵符,你擅自调兵出城!扬州城内兵力唯剩不足三千,一旦出了事,谁来负责?!”

一群大臣嚷嚷着要治平奚的罪,游淼则快马加鞭先到午门,再进大殿,快步奔上。

“报——”游淼朗声道,众人还未回过神,只见游淼武官装束,一阵风冲进殿内,朝太和殿上单膝一跪。

“我军大捷!征北将军与虎威将军联手,于东河北岸尽歼鞑靼军,鞑靼兵马全军覆没!”

殿上落针可闻。

赵超等了一早上,等的就是这一句,冷笑道:“退朝。”说毕起身离开,群臣尽数无语,平奚抹了把汗,扶着柱子,半天说不出话来。

一场风波就此结束,当天风势渐小,却仍携着骤雨,一阵一阵的,游淼回来后倚在廊前,半睡半醒地看天,等候李治烽归来。

当天黄昏,一名兵士前来报信,说是李治烽已收兵回守扬州,夜半才能抵达,让游淼不须担心,聂丹则乘胜追击,收复流北,苏南以东的四百里地。这是天启自南逃以来所获得的最大胜绩,当夜全城张灯结彩,迎接扬州兵防归来。

翌日,台风离去,政务堂的文简堆成了山,苏南收复,六部同时送上奏报,统计百姓人数,而台风一来,沿海则忙着申报灾情,游淼坐下时,简直要哭了。

“还不是你自己惹出来的?”孙舆难得会和游淼开玩笑,游淼哭笑不得,答道:“先生,这可是你惹出来的,不是我……”

“胡扯。”孙舆吹胡子瞪眼,像极了老顽童一般,“先生一连病了这些天?哪还有空去打仗?”

“好好好。”游淼难得地也没个正形一回,哄小孩般朝孙舆道,“都是学生惹出来的……”

孙舆捋须莞尔道:“知道就好,这些天里,你便自己收拾罢。”

游淼当即傻眼了。

孙舆还当真不管了,拂袖而去,游淼无语至极,从赵超归来,五月沛县之战,登基为帝,再派聂丹与李治烽出征,收复流州全境,一着接着一着,孙舆当真是做得滴水不漏。

然而游淼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成了孙舆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棋。朝中大臣最惊慌的莫过于害怕鞑靼人打回来,然而局势就如孙舆所料,鞑靼兵败逃后,匈奴军与氐人从东西两地合围,与鞑靼军各占一地,谁也不开战。什么都没有发生。

游淼知道此刻的贺沫帖儿一定恨得他们牙痒,但迫于形势无法再战,然而这笔账,贺沫帖儿心里必定记得。那是鞑靼人的天性,当初他们逃出了大安城,贺沫帖儿不惜动用亲卫队直追千里也要把他们抓回来。

那么下一步是什么?派人与鞑靼谈判,接回二帝?

游淼相信孙舆一定有自己的安排,但他仍不得不忧心赵超,若有一天,孙舆与赵超站在两个不同的阵营,自己该如何站队?

孙舆自打第一次问过游淼,便再不提这事,游淼也只得按下不提。而东河一战大捷后,李治烽霎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扬州百姓更将他冠以“铁甲狼”之名。将东河战役的过程描述得绘声绘色,扬州、苏州、茂县,茶馆内、酒肆中、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李治烽。

“你可是出名了。”游淼笑着说。

李治烽却是微蹙着眉头,答道:“我不明白。”

“什么?”游淼抬头看他。

秋天来到,傍晚时分,火烧云满布天际,游淼与李治烽并肩坐在扬州河边,河里水位已低了不少,有的地方甚至现出泥淖。游淼看着李治烽,只觉他成熟了不少。

五年前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游淼才十五岁,那时的李治烽一身落魄,虽瘦削凶狠,却依稀带着点傲气。而如今与游淼在一起时,李治烽却也成长了许多。他完成了从一头雏狼到成狼的转变,面容带着少许征战得来的坚毅之气,让人觉得说不出的可靠。

游淼静静注视着他,看他的那种目光,李治烽说:“怎么?”

游淼说:“你也和从前不一样了。”

李治烽没有回答,只是一手搂着游淼,在他的脸上亲了亲,游淼明白了他的眼神,同样的眼神,他还在聂丹眼中看到过。

那是千锤百炼,身经百战的一种勇气与坚定。但李治烽仿佛有什么心思,一直甚忧虑。

游淼问:“你不明白什么?”

“我不明白。”李治烽道,“筹备这一战的是大哥,但功劳最后都归于我。”

游淼莞尔道:“他既要把功劳给你,你领着就是了,你不是把他当自己人么?他当然也把你当自己人,你有什么好磨叽的?”

“对他不公平。”李治烽说。

游淼说:“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他已经到顶了,再立功劳,日子不好过。”

李治烽:“?”

游淼知道李治烽又钻牛角尖了,要详细给李治烽解释,个中内容,权谋算计,又实在复杂得很,只得说:“我们汉人的弯弯绕绕,你别管了,包我身上就行。”

李治烽欣然点头,拿着一包炸鱼,让游淼拈去吃,黄昏美景,浅河上波光粼粼,手边还有两杯小酒。游淼听了李治烽的话,忽然心底莫名就生出点不安来,朝廷中人与人的倾轧是免不了的。

聂丹要提携李治烽,一半有彼此确实是知己之意,另一半,则是李治烽有能力堪当将才。聂丹这人,平日眼高于顶,看不上的连话也不会多说半句,才导致在朝中得罪了一群文臣。

聂丹看得起李治烽,便是彼此旗鼓相当,惺惺相惜之意,如今的天启已是千金易得,一将难求。聂丹与李治烽若是对手,说不定会打个天昏地暗,如今两将同事一朝,是何等幸事?

李治烽一崭露头角,朝廷不少人便开始警觉,以游淼对这群人的了解,多半就要开始找李治烽麻烦了。

“又在想什么?”李治烽问,用手指舒开游淼拧着的眉毛。

游淼回过神,没有告诉李治烽自己的担忧,只答道:“想收成的事。”

李治烽道:“难得有三天假,明天就回山庄去吧。”

游淼笑道:“晚上就回去,想家了。”

李治烽道:“等我一会儿就来。”

李治烽起身回营,游淼便自顾自在河边坐着,天色渐晚,李治烽等到最后一队巡逻兵归城,前去将防务安排好,便回来策马带着游淼回山庄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31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