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鹅的三国

作者:中更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283章 雒阳的米

书名:鹅的三国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8:10

雒阳南郊,伊水河畔。

夏侯惇巡查军屯区域,脸上笑呵呵的。

雒阳这里不缺水,雒阳废弃的时间也短,所以水利设施损毁轻微。

城外近郊、远郊,处处都是上好的良田。

搁在天下未乱之际,榨干夏侯氏家资,也换不来雒阳近郊千亩良田。

别说良田,就是雒阳近郊的宅邸,也不是夏侯氏能轻易购买的。

董卓强迁雒阳士民去关中,许多人自然是不肯舍弃祖宗基业,雒都宅邸,哪怕是近郊的宅邸,也是十分可观、庞大的财富。

仅仅是刀剑,是很难逼迫士民迁徙的。

必须放火,将一切屋舍宅邸焚毁,雒阳人心灰意冷,才会西迁。

所以现在夏侯惇也只是清理废墟,从废墟中获取材料,简单修复雒阳城内与近郊的宅邸、坞堡庄园。

一处处军屯小据点,就是一个小庄园或坞堡。

这一点来说,夏侯惇这里与关中类似;但也有不同,关中的百户所是夫妻、家人编户在一起,而夏侯惇这里只有士户。

伊水河畔,夏侯惇望着水田里的稻苗不由双手叉腰,对身边的百人将高迁说:“今岁雒阳产粮,何止百万石?”

高迁是陈留人,正是弱冠之年,此刻穿着无袖皮甲,裤腿挽起站在田垄,明显是刚刚参与劳作。

夏侯惇虽然打仗的技艺不是很精熟,可他种田的精神很是纯粹。

修筑水陂扩建水田时,他也会亲自参与劳动。

只是瞎一只眼后,他不喜欢被人称呼为盲夏侯,所以减少了外出频率。

比起当初亲自背土修筑水陂塘堰,现在的夏侯惇更喜欢站在车上监督工程进度。

看高迁欲言又止,夏侯惇也猜到这个弱冠寒门武人在顾虑什么,主动说:“不能因为顾虑黑大司马兵势强盛,就束缚手脚。黑大司马发兵来犯,曹司空也会出兵与之对垒。我雒阳储粮充足,自然利于战事。”

高迁听了点点头,似乎有些道理。

夏侯惇见说服了这个基层的屯部负责人,就笑容和煦抬手拍拍高迁的肩膀,转身离去。

高迁送了百余步,等夏侯惇到路边登车离去后,高迁才转身回地里。

几个与他亲近的什伍长凑上来,低声讨论。

一個岁数较小的什长说:“这种粮也好,黑大司马的兵来了,也没道理杀会种粮的人。”

其他人听了纷纷嬉笑,不觉得这话有什么问题。

另一个什长说:“屯将,都说左将军会率兵再出宛口,我们这些河南兵,会不会还要去宛口作战?”

其他人听了也是一起来看高迁,去年宛口一战,左将军诱敌深入,几乎全歼了夏侯惇麾下的河南兵。

说是河南兵,实际上兵员以青州兵为主,混合了夏侯惇的乡党部曲,以及河南尹的郡兵。

说是河南尹的郡兵,但籍贯都是外州。

就如他们一样,来自兖州各郡,如今配属在河南尹执行军屯,那就是河南尹的郡兵。

“今年应该是不会了,我们要提防关中的黑大司马。”

高迁说着,又笑了笑:“这样说的话,还不如去宛口驻防。”

几个什长听了也是讪笑,反正调令上面说了算,他们又有什么反抗、拒绝的余地?

不管现在是笑,还是哭,都不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错役制度下,与家人长期分别,又身处异地,还要面临强敌……偏偏没有肉眼可见的战争红利,所以雒阳周边的军队士气普遍低靡。

自己种粮自己吃,还要给其他来这里的友军吃。

为朝廷卖命打仗,可家人还要缴纳户调、田租。

曹军底层士气越发的低靡,来自官渡一役的士气增幅,已开始明显消退。

追随曹操进而统一天下,获取各种战争红利的梦想也是陆续破裂。

现在咬牙吃苦却得不到未来长远、可观的回报,所以曹军基层有一种躺平的趋势。

普通军士、士户本就没什么前途可言,生性懒散,这些人本就是抽一鞭子才干一鞭子的活,不能指望他们主动去做什么。

如高迁这样基层的寒门武人才是关键,他们的积极性、忍耐力都在消退。

高迁送几个什长下田后,又去找地头监工的两个卒伯。

曹军军制比较混乱,基层百人将级别,因为出身、隶属和性质不同,可以称之为百人将、督伯、都伯、百人督、屯将;下一级,也会有卒伯、队官的差异。

比如张辽麾下,基层就是屯将和队官;于禁麾下,就是督伯和卒伯。

基本上卒伯就是士户的升官终点,别说什么校尉、将军,士户出身的士兵,连百人将都难。

当曹军内部考虑政治长远影响的时候,自然不会单纯的从军事角度来考虑怎么提升士户的作战积极性。

上升通道被堵死,也没有针对士户的学校教育,所以士户即便立下功勋,受限于本人的文化,也做不好卒伯一级的工作。

除非在编为士户前就有学习基础,有自学能力……可这样的人,又会被屯田机构直接吸纳,留在地方上担任屯田吏,是没有服役、远调、战阵厮杀机会的,走的是另一条仕途。

所以被征发,安置到各郡的士户,本身就缺乏文化和自学能力;军中生活艰苦,又不集中启蒙教授文化,眼睁睁看着上升道路卡死,这些士户又怎么可能会为曹操卖命厮杀?

士户的抵触、敷衍情绪,自然会惹来更加严酷的军纪和追责制度。

别说士户,就连高迁也是有一天混一天,不敢奢侈的考虑什么长远发展计划。

只希望黑大司马的兵,不要偷袭伊水两岸的军屯据点,应该就近去打雒水两岸的军屯点。

至于未来,高迁真的没有想过。

作为河南尹麾下的一个小小屯将,麾下不到八十名屯田兵,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未来。

而夏侯惇沿着伊水一路向南,抵达夜宿伊阙关。

伊阙关只有三百余人驻军,这些驻军也要自己耕种粮食。

简单休息后,夏侯惇渡过伊水来到西岸,引着属吏团队登上龙门山,观望白起伊阙古战场遗迹。

夏侯惇独目远眺,思索回忆伊阙之战时韩魏联军的内部算计,越发感觉很适合眼前。

自己单独是无法抵挡甘宁的,不是甘宁这个人有多么的能打。

而是甘宁已经在陕津以东囤积了许多大船,这意味着关中的精锐部队随时可以乘船参战。

己方的大谷关、小平津关组成的西面防线毫无意义,可你又必须去守。

不守的话,甘宁轻易占据,有了前线据点,甘宁的部队就能骚扰雒阳西边平地、田野;关中又不缺骑兵。

所以放任不管的话,大概率甘宁会直接在伊水西岸、雒水南岸区域牧马。

不止是在野地牧马,会组织军队,带着马群,来一个个军屯点吃粮食!

想要完完整整的御敌于外,真不是现在河南尹能做成的。

最起码,需要一支精锐的水师部队;只有挡住关中的水师部队,才有余地去谈大谷关、小平津关防线的意义。

水师加上关塞驻军、雒阳驻军,最少需要三万人!

想要保证这三万人在前线能正常驻防,那么雒阳东部包括伊阙、虎牢关,还要驻兵接近两万人。

足足五万人,他才有底气抵挡甘宁。

不是甘宁很能打,而是黑熊随时带着关中精锐部队增援甘宁。

关中地势高,黑熊增援甘宁很是快捷;而关东比雒阳地形要低一些,不说军队步行,就是坐船,也是逆流!

以高打低,后勤补给、军队增援的优势很大。

夏侯惇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指挥五万大军镇守雒阳;可丢失雒阳的话,曹操承担不起其中巨大的政治风险。

因为,黑熊真的有可能将雒阳送给袁尚,或许还会配合袁尚再立天子。

所以从黑熊凯旋返回关中时,夏侯惇就感觉很难办。

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增加粮食生产,减轻曹操主力大军增援时的粮秣压力。

如果可以的话,夏侯惇不介意用生产出来的粮食,去换一段时间的停战协议。

不能说拿粮食乞求停战,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倒卖、走私军粮,是他个人品德、操守问题。

夏侯惇眺望古战场,神情严肃。

伊阙之战,白起以少胜多,阵斩二十四万级;自此韩魏门户大开,又没有机动兵力预防,于是秦君版图迅速扩大。

当年,雒阳周边可是韩魏的核心区域,白起是孤军深入。

一战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后,立刻就刮走了河东、河内、南阳、宛口这一大圈六十多座城邑。

而现在呢,南阳在刘备手里,河东在黑熊手里,己方已经放弃了黄河北岸,所以河内一分为二,被黑熊、袁尚瓜分。

河洛之地,对己方来说,其实是个突出部。

甘宁不存在孤军深入的说法,而己方因为雒阳的特殊意义,必须死守。

这仿佛耕牛的鼻环,哪怕老牛知道被牵着走向屠宰场,但鼻环实在是太疼,挣脱不掉,只能一步一步被扯到屠宰场。

莫名的,他开始怀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是不是有问题。

当年河北人与袁绍也有类似的计划,可袁绍强硬否决,是不是就意识到了这其中的隐患?

丢掉天子说的简单,可看看李傕郭汜,再看看杨奉、董承。

现在己方已经与天子牢牢绑定,丢掉天子,等于抽掉脊椎骨!

而雒阳更是不容有失,夏侯惇思索着,忍不住一声长叹。

他的长史武周见状,劝说:“君侯何必气馁?以某观之,左将军与大司马并非同心。今番兵戈再起,变数良多,并非皆是坏事。”

武周是沛国竹邑人,家中世历两千石,在兖豫青徐四州拥有显著的清誉美名。

去年黑熊几次过下邳时,下邳令是武周,结果黑熊始终没有机会下手,保住下邳没有陷落,这本是郡县长官的本职工作。

可架不住黑熊几次往返途径、逗留下邳,只要是个人,就断定当时的黑熊很想袭取下邳。

但武周,保住了下邳!

所以夏侯惇重建军队时,曹操擢升武周为建武将军长史。

而武周这个名字,对防守雒阳来说也具有很好的寓意。

也因为下邳的经历,武周多少有些信心。

本章完

www.50331wx.cc/chapter/20610608/55555273.html

www.50331wx.cc m.50331wx.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18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