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鹅的三国

作者:中更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367章 出乎预料

书名:鹅的三国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8:10

周瑜、刘备逗留许久,他们的茶碗添水三次茶味寡淡时,才告退请辞。

黑熊安排留守主簿诸葛瑾送周瑜、刘备离开,周瑜此前也见过诸葛瑾,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老实人能爬升的这么快。

返回车驾上,先送刘备去亭驿见田豫,诸葛瑾才专程送周瑜去馆舍。

安排在馆舍居住的,都是幕府体系内相对重要的官吏。

不像亭驿,居住环境差,还有严密的监视,限制了活动范围。

馆舍内,周瑜快速换一身便装,挽留诸葛瑾用茶。

诸葛瑾也得了授意,接受周瑜的挽留。

只是周瑜从荆南带来的春茶在诸葛瑾看来缺点意思,端起来闻了闻:“这是零陵茶?”

周瑜点头,坐姿端正微笑:“正是,是黄公覆所赠,自然比不上大司马所用上品。”

制茶技术不算多大机密,茶种的筛选、移植、培养才算高深。

诸葛瑾依旧端着茶碗观察汤色,就说:“大司马也点评过南方各郡所献茶种,却推崇江东所造的瓷器,说此物适合做茶器。”

会稽已有瓷器行业发展,是一种青釉瓷器,配色不稳定,可能会呈现黄绿色,仿佛嫩白菜叶子;也可能绿色深一些。

说是青釉,但没有那么青,以黄绿为主。

周瑜也用过瓷器,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材质如玉的瓷器确实是一种良好的茶具。

点着头,就问:“我来时见了步子山,他如今是黄阁秘书郎,不曾想子瑜竟能如此受大司马器重。实在是可叹,昔年竟错失子瑜这等大才。”

“呵呵,将军谬赞了。”

诸葛瑾放下茶碗,才正色说:“仆也好奇,前几日特意询问过大司马。大司马说选中仆,就是看中仆无有大才。黄阁典掌机密,才器过人者主持黄阁事务,恐会好心办了坏事。”

对这个解释,周瑜也觉得有些道理,就问:“那子瑜可有教诲?”

“不敢。”

诸葛瑾身子微微前倾仿佛致歉,解释说:“大司马并无授意,只是觉得仆漂泊江东久为人下,可能会受将军照料。故让仆来,就是问问将军可有什么难处。”

这下周瑜懂了,这是要帮诸葛瑾斩断积欠的江东方面的人情。

这次诸葛瑾可以主动上门笑呵呵问你需要什么帮助,那下回诸葛瑾也能面不改色带人破门而入抓你。

周瑜不觉得自己帮助过什么,又不能什么都不要。

稍稍想了想,周瑜就说:“居巢水战时,我落水受寒,天气阴凉、降雨时就咳嗽不止。可否书信一封,好使我能入终南山,求李神医出手治病。”

“此小事耳,将军应该知道李神医的规矩。”

诸葛瑾说着左右看一眼,见远处桌案上有现成摆好的笔墨砚台,就起身:“容仆书信一封。”

“请。”

周瑜也起身,陪诸葛瑾到桌案前,诸葛瑾单膝跪地捉笔蘸墨,拿起一卷帛书铺展后,就在上面书写,并取出自己的私印、留守主簿印盖了上去。

拿了帛书,周瑜送诸葛瑾出门,目送诸葛瑾车驾向北而去,周瑜还是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如诸葛瑾这样没有明显特长,也无乡党帮衬,更没有显赫祖先、经学影响力,更没有家族、戚族帮助的单身士人,竟然也能一步登天成为大司马幕府的主簿?

另一个行军主簿是杨阜,看看杨阜的出身和举荐人,杨阜几乎就是凉州士人的代表人。

不提这些,哪怕就是打仗,杨阜也能拉扯出来几十个可以充当中低层军吏的五服内兄弟。

算上杨阜的姑表、姨表兄弟,妻族内兄弟,杨阜一个人就能对天水完成全面动员!

再说十几年,杨阜的子侄辈再通过姻亲网络加固彼此关系,并与其他郡的家族联姻,那时候的杨阜就是实打实的凉州领袖。

用杨阜做标杆,就能看清楚诸葛瑾这官升的有些离谱。

如果有個合理解释,要么是诸葛瑾神秀内藏,要么是诸葛瑾运气就这么好,再要么就是关中真的就这么缺人。

以至于主簿这样典掌机密的核心职位却招录、起用了一个外人。

没有家室拖累的诸葛瑾,凭什么获取信任?

莫名的,周瑜都怀疑诸葛瑾可能做出了某些不为人知的牺牲。

可诸葛瑾体格姿貌也不算多么的出色,所以排除这个可能性。

另一边诸葛瑾坐在车上眺望远近各处,他也没想到自己能从一个小小的誊抄书吏一跃成为留守主簿。

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真的不配。

可司马芝就是推荐他了,大司马也面试过了,没人能质疑。

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不仅孙权跑到关中来了,连带着周瑜也来了。

不由深感庆幸,若不是受顾雍、张昭邀请,也有严畯劝说,他可能就继续留在江东混日子。

不仅无法与弟弟相遇,也无法获得这样的际遇。

真的没办法,谁让他穷,只能接受顾雍的雇佣。

远处的亭驿里,田豫耐心讲述幽州六郡的紧迫生存环境。

但总得来说田豫情绪稳定,此前情况最差无非就是丧失独立性,要么并入袁氏,要么并入公孙氏。

这两个势力,都不会把事情做绝。

真这样的话,战争会在幽州六郡范围内反复摧残;可这种事情不会因为个人的焦虑情绪而产生什么变化。

田豫不仅不慌,反而有挽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意思。

幕府本就有西进、东进的战略分歧,如果这个冬季能向东推进,那么幽州六郡作为前锋,不仅能解决目前紧迫的生存环境,还能在战争中壮大。

反正关中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已经解决了边郡最为焦虑的生存问题。

生存有了保障,其他争斗只能算是小问题。

大不了暂时退让,未来必然能卷土重来。

田豫不慌,鲜于辅也不慌,大不了核心成员顺着居庸关撤入代郡、雁门郡。

袁尚、公孙度抢夺空出来的地盘还来不及,哪里有精力、胆量进犯雁门、代郡?

刘备细细聆听家乡的变化,也是暗暗握拳。

总的来说,这些年里公孙度固然取代公孙瓒成了辽东霸主,可对东部鲜卑是一种纵容态度。

东北气候恶劣,东部鲜卑各部内迁是一种不得已的生存趋势。

公孙度也只能默许,内迁的鲜卑各部自然会压缩汉边民的生存环境。

袁绍、袁尚父子这里也是一样了,为了集中力量稳定内部、向南争夺中原,袁氏对乌桓各部采取了类似的宽容态度。

甚至为了更好的控制乌桓,强行扶植联姻的蹋顿,让蹋顿成了最强的乌桓王。

强化蹋顿,让蹋顿约束乌桓各部,为的是减少乌桓各部侵扰河北的活动。

至于未来蹋顿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这对袁绍来说似乎不算什么问题,如果他官渡打赢了,反手收拾、制衡蹋顿也不算什么难事。

对袁尚来说也是一样的问题,如果打赢了自然能处理乌桓问题;若是打输了……那么乌桓做大的问题,与覆亡的袁氏有什么关系?

总之,公孙度、袁尚都是这种放任态度;实力更弱的鲜于辅、田豫,更是不敢采用强硬态度。

于是,东部鲜卑各部、乌桓各部不能说是跑马圈地,但也能说是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在塞内放牧。

“无人能管?”

刘备气的脸色很难看,他宗族祖坟可能就被胡虏部落的羊群反复啃食。

田豫神情也有些挂不住:“无人能管,胡人势大。”

“我应下了,今年冬季,就随大司马东征!”

本章完

www.50331wx.cc/chapter/20610608/55555189.html

www.50331wx.cc m.50331wx.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56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