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鹅的三国

作者:中更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246章 宣良卖马

书名:鹅的三国 作者:中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8:10

骊山西营,阎行、吕常等被俘、降军陆续返回。

本以为会经历一场血战,结果前前后后他们这支临时动员的军队被文聘所部监视着行军、驻屯。

后来文聘率部撤回荆州,他们又被关中兵监督。

虽然参与了太原的抄家工作,但斩获极少,也就几十个人重获自由。

吕常以及所领荆州降兵正处理木材,吕常目前监督各项工作,不会进行体力劳动。

他不时斜眼打量远处的木屋,木屋内宣良正与一伙造船工匠比划舟船模具。

宣良手里抓着一个平底大船皱眉思索,他懂怎么打水战,知道什么环境就该用什么样的船。

但那只是在南方,而非关中。

黄河流域舟船要求不高,可渭水、汾水情况不同,想要制造一种适合两种河流通航的船型,多少有些困难。

荆州的造船工匠才来了小部分,可黑熊就送来许多舟船模型。

宣良不清楚渭水、汾水的水情,也不知道四季风向变化;但有一点他大致上能断定,那就是渭水、汾水的船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渭水泥沙淤积,平底船通航性好;汾水汹涌湍急,平底大船稳定性不好。

黑熊送来的船模里,也有新型车船。

一个老工匠对新奇的车船颇有些爱不释手,听着其他工匠争论,就说:“都尉,关中木料还需时日才能阴干。明年春夏,才是造船的好时机。”

老工匠将车船放到桌案上:“今年不妨多造小船,这样能解决公家的需求,也能卖给百姓、官府。从关中选拔的木匠手艺也能娴熟,利于来年建造大船。镇北公送来的船模,我等都造。木料虽有些欠缺,也能往返渭水、汾水之间。”

宣良点点头:“可以,渠帅也说了,这只是船模,是他的思路和想法。他不懂造船,你们造船时可以改进,多造一些实验船型也不妨碍什么。”

老工匠又将车船拿起来:“别的船好说,造一艘,我们就能厘清工序和用料。这种车船需要多造,还请都尉向镇北公说明白。”

“可以。”

宣良对车船也很感兴趣,如果当初追随渠帅周旋中原时,有一艘车船,那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现在他对船队周游中原、前往河北、突围江淮时的经历、生活很是怀念。

关中缺乏造船相关的技术积累,这批工匠来自刘琦的援助。

但援助规模有限,因为荆州官方、大型控制的造船力量从去年开始就给黄祖建造容纳千人的艨艟巨舰;刘琦也要扩建伏波水军,所以荆州造船工匠很难空闲。

宣良与这些新来的工匠讨论、协商了造船计划后,就亲自带着这些工匠去营房。

不同于密集、阴暗的俘虏降军营区,工匠营区是板筑的两层四合土楼。

宣良忙完这些返回自己办公木屋时,就见属吏捧着一副名刺递上:“都尉,此人说是都尉旧人。”

“旧人?”

宣良心感不妙,拿起名刺扫一眼,就问:“可有书信?”

属吏立刻递上,小声说:“是长沙郡的商旅。”

宣良阅读纸张书信,脸上阴沉:“去引他来。”

“是。”

属吏离去,宣良又看向门前当值的卫士:“我若率杯,你二人休要迟疑,立刻将来人斩杀。”

“喏!”

两名卫士不假思索就应下,一左一右守在木门两侧。

宣良进入木屋,将桌案上的各种船模装入木箱,就坐在炭火盆前等候。

不多时,属吏就引着两人来到木屋前。

这是一对主仆,商人从仆人手中接过礼盒进入木屋,笑容洋溢:“从事公可识得昔年旧人?”

宣良目光落在对方脸上:“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

商人将礼盒递给属吏,属吏见宣良点头,就抱着礼盒后退,离开木屋。

商人抖抖袍袖,坐在宣良侧旁的小凳,笑意收敛:“略有耳闻。”

宣良上下审视:“苏方,你怎么不在徐君侯左右效力?”

“徐君侯听闻黑镇北大破匈奴所获牛马甚多,欲购良马三百匹。”

苏方从怀里取出一叠纸张递出,颇为苦恼说:“关中民间马匹众多,但马高不及五尺五寸,这等驽马于君侯何用之有?”

前汉时就对马匹出关做了限制,限制的高度是五尺九寸;这次从匈奴缴获的马匹,分发时,优先发放劣马。

五尺五尺就是一道标杆,高于这个,低于六尺的,才会分配各处充当公用马。

江东也不是那么缺马,缺的是高头大马,缺的是战马。

宣良翻开徐琨写给他的亲笔书信,又看看面有期待的苏方:“你难道不知道,刘伏波与黑镇北是盟好?”

“徐君侯可以出高价!”

苏方又指着南边:“我们可以运湘江米到南乡,黑镇北给我们马,我们为黑镇北提供湘米。”

顿了顿,苏方又说:“我也听说你负责监造舟船,据我所知,荆州许多船匠实际上空闲无所事事。你若能引荐我去见黑镇北,我为你送来二十户船匠。”

荆州人有意控制造船力量外流……宣良完全可以理解,哪怕苏方在说谎,他也相信有这种可能性。

宣良思索:“伱应该知道,现在良马价值不菲。刘豫州、刘伏波麾下各有劲骑,孙会稽想要与之抗衡,就要出大钱。”

苏方无所谓笑了笑:“孙会稽、徐君侯忧患于此,故使我来买马。若是能用湘米交易良马,耗尽湘米,也不算什么。”

“六尺以上的良马,不是我能决定的。”

宣良思索着:“五尺八寸、九寸的马,我还有五百余匹。你愿意拿多少湘米来换?”

“二百石?”

“给我五百石,这件事情做成了,我脸面好看,也好向渠帅请功。”

宣良将徐琨的书信折叠收好,继续说:“我有五百三十七匹马,折算成五百;你给我二十五万石湘米,你们将湘米运到南乡,我负责将马匹运到江夏的夏口。保证马匹到夏口时,最少五百匹存活。”

苏方点着头:“还是不够,除了这二十五万石湘米,我手里还能调度大约七十万石米。我来之前,徐君侯与周公瑾断定关中缺粮,他们想用百万石米,换三千匹马;最少也要两千五百匹。”

苏方也年近四旬,看着宣良:“谁都知道孙会稽要攻江夏,可刘豫州麾下五千骑,刘伏波麾下三千余骑,这一战很不好打。”

宣良听了也只是笑了笑,他知道苏方的意思。

进攻江夏黄祖,报仇是一方面,主要需要借此树立威望。

孙权想要激发江东各将、上下吏士的作战积极性,就要拿出厚赏的态度来。

想要获取厚赏,必须击破江夏城,再次也要攻破几座城。

普通的乡社、村庄,已经很难喂饱江东军的胃口。

而想要登陆抄掠的前提,就是要攻破江夏水军。

之前不存在这個问题,因为江夏水军被孙策重创,黄祖的水师部队还在重建。

以江东军的士气来说,再次攻破江夏水师不是问题。

可问题来了,刘备、刘琦前后获得八千骑……这个数量对江东军来说,是压倒性的优势。

即便他们攻破全歼江夏水师,这又有什么用?

他们敢分兵抄掠江夏?敢再打一场野战?

如果不能取得反骑、对抗骑兵的信心……以江东军的作风来说,既然注定不好抢,也就没有卖命的必要了,强攻江夏水师也将失去意义。

苏方清楚这些问题,他也没指望能糊弄宣良。

宣良见对方能调度百万石规模的米,略有些疑惑:“长沙人愿意出米?”

“徐君侯肯花钱,我们的水师出入洞庭就像回家一样,长沙人不敢不卖。”

苏方望着宣良:“我尽力再多凑一些米,希望你也帮我一把,账面上给我两千五百匹马,活着能到两千三、两千二即可。”

见宣良沉思,苏方又说:“实在为难的话,马高可以再低一些,不能低于五尺五寸,低于这个,我无法向徐君侯、周公瑾交待。”

“我给你三千三百匹马,马高五尺七寸到九寸。”

宣良盯着苏方:“给我二百万石米,我不管你能盈余多少,也不想知道徐君侯花费多少。给我二百万石米,我才能在渠帅那里立功。如果有人报复你,你可以来关中。有我在,六百石、千石官职任你选。”

见苏方沉默,宣良又说:“我家渠帅曾经说过徐君侯,说孙会稽征讨江夏取得胜利时,那就是徐君侯身死之际。渠帅与徐君侯无仇无怨,岂会无故诅咒?你好生思量,如果答应,我会请托渠帅出一份书信。”

苏方想要从后方调米到南乡,必须拿到重量级信物。

见苏方意动,宣良就说:“每运来十万石米,你运走一百六十五匹,其中十五匹是损耗。”

苏方却摇头:“不妥,协议达成,那我还有什么用?分三次结清,先给米七十万石,你给一千匹;再给米七十万石,你再给千匹;最后我来给你八十万石米,你给我一千三百匹马。”

苏方的声音略有些干哑:“最后你我亲自交涉,我若不来,看在这八十万石米的份上,替我照顾家室。”

“可以。”

宣良应下,看了眼门外方向:“跟你来的是谁?”

“周公瑾的人,不宜轻动。他缺的是马,又不是他或者孙会稽出钱买米。”

苏方本身就是长沙人,这时候继续说:“我也听说过黑镇北要拿五万金买米之事,荆襄之士顾虑黑镇北做大,联手推高米价。这件事情我不说,你也能查明白。所以卖马给徐君侯,不过是两家各取所需。”

宣良缓缓点头,压低声音:“徐君侯拿到这么多马,可是要北上投效朝廷?”

两人都是跟着徐琨混的,也清楚徐琨的地位有些尴尬。

早年大外甥徐琨与大侄儿孙贲并列孙坚的左膀右臂,孙贲兄弟两个这些年的遭遇,对徐琨一系来说有些兔死狐悲。

苏方却摇头,低声回答:“我听说孙会稽有意迎娶君侯女儿做侧室。”

表弟娶表哥女儿,用来巩固彼此关系。

宣良听了却是笑了笑:“事情竟然到了这一步,看来孙会稽再无其他办法了。徐君侯是怎么想的?”

“不知。”

本章完

www.50331wx.cc/chapter/20610608/55555310.html

www.50331wx.cc m.50331wx.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92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