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作者:最爱睡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0437 大宗伯的人选

书名: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作者:最爱睡觉 字数:4.1千字 更新时间:04-19 21:14

陆訚听到谷大用和毕真的名字顿时恍然,“他们都是在为你办事?”

若是别人,恐怕不敢信。

一位是堂堂的西厂提督,一位是堂堂的镇守太监,居然会为一个五品武官所驱驰。

但是陆訚不同。

他就是靠着对某人言听计从,由一个南下追杀杂鱼的杂鱼太监,先成为戴罪立功的小股兵马的监军,然后凭借奇迹般的“淮上之役”击溃了撤退中的霸州叛军,然后顶替了战线崩溃的谷大用,加御马监掌印太监,提督数十万大军的军务。

虽说在战后遭遇了一些不公正待遇,但是在某人的提醒下,不争不抢的挂机,也成功让侄子陆永得到了一个镇平伯的封号。

既然他已经躺在了正确的位置,那么当然要继续躺下去。

事实又证明了他的远见,他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就有某人筹划着把他送到司礼监掌印的位置上去。

至于谷大用和毕真……

他们抢到的位置,显然不如自己更好。

裴元对陆訚也没必要太多隐瞒,直白的说道,“各取所需罢了。”

陆訚点点头。

随后向裴元问道,“那以我这个身份,该如何提名,又该提名何人呢?”

裴元想了下,说道,“靠你这个御马监掌印太监的身份显然不行,不如还是利用你前提督军务太监的身份,从这次的平叛着手。”

陆訚脑海中浮现谷大用盘点名将那些东西,以及毕真掀起朝野舆论的两案,不做声的继续听着。

裴元对陆訚说道,“现在武人声势虽然渐渐起来,但是声势这东西是很玄学的。如果朝野议论不休,持续关注,就如同烈火烹油,时间久了,就很容易在世人心中烙印下武人强盛的印象。”

“人心向背这东西是靠不住的,武风盛,则文风弱。文风盛,则武风弱。”

“汉唐重军功,因此有投笔从戎,有男儿本自重横行!”

“两宋重文华,所以才说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

“现在天子尚武,又借助这次霸州平乱振奋了武人功臣士气。偏偏文臣集团因为种种原因,被肢解的四分五裂。这时候,就需要有提振士气的举动,用以抗衡朝野对大议功的关注。”

“现在高层的文官声势大减,就要从底层的读书人那里着手。所以我断定,这次恩科的事情,一定能非常顺利的通过。”

陆訚忍不住点评了一句,“这都是千户之力吧。”

裴元也没否认,如实道,“有几个小兄弟,也到了该有所作为的年纪,总要送上个称心前程。”

陆訚想起之前裴元对他提过,想让他帮着运作一个江西进士的事情。

看来这次要运作的有点多,所以裴元干脆自己搞出一科进士来了。

想到这里,陆訚竟然莫名的有些惭愧。

若是自己有当年王振、刘瑾这样的声势,何必还要裴贤弟这么麻烦?

陆訚不由感叹,“这几个小兄弟,也是好福气啊,值得千户这般费心。”

就是不知道满朝文武,知道这般天翻地覆是为了几个萌新,会是什么感受……

裴元不想瞒陆訚,又道,“也不单纯是为了那几个小兄弟。他们想让陆完彻底表态,所以打算以陆完为左都御史,清剿刘瑾余孽。别人我不管,可我不能看着他们去动王敞。”

裴元意有所指的说道,“要是连自己小弟都保不住,我裴千户有何面目再见其他人。”

这句话也可以反着来,只要裴元抗住这次政治变动,力保住王敞,那他就可以骄傲的在所有小弟面前挺起胸膛了。

所以裴元在陆訚面前,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得意。

陆訚虽然自认为双方属于亲密盟友的关系,但是看到裴元哥,不是,看到裴元这么靠谱,也是有一种莫名安心的。

陆訚诚心诚意的赞叹道,“千户真人杰也!”

裴元心中暗爽。

装逼成功。

为了不显得太过轻浮,裴元继续说起正事,“等到这次恩科的事情成功推动,李士实就会推动之前搁置的核查冗官。”

“李士实继续动用左都御史的职权,就是彻底放弃了之前的默契,和执政的杨廷和、杨一清那些人撕破脸了。”

“这时候,礼部尚书的人选,就可以摆在台面上讨论了。”

陆訚知道接下来就该是自己要干的活了,因此很识趣的问了一句,“那我该如何发声呢?”

裴元道,“你可以从‘边宪、萧翀案’和‘马中锡案’谈起,以这两个当下最热的话题引入。”

“‘边宪、萧翀案’和‘马中锡案’本就是山东镇守太监毕真引发广大舆论的,而且文官士人们因此对毕真多有赞誉之言。”

“所以陆公公以同样的案件入手,朝野舆论不但不感到突兀,说不定还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至于陆公公你,要关注的也不是这两个案件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到那些殉城的基层文官。”

“而且陆公公的视角也不能认为他们是被迫殉城,而是应该认为,他们是在心中的气节感召下,义不从贼,所以主动殉城。”

陆訚闻言,不是很理解的问道,“之前毕真不是在以大量的州县官员被迫殉城为由,在诘问何鉴吗?我若是这般,岂不是自相矛盾?”

裴元有些无语。

他看着陆訚,“别人又不知道你们是一伙的。”

陆訚有些懂了。

也就是各持立场,左右互搏呗。

陆訚觉得还是得问清楚一点,“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利弊呢?”

裴元想了想,觉得可以多透露一些东西。

陆公公作为裴元最终计划的目标合伙人,得和他一起密谋更多的坏事,进一步进行绑定,心里才够踏实。

裴元便道,“之前的说法,是以大势逼迫兵部尚书何鉴,在大量文官们兔死狐悲的情绪下,以这两案把何鉴逼到死路。”

“在这种情况下,何鉴为了求活,只能分裂杨廷和与杨一清的关系,然后左右逢源得以自保。”

“可本质上呢?被迫殉城这种事情,虽然可怜悯,但是听上去却不那么体面。”

“而陆公公的此举,就可以在达到目的之后,为文官们补上他们想要的体面。这也可以为陆公公赢得文官们的普遍好感,为下一步进军司礼监掌印打好铺垫。”

陆訚听了赞道,“原来如此,千户果然很细。”

裴元隐约觉得陆訚说话有些冒犯,但不好证实,便继续道。

“有了这样的普遍好感,陆公公的进一步发言,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到时候陆公公可以盛赞平叛过程中那些文官或者读书人充满气节的行为,具体事例,我也让通政司那边归纳总结了一些,到时候会给陆公公拿过来。”

“陆公公要把这些都归到礼仪教化之功,顺势就可以谈起空悬的礼部尚书之职,陆公公可以建议朝廷选用品行卓著,刚正不阿,德才兼备的贤臣。”

陆訚慢慢琢磨着裴元所说的这些东西,有些疑心裴元说的是反话。

按照他和裴元的政治光谱,一个是阉宦,一个是锦衣卫,怎么看都是朝中的奸邪势力。

偶尔出来表演一番,或许能愚弄世人,可他们这样的人物,总不能表演一辈子吧。

真要是来这个么一个品行卓著,刚正不阿的大七卿,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而且,按照陆訚的政治规划,接下来是要进司礼监,做掌印太监的。

作为内廷一把手,外廷有这么一个天生和他们犯冲的大宗伯,可是很糟心的。

陆訚想了想,慎重的向裴元询问道,“那千户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了?”

裴元道,“当然。”

说着,不等陆訚再问,就毫不犹豫的开口道,“谢迁!”

陆訚倒吸了一口凉气,先是说道,“这不合适!”

又改口道,“这不可能!”

裴元说道,“谢迁乃是成化年间的状元,由翰林入内阁,声望卓著,又有贤名,后来被刘瑾排挤,不得不离开朝堂。以他的资历完全胜任礼部尚书的位置。”

陆訚听了连连摇头,矢口否决道,“谢迁可不是好惹的,你去招惹他干嘛?而且谢迁当年也是做过内阁大学士的,一旦谢迁回来,那杨廷和何以自处?”

“以谢迁的资历能力,朝野威望,别说杨廷和不想看到他回来。就算是陛下,也不想看到一个比杨廷和更麻烦的大学士。”

裴元听了笑道,“所以,这不是个挺好的人选吗?”

陆訚:“?”

就听裴元解释道,“陆公公身为宦官,不管你提出什么人选,必然会被人猜疑用心。但是你提出谢迁,却不会有这样的顾虑,反而会让人更加信任你。而且,你提出让谢迁出山,能够大大收获一个人的好感,让他把视线关注到你。”

陆訚心中一动,接话道,“杨一清?!”

裴元点头,“不错,就是杨一清!”

杨一清和李东阳、谢迁的关系很紧密。

在嘉靖朝,面对生猛的张璁、霍韬、桂萼三人众的时候,自感力不能支的杨一清紧急呼唤的外援,就是谢迁。

陆訚这时候能够给文臣体面,并且提出谢迁这个人选,对谢迁大加赞誉,必然会让杨一清好感拉满,有知己之感。

可惜,也就是提提。

就像是陆訚所说的,谢迁的资历太老,杨廷和好不容易熬走了李东阳,怎么可能让谢迁这个前辈大学士再从容回朝?

而且天子渴望的是一个弱势内阁。

朱厚照好不容易把梁储搞得声名狼藉,威望丧尽,正是要再接再厉的时候。

他绝对不想让谢迁回来补强内阁。

裴元简单的解释了一下,陆訚也明白了裴元的意图,“你这是打算虚晃一枪?”

裴元笑道,“不错。”

“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来杨一清的关注。只要杨一清没有站出来表态,你就孜孜不倦的在朝中力推谢迁。”

“放心,不会有人跳出来指责你这个内宦干预朝政的。”

“就因为你推得人选是谢迁。”

陆訚有些明白了。

谢迁本身就是威名卓著的文臣领袖,而且还是被刘瑾排挤不得不致仕回乡的。

他陆訚一个公公,能够不顾自身得失,力推这种带反宦官人设的文臣领袖,还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陆訚可以借助这其中的政治正确,肆无忌惮的主导舆论方向。

陆訚想了想问道,“那等到杨一清出来表态呢?”

裴元道,“杨一清现在面对杨廷和,处境窘迫,应该是很欢迎谢迁回朝的。等到杨一清表态之后,你就可以暂时退居幕后,看朝野的反应。”

“如果我猜的不错的话,不管是杨廷和还是天子,都会出手压下这个提议。”

陆訚有些疑惑,“如此一来,我不是白忙一场。到时候不但首辅和天子对我不满,恐怕内廷的各大珰,听说我举荐谢迁,都会记恨我。”

裴元毫不客气的说道,“你只是一个内官,或许在那些文人心中是个通情达理的内官,但绝不会有太多的人关注到你。在这场博弈中,输的最多的人,就是杨一清。”

“因为当杨一清站出来表态支持谢迁的时候,他的身份资历就轻松的盖过了你,把所有的目光都转移了过去。”

“等到谢迁被否决的时候,你就可以秘密去见杨一清。”

陆訚略感惊讶,“我去见杨一清?”

裴元道,“不错,到那时,就是咱们提出真正人选的时候了。”

“而且为了确保成功,这个人选,要由杨一清提出来。”

“杨一清刚刚遭受挫败,必须要立刻扳回一城。所以无论如何,新任的礼部尚书,必须得再次由他推举,并且成功任命,不然他在朝廷中将一败涂地。”

“而对于杨廷和与陛下来说,刚刚大挫了杨一清的颜面,只要他们不想逼得杨一清立刻掀桌,就得适当做出妥协。只要这个人选合适,就有很大的冲关机会。”

陆訚追问道,“那千户打算让谁做这个大宗伯?”

裴元张口,说出了早就深思熟虑的一个名字,“前南京吏部尚书,同样是成化年间状元的,王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