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作者:最爱睡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0414 游说

书名: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作者:最爱睡觉 字数:4.0千字 更新时间:04-19 21:14

裴元在刚才的路上,已经大致把事情捋了捋。

消灭刘瑾余党和清理刘瑾新政,是现在的政治正确。

是政治赢家们,早就该展开的政治追杀,也是他们本就应该享受的甜美成果。

可惜这场盛宴,却被霸州奋起的一伙暴民打乱了。

陆完和王敞这两个关键的刘瑾党羽,一个担任着北方的兵部侍郎,统帅着前线数十万平叛大军;一个在南京担任兵部尚书,手下卫所拿捏着朝廷的钱粮要害。

大臣们虽然笃定这两位大臣,不敢在这时候行差踏错,但既然存在风险,就没必要急于一时。

所以心存顾忌之下,对刘瑾余孽的追杀,只能暂时冻结。

现在霸州叛乱结束了,王敞也已经自请去职,离开了南直隶。

陆完在清流们的沟通下,果断认清现实,决定向往日的同党开刀,吹响消灭刘瑾余党,清理刘瑾新政的号角。

现在大势如此,陆完正急于和刘瑾余党的身份切割,想要改变他的立场,已经不太现实了。

如果想要逆转局面,那不但要设法阻止陆完担任左都御史,还要给陆完这个大功臣,在朝中腾出一个足以安置他的位置。

如今朝中的牌面是这样的。

外朝之中,处于权力最顶端的是内阁的三位阁老:首辅杨廷和,次辅梁储,以及垫底的费宏。

三阁老之下,就是大七卿。

大七卿为六部尚书,外加一个左都御史。

基本上,这就是大明朝堂,最有权力的十个人。

裴元这个小蝴蝶虽然对大明朝局造成了些微影响,但是正德七年的顶层政治格局,并未出现太大的变化。

当今的吏部尚书为杨一清,礼部尚书为傅珪,兵部尚书为何鉴,户部尚书为孙交,刑部尚书张子麟,工部尚书李鐩,左都御史为李士实。

除了李士实由右都御史进位左都御史,傅珪因为湖广提前大捷破了他的乌鸦嘴,导致致仕,其他的都如原样。

现在礼部尚书傅珪要提前致仕,让原本稳定的顶层政治格局,出现了可以操作的空间。

这样一来,兵部尚书何鉴就不用被迫给陆完腾地方了。

大七卿内部重新排座的结果,就是李士实去礼部,然后让陆完补左都御史的空缺,随后拿追杀刘瑾余党的事情当投名状。

想要改变这个局面,裴元不但得将李士实按在左都御史的位置上,而且还得设法对大七卿做出一些调整。

裴元的思绪首先放在了刑部尚书张子麟和工部尚书李鐩上,这两个人在政治斗争中并没有胡乱站队,完全属于中立阵营。

刘瑾上台的时候他们支持,刘瑾凌迟的时候他们也叫好。

张永因为贪污丢掉司礼监掌印的时候,两人骂,呸,什么狗东西。

两年后张永再回来,他们说,之前和你闹着玩的,嘻嘻。

这两人地位很高,又不胡乱掺和,特别是在刑部和工部内有着极高的威望,想要动他们必然会有极大的阻力。

裴元完全没必要多管闲事。

反正等裴元的小弟们上台,他们也会鼓掌。

剩下的目标。

礼部的傅珪本就要致仕,这次的风波也是因为礼部尚书的空缺起的。

李士实的左都御史更别提了,完全是风口浪尖的地方。

裴元要破局,谋划的对象,就只能是杨一清、孙交、何鉴这三个人。

只要李士实不肯让位置,陆完又有满意的去处,这场乱局就有继续博弈下去的机会。

裴元的脑海中来回倒腾着杨一清、孙交、何鉴这三个名字。

这三个人……

我都能打!

裴元正出神的想着,陈心坚就小声提醒道,“千户,东岳庙到了。”

裴元当即回过神来,对陈心坚道,“去问问,看看李大都宪还借住在这里面吗?”

陈心坚立刻上前,唤了道人问话。

东岳庙属于宗教场所,正是镇邪千户所的辖制范围,纯属大爷天降了。

里面的人,见千户所里的武官问话,连忙恭谨的应承。

陈心坚很快就回来答道,“千户,李士实还住在这里,他这会儿已经散衙回来了。”

李士实回京后,朝廷倒是赏赐了宅子。

只是那宅邸久未住人,一些木质结构不免有些发霉腐坏,院中的杂草也需要清理。

李士实倒是花了不少钱让人修着,只是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完工,他又贪恋东岳庙里的禅房幽静,素斋可口,便依旧留在这里。

听说裴元求见,李士实不敢怠慢,连忙出来相迎。

之前这两个野心家臭味相投、引为知己倒也罢了,上次的湖广密议,就让李士实很是震撼了。

在此之前,他万万不敢想,朝廷在湖广的战事,竟然被一个千户叫停了!

这双方,一边有二十余万各路朝廷兵马,另一边也有数万纵横北地的霸州叛军。

两边的立场截然相反,彼此之间视若仇雠。

结果,数目如此庞大的两支力量,竟然因为这个千户的缘故,停留在那里足有二十余日。

这踏马离谱!

李士实如今正替宁王操持,努力的积攒造反的家底,对裴元这种手眼通天、战绩可验的人物,哪里敢得罪?

是以,听说裴元这个小小千户来了,他以大七卿之尊,也得倒履相迎。

李士实远远看见裴元,就热情的笑问道,“裴贤弟何时从山东回来的?怎么也没提前打个招呼,老夫也好让庙里早些备下接风宴席。”

裴元连忙客气道,“今日刚回来的,本也无什么大事,怎敢轻易劳动大都宪?”

说完,裴元又向李士实恭喜道,“小弟听说大都宪就要出任礼部尚书了,一时喜不自胜,所以还没回家,就先来向大都宪恭贺了。”

李士实闻言哈哈笑道,“不过是换个衙门,也说不上什么好恭贺的。”

李士实这话,却有些不尽不实了。

左都御史虽然看着威风,在朝堂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这个相当于后世的纪委,属于管理风纪的官员。

基本上来说,只要行使权力,就会得罪人。

不行使权力,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而他们的权力想要变现,又没有直接的途径,还需要向其他衙门的官员,进行利益交换。

因此,尽管同为大七卿之一,除非是打算好好战斗一番,打出名望,然后进入内阁,不然的话,终究不如六部尚书的权力更实在。

这些倒也罢了。

李士实这次入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宁王恢复三卫,顺便拉拢朝臣的。

等到接手了礼部之后,李士实立刻就能换上个听话的仪制郎中,干脆利落的把宁王三卫的事情落实了。

有这件事牵扯着,李士实还是知道轻重的。

李大都宪邀请裴元同坐,然后唤仆人上了好茶。

裴元陪李士实饮了一杯,随后便看了看左右,说道,“小弟在山东和按察使司有些摩擦,正有些事情想要请教大都宪,可否屏退众人。”

李士实早就知道裴元此来,必定是有事情要说的,当即闻弦歌而知雅意,吩咐服侍的仆役们退下、

陈心坚也一同出去,随后便牢牢地守住了禅房的门。

李士实也不和裴元绕圈子,直接道,“贤弟有什么想说的,只管道来。”

裴元也不急着进入正题,他的目光看着李士实,捏着手中的杯子笑问道,“对了,上次的事情总要善始善终才好。不知道那两位刘兄,是否顺利抵达江西了?”

李士实显然已经想过后续该怎么处理此事。

闻言便笑答道,“人倒是到了,只不过哪有什么刘兄,阿猫阿狗倒是有一对。”

裴元心中不由暗骂老狐狸,也有些佩服。

现在刘六、刘七兄弟已经到了他们手中,只要无法证明,可不就是随便什么阿猫阿狗吗?

这样,也就断了裴元后续对宁王勒索的指望。

裴元笑了笑,先给李士实宽心道,“大都宪尽管放心,过去的事情自然都过去了,我这边也会把手尾处理干净。”

李士实对裴元的态度很满意,又举茶相敬。

裴元饮茶罢,对李士实随口说道,“等到这次的功劳议定,封赏结束,关于霸州乱军的事情,就算是翻过一个篇章了。”

“到时候,任何人再跳出来污蔑,挑战的就是整个大明朝廷的权威。”

“别说那些有功的文臣武将、内宦勋贵,就连边军和京军,也都不会答应的。”

李士实听了哈哈笑了下,也觉得此事处理的甚妙。

反正,等以后刘六刘七打起旗号,重新掀起动乱的时候,宁王也不在乎朝廷会怎么想了。

李士实相信裴元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当即又问道,“贤弟该不会只为了这件事来的吧?”

裴元闻言笑了笑,忽然问出了一句,李士实早有预想的话。

“敢问宁王之志?”

上次裴元就把宁王恢复三卫的事情看的洞若观火,李士实也早就知道这家伙已经是有疑心了。

只不过双方都没挑破,算是存在着一点默契。

后来裴元声称抓住了锦衣卫内部的敌人,审问出了宁王和霸州军的事情。

虽说他一直着眼于二者之间的那笔尾款,但是这桩桩件件,背后所代表的事情,已经呼之欲出了。

以裴元的聪明,不难猜到宁王是要造反。

只不过既然裴元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事情,李士实反倒坦然起来,“贤弟怎么看?”

裴元笑了下。

好一会儿才看着杯子,顾左右而言他,“陛下年龄不小了,但现在还没有儿子,为人臣的也很忧虑。”

李士实笑了笑,轻轻拍了下裴元的胳膊。

一切皆在不言中。

两人又吃了几杯茶,让气氛稍微酝酿,李士实才暗示道,“朝中这么想的,也不止你我。”

“哦?”裴元探寻的看着李士实,想看看这家伙能不能给自己点有用的情报。

谁料这个老家伙只是漏了点口风,就不再多说了。

好在,双方已经谈及了实质性的东西,有些事情也不需要再藏着掖着了。

裴元便干脆利落的说道,“小弟有些浅见,不知道大都宪愿不愿意听?”

李士实对裴元的想法很感兴趣,也很想从中进一步的看出裴元的立场,于是便道,“以贤弟之能,必然有的放矢,愚兄愿意洗耳恭听。”

裴元向李士实问道,“大都宪可知道在这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对宁王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李士实心道,不就是上次说的“闯三关”的事情?

却也明白裴元有此一问,应该还有缘由。

便说道,“贤弟可以为我解惑。”

裴元指尖在桌上轻点,从容道,“是科举。”

李士实闻言皱了皱眉,旋即舒展开,随后道,“不错,科举的确是礼部最重要的一项事务,只不过此事乃是朝廷大典,他们感念的都是朝廷,和宁王牵扯不上什么关系吧?”

说完,还解释了下自己的看法,“纵然能选出些许人才可用,但是成长起来也需要一二十年,恐怕是远水不解近渴。”

裴元见李士实这般说,不由笑道,“大都宪这么说,就有些偏颇了。”

“科举可不是为了那一二人才,乃是朝廷掌握地方豪族的通道。”

“就算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要走过了这个通道,也会自然而然的成为豪强,替朝廷压制地方。”

“这个道理,大都宪应该也是明白的吧。”

李士实岂会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当即又强调了一下,“那是朝廷的事情,选出来也是朝廷的进士。”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除非现在就公然打出宁王的旗号,否则现在耍那些小聪明,根本没什么意义。

裴元听了,却哈哈笑道,“我不也是朝廷的官员吗?”

正在李士实不明所以的时候。

就听裴元以充满蛊惑力的语气,对李士实说道,“他们是朝廷的进士,可朝廷又不是他们的,有什么不能谈的?”

“再说,如果你不能为宁王争取到这一代的进士,难道还不能为宁王毁了这一代的进士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