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21章 西方思想及宗教简史四十二!

书名: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因果律是这个世界最灵念最强大的规律,如果有一个原因形成,它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的出现。因此只要我们搞清楚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原因和因素,我们就能预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历史和结果。

按照精确定义方式,民族是具有血缘关系、共同风俗和文化的一群人,而国家是一个民族或者多个民族组成的有组织体系和管理系统的大社会。

人类都具有非常一致的人性即具有追求生存、自由、自主、快乐、尊重和荣耀的本性,但是由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总是处于非常匮乏和有限的状态,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矛盾和斗争不断。因此人生、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的常态就是竞争和斗争,竞争是有规则、有底线的争斗,斗争是无规则、无底线的争斗。

决定斗争胜败的因素只有两个因素即智慧和武力,这里的智慧特指斗争智慧,相当兵法、阴阳和厚黑之类的玩意,因此纯朴、单纯、善良的人,他们斗争智慧等于零,他们只能成为强者和胜利者的弱肉、附庸和奴仆,因此能够在这个世界上自由自在活着的人、民族和国家肯定都有相当不凡的斗争智慧。

当然要成为强者和胜利者,除了智慧,还要有实力和武力。最终让对手倒下的绝对不是语言、策划方案、学者和外交家,而是围困、断绝粮食、攻城掠地、兵火扫荡!没有强于对手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不可能成为强者和胜利者。

由于东方大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古国,因此积淀了大量的做人的规矩、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等。到了宋朝时,东方社会在做人规矩、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等方面的建设,已经达到非常严密和系统的程度,规矩、道德和法律已经深入国人的灵魂里。

但是规矩、道德和法律并没有改变人性,也没有消除人与人、人群与人群、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斗争,只是斗争形态发生变化,斗争变得隐蔽而更加依赖智慧,即斗争形态变为内卷和内耗,充满阴谋和暗算。

宋朝之后,东方社会面临着非常恶劣的外部环境,国家西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武力强盛,都有入主中原,统治中华的勃勃野心,就像一群饥饿的狼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一群肥羊!

当然,宋朝统治者肯定知道狼与羊斗争的结果,但是宋朝统治者认为他们的智慧肯定高于那些只会喝牛尿、捡牛粪的放羊人。因此他们用对付国内反对派那套方法,来对付国家的外部威胁和入侵,派遣外交使节去跟列强谈判,给列强说好话,招安,然后给钱粮、给绫罗绸缎,如果还不行,就给那些舞刀弄枪的强盗们割地让民,只要列强不侵略什么都可以做!宋朝就像一只充满智慧,但没有牙齿和爪牙的老虎,它在面对一群有尖牙利齿的残暴无比的豺狼,结果只能是,聪明的老虎变成了豺狼的午餐肉!

北宋就这样被契丹人和金人消灭了,南宋没有吸取北宋“重文轻武”的失败教训,最终也被蒙古人消灭了。

明朝初年,朱元璋本想推行“文武并重”的策略,既要规矩也要武力,注重法律建设,更重视司法和杀伐的作用,但是朱棣打断了明朝国运,朱允炆出逃后将明朝的国策和国运嫁接给了欧洲。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棣得地天下,朱允炆出逃之后,欧洲突然兴起,东方开始走向衰落?!因为朱棣得地天下,朱允炆出逃之后,东方与西方斗争的内部因素构成即智慧与实力和武力的成分和比重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因为,朱元璋已经跳出东方社会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依靠智慧,搞暗斗、内斗、内卷和内耗的社会模式,建立一套“文武并重”的新型社会模式,朱允炆获得了建设“文武并重”社会的思想精髓,而朱棣思想还是宋朝及宋朝之前东方社会的构架思想和斗争哲学,因此导致了东西方斗争形势的骤然变化,导致西方兴起、东方衰落!

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人类的思考而停止,历史总是以越来越快速度变化和前进!

1453年,共济会等欧洲社党和经济组织的帮助下,法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欧洲大国,从此法国成为英盟成员,逐步发展为一个海洋强国。

朱允炆时代过去后,欧洲各方面力量进行新的调整和布局。

奥斯曼帝国兴起后,西班牙等地中海国家失去了从红海通往印度洋、东南亚和远东地区的便捷商贸通道,为了弥补贸易收入亏损,西班牙等海上强国加强对美洲、南亚、东南亚和远东等地区入侵和殖民。

1519年和1521年,西班牙等入侵北美洲的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导致英西美洲战争爆发。最终英国击退西班牙入侵者,稳定了北美洲东海岸殖民地的基本盘,西英双方签定合约让佛罗里达、德克萨斯和墨西哥等三地区在双方共管下独立,以此结束战争。

1565年,西班牙海军舰队通过大西洋非洲航线,经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随后进入东南亚诸海岛、台湾岛、最远到达太平洋东部海域的关岛。随后西班人在苏门答腊岛巨港、爪哇岛雅加达、加里曼丹岛坤甸、菲律宾吕宋岛、台湾岛基隆等地建立舰队补给点和殖民点。这些地区都是南洋华人商贸集团的驻地,说明当时西班牙人与南洋华人仍然保持着密切族群关系和商贸关系,否则西班牙舰队和西班牙商人不可能顺利进入这些地区。

西班牙在东南亚和太平洋西南海域进行海上殖民后,英国马上派遣荷兰舰队尾随西班牙舰队和商船队,监视和调查西班牙的殖民及商贸情况,因为英国人一直认为东方和全世界都是他们的领土,其他人都不能染指。

为了争夺美洲、非洲、南亚、东南亚和远东等世界各地商贸权和殖民权,英国阵营与西班牙阵营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在1585年至1604年之间,爆发了英西战争(英语:Anglo-Spanish War;西班牙语:Guerra anglo-española),这次战争西班牙帝国与英格兰王国之间未经正式宣战,发生了多次间歇性冲突。该战争由多场大范围战役组成,起于1585年英国与荷兰签订楠萨奇条约,建设荷兰海军,拥护荷兰抵抗西班牙的入侵和统治。

1587年英国海军陆战队占领位于西班牙半岛西南沿海的加的斯,控制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航线通道——直布罗陀海峡。

1588年,在格拉沃利讷海战中,英国舰队击退西班牙无敌舰队,格拉沃利讷海战是西班牙为了消灭英国舰队和英国本土,争夺大西洋北部海域及航线而爆发的海战。

1589年,在科伦纳·里斯本远征战中,英国败北,英西战争情势逆转。科伦纳·里斯本远征战是英国发动的企图占领西班牙北部港口、西班牙及葡萄牙大西洋沿岸港口,消灭西班牙无敌舰队,全面入侵和占领西班牙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但是由于英国战争准备不足,战线太长,而导致战争失败,给西班牙获得喘息机会,重振海军实力。

1591年,英国为了完全控制大西洋航线,发动了夺取西班牙和葡萄牙占领的亚速尔群岛,爆发弗洛雷斯海战。最终,由于西班牙舰队装配先进火炮,导致英国战败,西班牙守住了亚速尔群岛,西班牙无敌舰队再现雄风。

1595 年至1596年西印度群岛远征战又称“灾难性的1595-1596年远征”(英语:the disastrous 1595–96 expedition)。这是英西战争的期间英国对西班牙发起的一次大型军事行动。英国在1595年从法国撤出军队后的三年里,又连续发动了三次与西班牙的大规模海上战争。首先出台的是德雷克的美洲冒险计划。他企图占领巴拿马地峡,认为,如果这一目标实现,西班牙的整个美洲运输线将被迫中断。但是,1595年7月,两条情报传到英国,其一是一支西班牙舰队将在冬季前驶向爱尔兰,其二是比1588年更强大的一支无敌舰队将在1596年6月或7月进攻英国。因此,伊丽莎白下令改变德雷克的行动计划,首先应当像1587年那样尽最大努力在西班牙海岸摧毁无敌舰队的船只,然后才能驶向西印度,并且,必须保证在1596年5月前回到英国。这一计划遭到德雷克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声称,如果计划改变,伊丽莎白女王将负担一切费用,包括船只、供应、步兵和水兵的薪饷。女王不得已于8月批准德雷克的计划,船队由6艘王家船只和13艘商船组成,女王负责2/3费用,其它由总指挥德雷克和霍金斯及支持者承担。由于德雷克与霍金斯间的争吵以及德雷克指挥上的失误,远航没取得任何收获,两人都病死在途中。

1597年的埃塞克斯-罗利远征(英文:Es***-Raleigh Expedition 或 Islands Voyage)这次远征发生于1597年6月至8月。

1596年10月下旬,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乘英国海防空虚之机派出第二支无敌舰队进攻英国。但是,这支船队在比斯开湾遭到秋季飓风的袭击损失惨重。剩余船只被迫回到费罗尔港。英国又一次面临着1588年无敌舰队残余回到西班牙后的那种形势。像那时一样伊丽莎白和财政大臣威廉·塞西尔把消灭其残余视为头等大事。塞西尔写到:“我认为没有任何事情比组织远征,消灭在费罗尔的西班牙军队更为必要。”到1597年夏,又一支英国远征队组成。关于这次远征的目的,女王6月15日的指示十分明确。首先是摧毁在费罗尔的西班牙舰队,这一目的一旦实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就不必担心来自他的威胁,如果费罗尔的舰队已经出航,埃塞克斯必须尾随其后,并最终消灭之。完成这一任务后,埃塞克斯可以去亚速尔群岛拦截来自美洲的运银船,但必须在冬季前回到英国。”

然而远征指挥官们仍把获取利润作为首要目的,直接驶向亚速尔。这次远征失败后,伊丽莎白结束了官方参与的海上冒险活动。同时命令舰队今后不得离开本国沿海海域。

针对英国新教徒使用私掠船攻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船行为,西班牙君主通过敦刻尔克私掠船发起反击造成新教徒航运的惨重损失。

这两次远征战英西双方各有胜负,从1590年年起英西战争走入僵局。

1602年,英国与荷兰通过多佛海峡海战一度获取英吉利海峡乃至欧洲西部海域的主导权并持续两年。

1601年至1604年,西班牙军队围攻英何战略要冲城市奥斯坦德(今比利时西佛兰德省西北部城市),展开欧洲历史上最残酷和血腥攻城战,经过三年的围攻,英荷联军最终投降,西班牙军队拿下了这座城堡,使英荷西三方都想结束战争,回到和平。

1604年由西班牙腓力三世与新任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代表签订伦敦条约后,英西战争画下句点。

西英协议分别停止对爱尔兰与尼德兰的军事介入,且英方放弃在公海上的劫掠行为。缔约两方皆有达成部分目标,战后西班牙重获欧洲西部海域优势。条约整体有利于西班牙。但整起战争过程对两国财政都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负担,而英国则进入40年的萎靡期。

在这次战争中,虽然英国和英盟阵营失败了,但是作为世界的新兴力量,英国和英盟在文化、经济、科技和战斗力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场战争为英国和英盟称霸全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36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