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62章 东南亚及南亚文明概述

书名: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在讨论文明话题时,我们常常会跟自己提一个问题——文明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在这个问题上给过自己答案,但是每人都对自己的答案都不满意。现在,我把我对这个问题答案告诉大家,我这样做的目标不是想测试多少读者认同或者反对我的答案,我只想通过这些答案更好地展开我这篇文章中的叙述。

我认为,文明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具体表现,是人类理性思维和行为总称。也就是说,人类是按照思想即理性思维而生存,而完全按照动物本性和本能生存的动物都不能称为人类。而思想即理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价值观是人类对生命、生存、安全、保障、亲情、友情、荣誉、自由和精神等人生价值的看法和重视程度;道德观是人类在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时的态度、行为方式和规范,简而言之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甚至什么事情可以想?什么事情不能想?都要进行规范;审美观是人类对人生价值的感受和情绪表达,如美感、丑感、单调感、新奇感、无聊感、刺激感、依恋感、厌倦感等人生感受和情绪宣泄。

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早就了不同人类文明,现在我们三种典型人类即善人、恶人、凡人来说明这个问题。

善人的一般特点是,在价值观方面,善人非常重视亲情、友情、荣誉、自由和精神等高层次人生价值追求,而非常看淡个人的生命、生存、安全、保障,但却非常看重别人和群体的生命、生存、安全、保障等基本人生价值;在道德观方面,善人很少考虑个人温饱、安危和幸福,但他们非常关心别人和众人的温饱、安危和幸福,他们热衷于公益事业,喜欢思考众人的共同福祉;在审美方面,自然和精神方式的审美,反对依赖物质和刻板方式的审美,强调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不是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

恶人的一般特点是,在价值观方面,恶人非常重视个人的生命、生存、安全、保障,他们对亲情、友情、荣誉、自由和精神等人生价值看得很淡,在他们的思想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和群体,他们只为自己而活;在道德观方面,恶人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要对自己有利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其实恶人的行为规范就是极端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忽视公利公权;在审美观方面,恶人追求物质的奢华和富有,追求物质和生理层面感受,为了满足个人审美不惜耗费物资和财富。

凡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介于善人和恶人之间,凡人敬仰善人的超脱、豁达、仁义和公益,同时他们也羡慕恶人的豺狼习性,为了个人利益百无禁忌、杀伐果断,凡人对成功恶人的物质享受。凡人对占有的财富非常羡慕,但是凡人常常感叹自己命运不好,或者他们认为自己无法突破内心的道德底线,他们认为恶人没有道德底线。其实不然,恶人也有道德底线,他们的道德底线就是一切为了私利。

在现实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大家都是凡人,只是有些人很自私、很坏,有些人很仁义、很好;有些人令人喜欢,有些人令人讨厌;有些人默默无闻,他们像空气一样,无所谓存在或者不存在。

其实人类文明也有善恶之分,文明给每个人感受也各不相同,因为构成文明的内核即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不同,因此各种文明的善恶程度不同,各民族获得的人生感受也不同。

因此,拥有东方文明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人,他们就是东方人,他们就具有东方人善恶标准、审美标准和人生感受。具有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人,他们就是西方人,他们将不知不觉地喜欢混乱的杀伐、巷战和灾难,喜欢抢劫、盗窃、欺骗和阴谋诡计的卑劣行为。

当然,很多人认为东方人活得很虚伪、很累,西方人活得很真实、很轻松,按照这些人观点,那些在无人区苦苦挣扎的豺狼虎豹活得最真实、最爽快,那些羡慕邪恶的人愿意去无人区,与豺狼虎豹们一起生活吗?文明生活的代价就是必须放弃邪恶和极端自私,否则,就不配在文明社会生活,这个道理应该成为文明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修养。

东亚大陆南部、中南半岛、东南亚群岛,以及南亚次大陆等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现代人类最早最古老的家园。由于这些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此这里无论在冰河期还是温暖期,都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气候宜人,非常适合人类长期定居生活和发展。

充足自然资源,安逸的生活,温和的竞争,很容易让人获得满足感,从而人走向懒惰、保守和空虚。在冰河期东南亚地区和亚洲次大陆地区是地球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因此人类向世界各地大迁徙之后,留守在这里生活和发展的人类仍然人口众多,这些留守人类普遍具有满足感、保守性和稳定性。

根据人类学家对的调查研究,今天生活在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古老民族仍然保留着人类大迁徙之前的生活方式,其中的一些古老民族仍然喜欢赤身露体、纹身和穴居,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过着群婚、郎婚、一妻多夫等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方式。他们居住在简易窝棚或者山洞里。其中的一些农牧民族在农业方面仍然保留着远古的刀耕火种的遊耕方式,在畜牧业方面他们以圈养牛、猪、羊、鸡、鸭等畜禽。农牧民族往往居住村寨里,村寨里有很多家庭,由寨主和寨班管理村寨事务,每一个家庭是一个独立生产和生活单位。

在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阿萨姆邦、尼泊尔、中国西藏、中国云南等地区的古老民族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制度及生活方式,这些民族仍然崇尚“女尊男卑”,女性具有部族及家庭的统治权、神权(定义神、以神沟通、解释神旨意、占卜决断、算命看病、消灾避祸、礼仪和祭祀等)、财产继承权(包括土地、物资和金钱等有形资产,以及生产技术等秘技、文化及宗教典籍及思想等),男性只是女性的附属。

文明发展越古老社会越容易出现思想保守和固化,在地理上,各民族已经根据各自的生产方式和占据自然资源和地盘,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文明社会和国家。这些国家往往以山脉及河流为界,阻隔彼此交通,各民族之间“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在末次冰河期中后期,在中南半岛上基本上形成了古泰族国家如暹罗(今泰国、老挝、越南北部)、掸国(今泰国西部)等;高棉族国家如占婆(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Camboja )、骠国(今缅甸中西部)等古老国家,古泰族的主体为农耕民族,高棉族的主体是海洋民族,高棉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入采集民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中,这些民族继承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并发展了具有东南亚特色的人类文明。

南亚次大陆是人类种族构成最复杂的地区,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棕色人主要生活在南亚次大陆南部和中部地区,他们以采集、渔猎为生;黄种人主要居住在南亚次大陆东部和北部,在恒河流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白种人主要生活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及印度河流域地区。

在末次冰河期人类大迁徙中,居住在南亚次大陆的白种人,他们向西进入伊朗及阿拉伯半岛等地区,向北进入中亚地区、高加索地区和欧洲地区,他们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末次冰河期大迁徙时机来临时,居住在中南半岛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向西迁徙到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在这里开发农业区和畜牧区,并当地土著人融合成泰米尔民族,泰米尔语深受古泰语影响,泰米尔语保留很多古泰语词汇和文化概念。随后,到达南亚次大陆东北地区的农耕民族和畜牧民族为了避免与白人发生冲突,他们停止继续西行,北上进入青藏高原等无人区,发展农牧业,然后再通过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麓进入印度河流域及中东地区,以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后,发展了印度河早期的农业文明。

在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地区之前,南亚次大陆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同属于一个文化圈,在种族、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式、文化及宗教等方面都属于同类模式。

雅利安人是在中东和南欧地区形成的以白人为主体的游牧民族,他们与中亚地区阿尔泰人有血统和文化渊源,也许他们通过通婚和劳务等方式从阿尔泰人那里学会畜牧和游牧技术,因此他们能够顺利从采集和狩猎的谋生方式转换到畜牧和游牧的生产方式。

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之间,地球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冰河期,这次小冰河期使生活高纬度地区的雅利安人的经济遭受了灭顶之灾,因此生活在高加索地区和欧洲地区的雅利安人首先向南撤退和侵略。他们占领中亚及伊朗地区后,他们大举入侵资源很丰富的南亚次大陆。

雅利安人入侵恒河流域地区后,他们与泰米尔族和古泰族为主的农耕民族爆发了战争。由于战争的惨烈和大量消耗,让以温和的农牧民族很快产生厌战情绪,为了躲避雅利安人战争锋芒,黄种人为主的农牧民族撤出印度河流域地区及恒河上中游等地区,他们退守到今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邦、尼泊尔等古泰民族的故地,甚至一部分民族退回中南半岛故土。

古泰农牧民族感觉退无可退时,他们开始在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地区顽强抵抗雅利安人的进攻,最终,雅利安人深感无法打败古泰人,因此雅利安人退出该地区,在恒河上游及旁遮普地区建国,与南亚次大陆的古泰族等各种和平共融。

雅利安入侵战争结束后,南亚次大陆的民族分布格局基本形成,这个格局经过岁月洗礼后,形成今天南亚次大陆民族地理格局和社会格局。

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是唯一保留着末次冰河期人类古老文化的地区,这个地区的人类文明具有几万年以上发展历程,因此该地区文化神秘而高深莫测。在进入南亚次大陆之前,雅利安人没有什么文化积淀,他们要统治南亚次大陆的人民,他们必须借用东南亚的古老文化,从而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雅利安人入主南亚次大陆后,他们利用该地区的知识和宗教精英阶层,帮他们建立以雅利安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和宗教,以利于他们长期统治南亚次大陆人民。于是,一套以雅利安文化和价值观为核心的神话故事、宗教经典、历史故事等被完整和系统地创作出来,婆罗门教逐步成为印度人思想核心,婆罗门社会等级制度开始成为印度人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在这次雅利安人主导文化改革中,很多东南亚的文化内含变成婆罗门的文化内含,如湿婆shipo神崇拜变成了婆罗门的专用神,湿婆shipo与喜伯xibo近音,两者都是男根(特指男性生殖器),仙xia

是女根(特指女性生殖器),在东南亚和东亚的文化体系里,喜伯即锡伯是一对代表阴阳的神,在母系社会里,仙庙是祖庙,喜伯庙是配庙,喜伯神的责任是取悦仙神,为仙神服务。吴哥窟就是远古时代保留至今的喜伯神庙,只是当代人不清楚吴哥窟的来历,误认为吴哥窟是印度人所建。在古代契丹人的一部就自称锡伯xibo族,这说明在古代东亚大陆存在普遍崇拜喜伯神即湿婆神崇拜的现象。

婆罗门等级制度在东南亚古老等级制度的基础上改造而成,说明如下:

第一等级“婆罗门”,能够成为婆罗门必须是雅利安人,他们是天生的祭司阶级。在母系氏族社会里,祭司院具有任命氏族和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权利,具有立法权及解释法律的权利。“婆罗门”本意是祭官。在古越语中,婆罗门的意思是,“婆”是长者、伯、父等意思;“罗”是知道、知识、老师和智者等意思;“门”是天、天神等意思;婆罗门的意思是“天授神父”或者“神授导师”。

第二等级“刹帝利”,这个阶层特指归顺雅利安人的当地国王、部族首领、土地主、王族、贵族、士族、知识分子等阶级,他们也称“王种”,他们是从事军事、政治的人士,按照婆罗门典籍记载刹帝利主要职责是世代守护婆罗门。佛祖释尊就是出身于刹帝利阶级,因此佛教的创始人应该是黄种人。在古越语中,刹帝利的意思是,“刹sha”是知道、知识、智者、通神、神谕等意思;“帝di”是土地、嫡系等意思;“利li”是美好、善良、顺从等意思;刹帝利的意思是“顺从的正宗神师”。

第三等级“吠舍”旧译“吠舍、吠奢、毗舍、毗奢”,由于这些读音原音相差太大,因此“吠舍”新译为“外夏waiya”,该阶层特指居士、田家、商贾。他们是从事农业、畜牧、手工业、商业等生产事业的普通平民阶级,由当地顺民和普通雅利安人组成。在古越语中,“外夏waixia”的意思是,“外wai”与“卫wei”近音,“卫wei”是男性、父系、父族等意思;“夏xia”与“娅ya”近音,“娅ya”是女性、母系、母族等意思;“外夏waixia”的意思是“母族的男性族人”或者“母族的衍生父族”,也就不受母系氏族社会氏族、制度和宗教限制的自由民。

第四等级“首陀罗”,这个等级的人民只能从事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等工作,他们基本上属于被雅利安人征服的俘虏和人民,他们大多数人沦为奴隶,失去财产和自由,他们只能接受统治者的奴役、压迫和剥削。从古至今,这个阶层的人民都是印度革命的基础力量,他们从来没有放弃争取自由、平等和尊严的权利。在古越语中,“首陀罗”的意思是,“首shou”是昏暗、蒙昧、愚蠢等意思;“陀tou”是学校、管教和教官等意思;“罗luo”是知道、知识、老师和智者等意思;“首陀罗”的意思是“需要神师管教的蠢人”。

婆罗门的教义和制度是雅利安人在印度统治者地位得到确认,以及合法化,对平衡各方利益,消除战争、稳定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导致更大的社会危机。本来母系氏族社会的制度和神权已经严重危害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婆罗门制度出现后本地区大多数人民由于完全失去自由、平等和公正,他们的生活陷入更大痛苦和无穷无尽的灾难之中。因此,印度社会从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充满痛苦、绝望、冲突和战争的动荡社会。

一直到公元前623年,在尼泊尔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才诞生一位世界级的伟大圣人释迦牟尼,他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他们属“刹帝利”种姓,他深刻认识了人生苦难和痛苦,以及社会禁锢、不平等和非正义,因此他在萨满教、耆那教等本土宗教的基础上,创立的佛教,佛教认为人生的痛苦和空虚是由本质性的因素造成的,人要摆脱和消除人生的痛苦,必须通过道德修行,断绝人的情欲和追求,回归无欲无求的自然状态;空无和空虚才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归宿,只有保持净空的精神状态,人生和灵魂才能得到升华和永生。同时,佛教倡导人人平等,万物平等,世界一切有灵魂的事物皆可以成佛;执行严格清规戒律,行善积德,弃恶扬善,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终”等道德观,全面净化社会风气。因此,佛教得到了古印度中下层人民的广泛支持,佛教成为古印度社会一股生机勃勃的改革力量。但是此时,古印度已经经历了婆罗门1600年左右的漫长统治,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任何一次觉醒,都要经历相当漫长的生活苦难和思想挣扎!

佛教在印度称呼为bojim/bogim,在古越语中,bo是男性长老、尊者;jim/gim是问神、求神、占卜等意思,相当于汉语中“贞”、“真”等意思,甲骨文的卜文中经常有出现“贞zhe

”字,“贞”字在卜文中的意思是“神师说”或者“神说”的意思;因此bojim的意思是“神言尊者”。早期佛教称呼本教修行者为“沙门same

”,“沙门same

”与“萨满sama

”非常近音,是同一个词语的不同读法,而且佛祖于耆那教教主大雄一些修炼道德,而耆那教强调他们的宗教起源于jim即萨满教,因为jim是萨满教的主要世俗行为。因此,萨满教是佛教的重要基础。正因为如此,佛教传入中国和亚洲各国后,没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很快融入的当地文化和民俗之中。“沙门same

”在古越语中的意思是,“沙sa”是知道、知识、老师等意思;“门me

”是天、天神等意思;因此“沙门same

”的意思是“天师”和“神师”。

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经》即Veda,因此本经文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也许《吠陀经》从一开始就有两个名字“吠陀vetuo”和“吠达Veda”,那么《吠陀经》古越语翻译的意思是,ve是画、书写、经文、经典等意思;“达da”是河流、流畅等意思;“陀tuo”是学校、导师、祭司、教导等意思。因此“吠陀”的两个意思即“自然流畅的经典”或者“祭司教导的经典”。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时候,他们应该还没有精通文字和创作,《吠陀经》应该是印度当地精通古越语的沙门知识分子,根据雅利安人需要和讲述而创造的。因此在《吠陀经》中有很多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古老民族语言及意义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现代人类不仅在种族上同根同源,而且在语言、文化、宗教和习俗上也是同根同源的,如果谁非要用孤立和狭隘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他们就是井底之蛙,他们将无法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明,更不可能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5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