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9章 发现文明的起点和策源地

书名: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按照人类的思维习惯,一般人总是认为宇宙和地球恒定不变,宇宙和地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但是现代天文知识表明,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始终,有诞生也有灭亡,同时任何事物在存在过程中都要经历无数非常猛烈的变化。物质世界任何事物都在生长、兴旺、衰败和灭亡的自然循环不断运行,,其实我们知道生命产生条件、环境、本质和内因已经足够,我们再去深挖物质和生命的本源和起点已经毫无意义。

从以上章节的论述中,我们知道物质和生命产生的依据是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基因作用、灵魂作用等精神要素。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认识,并利用这些精神要素去完善自我,改造世界,最终实现安全、保障、自由、快乐和永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人类文明的起点和策源地显得意义非凡。

古气候学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大时间跨度里地球的气候一直在经历着激烈变化,也许这些变化于宇宙、太阳系和地球等天体运行有关,其中冰河期和温暖期交替出现引发地球气候和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导致地球生物的死亡和重生。

在冰河期里,地球非常寒冷和干燥,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水被凝固在地球南北两极和高原地区,形成面积广大而厚实的永久性保存的冰盖,很多动植物生活在温暖和炎热地区因寒冷和干燥而死亡,同时寒冷和干燥导致一些没有被冰层覆盖的地区荒漠化,因此在自然灾害中存活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

地球末次冰河期是通过科学测定的在地球上发生的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河期,它开始于大约115000年前,结束于距今15000年前,它完全结束于距今11000年前。

在末次冰河期期间,地球比现在寒冷得多,地球两极及高原地区形成了范围非常广泛的冰盖,在末次冰河期巅峰时期,在北半球冰盖覆盖了北美大陆、欧亚大陆等北纬30度线以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伊朗高原等偏北高原地区。

根据古气候学和古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反映,如今地球的平均气温大约是14摄氏度,而在末次冰河期全球温度比现在的温度低了6摄氏度,只有8摄氏度左右。普通人对地球温度变化没有直接感觉,但在末次冰河期地球温度的降低,直接导致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被坚硬而常年不融化的冰雪覆盖,地球南北半球30纬度以上高纬度地区皆为永久性冰盖区,30纬度至15纬度区位常年处于气候寒冷,经常风雪飘零的温带区。只有南北15度纬线包括的赤道地区为比较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同时,地球温度降低导致地球上的大部分的水都被封存在冰盖中,从而导致地球环境变得非常干燥,在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冰雪覆盖,没有被冰雪覆盖的地区成为极度干旱的荒地和沙漠,只有靠近冰河期河流区域、气候稍微温暖的地区才有可能出现少量的湿地、森林和草原。

由于地球上大量的水被两极和高原冰盖锁定,因此导致地球海平面降低。根据科学家测定,在末次冰河期的强盛期,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的海平面低133米,在末次冰河期全程,它的海平面也比现在低70米至150米。因此在末次冰河期里,如中国南海、印度尼西亚群岛海域、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浅海区域都变成了陆地。

由于自然环境的深刻恶化,导致很多动物逃离冰盖地区,全球的动物都向当时的温带地区、亚热带和热带等适合生存的地区迁徙。因此如长毛象、猛犸象、乳齿象、剑齿猫、地懒、北极熊、海豹、企鹅等高寒极地动物,在末次冰河期爆发初期,它们大量迁徙到温暖的南方地区;骆驼、马、驴、牛、羊等机动性很高的动物更是成群结队涌向冰河期的温暖地区。

在末次冰河期爆发初期,人类也跟随那些感觉灵敏的动物迁徙到冰河期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当然在末次冰河期爆发初期,那些没有能迁徙到温暖地区的动植物,它们肯定被寒冷和干旱的气候灭绝了。

在哺乳动物中,人类自然生存能力相对较差,人类不是凶猛的肉食类动物,因此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非常有限,人类只能在忍受猛禽危险的情况下,通过采集、渔猎和狩猎等方式获得食物。同时,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先天感知能力很差,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变化感觉非常迟钝,因此人类只能通过观察其他生物的变化和行为,来感知自然环境的变化,弥补人类先天能力的不足;同时,人类是少毛动物,人类的天然耐寒能力比其他多毛哺乳动物差很多,因此人类首先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掌握了利用衣物和火保暖和御寒的本领,当然人类跟随动物迁徙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和掌握的生存本领。

在末次冰河期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很多浅海区变成了冰河期的新陆地。

根据地理学的知识得知,地球上最大浅海区是中国南海(平均深度是1212米,最大深度为5559米)、印度尼西亚内海及大陆架海域(平均水深为2694米,最大深度为6563米)、印度洋周边大陆架及浅海区(大洋平均深度为3890米,最大深度为7455米),因此在冰河期强盛时期中国南海、印度尼西亚海域、菲律宾海域、澳大利亚、印度洋等地区连接城一个新大陆。

在末次冰河期,中国大陆、中国南海与印度尼西亚群岛和菲律宾群岛,以及澳大利亚组成一个非常紧密的新大陆,同时这个新大陆与印度南亚次大陆及新印度洋大陆连成一片,并与非洲大陆连接,也许印度洋底部的在深海地区形成了一些面积较小的咸水湖泊,以及面积广泛的淤泥区。

当然,在末次冰河期地中海(平均深度约为1600米,最深处达4594米)、大西洋(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9219米)已经基本干枯,也许这个地区还剩下一些较小的咸水湖泊,以地中海连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最浅处只有 27.5 米,最深处为 120 米)已经成为陆地,黑海变成了常年被冰层覆盖的内陆海。

在末次冰河期,白令海峡(平均深度约为1600米,最深处达4594米)已经成为陆桥,因此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形成陆地连接。

在寒冷而干燥的末次冰河期初期,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区并不多,由于浅海区形成的新大陆盐碱化和淤泥化非常严重,这些新大陆缺少动植物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因此这些新大陆在漫长的冰河期初期并不适合人类和动植物生存,在冰河期中后期,新大陆的环境得到自然改善后,这些新大陆才成为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的乐园。

根据科学家对地球地质的全面分析和考察,由于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获取食物的能力也很差,因此在末次冰河期里,人类只能生活在动植物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冰河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这个地区只能是,亚洲东部的中国大陆南部、中国南海、中南半岛南部(即今越南、柬埔寨、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半岛)、东南亚(即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天平洋东南群岛、澳大利亚等),以及印度次大陆南端、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南端、非洲大陆中部在南北15度纬线包括的区域、美洲大陆在在南北15度纬线包括的区域等地区。在末次冰河期里,只有这些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自然环境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根据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在末次冰河期,中国大陆南部、中国南海、中南半岛南部(即今越南、柬埔寨、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半岛)、东南亚(即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天平洋东南群岛、澳大利亚等)等地区(我们称这个地区为亚洲东南人类文明中心区,简称人类文明中心区),是末次冰河期自然环境最好,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地球上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区域。同时,考古学和人类学家在该地区发现了大量古人类的骨骼化石及活动痕迹。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中国大陆南部、中南半岛、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等组成地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区,是现代智人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和家园,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摇篮和发展策源地。

目前科学研究仍然不能解释,在距今11.5万年前,在末次冰河期爆发初期,地球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是否突然?是否猛烈?我们知道,在气候和环境突然变化时,绝大多数动物应该来不及反应就被饿死和冻死!只有能够感知气候及环境变化预兆的飞禽走兽,才能逃到温暖的赤道地区,人类并不属于对气候和环境变化感知敏锐的动物,因此很多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类应该在冰河期初期被冻死和饿死了。在冰河期存活下来的人类,只能是那些生活在地球赤道地区及靠近赤道地区的人类。因此在末次冰河期爆发后,幸存下来的人类不多,根据科学家测算,在末次冰河期初期人类直接祖先即智人的总数不会超过三千人,这些智人基本上生活在亚洲东南人类文明中心区。

根据古气候学和古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末次冰河期非洲大陆除了河流地区和某些沿海地区之外,非洲大陆的内陆地区及北部地区都非常干燥,这些地区荒漠化非常严重,因此当时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人类,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他们依靠采集及狩猎勉强维持生活,因此在末次冰河期初期非洲地区的人口非常稀少。

在末次冰河期初中期,由于印度洋底部基本大陆化海底泥浆和湖泊,以及茫茫无际的新大陆荒凉区的阻隔,使得非洲人类与亚洲东南人类文明中心区交流和往来非常有限,各自保持自己的发展轨迹。

因此,至今非洲人仍然保持着黑人的体貌特征和遗传特征,非洲的人种最单纯。而亚洲人则明显地生活着黄种人、红种人及白人,由于亚洲东南人类文明中心区在陆地上亚欧大陆紧密相连,加上亚欧大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良好,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因此该地区人类的繁衍和发展相对比较迅速,因此该地区能够保证黄种人、红种人、白种人等人种获得充分的发展,同时由于陆路相通使得这些人种能够进行融合及交流,从而为现代人类文明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目前人种分布的基本情况,黄种人最早期生活在中国西南部地区、中南半岛南部地区、印度尼西亚群岛大陆区;红种人最早期生活于南亚次大陆南端,印度尼西亚全岛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白种人最早期主要生活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及印度河流域地区、青藏高原西部山麓地区、阿拉伯半岛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在末次冰河期属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相对寒冷,冷热气候有交替变化。

根据考古学成果,人类在美洲大陆出现最早的时间为距今2.7万年至2.5万年之前,在末次冰河期初期和中期,美洲大陆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这说明在距今2.7万年至2.5万年之前,人类并没有离开亚欧大陆及非洲大陆等宜居地区向美洲大陆迁徙。

根据科学的推理和判断,在距今11.5万年至7.5年这段时间里,由于中国大陆南方地区、中南半岛南部地区,以及中国南海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组成“东南亚新大陆”,是当时地球一块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陆。因此发展壮大后的人类的主体,基本上集中在冰河期“东南亚新大陆”生活。经过3万年大自然的改造和滋养后,“东南亚新大陆”变得气候温和、湿润,而且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淡水资源非常丰富,它是全球动植物最丰富和繁茂的地区,“东南亚新大陆”是末次冰河期中后期现代智人的主要生活家园,是地球上最大、最繁荣的人类文明中心!

随着新陆地自然环境的日益完善,新大陆的植被茁壮成长,新的草原和森林已经全面覆盖这个地区,这里成为了动物和禽鸟的乐园,这个变化大大地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同时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给人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由于食物供给增加,居住环境的改善,导致该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并形成最早期人类的种族和社会。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这里成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社会的繁荣导致群体之间接触和交流非常频繁。由于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不可避免的利益纠纷,导致冲突不断、斗争频繁,为了协调和规范群体的行为,保持和平共处,因此在该地区产生了最早期的系统而规范的人类语言——东南亚早期古语!

由于语言的完备使社会得到有效协调和管理,使人类的各种信息、知识和技术得到充分地交流和传递,因此增强了人类获得食物,以及生活必需品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人类智力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为了解决人口和社会问题,人类的精英分子们开始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比较系统思考,他们在寻找制约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探索和实践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为了获取更多食物,他们发明和改善各种生产工具,并逐步从原始的采集、狩猎等生产方式,过度到农业、畜牧业和渔业。同时他们发展了食品加工、粮食储藏和商业,保证了食物供给稳定和流通顺畅。

在社群和社会管理方面,他们根据人类普遍的精神需求,描述和定义灵魂,发展原始宗教,建立人类的善恶准则和道德标准;为了协调和规范人际关系和交流,制定了个人修养内容及行为规范,制定了家训、族规和乡约等原始法律。同时,以母系氏族为基础的原始社会管理体系及其组织机构已经逐步形成,社会管理向系统化、精细化和严密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时期,在东南亚新大陆那些人口稠密的内陆定居地区,如中南半岛地区、中国大陆南方等冰河期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单独依靠采集、狩猎等自然经济手段,已经不能解决群体的食物需求,这里人们在掌握植物种子和幼苗栽培技术,动物驯养和繁殖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发展人类最早期的农业和畜牧业,他们逐步摆脱对采集和狩猎的依赖,这里成为当时人类文明最发达地区,他们为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证明,解决温饱问题是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最关键的物质基础,食物供给总量及稳定性决定了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决定社会规模,大社会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因此只有那些全面掌握了农业、畜牧业、航海及渔业等先进生产技术的民族,他们才能承担起发展人类社会及文明重任,而那些饱受饥饿、寒冷和疾病威胁的种族和人群,他们必然失去生存和发展条件和基础,他们必要被淹没在汩汩滔滔的历史长河之中。

历史证明,只有那些食物供给充足,心情舒畅,心胸开阔的,有文化积淀底蕴的种族,他们才能静心修炼个人的气质和品德,他们才能对天、地、人、神进行精妙和深奥的思考,只有他们才能改变和升华人类的思想、行为和文明。

根据考古发现,在这个时期里,生活在该地区该时代的古人通过大自然很多自然现象观察和记忆,他们掌握了寒暑季节的规律,并且掌握了天象与季节对应关系,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他们发展人类最早期天文历法即太阳历等历法,历法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高保障和便利。

同时,该地区该时代的古人从对自然山火观察,以及物体摩擦发热现象的认识中,学会了使用火(取暖、烧制食物)、取火(包括钻木、刮木、敲石等稳定去火方式)、保存火种等方法,掌握火的使用方法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意义工业时代,它为人类未来制陶业、冶金业、材料制造业等奠定了基础,同时使用改善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烧制食物提高和改善人类卫生和体质,同时也为人类在寒冷地区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随着骨针和丝线的发明,人类开始缝制皮质衣物和鞋帽,这些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人类在寒冷地区生活变得安全而方便!

随着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的增加,冲突和斗争的加剧,掌握御寒技术和装备的种族开始向北方地区迁移,他们在这些地区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天然洞穴里,或者在土坡下挖洞穴居住,同时有序地发展他们赖以生存的早期的农业和畜牧业。

在长期使用火的过程中,使古人认识陶器和瓷器的烧结技术和工艺,并生产了人类出第一批粗糙而简陋陶器生活用品,陶器是人类具有真正意义的工业品,是人类走向工业第一步,从此人类制造业的发展永不停息,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人类金属矿石认识的深入,以及火炉技术的发展,古人开始了最早期冶炼探索,人类首先冶炼出了一些熔点较低金属,如黄金、白银等金属,从事开始金属工具制造探索。

在后来几万年探索中,人类的窑炉技术获得革命性的发展,新型窑炉能够产生稳定而持续高温,使得铜、铁等需要高温冶炼的金属被生产出来。同时窑炉技术改善,让人类通过对高岭土的成型和烧制,生产出比陶器更加精美的瓷器,窑炉技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迈入文明发展的快车道。

由于人口增加、社会变得越来复杂和难以管控,随着物资产量和种类繁多,以及住房和村庄等生活基础增加,人类仅仅通过语言、思维记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管理的需要,因此人类开始发明表意和定义更加精确,并且能够表达抽象概念和复杂意义的文字,以及文字的书写、记录和表意系统。

文字及文字系统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思想、宗教和哲学等获得前所未有的传承及发展,从而也导致人类教育事业的产生及发展,使人类对大自然及人类等重大问题进行相当深奥和复杂,并具有理性、哲学性、科学性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思想工作为人类脱离了混沌和蒙昧时代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大自然不可能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帆风顺,刚刚获得一定文明基础人类,又要面临末次冰河期里一场极其惨烈重大自然灾难,人类文明发展之路因此被无情打断,人类又被推入一个几乎万劫不复的深渊!

非常幸运!人类并没有在这场重大灾难面前彻底倒下,这场灾难过后,人类在原来的文明废墟上迅速崛起,他们在更高层次上将人类的社会和文明推向一个更加光芒万丈的巅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1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