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9章 中亚及中东文明概述

书名: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在一个资源缺乏、生产力低下、没有平等、正义和自由的社会里,大多数人一定都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他们内心都经受着难以想象的摧残!因此脱离氏族管制,向外自由发展,成为无数人的梦想和追求,因为只有这样做,他们才能摆脱母系氏族统治阶层的奴役、牺牲、压迫和剥削,正因为人生如此悲惨,古人常言“人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因此加入大迁徙,去远方发展,开拓未来成为大多数古人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行为,追求平等、正义、自由和快乐的梦想,加速了人类大迁徙的历史进程!

大约在距今2.5万年左右,古越民族在四川、青藏高原东北部、松潘高原、河西走廊等地区发展成熟后,古越民族在该地以当地土著人融合发展成氐族、羌族等农牧民族。为了开拓更多的农田和牧场,氐族与羌族等游牧民族经过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向西迁徙。随后,他们逐步进入新疆罗布泊地区建立若羌(在古越语中,若

uo/luo是飞鸟的意思,羌qia

g强者、战士、战神的意思,因此若羌有意是“神鹰”,羌族的图腾就是神鹰)、楼兰等西域古国。同时,氐羌民族进入北疆天山地区、阿勒泰(在古越语中,阿a是尊称者的前缀词,勒le是儿子的意思;泰tai是太祖母的意思,因此阿勒泰的本意是“尊贵的老王爷之地”,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太祖母的儿子确实非常珍贵!)等地区,并在此地逐步形成深刻影响中亚地区的农牧文明即阿尔泰文明及阿尔泰语。

氐羌民族在新疆地区与当地白种人土著人融合,发展成回鹘族(在古越语中,回hui是聚会、赶集的意思;鹘、胡hu是不清楚、模糊、糊涂的意思,回鹘的本意应该是“莫名其妙的聚会”,用回鹘来称呼一群人,说明这群人喜欢聚会举行各种活动,但是操古越语的氐羌人有搞不清他们聚会的目的和意义,因此有了这个称呼)、粟特族(在古越语中,冰雪融化而成的水为粟、蜀、苏su;特te是男性、男人等意思,粟特的意思是“居住在水边的父族部落”)等混血民族,最终回鹘族发展为现代的维吾尔族,粟特族发展为现代的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中亚民族。

古越文明中亚文明即阿尔泰文明的母体,中国新疆地区及中亚地区保留着很多古越文明的习俗和语言,这里的人民从古至今都种植水稻、小麦、青稞等农作物,饲养牛、驴、羊、猪、狗、鸡、鹅等禽畜,而且定居民和游牧民都会使用火,都会冶炼金属,会制作陶器、木器、骨器、石器和金属工具等。

使用火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农耕民族是最早使用火的民族,食用烧烤、蒸煮的食物能够减少病毒入侵,同时曾经食物在体内的消耗,提高人体对食物营养成分的摄取,增强健康,提高寿命和人口生育。同时,使用火使人类掌握制陶、冶炼、烧炭及火加工等技术,人类的化学等科学实验,以及制造业奠定了技术基础。

目前世界上最喜欢用火的民族只有中国人,中国人不吃生冷食物,食物必须经过火加工,火锅是中国人的独爱,中国人一年四季只喝热水,这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养成的生活习惯。但是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民族,并没有中国人这样饮食习惯,他们喜欢吃生血生肉,一年四季都喝冷水,他们讨厌火,对火有莫名其妙的恐惧感;新移民会建筑木石结构的房屋,他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及习俗于古越人非常相似,在远古时代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都是民族专利,它们不可能传给没有丝毫关系的异族。

目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阿尔泰语与古越语在发音方式、词汇和语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种语言存在近亲关系。如古越语和阿尔泰语,称呼普通人都是“me

”;孩子的称呼都是“勒le”;对火的称呼都是fai

或者fi

;大官自称都是“辟bi”;称呼贵妇人为“bibi”,在母系氏族社会里,bibi是对女性最贵的称呼,bibi相当于现代称呼中的“女王”,但是,中国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bibi演变成对女性的嘲讽和谩骂之词;一般西域人、中亚人和中东人称呼母亲为芈mie或者雅ya,称呼父亲为伯bo或者布bu,这些称呼习惯都是古越语影响的结果。

在中亚和中东地区有崇拜

a

a女神的习俗,在古越语中

a是水田,由于在古越族中耕种水田的人都是女性,因此

a也是女性和母亲的代称,目前中国广东话(古越语的一种衍生语)称呼母亲或者雌性为

a。这些文化现象都是各民族传承古越文化的结果。在中亚和中东语言中,关于“知识、智慧和规则”的词汇都是从古越语词汇中直接继承,来至人类的知识在古越语中称呼luo,改称呼最终演变成西方语言中law(法律即必须知道和实行的知识),Logic(道理、规律、法则等知识要义);来至关于神的知识在古越语中称呼sa,中东和欧洲的语言中,高尚的知识、神谕等为sa,带有sa音节的名字都是好名字,如萨拉丁saladi

、丽莎Lisa、伊丽莎白Elizabeth,当然还有萨拉热窝Sa

ajevo巴尔干半岛最古老城市之一,在古越语中,拉

a是爱、敬仰、神之意,因此萨拉Sa

a是尊师,热窝jevo对于古越语中的叶护yehu(也是瑶、犹等民族的自称),是封王和首领的意思,萨拉热窝Sa

ajevo的愿意是“封王尊师之都”,由此推断在远古时代,古越族或者古越族的后裔曾经在巴尔干半岛及欧洲各地建设过城市和部落国家;撒旦Sata

(西方语对魔鬼的称呼),在古越语中sa是神师,ta

da

是红色,在西方红色象征血腥、恐怖和邪恶,因此撒旦在古越语中的直译是“红色神师”,按照西方语言撒旦的引申意义就是魔鬼。西方文化继承和借鉴东方古文化即古越文化的现象还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列举。

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氐羌民族进入这些新领域时,他们遇到什么人类?发生过什么冲突?但是我们只知道今天生活在中国新疆地区和中亚地区的民族和人民都是在羌氐民族基础上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他们都与中华民族有着浓重的血脉关系。

在农业获得成熟和全面发展之前,人类处于严重食物短缺、饥饿和营养不良之中,人口处于低迷发展状态。采集民族和狩猎民族由于依靠资源生存,为了获得食物必须付出非常艰辛劳动,同时花费人生大多数的时间,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浪、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处于这种生存状态的人们,他们还能发展文明吗?如澳大利亚土著人、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人、非洲等地区原始部落等,他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封闭自然环境之中,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他们这样生活几万年,他们文明状态仍然停留在几万年前。因此,没有走向农业社会的民族是非常不幸的。

当然,单单依靠畜牧业的民族,也不可能获得文明的高度发展,如蒙古国虽然占有广袤草原和土地,但是由于畜牧业产出有限,人口发展受到限制,同时游牧生活方式,也不适合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该国的人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处一个非常低下的状态。

在冰河期地球变暖初期,中亚地区刚刚恢复生机的时代,最早进入这个地区古人应该是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伊朗南部等地区北上到此地觅食的采集民族和狩猎民族,这些民族有白种人、棕红种人和黄种人等,也许他们以几人一组、几十人一队等小队形式,在中亚、中东等的森林和草原里觅食、打猎、安营扎寨。

当古越民族的后裔羌氐民族,他们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浩浩荡荡赶着牛车、骑着毛驴,戴着擦有五色羽毛皮帽,穿着皮衣、皮裤、皮靴,身背弓箭,手持抛石器、弩机和长枪,进入中国新疆、中亚等地区时,那些龟缩窝棚和山洞里的当地人肯定对这些陌生人感到非常震惊、恐惧和困惑!

氐羌人到达新疆、中亚等地区后,他们在河流、湖泊等水源充足的地方定居和发展农牧业。羌氐人每到一处便从牛车上卸下帐篷和敖包,安营扎寨。然后,他们有条不紊地在居住点周边挖出又宽又深防御壕沟,并在壕沟里注水,使壕沟变成护城河。然后,在护城河后面建设高大的围墙和城门,然后在围墙内建设村庄和城市。

在城市郊外,新移民放火烧荒、开垦土地,耕耘水田,种植水稻、青稞、小麦和蔬菜等农作物,在农田附近他们圈养牛、驴、猪、鸡、鸭、鹅等畜禽。同时他们组建游牧分队,驯化牛、驴、骆驼、马、羊等群居,并在定居地附近的草原上放养这些动物。

羌氐人有条不紊的生活及生产方式,肯定被当地未开化的民族看在眼里,这些未开化民族肯定觉得羌氐人非常无聊、荒唐和愚蠢。

也许过了几百年,上千年,保留着古老记忆的当地民族的后裔,才看到氐羌人的定居的村庄和城市已经发展为人口众多繁华、粮食满仓、牛羊成群、交易畅旺的大社会,而且各式各样精美而实用的工具、武器、陶器、木器和石器被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而且使用火火制陶、冶炼、取暖和烧制食物成为社会基本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

同时当地民族看到,羌氐人非常轻松、自由和快乐,在夜里居住在村庄和城市里的定居民经常在村庄和城市附近的草地上,燃烧篝火,聚众集会举行各种联欢活动,他们悦耳朗诵,美妙而悠扬的歌声,奔放而动人的舞姿,在当地人的眼里他们仿佛就是天上下凡神仙!

美好生活、灿烂文明对人的吸引势不可挡,当那些在新疆、中亚和中东从事采集和狩猎的民族,对氐羌人的文明完全觉悟之后,他们自觉自愿地融入氐羌民族之中,从而形成了后来被人类学家等定义的阿尔泰民族和阿尔泰语系。

在距今6000年左右,氐羌人在中亚地区驯化马、骆驼等大型畜力动物,同时他们在贺兰山地区建立第一个马和骆驼的驯养基地,“贺兰hela

”在古越语中的意思是“马场”,he/ho表示马;la

表示家、家园、场地、土地。马和骆驼的驯化成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增强了人类长途旅行和征战的能力。欧洲荷兰国holla

d与贺兰在读音上完全一致,也许荷兰最早是阿尔泰民族在欧洲开发和经营的游牧区和养马场,正因为如此荷兰语等欧洲语言与古越语有很多相同和相近的词汇,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专门论述此类内容。

新民族形成后,他们继续向西发展,大约在距今1.5万年前,氐羌人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阿富汗北部,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全境的广泛地区,建立深刻影响中东文明进程,以及世界文明进程的农业区和畜牧区。

在距今1.1万年末次冰河期结束后,以氐羌民族为主体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已经进入里海南岸地区即伊朗南部、里海与黑海之间高加索地区、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流域地区、小亚细亚半岛及地中海沿岸地区等区域发展农业区和畜牧区。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亚、中东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人口的增长,这些地区产生了很多人类的文明中心,近代为了探寻西方文明的源头,西方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在中东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流域地区发现了,在公元前3500年(即距今5500多年)建立苏美尔文明;在地中海南岸即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地区发现了,在公元前3200年(即距今5200多年)建立埃及文明。按照西方的标准和观点,这两个文明是人类所有古文明的源头,而欧洲文明是这两个最古老文明的嫡系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苏美尔人使用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类似的古汉字的象形文字。根据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记载,苏美尔人的祖先来至于东方。“苏美尔sumeie

”在古越语中,“苏su”是融合的雪水,泛指水;“美mei”是树木、植物的意思;“尔e

”专业人士的后缀词,相当于汉语中的“儿、人儿”;“苏美尔sumeie

”的直译是“浇灌植物的人”,就是农民的意思。

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挖掘苏美尔人塑像和雕刻的人物看,他们有亚洲黄种人面孔、也有深目高鼻的白种人面孔。

苏美尔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和贸易,他们善于社会及城市管理,是中东地区最早的立法者和执法者。

苏美尔人的文化特征是:在相貌特征上具有黑眼睛、黑头发等黄种人特征,他们自称来至东方。从出土的苏美尔人君主和贵族的雕像看,他们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相貌特征,而出土的苏美尔的雕像和浮雕壁画劳动者及战士等下层人民的相貌具有高鼻深目、卷发等西方人相貌特征,这说明苏美尔社会的统治者是来至东方的黄种人即中国氐羌民族,而中下层人民是中东早期的白种人或者黄白混血人种等种族。

根据出土文献和考古遗址的信息,苏美尔人信仰原始的萨满教,并创造了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人类及其城市的保护神。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生死轮回,死如新生,他们提倡“今生及时行乐,确保来生富贵依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苏美尔人在生活上盛行享乐主义的风气,在葬礼上普通百姓采用严格遵守萨满教的“卷曲葬法”和“二次葬”等葬法,并按照“来生如今生”的教义,给死者殉葬来生必须生活用品及物资等,同时在往后要定期给死者必要的祭祀,给死者补充必须生活用品及物资等献祭。而苏美尔的君主和贵族这采用萨满教的永久安葬方式,将陵墓修建成一个生活及防务设施的地下城堡,城堡内有停放棺椁的陵寝室、有仿造墓主人生前各种生活设施,并殉葬各种珍贵金银珠宝,以及奢华生活用品和娱乐用品,还有墓主人生前男宠或者女婢的殉葬室,车牛等大型用具及动物的殉葬坑等。

在社会管理方面,苏美尔社会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嫡系贵族女性长者或者最高祭司院任命的嫡系贵族女性才能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只有女性具有家庭、部族和国家财产及权力的继承权,女性负责宗教、祭祀、教育、农业、畜牧业、酿酒和商贸等事业的垄断及管理,男性不能涉及贩酒等商贸活动,男性不能存储金钱和粮食等战略物资,严格按照教规和法律行事,否则将受到无情打击。

很多考古证据显示,苏美尔文明与中亚地区阿姆河及楚河流域地区的氐羌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非常相似的特征。

在语言方面,目前在闪米特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中东古老语言中,仍然保留着很多古越语词汇,如“闪米特sha

mite”是中东古老民族的族号,该族分化出希伯来、阿拉伯等民族。古越语翻译“闪米特sha

mite”的结果是“有男人的仙族”,其中sha

表示女性、女权和女神,是母系社会仙崇拜的象征;mi表示有、拥有;te表示男性、男人。根据闪米特人留存的经文反映,他们来自东方,与苏美尔人共同生活过,他们以苏美尔人一样有黑头发和黑眼睛等亚洲人和中东人的共同特征。这些情况说明闪米特人很可能是氐羌人混血后裔。

“希伯来xibolai”在古越语中是“艺术家和教育家众多之族”的意思,在古越语中xi表示喜、喜事、戏、戏子,有寻欢作乐,取悦别人的意思,xi很像今天的艺术家;bo表示“伯”,君主的丈夫,族人的父亲,朝廷官员的教父,传经论道的神父;lai是书写的意思。这个族号直译的意思是“文化及艺术大公之族”,它说明,该族著名男性成员曾经在苏美尔王宫里服务过,他们曾经接触过苏美尔贵族的正统思想、文化、宗教和艺术等,因此,他们能在往后岁月里,从事与思想、文化、宗教和艺术等的工作,他们不仅能够放牧牛羊,而且还能讲故事、写寓言。

根据希伯来经文记载,他们在经历千辛万苦的磨难之后,他们终于创作出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经文,但是已经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们启蒙老师是谁?但是他们语言中保留着很多古越语的词汇,如他们的经文中提到的“巴比塔babitowe

”用古越语解释的结果是“大山一样高耸入云的高塔”,在古越语中,ba是山;bi是大、老大;towe

是高耸入云的绝壁。这就是巴比塔的真正含义。

“阿拉伯alabo”在古越语中是“可爱神父之族”的意思,在古越语中a是尊称人的前缀词;la表示爱、可爱、神;bo表示伯伯、大叔。

“波斯bosi”在古越语中是“智慧神父之族”的意思,在古越族中,思si是书籍、思想、智慧的意思,这个称呼确实非常符合波斯民族的文化性格!

当然,肯定有不少人不相信这样的解释,因此在本文后续的论述中,我们将列举更多我们在语言、习俗、思想和宗教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没错,就算我们做再多的研究,提供更多证据,仍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些事实。其实,要了解一个事实真相,并不需要那么多证据和理论,只要有一颗朴素、平静、谦卑、真诚的心,一颗勇敢面对客观世界的心,我们就能放弃内心的烦躁、固执、偏见和自私,我们都能看到真实的世界,以及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和真理。

通过对苏美尔人泥板文书的解读,我们知道苏美尔人种植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他们饲养猪、羊、牛、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他们吃各种烧烤和蒸煮的食品,他们酿制啤酒(酿制啤酒和酿制米酒即醪的方法一样),喜欢喝啤酒、牛奶等饮料,只要苏美尔族的女性才能酿酒和贩卖酒。这说明苏美尔人是氐族人支系后裔,因为酿酒工艺是古越族和氐族的专利保密技术。

苏美尔文明经历1000多年发展后,苏美尔社会进入了连年征战的混乱之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西北部的阿卡德人、古提人等北方民族的轮番摧残下,苏美尔文明彻底地退出了中东的历史舞台。

阿卡德人是闪米特人的一个分支,约公元前2371年即距今4391年,阿卡德人的军事领袖萨尔贡(Sa

go

)带领军队击败苏美尔联军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阿卡德王国,定都阿卡德,阿卡德是後来的巴比伦城。

在古越族中萨尔贡(Sa

go

)的意思是“天神师”,sa

表示知道、智慧、神启、神师;go

表示天、天堂。这说明阿卡德人深受苏美尔文化影响和熏陶。

约公元前2191年,居住在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的古提人(Guti)消灭阿卡德,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古提姆(Gutium)政权。从此,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之苏美尔-阿卡德时代结束。

公元前2170年左右,古提人被乌鲁克城邦击败,随着古提人战败东迁之后,中东地区进入赫梯人、亚述人等北方民族混战的黑暗时代。

在古越语中古提(Guti)是“氐族自家人”的意思,gu是自称,相当于“我”;ti是氐族人族号。在远古时代,不可能使用别人族号称呼自己,在种族斗争中,族号就是立场和檄文,谁也不敢搞错!

与苏美尔民族和平共处1000多年,深受苏美尔文明滋养的中东北方各族,什么要跟苏美尔人爆发你死我活的战争呢?

我们在古埃及考古研究中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180年至公元前1990年的200多年时间里,尼罗河流域地区经历严重的干旱和寒冷天气,导致粮食绝收,牛羊等家畜死亡,在城市里出现“易子而食”的严重饥荒,人们纷纷逃到温暖的非洲南方去躲避饥荒,民众暴乱和流失造成了埃及国家的瓦解,整个埃及陷入军阀割据的无政府状态。

根据我们的分析判断,大概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之间,地球进入一次非常严重小冰河期,这次气候灾难,严重摧毁了分布于各地寒冷地区的农牧区,导致欧亚大陆的北方游牧民族及农耕民族向南迁移,由此引发民族之间冲突和战争。

这场发生在中东苏美尔灭亡之战,就是此类战争中的一场。

我们认为“三星堆祭祀品被毁坑埋”的文明灾难,也是由于这次小冰河期,引发秦岭以北、青藏高原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进入四川地区,导致大规模民族冲突和战争!最终导致古蜀国亡国,古蜀国神权阶层和统治阶层的礼器被集中销毁,从此东亚大陆进入华夏文明时代。

在这次小冰河期里,雅利安人从高加索地区、南欧草原等北方地区南下,他们进入伊朗和印度等,引发这些地区的民族兼并战,并催生了波斯文明和古印度文明。

饥饿使人类彻底丧失理智和良知,饥饿中的人类如同野兽一般,奋不顾身,为吃饱肚子而死!

公元前1595年,崛起于安纳托利亚即亚细亚半岛丘陵地区的赫梯人,以重兵洗劫巴比伦,进入阿拉伯半岛的两河流域,成为中东霸主。

赫梯人属于农耕民族,他们具有深厚而独特文化,他们用象形文字记下公众事务,以楔形文字记载其他事迹。埃及人也以文字和图画记下赫梯人的事迹。

赫梯人不仅是优秀农耕者,他们还是优秀进入冶炼者,他们创造了中东和欧洲最早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成功冶炼出铁和钢的民族之一。

从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献知道,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赫梯人由北面的欧洲巴尔干地区,移居至安纳托利亚地区定居。赫梯人能征善战,他们很快征服了当地的抵抗民族,建立威震中东地区的赫梯帝国。为了争霸中东地区,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部队装备抛石机、攻城楼车、战车等先进武器,单兵装备短斧、利剑和弓箭等青铜器武器。

从赫梯人的文化特征看,他们很可能是从中亚地区迁徙到欧洲南部的氐族人,赫梯heti与氐族人族号“盍稚hezhi”在发音上也非常相似,而且赫梯人与氐族人驻守的地方都是“咽喉要塞”即盍稚hezhi。

南欧地区河流、草原和森林众多,氐羌人迁徙到这些地方建立殖民地,发展农业和畜牧业非常正常,而当时南欧和中东不可能有其他农耕民族,因此早期的赫梯人也许是氐羌人与南欧当地人的混血后裔。

赫梯人进入中东地区时,中东各地已经群雄并起,征战不休!很快亚述人成为赫梯人的长期劲敌。最终赫梯人在大马士革定都建国,赫梯帝国成为中东的强劲霸主,并逐步演变成如今的叙利亚人,以及早期的土耳其人。

亚述人主要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苏尔地区)的一支闪族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支混血的闪族人。

在古越语中“亚述yashu”是“新生女神之族”,ya表示妇女、妻子、圣女、女神等;shu表示苏醒、复苏、新生等。

公元前800年左右,经过将近800年漫无天日的残酷战争,亚述人终于控制了整个中东地区。

此时,中东地区已经变得人口稀少,百业荒废,城市和社会破败凋零,犹如进入可怕的漫漫长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36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