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4章 人类大迁徙的路线及过程

书名: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上述几个章节论述末次冰河期中后期人类大迁徙的原因,以及大迁徙之前人类的生存能力、生产能力、技术和文明状况,以及他们的产业分工、家庭方式、族群状况、社会形态、思想及宗教状况等人类生存能力和文明发展基础。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人类为了应对地球环境的严重变化,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因此居住在末次冰河期新大陆的人类展开了全球范围的大迁徙,此后在世界各地出现和形成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这些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通过漫长岁月冲刷后逐步演变成今天世界各地的文明状况。

如果,没有这次全球性的人类大迁徙,世界很多地方将如今日南极地区和撒哈拉大沙漠一样荒无人烟、死气沉沉!

本章我们将专门论述,人类艰辛万苦、跌宕起伏的大迁徙过程及路线。人类大迁徙是一个涉及全部文化层次的复杂的人类活动,大迁徙不仅对世界各地人类社会及文明的形成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人类种族经历分化、融合、再分化、再融合的过程,这个种族发展过程将我们揭示各地人类文明和民族的共同性及差异性,并为推动人类走向全面和解、合作、友爱、共赢、共享创造思想基础和文化条件。

根据目前人类种族分布状况及文化特征,以及地理知识、考古学知识等,已经世界各地远古文化遗迹和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将人类在末次冰河期中后期大迁徙的路线、过程复原出来,并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在迁徙过程中人类种族的融合及分化等情况。

根据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距今10.8万年前,在印尼爪哇岛一带地区生长着一支骨骼特征与亚洲黄种人特征非常相似古人类。这说明,正处于冰河期初期,有一群为数众多的黄种人先祖生活在末次冰河期的东南亚新大陆(即印尼群岛、中国南海新陆地、中国大陆南部、中南半岛等地区)等冰河期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经过6万年至7万年的磨练和演化,这支古人类发展成黄种人,并成为大迁徙时代的主体种族即黄种人采集及渔猎民族、农耕民族和海洋民族,大迁徙结束后,他们成为分布与亚欧大陆、太平洋诸岛、美洲等地区的现代黄种人。

从距今4.5万年末次冰河期中后期,地球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居住于冰河期东南亚大陆海边地区的海洋民族,由于他们家园首先被海水淹没,他们首先遭受灾难的袭击,因此他们首先通过海上将家族和财产搬迁到地势较高的海岸。当海平面继续上升,更多的大陆被海水淹没时,他们只能再搬迁到地势更高的地区,海洋民族的大迁徙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跟随海洋民族一起迁徙的民族是居住在冰河期沿海及低海拔地区的采集民族、狩猎民族,因为采集及狩猎民族平时就过着游走不定的生活,同时这些民族与海洋民族存在经济互补和血缘关系等依存性,他们常常生活同一个陆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因此灾难来临是他们肯定一起搬迁。瑶族是生活在中国大陆西南部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古老民族,他们自古居住在中国云贵高原、广西及东南亚等交通闭塞的山区,他们过着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古老生活方式,在他们代代相传的古老故事中,讲述了他们的祖先由于遭遇大洪水,举族行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大陆的典故。中国彝族等古老民族也有在大洪水中举族逃亡的故事,这些故事说明在末次冰河期变暖期初期即即距今4.5至3.5万年前,生活在末次冰河期东南亚新大陆沿海和低海拔地区的瑶族、彝族等民族先祖,他们因为家园被海水淹没,因此他们通过海路和陆路到达中南半岛和中国南部地区。考古学家曾经在中国广西柳州的某个山洞里发现古人类化石,据科学测定这些化石是距今4万年左右的古人留下的,这些人类化石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

在变暖期初期由于人口大量向中南半岛和中国南部地区聚集,导致该地区出现食物短缺,从而从事该地区农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等深入发展,也引发了人类通过海路和陆路向世界各地迁徙。

根据古气候学家的科学检查和分析,在末次冰河期中期即距今3.5万年至2.5万年期间地球变暖加剧,海平面上升幅度加大,导致更多陆地被海水淹没。而冰盖加速融化,在地球表面形成更多的湖泊、沼泽、河流和荒漠区,内陆低洼地区出现大量的淹没区、内涝区和荒芜区。这些恶劣的地质环境给海洋民族、采集及渔猎民族和农耕民族等人类的迁徙增加无穷无尽的困难和生存威胁。

海洋民族是最先进行大迁徙的人类种族,“近水楼台先得月,春江水暖鸭先知”海洋民族最先意识到人类要大难临头,因此他们最先展开了人类的海上大迁徙,他们迁徙的路线是通过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海岸和岛链近海向太平洋东西海岸及岛屿地区迁徙;通过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海岸和岛链近海向印度洋及大西洋海岸及岛屿地区迁徙。

海洋民族从东南亚新大陆向太平洋东西海岸及岛屿迁徙的过程为:海洋民族首先乘船向东迁徙到中国大陆南海、东海海岸地区及近海岛屿,即如今马来西亚半岛沿海、泰国沿海、缅甸沿海、孟加拉沿海、柬埔寨沿海、越南沿海、广西沿海、广东沿海、福建沿海、浙江沿海、长江流域航道地区、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太平洋诸岛、南美洲太平洋沿海等地区。

海洋民族从东南亚新大陆向印度洋、大西洋海岸及岛屿迁徙的过程为:南亚次大陆沿海、中东沿海、非洲沿海、地中海沿海等地区。

海洋民族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后,依托当地的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发展渔业、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并与先后到达这些地区的民族一起开创当地的社会及文明。

根据考古学家及人类学家的发现和研究,农耕民族(包括仍然依附农耕民族从事养殖业和畜牧业的民族)的大迁徙出现冰河期变暖期后期即距今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因为变暖期后期地球表面的海岸线、河流、湖泊、沼泽等已经稳定下来,大部分荒芜土地已经变成森林和草原,成为动植物的乐园。自然环境的改善给农耕民族及其随从民族的迁徙提供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根据古代气候学和考古学的研究结果,在末次冰河期期间,农牧民族早期家园即东南亚中南半岛、中国南方、南亚次大陆等地区,该地区具有四季分明、冷热气候交替明显的北方典型气候特征,当时该地区气候状况相当于现在中国黄河以北地区的气候状况。在冰河期由于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岭南山脉等地理屏障,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对中国岭南地区和中南半岛地区的侵袭,因此在末次冰河期该地区的自然气候非常适合农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该地区的文明进步为人类大迁徙提供物质、精神、技术和文化等方面保障,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奠定和基础。

由于早期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本来就生活在内陆海拔较高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典型大陆地貌特征,有山区、丘陵、河流、沼泽、草原及绿洲等,这些地区都非常适合农牧业的发展。由于农牧民族食物来源比较稳定,过着定居和半定居的安定生活,因此他们有更多时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从事了思想、文化、技术和宗教等方面的文明发展。生产方式及文化发展方式决定了农牧民族在人口、社会及文化等方面比采集及渔猎民族、海洋民族等更优越。

在大迁徙初期,虽然农牧民族与海洋民族和居住在低海拔地区的民族,没有非常密切联系,但是随着农牧民族内部人口,以及其他民族迁入农牧民族地区人口的增加,使得刚刚完成迁徙,过着定居生活的农牧民族又产生迁徙的强烈需求和冲动。

当气候变暖加剧,内陆地区湖泊、河流和沼泽的地理分布基本稳定,荒漠区和洪泛区等无人区的环境得到改善后,在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地区发展成熟的农牧民族开始向世界各地展开惊天动地的大迁徙。

在农牧民族大迁徙初期,农牧民族已经基本上将中国岭南地区、中国云南、越南北方、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孟加拉、印度东北部等地区开发成本民族的农牧产业根据地,根据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的联合研究成果,该地区是末次冰河期人类最早的唯一的农业区、和畜牧区。考古学证据反映,人类最早期的畜牧区(当时农业与畜牧业尚未完全分离,畜牧业的生产方式是圈养与放养相结合,畜牧的活动范围小于游牧,畜牧仍然依托农业和村庄生存)出现在缅甸西部、孟加拉地区、南亚次大陆等地区。而且当时这些地区居住的古人类都是黄种人。

农牧民族开始大迁徙后,他们首先从根据地从发向西进入南亚次大陆南部与当地棕色人种融合为新农耕民族;他们再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地区进入青藏高原,他们形成了以黄种人为主体的,适合高原气候环境的农牧民族;他们从青藏高原地区向西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及印度河流域地区,与该当地的白种人采集及狩猎民族融合,形成黄白混血的新的游牧民族。从此黄种人、棕色人和白种人在南亚次大陆等地区完成全面融合,并形成延续至今人类多种族地理分布格局。东南亚农牧民族向南亚次大陆、青藏高原、中东印度河流域等地区的迁徙和移民促使该地区早期文明的产生,随着南亚次大陆及中东新人类与中亚新人类汇合,他们将形成更加强大人类新民族,使得中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欧洲全境开始进入人类的文明进程。

农牧民族最复杂和漫长的迁徙路线是向北和向东的迁徙过程。首先,农牧民族从根据地出发向东向北进入中国云南、中国广西;然后从再广西向东进入广东和福建,在向北进入长江流域地区,再向北进入黄河流域地区,再向北进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从云南南部和广西西北部进入云贵高原,经过重庆、泸州等两条路线进入四川等地区;然后再从四川出发,翻越秦岭进入秦川盆地及河西走廊等地区,再北上进入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等地区,再向东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东南亚农牧民族迁徙到陕西、甘肃等地区他们向西进入中国新疆、中亚、中东、北非、地中海沿岸和欧洲等地区;迁徙到西伯利亚地区农牧民族再向西进入欧洲腹地。

最终东南亚农牧民族“先北迁,后西折”的迁徙支队,在印度河流域等中亚地区与那里新人类汇合,他们再融合为中东和欧洲的人类族群。东南亚农牧民族“先北迁,后东折”的迁徙支队,他们通过白令海峡陆桥进入北美洲,最后他们与从秘鲁安第斯地区北上的南美洲黄种人即东南亚海洋民族在中美洲地区汇合,从此他们一起开创美洲的远古文明。

总之,东南亚农牧民族形成这些地区最早期人类种族,他们发展了中国文明、中亚文明、中东文明(苏美尔、亚述、波斯等文明)、地中海文明(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玛雅等文明)等世界文明。

冰河期东南亚远古文明是人类最早期的文明,是各地人类文明的母体。人类主体从东南亚根据地向世界各地迁徙后,没有参与大迁徙,留在在东南亚地区(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等)生活的人类,他们仍然保持着原来种族特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文明状态,在循规蹈矩中生活和发展。

大迁徙结束后,海洋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成为迁徙目的和定居区的语言和文化,南岛语和海神崇拜成为太平洋岛屿及沿海地区、印度洋岛屿及沿海地区的共同文化特征,目前南岛语和海神崇拜等文化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柬埔寨、越南南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岛、太平洋诸岛等地区仍然非常盛行。

在农牧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农耕民族逐步发展成熟了古泰语和沙门宗教信仰,目前中国岭南地区、中国云南、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印度东北部、尼泊尔等地区的农牧民族仍然或多或少保留着原始古泰语和沙门宗教信仰。

随着农牧民族的迁徙和民族融合,古泰语分化出古缅甸语,古缅甸语成为半农半牧的定居民和游牧民的语言,这些新民族居住于青藏高原南麓,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等广泛地区。

经过漫长文化历练和发展,最终沙门教在南亚次大陆恒河中下游地区发展成耆那教和佛教;在中国岭南、东亚大陆等地区形成萨满教和门贞教(me

gim,在古越语中,me

是提问的提示,gim是神或者神师,me

gim整体意思是问神,咨询鬼神和灵魂情况,占卜吉凶祸福)。

在大迁徙过程和结束后,东南亚地区作为人类最古老文明地区,它保持着与印度地区、中国地区和世界各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但是该地区也是全球最古老、最保守、最传统、文化发展最滞后的地区。自满自足必然导致全面懒惰和腐败,只有那些经历苦难洗礼,怀抱危机的人们才会努力思索,奋力打拼,取得进步。

考古学家在蒙古境内发现,现代古人类最早生活遗迹出现在距今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这个数据说明,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开始于距今3.5万年左右,在距今2.5万年前后游牧民的迁徙达到高峰,在距今1.5万年前后,游牧民族基本上完成了大迁徙。

考古结果说明,海洋民族的迁徙的高峰期在距今4.5万年至2.7万年之间,高峰期过后海洋民族基本完成在世界各地移民、定居和发展,海洋民族世界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农牧民族迁徙高峰在距今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高峰期过后基本完成在世界各地移民、定居和发展,农牧民族世界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大约在距今1.1万年时,地球气候开始稳定,冰河期基本结束。此时,地球的气候及环境变得非常社会动植物生存和发展,农牧民族开始分裂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开始在东亚、中亚和南欧等地区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42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