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63章 论华夏文明的起源及发展

书名: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有文献记录的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开始,由于中国历朝历代朝廷对对周朝记录的历史非常重视,因此周朝史官记录国家的历史文献得到了比较系统而完整的保留,因此周朝的相关历史文献是研究中国史前文明即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依据,当时周朝记录的史前历史是否真实可靠仍然是我们不能绕开的问题,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目前我们已经掌握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并结合周朝、汉朝记录的从三皇五帝到夏朝、商朝和周朝等的历史文献,来对中国史前文明即华夏文明进行分析,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华夏文明全貌。

根据中国历史研究的成果,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这表明夏朝建立于距今4100左右,这个时期正好是那次严重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小冰河期结束的关键时间节点,也是古蜀国三星堆文明被毁灭的时间段,也在华夏族立族立国,号称统治天下的时间节点上。

夏朝退出历史舞台后,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27年。

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027年至公元前256年。

按照中国文化传统,黄帝是华夏族创始人和始祖,根据《史记》中《五帝本纪第一》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神,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板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逐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荀彧,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鉴于王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神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名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于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司马迁记录的这段文言文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一个基本的信息是,黄帝的领导华夏族和同盟军,平定了国家动乱,击退了炎帝的挑战,消灭劲敌蚩尤,从此登上帝王,并使华夏族成为国家的新贵族,登上人类文明的历史舞台。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场改天换地的战争?我们认为,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间的那场严重的小冰河期,迫使北方农牧民族南下翻越秦岭进入四川盆地避难,于是爆发了轩辕黄帝领导华夏族及其同盟军,与神农氏、炎帝和蚩尤等地方势力,在四川等地区爆发战争,最终黄帝获胜,并发生了古蜀国宗庙(即三星堆文化遗址)被毁的历史惨烈事件。

司马迁生活于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87年,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早年生活在家乡,十岁随父入京,先后向古文大师孔安国、今文大师董仲舒学习了《尚书》《春秋》公羊学,对儒、道等各家学说有广泛的学习。由于师出名门,年轻时便在西汉朝廷中任郎中,并奉命出使中国西南等地。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并开始着手编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被处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于征和元年(前92年)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  完成不久后即去世。由于《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而客观地记录中国历史的文史典籍,因此司马迁被世人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作为有良知及品德的西汉高级知识分子和史官,他肯定全面地阅读,并深刻理解了西汉朝廷里保存和收罗的关于中国地区民族及国家起源及历史的典籍文献。但是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华夏文明草创初期即黄帝时代已经过去2000多年,加上在黄帝时代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战火频繁,部落统帅机关迁徙不定,因此能够保留下来的关于黄帝和华夏族的历史典籍文献肯定非常有限,同时由于过往朝代的统治者和文化精英们为掩盖和美好本族历史,导致历史真相掩盖和篡改,能够流传下来的反映真实历史的典籍肯定不多,而能够流传下来的典籍往往内容零散、逻辑混乱、矛盾重重、晦涩难懂。

因此,司马迁在创作这段史前历史时非常为难,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结尾时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顺,荐绅先生难言之。......。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这段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是:因为华夏族位列始祖的都同为有熊姓氏,因此黄帝、颛顼、喾、尧、舜为五帝;禹、契、弃等三帝,虽然都有立国统治天下,但是由于与黄帝不同姓氏,因此不能列入五帝之列。这就是大多数学者对五帝的定义。然而在古籍《尚书》中,记载华夏始祖时,只从尧帝开始往后记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过去的百家大学者们认为,保留下来的叙述黄帝事迹及言行的典籍文章不“雅顺”,“荐绅先生”们都不敢说!(太史公)不是那种好学深思、明白古人用意的文人,因此,太史公也敢凭着自己浅见寡闻来妄言古人!但是我并凑论述,选择那些对先帝论述还算“雅顺”的史料,编著为《五帝本纪第一》。

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时临渊履薄、战战兢兢呢?因为汉朝是华夏族的国家,黄帝是华夏族头号始祖,如果黄帝和华夏族有缺陷、瑕疵和污点,将意味着汉朝统治者及其宗族的尊贵、正统、辉煌历史都是瞎扯,同时汉朝统治阶层的文治武力和道德教化也将变得苍白无力,因此汉朝肯定要不成文规定,一切关于黄帝和华夏族“不雅顺”的事件和言论一律不能写入《史记》之中,否则司马迁就要受到比宫刑更严酷的惩罚。但是,司马迁心里也清楚,去掉那些“不雅顺”的内容,后人将无法读懂黄帝时代及其后代的历史,这使司马迁非常痛苦和为难,因此,司马迁在维护帝王及王族的名誉、地位、统治和利益的基础上,写出了《史记.五帝本纪》这篇神话般使人感到云里雾里、莫名其妙的华夏历史。

我们认为《五帝本纪》基本上保留历史事件梗概和基本过程和结果,只是将对黄帝和华夏族“不雅顺”的内容和言论进行掩盖和修改,以此满足汉朝统治者的文化价值需求。

在地理方面,刘家是中原华夏族后裔,汉朝建都长安,主要统治中原地区、秦川地区、四川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汉朝立国初期中原地区、秦川地区等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族传统地盘,江淮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四川地区等地区一直是百越等民族的居住地。为了汉朝为了顺利征服和统治中国南方地区,汉朝史官肯定要将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放在北方,营造一种“北尊南卑”地理文化观念,在编写《史记》时,司马迁肯定要满足汉朝廷这个原则性文化需求,因此司马迁发挥文人机智,将很多涉及华夏族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点改成北方地名,实在不好改的地点只能进行含糊化处理。

在社会方面,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正统思想和道德规范的朝代,儒家思想是一套建立在父系氏族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社会治理体系和道德规范。而西汉之前有秦朝、战国、周朝、商朝和夏朝等历史时期,在这些历史时期里,王朝和民间都存在母系氏族制度与父系氏族制度并存和混杂的状况,因此,在财产归属、宗族伦理、贵贱次序、道德教化等社会管理方面非常混乱,如养男宠在母系氏族社会是正常现象,合理合法。但是养男宠在父系社会却是杀头大罪;养女宠在父系氏族社会里很正常,但是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养女宠者要被乱石砸死!因此,在西汉朝廷坚决反对和打击母系氏族社会残留下来的制度、习俗和思想,西汉朝廷称这些母系氏族社会残留东西为“蛮夷狡夏”,夷、夏都是古代对女性的称呼。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尽可能不论述母系氏族社会内容,尽可能采用父系氏族社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创作文章。

在道德方面,在古代社会公认和朝廷认可的道德精神和规范就是法律,道德是判断事物对错,司法审判、定罪和量刑的标准,因此道德非常重要。西汉是中国第一个推行父系氏族社会的国家,因此建立父系氏族社会的道德体系和规范,清除母系氏族社会的道德体系和规范是朝廷文化建设主要任务。同时,由于西汉朝廷将儒家思想作为全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一些与儒家思想相抵触、矛盾和冲突的思想和言论都必须清除。儒家思想重要内容是伦理、忠孝、仁义、和善、平等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但是西汉之前朝代和社会并没有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奴役、压迫、残害、盗窃、抢劫、奸淫、狡诈、杀伐、灭族等罪恶的事情,在西汉之前的朝代和社会里被视为正常之事,甚至这些丑恶行为被社会普遍认识是有能力、智慧、勇气和权势的象征。

因此,司马迁之所以不敢将黄帝的事迹和思想完全表达出来,肯定汉朝统治者认为黄帝及华夏族崛起上位的历史事实,有损华夏族的声誉;有损西汉社会的民族融合及团结;不利于西汉社会价值观、道德体系和规范的建设。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上留下的历史线索,足够让我们还原当时黄帝及华夏族经历的历史事实。一下是我们本着客观、科学、中立和公正的态度还原的华夏历史。

在距今4300年前,当小冰河期使东亚大陆北方变得越来越寒冷和干旱时,由于北方居民大量南迁逃难,今陕北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王城(经过科学研究,我们认为石峁王城是华夏族最早的部落总部基地)开始变得一片荒凉,华夏族年幼的公孙轩辕跟随父王少典及母后等,他们将跟随最后一批南迁的华夏族朝廷官员、卫队和军队,告别华夏族石峁王城,踏上南征四川的艰难之路。

此后,幼小的轩辕跟随父王少典及华夏族勇士们在四川地区避难、拼搏、创建伟业。

根据《世纪》记载,轩辕从小天资神灵聪明,思想敏锐,能言善辩。长成后,轩辕应该继承王位成为华夏族的首领,他当政时,正赶上古蜀国的统治者及阶层神农氏集团衰败,古国各地群雄并起、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这是由于从北方及高原地区进入四川盆地的难民,与当地人民和官府争夺生活物资及自然资源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

为了本族的生存及发展,轩辕训练和整顿本族军队,去征讨那些不向朝廷纳贡称臣的部族,轩辕及华夏族的征讨行动得到古蜀国诸侯贵族们的响应、支持和归附。在这次征讨战争中,轩辕遇到了强劲的对手蚩尤,蚩尤生性暴虐凶猛。在古越语中,蚩chi是黄牛和牛车,尤you是具有自由身份的男人,直译的意思是“乘坐牛车的男帅”,在母系氏族社会里,能够乘坐牛车出行的只有贵族首领和使官,因此这个解释与现代人对蚩尤形象的描述一致,蚩尤是一个牛头人身的战神,当然,蚩尤chiyou连读能读成瑶、姚、犹you/jew(这是犹太人的中英文简称)。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轩辕的另一个强劲对手是炎帝。当时炎帝准备要要从湖北宜昌(古称夷陵)侵略蜀地,讨伐蜀地的诸侯贵族,于是诸侯贵族都归顺具有军事实力的轩辕。于是轩辕组织强大军队,与炎帝在“板泉之野”决战,经过三次战役后,轩辕与炎帝打成平手,最终握手言和,到达了维护轩辕在蜀地的统治地位,同时华夏族承认炎帝在湖北地区统治权。

随后,蚩尤作乱,不服从“帝”的命令和管制,于是轩辕受命于帝,征招诸侯联军讨伐蚩尤。轩辕诸侯联军与蚩尤集团军在“涿鹿之野”决战,蚩尤集团军被消灭,蚩尤被擒获,剥皮示众,残忍杀害。

此后,诸侯开始称呼轩辕为“天子”,拥护轩辕取代神农氏称帝即黄帝。轩辕称帝后,天下有不顺从的反叛者,黄帝带兵去征讨他们。平定完这里,又去那里平定。因此黄帝只能“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最后,黄帝统治疆土东到大海;西到“空桐”;南到江水;北到“荤粥”。国土稳定之后,黄帝和华夏族过着迁徙不定、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黄帝设立营卫和朝廷管理国家。

黄帝固定行宫在“轩辕之丘”,他娶了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即青阳,长成后他居住在江水之滨;另一个是昌意,长成后他居住在若水之滨。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正妃,昌仆生高阳。

黄帝驾崩后,他葬在桥山。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立为帝,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

这就是轩辕黄帝一生主要故事梗概,看过黄帝的生平故事,难免有诸多困惑和疑问。我们要检查一个故事的真伪,我们必须从故事的五大要素即故事的起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这个故事就是讲述黄帝和华夏族崛起的故事,帝王崛起最合理的原因肯定是“朝廷腐败、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史记》是这样表达的,而我们分析是,小冰河期爆发后,北方及高原民族迁徙到四川盆地,面对突发事件,循规蹈矩的保守的古蜀国朝廷和衙门对入侵流民进行管制、分流和安置,在这些过程中,肯定出现冲突、混乱、腐败和战争,然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个事件过程以《五帝本纪》叙述历史过程基本一致。

《史记》没有设定这个历史故事发生的时间,根据那次小冰河期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之间。

《史记.五帝本纪》设定的故事地点,大多以黄河流域,冀州平原有关,但是地名含糊,地理跨度大,一会儿将黄河流域的事情,一会儿事情有跳到长江流域;一会儿地理背景是平原和荒漠,一会儿又是青山绿水、山峦险峻之地。让读者感觉黄帝及其军队都是神仙,有高速度飞行能力,让读者有阅读神话的感觉。司马迁要把文章写成样子,都是为了满足汉朝统治阶层的文化价值需求。

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司马迁给我们留下故事框架,我们仍然能推论和认定黄帝的生平故事发生在四川地区,黄帝和华夏族经常活动的地方如江水、若水等河流地区,江水就是今天的长江,四川南部就是长江,顺江东下可达长江中下游等中国富裕之地;若水即今天的雅砻江,若水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这里是四川盆地进入青藏高原地区交通要道。黄帝征战时要“披山通路”行军在非常险峻山区,这种地形与四川地区的地形相符,但于冀州平原地形地貌无关。黄帝娶正妃于西陵,西陵就是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它位于今天的宜昌地区,这里是神农氏的故土,因此嫘祖很有可能是神农氏的嫡系公主,在母系氏族时代,娶具有神权和王权的嫡系公主才能扶正父族的正统地位,因此黄帝才会娶嫘祖为正妃,这是典型的政治联姻。

证明黄帝故事发生在四川地区的另外一个证据是,黄帝的战争对手——炎帝。如果黄帝故事发生在冀州平原,黄帝如何带领华夏军和同盟军长途跋涉几千公里,去攻打深居中国南甚至长江以南地区的炎帝及其军队?在那个只能乘坐牛车和徒步行军的远古时代,这样劳师远征、旷日持久的战争能打吗?在距今4000多年前,两群相隔几千公里的古人能有什么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既然没有利益冲突和深仇大恨,他们为什么要打一场大家在情报、物流、行军、宿营、战争策划、指挥和战斗等都办不好的战争。要使这个故事变得合情合理,黄帝和炎帝争端故事只能发生在四川及其周边地区。黄帝与炎帝在板泉之野决战,在古越族“板泉ba

qua

”中“板ba

”是村庄、城市的意思,“泉qua

”与“仙xia

”同音是女性、圣母的意思,板泉的直译是圣城。

根据远古历史文献记载,炎帝统治着今湖北、湖南等洞庭湖及湘江流域地区,炎帝是神农氏的族亲和靠山,而神农氏认为黄帝联合古蜀国诸侯贵族将神农氏集团势力赶出四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神农氏的君王才邀请炎帝出头,帮助神农氏集团打击蜀国诸侯及黄帝。最后,黄帝带领蜀国诸侯联军出西陵峡,在今湖北腹地与炎帝的古越族联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最终由于蚩尤集团造反,黄帝才与炎帝休战,签定和平条约,娶神农氏的嫡系公主嫘祖为正妃,神农氏及炎帝集团成为黄帝在蜀地统治地位,黄帝集团承认神农氏及炎帝集团在湖北、湖南等洞庭湖及湘江流域地区的统治地位。然后,黄帝及其军队返回四川平定蚩尤叛乱。

目前蚩尤与黄帝、炎帝等并列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明始祖,但是蚩尤是三大文明始祖最讲不清楚、最神秘的。中国历代史学家认为,蚩尤是九黎族部落首领,九黎族的后裔是瑶族、苗族等古老民族。

在历代史书典籍都有关于蚩尤事迹的零散编撰,《山海经•大荒北经》(编撰成书于西汉时期,距离事发时期已经2000多年)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孔子三朝记》(编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距离事发时期以后1700年左右)说:“黄帝杀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从这些表述中反映,蚩尤神通广大、足智多谋、勇猛刚强,一个非常难对付的战争狂人,他肯定让少年得志的轩辕黄帝吃尽苦头,丢尽颜面,因此蚩尤战败被擒后,黄帝非常残忍地杀害了他,根据长沙马王堆西汉出土文献记载,黄帝杀害蚩尤后,将他剥皮示众,并将他的骨肉砍碎分给蚩尤的亲属及九黎族的长老们食用!

蚩尤究竟何许人也?黄帝为什么对他如此仇恨?!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蚩尤在哪里作乱?他凭什么挑战权势滔天的黄帝?根据历代史书记载,九黎族生活在今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黄帝与蚩尤决战的地方在“涿鹿之野”、“冀州之野”即今河北涿州一带。为什么历代史学家都一直认为黄帝和蚩尤都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呢?原因肯定是他们想通过故事地点的变换,掩盖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并使编造的新故事符合情理及社会的道德规范。根据本文列举的论据和分析,蚩尤与黄帝都是生活在四川地区,他们的决战也发生在四川地区。

那么,蚩尤凭借什么力量挑战黄帝及其军事集团呢?根据《世纪》《五帝本纪第一》的记载,轩辕带兵平定蜀地的叛乱和民变,并将神农氏集团的势力赶出四川地区后,轩辕已经成为古蜀国霸主即实际统治者;轩辕率领诸侯联军进入湖北地区与炎帝作战后,古蜀国的诸侯贵族已经全部归顺轩辕集团,轩辕已经成为古蜀国的君主即“辟”。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国君即“辟”及部族首领必须获得母系神权领袖“帝”的任命才算合法及正统,同时辟集团必须服从帝集团领导,并优厚地供养帝集团,给帝集团交纳税赋、提供劳役。由于忙于战事,黄帝肯定忽略了与古蜀国帝集团即神权集团的沟通和联系,因此轩辕在古蜀国的辟位和权力肯定没有得到帝集团的任命和授权,至于供养帝集团,给帝集团交纳税赋、提供劳役等事情就更不用说,轩辕集团及华夏族的日常开销已经让轩辕费尽心思、焦头烂额,他那有闲心去管养尊处优、阴阳怪气的神权集团!因此,轩辕集团及华夏族肯定深深地得罪了古蜀国神权集团即以“帝”为首的萨满教祭司集团联合古蜀国。

“蚩尤chiyou”与“叶护yehu”在发音上都接近。在远古母氏族社会里,“叶护yehu”即“瑶yao”是高级军官和长官的名号,在古越语中,yao是眺望远方的意思。因此,“叶护yehu”即“瑶yao”是“远方领地监督官”即“封疆总督”。

因此,九黎族(九黎jiuli连读可读成犹you/jew,这说明九黎族是古越族父系集团在四川地区的一个游击分部)原来应该是古蜀国帝集团或辟集团派遣边疆驻守垦荒的军民集团,而蚩尤就是这些人的首领。古蜀国的边疆一般至秦岭以北及青藏高原东麓等地带,起初九黎族应该居住在这些边疆地区。小冰河期爆发后,蚩尤带领九黎族所属部落撤退到四川盆地。随后,蚩尤集团与轩辕集团爆发战争,在早期战争中,蚩尤集团与轩辕集团势均力敌,双方应该以讲和告终。

轩辕集团在蜀地一番迅猛操作后,蚩尤感到了危机,同时在轩辕集团与古蜀国神权集团矛盾中,蚩尤也看到了搞垮和消灭轩辕集团的机会。母氏神权集团由一群永远至高无上的神权及世俗王权的女性贵族长老、萨满教知识分子,以及她们领导的帝朝廷、后宫、卫队、娱乐团队、服务团队,他们的子女——贵族女营和男营等。帝朝廷有京畿、广袤的封地及专营产业,帝集团在经济上可以做到基本自给自足。但是,要维持帝集团奢华生活,繁重管理、事业、大型工程及帝都防卫等,需要辟集团的持续支持和供给。

因此,聪明的蚩尤及其集团很快成为古蜀国神权集团即帝朝廷的守卫者、供养者和执行者。此时蚩尤获得权力地位更像是古蜀国的君主即辟,同时蚩尤获得了更多的古蜀国资源和财富,因此,蚩尤才敢挑战如日中天的轩辕集团。

轩辕肯定深知蚩尤的最终目的,因此他与蚩尤及古蜀国帝集团的斗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场残酷大决战就发生在今四川青藏高原东麓地区广汉平原鸭子河畔的三星堆!

今天,古蜀国的历史,以及轩辕与蚩尤在古蜀国帝都即三星堆地区爆发的那场残酷战争等历史,除了知道轩辕获胜,蚩尤惨淡收场之外,其他内容已经被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清洗得一干二净,真实的历史已经无法查找。我们看到的所谓历史,只是那些古人想让我们看到的经过他们精心编造的东西!

如果不是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发现,以及对那场发生在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小冰期灾难的关注,也许我们不敢推断三星堆文化遗址就是古蜀国神权集团的帝都,也是轩辕集团与蚩尤集团生死决战的古战场!

这场战争胜利后,轩辕被古蜀国诸侯及贵族推举为黄帝,号称天子,集神权和王权以一身。这意味为了永绝后患,轩辕黄帝废除了母氏帝制,废除了母氏贵族神权阶级。经过周密策划和准备之后,黄帝朝廷销毁了象征古蜀国神权、王权、文化、宗教和鬼神等礼器和文献,并开始创作关于华夏族历史、宗教、文化和思想的礼器和经典。这些细节在分析三星堆遗址文物状况时,我们已经叙述过,此处不再重复。

蚩尤去世后,九黎族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消失了。也许蚩尤战败后,九黎族人都异族更宗、改名换姓,举族南渡长江,迁徙到今云贵高原、湘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物产较为丰富山区,也许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他们的故土。不久之后他们号称“瑶yao”,并将蚩尤作为瑶族的先祖及保护神来崇拜。

黄帝得天下之后,虽然设有京邑朝廷治理天下,但是黄帝及后宫族亲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他们以禁卫军设营扎寨而居。

黄帝正妃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即青阳,他定居在江水之畔;另一个是昌意,他定居在若水之滨。昌意娶蜀山氏公主昌仆为正妃,昌仆生高阳。

黄帝驾崩后,葬与桥山。在这里很多人会问:桥山在哪里?为什么黄帝陵在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在远古时代人类都信仰萨满教,人死后都实行二次葬,也许黄帝刚才葬在四川一个桥山的地方,随后,黄帝华夏族的后裔将他的灵骨等搬移到华夏族的祖地安葬,因此那里才有黄帝陵和桥山,古代的荒地很多,取地名很随意,爱怎么取就怎么取,如今广州不是有北京路吗?难道我们能认为在古时候北京是广州的一个村庄?

黄帝去世后,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为帝,即是帝颛顼。

得了天下后,黄帝为什么采用这样统治方式,并做如此的布局安排呢?第一个原因是,在蜀地华夏族是外来户,人口也不如当地人多,定居于某地,容易受到异族的围攻,因此迁徙不定而隐蔽的流动生活方式,能够避免异族侵扰,同时起到巡视天下的作用;第二个原因是,解决守土防御的问题。皇帝之所以让昌意带领族人定居若水即雅砻江四川西南门户,因为这里是四川地区与云南地区、东南亚地区和南亚次大陆地区等泰越文明发祥地,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唯一便捷通道,也是四川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经济及文化交流的门户,因为东南亚等热带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母体,也是远古文明最齐备最发达的地区,在三星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大量的象牙和海贝,这些都是来至东南亚地区的具有货币功能的宝物。三星推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精美绝伦的金器和铜器,云南和东南亚地区自古生产金、银、铜等贵金属。因此这个地区确实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

黄帝将自己另外一个嫡子青阳,布置在江水定居,我们认为黄帝这个安排是为了防御三峡以东地区列强对蜀地的侵扰,因此青阳管辖的部族和军队应该定居在今重庆至宜昌一带地区,因为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长江也是防范居住在云贵高原地区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越族、苗族、瑶族和彝族等南方民族的天然屏障。因此,青阳的防区意义非常重大。

蜀地北方都是高原山区,这些地方贫瘠艰苦,因此黄帝将这些地区交给华夏族的诸侯同盟军驻守,黄帝得天下后,将四川周边的高原及山区交给羌族、氐族、巴族等曾经于华夏族站在统一战线的本地民族驻防定居。

从此,四川成为华夏族统治天下,发展华夏文明的策源地和根据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7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