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65章 论世界民族的形成和演变

书名: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目前全球各式各样的民族格局,都是因为距今4.5万年开始的人类大迁徙,引发人类族群分化,迁徙人类在世界各地定居发展后,人类族群再融合而形成的。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在人类大迁徙之前,地球上很多地方是无人区或者人口非常稀少的地区,当时人类主要生活在中国南部大陆、中南半岛、东南亚冰河期大陆、南亚次大陆及非洲大陆中部等冰河期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在人类大迁徙之前,黄种人基本上生活在东南亚冰河期大陆、中国南部大陆、中国南部半岛、南亚次大陆等地区,他们有从事采集、渔猎等自然经济,也有从事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手工业等较为先进产业;白种人主要生活在南亚次大陆西北地区,他们主要从事采集、狩猎等自然经济;棕红种人主要生活在东南亚冰河期大陆、南亚次大陆等相对偏僻的地区,他们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由于末次冰河期中后期,地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人口被迫转移到地势较高的陆地上生活,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地区地区成为这个阶段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由于人口剧增导致食物短缺,因此该地区首先将人类最早期的农业、养殖业和畜牧业发展都当时的最高水平。考古证明,中国南部岭南地区即广东、广西,以及中南半岛地区包括今马来西亚半岛、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南亚次大陆东北等地区,末次冰河期中后期即距今4.5万年至距今2.5万年之间,地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人类发展农业、养殖业和畜牧业最早的地区。

随着地球变暖加剧,海平面继续上升,人类向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等聚集越来越多,新的食物危机和社会危机再度频繁爆发,当地球环境得到改善,更多地方变得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后,现代人类开始从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等地球向世界各地迁徙,以此获得更多的生存及发展机会。

在与向海洋获取食物的斗争中,现代人类分出早期海洋民族。根据考古学和语言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马来西亚半岛及中南半岛环绕的泰国湾海岸地区,首先出现依靠海洋为生的海洋民族,因为考古学家在这里近海海底发现了人类最早的海港码头建筑;语言学家认定这个地区南岛语最为纯正,该地区是世界各地南岛语的发祥地。同时,根绝科学家认定,考古学家在南美洲太平洋海岸发现的远古船用圆形石锚,这种石锚的石料产自中南半岛及中国南部海岸,这也说明该地区的海洋民族最早具有跨洋航海的技术和能力。

具有航海和海洋捕鱼的能力的早期人类聚集在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等沿海地区后,由于生活所迫,他们要到更远的海域去捕鱼,因此,因此他们需要制造能够抵御风浪,长期在海上航行的坚固而可靠的船只,这个需求导致人类早期造船技术的飞越发展,由于远航的需求,航洋民族开始掌握根据海鸟飞行状况、根据月相、星相等天象,以及季风和洋流等的航海技术。海洋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涉及造船、航海和捕鱼等专业技术及技能,同时,海洋民族也需要港口和陆地基地,给他们提供淡水、食物、贸易,以及家庭和族群的安置等,因此海洋民族必须与陆地居民组成专门的社会形式,南岛语的出现标志着海洋民族社会已经发展成熟。

由于海平面持续上升,海洋面积变得更加宽广,为了获得更多海洋资源,人类最早的海洋民族从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海岸地区出发,通过航海迁徙到太平洋诸岛、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印度洋诸岛、南亚次大陆、中东沿海、非洲沿海等地区,甚至是美洲西海岸、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北冰洋沿岸等地区,由于受海洋民族语言及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些地区形成南岛语系文化圈。由于早期的海洋民族属于黄种人,因此,目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古老的海洋民族,他们仍然保留着明显黄种人相貌特征。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最早的农业区出现在中国广西、云南、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和缅甸等澜沧江、湄公河、左右江等流域地区。这些地区形成了人类最早期的农耕民族,大概在距今4万年至距今3万年前,他们掌握了成套的农业生产技术,最早种植水稻、蔬菜和瓜果等农作物,他们还在当时比较寒冷及干旱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度地区种植了青稞、小米、高粱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他们还驯养了大象、水牛、黄牛、驴、猪、羊、兔、猫、狗、鸡、鸭、鹅等禽畜,以及解决肉类食物的需求,同时将大象、水牛、黄牛、驴等作为畜力和交通工具使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也改善了社会的物流状况。人类在这里定居发展后,逐步形成了以黄种人为主体,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古泰民族,并形成了人类最早期大陆居民语东南亚古泰语。

由于畜牧业与农业的生产方式极为不同,畜牧技术发展完备后,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发展,因此诞生了人类最早期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发展壮大后,他们首先向人烟稀少、水草丰富的地区迁徙放牧。随着农业区定居民的不断增加,农耕民族开始向适合发展农业及养殖业的人烟稀少的河流及沼泽地区迁徙殖民。

人类最早期的农业和畜牧业在中南半岛澜沧江、湄公河、左右江等流域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成熟后,由于此地定居人口的增加,随着未开发地区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在距今3万年左右,农耕民族开始从根据地出发,向西开发南亚次大陆及青藏高原的农业区和畜牧区;向东开发中国南部及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业区和畜牧区;向北开发云贵高原、四川、秦岭及松潘高原、秦川地区、河西走廊、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欧洲北部、北美洲等地区。

古泰族是人类最早农耕民族的主体,古越族是从古泰族中分离出来,并融合海洋民族、采集及狩猎民族而形成的新民族,古越族最早定居于广西西部、云南东南部和越南北部,古越族是农耕民族向东、向北迁徙的主力军。

古越族人沿着邕江及郁江向东发展,他们在今广东珠江流域地区建设了广大而富裕的农牧区,这里的居民逐步形成了杨越民族,在古越语中,杨ya

g与栏la

近音同意,都是家的意思,古越人最早家是干栏式建筑,珠江三角洲平原没有山洞,因此达到那里的古越人只能建筑窝棚和干栏房子居住,这说明距今3万年左右人类已经掌握干栏房的建造技术,他们已经掌握构建房屋框架的力学原理,掌握了规划及设计、精确测量、整形、榫卯等基本的木工技术和房屋建造技术;而留在广西等地区的古越族人,由于他们崇拜鸟(古越族成为“鸟”为“骆luo”),因此他们被成为骆越族。

古越族通过广西东北部的湘江进入湖南及洞庭湖流域地区,古越族在这里定居发展后,形成瓯越族(欧ou与“糇hou、勾gou”近音,在古越族中,“糇hou、勾gou”是稻米、粮食的意思)。瓯越族向东发展,在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地区定居发展瓯越被称为东瓯越,在湖南、湖北、江西一带定居发展瓯越被称为西瓯越。

最终,西瓯越在长江以南地区湘江流域及赣江流域等地区发展成相对独立湘赣越族,湘赣越族是炎帝族的前身,居于湖北古越族人演变成神农族。东瓯越通过发展分化后,形成了吴族人、越族人、温族人等相对独立的民族,吴人居住在今江苏及安徽一带,后来他们建立吴国;越族人居住在今浙江太湖及钱塘江流域地区,后来他们建立越国,并与吴国对立。温族人居住在以温州为中心的瓯江流域地区,温族人是古越族与海洋民族的融合体,他们既能从事农牧业,也能从事海洋捕捞业及海洋运输业。

今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是古越族与海洋民族融合发展的一个广大地区,福建古称闽越(在古越语中,闽mi

是“蚂蟥”的意思,说明远古时代福建地区气候潮湿炎热,蚂蟥等害虫很多)。

因此,目前上海话、宁波话、温州话、闽南语、潮汕话等保留了很多古越语词汇,以及南岛语词汇,这些文化遗迹都是民族融合烙印和证据。“河he”也许来源于南岛语的“获huo”,在南岛语中“获huo”是鱼或者捕获鱼的意思,海洋民族将能够捕鱼的流水为“获huo”,最终变成现代汉语中的“河he”。海洋民族应该早于古越族等古老民族,到达大陆的各条河流的入海口地区。对于海洋民族而言,获取淡水资源,建立避风港和定居点对他们非常重要,海洋民族应该早于古越族等古老民族,到达大陆的各条河流的入海口地区,因此他们是这些地区最早的居民,他们最有资格称呼和命名这些河流。“江jia

g”也有海洋民族称呼的嫌疑,南岛语称呼大船、海船为“鱇ka

g”,因此海洋民族将能够航行海船河流成为“鱇ka

g”或者“江jia

g”,而能够停泊船只的水湾为“港ga

g”即港口,“港ga

g”和“鱇ka

g”在南岛语中发音相同。

海洋民族应该比农耕民族早到达中国大陆各条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地区,并在这些地区捕鱼和定居。古越人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后,与这里的海洋民族进行全面的融合,由于早期古越民族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而且从事农业,能够给海洋民族提供充足食物和安全淡水,因此海洋民族在食物、婚配和家庭等问题得到比较完美的解决。面前在闽南语和吴语地区仍然保留着很多古泰越文化。如地名汕头sha

tou与古越族的仙楼xia

lou近音,在古越族中,仙xia

是女性、圣母之意,楼lou是我们、我们的之意,因此仙楼xia

lou的意思是“我们的圣母之地”;地名厦门xiame

与古越语的娅门yame

近音,在古越语中,ya是女人、妇女之意,me

是天,因此娅门yame

是天女之意,厦门就是“天女之城”。这两个地名都古越族女性崇拜文化的留存。地名温州we

zhou,在古越语中,we

泛指人,州zhou与召zhao近音,在古越语中召zhao是下辖地区的意思,这说明,温州建城初期人民比较平等,没有明显的社会等级。目前在闽南语和吴语中仍然保留很多古越词汇,如吴语称第二人称代词你为侬

o

g,在古越语中称同胞弟妹为侬

o

g,同胞哥姐为辟bi,辟侬bi

o

g是兄弟或者姐妹的意思,在远古掌握语言的人都是贵族,因此被称为辟bi就是老大和君王的意思,能够称为侬

o

g的人肯定是身份显赫的贵族成员。吴语中成为你为侬

o

g是对人的一种尊称。在潮州话中,有称呼母亲为芈mie;水为lem(其发音接近广东话淋的发音);稀饭为em或者moi;高为桑sa

g,矮为dem,等等这些都是古越语词汇,都是海洋民族直接吸收泰越文化的见证。

居住在广西西部和云南东南地区的古越民族,越过云贵高原向北迁移,他们在今贵州盘江流域地区发展了高原农牧区,这些后来发展成夜郎国(在古越族中“夜ye”就是“越yue”是族号;“郎la

g”是竹子。传说夜郎国的创始人是竹子所生,因此这支古越人崇拜竹子。夜郎就是竹越人的意思)。到现代夜郎国及云贵高原上古越族人被称为“布依族”,在古越族中,“布依buyi”就是“部姨buyi”,姨yi、夷yi是对女性的统称。因此,布依是“女营”、“女性部落”、“夷寨”的意思。

古越人在云贵高原地区与瑶族、彝族、苗族等古老的采集和渔猎民族融合,形成以越文化为文化主体的越巴人简称巴人,在古越语中“巴ba”是“山”,巴人就是山地人的意思。

巴人在长江南岸,长江与乌江交汇地带建设重庆古城,巴人以此为桥头堡入长江,通过江陵江、涪江、沱江等长江水系支流进入四川各地,发展农牧区和定居点。古越人在四川地区融合本地其他民族后,形成新的农牧业民族——蜀人,并建立古蜀国。

距今3.0万年左右,古越族在四川地区立足后,他们继续往北迁徙,他们越过秦岭进入秦川盆地发展农牧区和定居。他们继续向北开发陕北及河套平原等地的农牧区和定居。最终他们继续北上进入蒙古高原、西伯利亚草原,最后到达北极——北冰洋寒冷的海滨。由于北极圈很小,因此到达北极地区的古人要进入欧洲腹地,以及通过白令海峡陆桥进入北美洲都非常便利,也许那个时候北冰洋仍然处于干枯状态,只是茫茫无际的冰原,因此古人要到达欧洲和美洲都不是问题。因此,古越人成为西伯利亚、欧洲、美洲等北极圈周边地区最早的居民。

此时,另外一支古越人进入松潘高原及河西走廊地区发展农牧区和定居点。这支古越人成为氐人和羌人的先祖。同时古越人通过青藏高原北麓山谷和草原,以及河西走廊等继续往西迁徙,进入今新疆地区开发农牧区,之后进入中亚锡尔河及阿姆河流域地区发展农牧区。

古越人在中亚地区与已经在这里定居的各种族进行了大融合,形成了如今哈扎拉人、吉尔吉斯人、塔吉克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等古老阿尔泰民族。

古越人在中亚稳定下来后,他们继续西行,在与中东两河流域地区与中亚各族各种融合,发展苏美尔农牧区及城市文明,从而奠定了中东文明进步的基础;同时,古越人从中原进入南欧草原及高加索地区发展农牧区,从此欧洲地区摆脱黑暗的蛮荒时代走向文明。

生活在中南半岛澜沧江及湄公河流域地区的人类最早期的农牧民族——古泰族,还有一条向西迁徙的路线。向西挺进的古泰族人首先在怒江及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流域地区,在这里建立农牧区及定居点,最终这个地区古泰族人发展成缅甸及云南西南部的各民族;然后他们继续西迁,开发雅鲁藏布江及马普特拉江、恒河中下游等流域地区农牧区和定居点,最终这个地区古泰族人发展成泰米尔人、阿萨姆人、那烂陀人、尼泊尔人,以及中国西藏各民族。

由于,南亚次大陆中南部是棕红色种族的固有地盘,而西北部是白种人固有地盘,为了避免种族及文化冲突,古泰族人就此停下迁徙及传播文明的步伐。因此我们仍然能看到,目前南亚次大陆中南部主要居住着肤色较暗的各种族,西北部及恒河中上游居住着肤色较浅的各种族,而东北部及中国西藏主要居住着黄种人。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讲南岛语,居住在海边靠海为生的民族,都是东南亚远古海洋民族的后裔,如印尼人、马来人、柬埔寨人和越南南方人等。

在距今2万年左右,人类大迁徙基本结束后,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等地区的种族和民族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距今43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其实是白种人回迁故土)南亚次大陆时,侵略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种族和民族格局,白种人只是强化了他们对南亚次大陆西北地区统治和控制。

中东地区、里海及黑海沿岸地区、地中海沿岸地区等亚洲、欧洲及非洲的交汇地带,这个地带是人类种族、民族和文化等构成和形式最复杂地区,从人种上而言,黄种人、白种人、红种人和黑人在这里充分融合,使得该地区呈现出多样性人种的特征。因此,我们只能按照地区人群文化特征来进行民族划分。

根据对该地区语言学的研究,该地区古老语言基本可以分为中亚古语即古阿尔泰古语,该语言是越巴语与古雅利安语的混合体,古阿尔泰语是中东地区的种族及民族,往往具有偏重于黄种人的相貌特征,如中亚移民中东的民族、库尔德人、古苏美人、外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族、阿塞拜疆族、格鲁吉亚族。

属于闪米特语系的中东民族有犹太人、阿拉伯人、北非人等,闪米特语起源于也门等阿拉伯半岛南部沿海地区,是人类的早期古语之一,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闪米特语深受苏美尔语、古埃及语、古希腊语、古罗马语等古老语言的影响。

属于地中海古语语系的民族有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等,目前地中海古语在拉丁语、希腊语等欧洲语言中仍有大量残留,现代的南欧人是地中海古语民族的直系后裔,历史证明南欧人的祖先是海洋民族,因此南欧人最古老的祖先经过是从东南亚地区迁徙到地中海的黄种人海洋民族。

属于古雅利安语系的民族有巴基斯坦各族、阿富汗各族、伊朗各族、伊拉克各族、叙利亚各族等古老民族。目前欧洲各国的语言中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雅利安古语的成分,这说明在远古时期雅利安语是白种人的母语。按照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雅利安语深受印度古语、阿尔泰古语、苏美尔古语、地中海古语的影响。

由于种族的不断融合及分化,因此人种概念和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已经很难用一种标准和格式区分人种。因此在民族的区分上,人类学家还要研究民族的文化特征即语言、习俗、思想及宗教等。结合遗传学和文化特征,将能更好区分种族和民族。

总而言之,当今人类是由一个种群数量非常有限的人类群体繁衍生息而来的。在距今4.5万年左右,人类从冰河期东南亚大陆地区,向世界各地迁徙之前,欧亚大陆、美洲大陆等广大地区常年倍冰雪覆盖,地球的大多数地区极端寒冷和干燥,没有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因此,当时除了冰河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少量人类,其他地区基本上没有人类。由此而知,在人类大迁徙初期,人类迁徙途径的地区,以及移民定居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无人之地。而种族和民族融合、分化和冲突等都出现在大迁徙后期,因为人口增加,自然资源的相对减少是人类冲突的基本根源。

历史事实证明,现代人类及其文明来源于一个共同的根源,但是这并不代表,从此之后,人类就会同心同德,和平相处,友善相待,一个文化根源并不能保证各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都一致,就像一个大学出来的学生最终都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如果要去寻找人类之间的共同点,一定能找到比我们列举还要多。但是,如果有人要去找到人类之间的不同点、差异和区别,去寻找人类相互对立、仇恨、排挤和攻击的理由,他们一定能够很多理由,找到很多反人类的为非作歹的理由。

当今,人类已经不是那些爬树上偷吃野果的猿猴,人类已经掌握很多成就世界和毁灭世界的能力和手段,因此各民族都需要谨言慎行,都应该将民族生死存亡作为紧急而重要事情来处理,否则,亡国灭种、倾巢覆灭将指日可待。同时各民族应该拿出诚意,寻找人类共同点,建立全人类善和爱、共赢共存的文明基础,只有平等、相互认同和尊敬才能让人类走向未来,狭隘、偏见、自私、自大、狂妄和暴力只能让人类走向灭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4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