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7章 西方思想及宗教简史三十八!

书名: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第一次下西洋《明史》等正史存在什么错误问题?

下西洋之前,朱棣已经派人到南洋诸岛搞情报工作,朱棣肯定知道爪哇岛西部与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等地区是原来顺塔国的属地,也是南宋遗民和南洋华人生活最集中的地区,如果朱允炆逃亡南洋,很可能隐藏这一带地区。

因此,郑和这次下南洋直奔爪哇岛而去,肯定带有重兵和武器,而“途经麻喏八歇国时,该国东西二王交战,西王误杀郑和船队登岸人员。.......”这类故事显然是编制,有周密情报调研,明军舰队怎么可能去一个正好发生内战的国家凑热闹?这场战争不是麻喏八歇国的内战而是郑和带领的明军舰队发动登陆战和征服战,战争已经比较激烈,双方死伤惨重,最终爪哇岛东西两个国王都向明军投降,并向明军保证他们没有收留过明朝难民。同时告诉明军苏门答腊岛三佛齐旧港即巨港的华人政商集团首领陈祖义曾经收留过明朝难民。

于是郑和郑招谕陈祖义,陈祖义诈降,图谋袭击郑和船队。郑和击败了他,杀敌五千余人,烧毁敌船十艘,俘获敌船七艘,生擒陈祖义等三人。这场海战规模不小,但是《明史》故意不说,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船队的规模、人员构成和装备情况,让读者感觉郑和船队是去帮朱棣搞外交、送礼物的!《明史》说,陈祖义是海盗,既然此人是海盗为什么抓到此人后,郑和船队马上班师回朝,还将此人及同伙交给朱棣审问和发落。

最后,明朝放过了爪哇岛那几个国王,同时,还给参加巨港海战的官兵论功行赏。这说明,陈祖义等人被朱棣组建东厂特务机关的干将毒打折磨后,成为他们曾经接待过明朝难民,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明朝难民是什么人,他们通过马六甲海峡向西方逃跑了!也许陈祖义等人是朱允炆集团收买的专门监视和误导朱棣的眼线。因此,之后郑和下南洋才改成下西洋。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历时三年多,这次郑和船队好像广西合浦港出发,沿着越南海岸走走停停,遇到城市便上岸查找朱允炆及其朝廷的行踪。然后,他们进入泰国湾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当时暹罗领土包括中南半岛中部、马来西亚半岛、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中西部地区等,是东南亚大国,也是朱罗海上帝国主要继承者)等地区多个沿海城市登岸询查。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在南亚次大陆西海岸南端的柯枝和古里等海港城市国家登陆询查朱允炆及其朝廷的行踪。柯枝和古里从朱罗帝国时代起就是东南亚泰米尔族、泰族和华人将中国商品、东南亚土特产等通过阿拉伯海、红海,输入中东市场,再经过地中海输入欧洲市场的航海补给站和货物中转站。因此柯枝和古里居住着大量的华人。郑和应该在柯枝和古里获得了很多真假参半的关于朱允炆及其朝廷的消息,因此此次航海到此结束了。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至1411年),历时3年,出动3万人左右的航海舰队,这次出海郑和舰队对南洋东南亚海岛进行逐一排查,最后排查都印度洋南亚次大陆南端东海岸斯里兰卡岛上的锡兰山国,郑和舰队遭遇该国5万海军围攻,在危机时刻,明军趁着该国内部空虚,出奇兵,派两千步骑兵登岸,直接攻击该国王城,破城而入,生擒该国国王亚烈苦奈儿并家属。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郑和船队还朝。成祖赦免了亚烈苦奈儿,下诏另择贤君,进一步提高了明帝国在东南亚的威信。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1412年至1415年),历时3年,出动3万人左右的航海舰队。这次航行在苏门答腊岛遇到某国国王苏干剌刚刚弑君篡位,郑和舰队维护正义,与苏干剌爆发战争,最终生擒苏干剌(感觉这个故事编造得很无聊,身负重任在海外办事,干什么要管这些闲事?战争必有损失,难道郑和不担心朱棣怪罪他?我们认为苏干剌没有配合明军盘问和检测,所以他才遭受明军的打击)。最终,郑和舰队在绕行南亚次大陆西海岸及阿拉伯海海岸对沿岸城市进行逐一排查,沿着东非海岸南下,在肯尼亚登岸检查后,郑和舰队返航回国。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1416年至1419年),历时3年,出动3万人左右的航海舰队。这次航行被《明史》等描述成对南海诸岛的友好访问。这些岛国对明朝真有那么重要吗?郑和等人在国内休息不到半年,又开启如此昂贵的航行?因此我们认为友好访问只是掩护,郑和舰队的任务是从肯尼亚开始,东非海岸南下继续排查朱允炆及其朝廷的踪迹,我们认为在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以及科摩罗岛、马达加斯加岛、毛里求斯岛等东非岛屿进行排查,并第一次获得西非航线及大西洋的信息,因为马达加斯加的港口是印度洋航线与大西洋航线重要补给站和中转站,在马达加斯加的海港停靠着很多来至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和地区的船只,因此郑和舰队的调查人员肯定从这些欧洲人嘴里获得明军曾经攻打欧洲,而且欧洲北海沿岸和岛屿、波罗的海沿海及岛屿等欧洲国家和地区神秘亚洲朝廷和军队控制着!这些信息正是郑和船队要寻找的。也许当时郑和船队没有非洲西海岸、大西洋和欧洲地图和航海图,因此,郑和船队用重金收买欧洲船长,让自己的绘图师从欧洲船长那里抄录了一套世界地理全图,以及非洲非洲西海岸、大西洋和欧洲的航海图,获得这些信息和图纸后,郑和舰队返航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明史记录1421年3月3日至1422年9月3日),历时2年,出海舰队规模不详,又是一次极其无聊的友好访问。如果我们上述估计没错,编造明史的人在这里隐瞒了郑和舰队航线的全部真实信息。朱棣是一个急性子,获得如此重要的信息,他不会让郑和在国内停留一年多时间,应该是郑和舰队在国内补给完成后,朱棣将让郑和舰队通过西非航线和北大西洋海峡去欧洲追查朱允炆及其朝廷的行踪。因此这次航行的时间不是两年,而是三年或者更多。

有地图、航海图,也许郑和船队在马达加斯加藻拉纳鲁港找到了欧洲人做向导,因此他们顺利地到达了欧洲,也许访问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沿海城市,在对这些沿海城市的访问中,他们打听到明军和明朝廷的很多事情,同时他们看到了很多穿着当地服装,讲当地语言的亚洲面孔的人!

当然,朱允炆在欧洲建立洪门、共济会和光明会等秘密网络肯定也得知郑和舰队到达欧洲的准确消息。

因此,朱允炆从伦敦和海牙等军港派出海军迎击郑和舰队!

郑和舰队肯定有备而来,但是他们对阵装备蒸汽机动力和先进火炮系统的朱允炆朝廷舰队,铸锭要惨败收场。很可能郑和舰队的主力战舰全部被朱允炆舰队击沉了,最终他们逼郑和乘坐的大船投降!

郑和舰队幸存舰队全部投降了,郑和等被押往伦敦拜见了朱允炆!

朱允炆赦免了郑和及其残余舰队,并当着郑和等明朝官员的面,义正言辞地数落了朱棣的大逆不道,并让郑和等人带朱允炆的亲笔信给朱棣,让他们告诉朱棣,如果朱棣不服气,就让朱棣自己带兵来欧洲找朱允炆和朱允炆的朝廷。

朱允炆朝廷对郑和船队进行维修和补给后,打发郑和船队回国报信。

郑和船队已经是1424年春夏之交回到北京向朱棣汇报。

朱棣听了郑和的汇报,阅读了朱允炆给他亲笔信件后,当场吐血昏倒!

1424年8月12日朱棣驾崩,他走完自己64年的风火人生!

同年同月,仁宗朱高炽闻讯后即位,随即调整了其父的海上扩张政策,对内安抚被朱棣迫害过皇亲国戚及朝廷大臣,采取措施减轻人民负担,对外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

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1424年9月)的即位诏书中,明仁宗宣布停止下西洋。

洪熙元年二月(1425年3月),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明军镇守南京。

这说明,郑和船队被打得太惨,明朝上下都被朱允炆打疼了!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他是明成祖朱棣长子。这条信息反映,朱高炽当政不到一年就归西了,他去世时还不满47岁,他为什么走得那么匆忙?我们认为他死于宫廷政变,因为朱棣身边人是宦官、东厂和朝廷内阁大臣,这些人双手沾满朱允炆明朝时代皇亲国戚和朝廷大臣的鲜血,现在朱高炽要原谅和扶正这些孤魂野鬼!往后这些宦官、东厂和朝廷内阁大臣还有活路吗?再说朱棣是被朱允炆气死的,朱高炽竟然不报父仇,停止出洋。因此他们肯定要尽快干掉朱高炽!

朱高炽去世后,他的儿子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 至1435年1月31日),登基称明宣宗皇帝,登基是26岁,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五年七月二十七日(1430年8月15日),宣宗就制造舟船等事下诏。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宣德六年二月二十六日(1431年4月8日),郑和船队从南京军港出发后,抵达福建长乐港。郑和船队在长乐停留约半年后,下南洋,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走东非航线南下, 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根据民间传说,郑和在这次航行的过程中去世了。

正史和民间史料都没有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返航记录,之后再也没有明朝舰队下西洋了!

这是时隔7年后,按照准备情况来看,这次郑和舰队是去远征打仗的,但是郑和心里确实没底啊,所以郑和舰队在国内沿海不断兜圈,最终才依依不舍地下南洋、下西洋。

根据史料推算郑和生于1371年,死于1433年,第七次出海时,他正好60岁,也就是说,在1433年春夏之交,郑和船队准备进入东非的莫桑比克海峡时,郑和突然去世了!

然后,再也没有郑和船队的消息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据我们推断,1423年秋天,朱允炆欧洲朝廷打发郑和船队残部离开走欧洲后,朱允炆欧洲朝廷就派出一直强大的舰队尾随郑和船队残部沿大西洋非洲海岸南下,过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后,朱允炆欧洲朝廷舰队在马达加斯加港口停泊,并开始建立海军基地,防范明朝海军,并在印度洋和东南亚等航线主要港口设立情报网监视明军动态。

因此,我们认为,1433年春夏之交,郑和船队准备进入东非的莫桑比克海峡时,遭到朱允炆欧洲朝廷舰队的围歼,并导致郑和船队全军覆没!郑和乘坐的大船被击沉,郑和本人葬身海底,尸骨不存!因此,郑和船队也就没有任何后续记录了。

莫桑比克海战一年多后,风华正茂的明朝皇帝朱瞻基,也不明不白地死了!为什么呢?因为朱瞻基知道朱允炆还活着,而且在欧洲建国,干得风光无限!

但是,明朝的实际控制集团即宦官、东厂和朝廷内阁大臣们,他们不敢再跟朱允炆作对,因为他们担心朱允炆打回来,他们不想死啊!

因此,他们封锁一切关系朱允炆真实情况的消息,朱瞻基知道太多朱允炆的真实情况,所以他被灭口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2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