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95章 西方思想及宗教简史之十六!

书名: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中国王朝历史一般由下一代王朝给上一代王朝写历史,由于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明朝认为元朝不是正统的中国朝代,因此明朝没有给元朝写历史。加上元朝倒台后,原来在元朝担任史官的文人们担心被明朝清算,他们要么跟随蒙古人逃回北方草原,要么销毁元朝的历史文稿、档案文献,隐姓埋名在中国民间苟且偷生。因此,在中国遗留的元朝朝廷历史文稿、档案文献很少,加上中国历朝历代文人对蒙古非常痛恨和反感,因此蒙古给现代中国人的历史印象是野蛮、没文化、依靠武力和狠毒获得天下,中国当代教员在谈到成吉思汗时,他说:“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教员认为征服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只是草原上一个会打鸟的牧民而已!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蒙古帝国崛起(公元1206年)之前,中国燕云十六州及其北方地区(这里是成吉思汗故乡,是蒙古帝国的发祥地)发生了什么大事件?

唐朝末年爆发农民起义战争,从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的失败结束,历时25年,起义军席卷了如今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两广、两湖、陕西等12省,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在这个阶段,唐朝廷开放西北和北方边境,让居住在西北、中国燕云十六州及其北方地区,与唐朝有结盟关系的突厥、鲜卑、契丹等游牧民族军队,进入中国内地,参加唐朝廷对起义军的战争。

因此,中国西北、北方的游牧民族又获得蓬勃发展的机会。成吉思汗出生的蒙古部落,当时还没有扬威立名,当时蒙古属于鲜卑族慕容部,慕容部是鲜卑族一个很大的部落,在历史上出过很多君王和将领,当我们知道这些历史真相,我们还敢认为成吉思汗从小获得家族教养,只是那些放羊、打鸟、骑马和泡妞等浅薄知识和本领吗?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至960年),在这个阶段,突厥、鲜卑、契丹等游牧民族势力强盛,他们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是中国五代朝廷里王侯将相,掌握着中国的经济、军事、文化和技术。契丹出身于鲜卑族耶律部,慕容部与耶律部有相互通婚近亲关系,此时契丹已经成为中国燕云十六州及其北方地区的霸主,同时中国五代的晋朝、汉朝和周朝等向契丹称臣纳贡,契丹三朝的宗主国,获得三朝的上贡,包括不计其数的钱财及各种物资。难道这些泼天富贵,成吉思汗的祖辈们一点都没有沾光?!

五代平稳进入中国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此时契丹是整个中国的宗主国,契丹获得中国的上贡是原来的几十倍,因此契丹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安逸,越来越贪得无厌!

正所谓“得意便猖狂”、“死于安乐,生于忧患”,契丹人直到垮台时也没有搞明白,原来在东北松花江上打渔的,给他们上贡海东青和山货的金人,竟然联合北宋推翻他们的统治,消灭了他们的辽国(公元907年至1125年,期间108年)。

虽然,契丹人的好日子结束了,但是在他们经营契丹辽国108年的过程中,鲜卑人、契丹人和辽人紧紧得到中国的金钱和物资吗?不是,他们还获得一百多年高端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教养,他们的贵族、官吏、商人和平民精通中国文字、经典和文化,他们在中国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契丹文和辽文,他们从中国内地引进文人和学者,兴办学校,并让这些文人和学者在他们朝廷里当官,为契丹统治阶级出谋划策,管理各项机要;他们高薪聘请中国的科学家、技师和工匠,帮助他们发展天文立法、地理地图、计算设计、冶金制陶、武器制造、生产及生活用具制造、纺织、制皮等科学技术,使得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文化及科技水平与中原处于同一水平。因此成吉思汗的祖上不是文盲和莽夫,他们是满腹经纶、精通人性、文武双全的人才,否则这块土地和土地上人民如果培养出如此英明而伟大的成吉思汗?!

公元1125年,金灭辽,虽然一部分契丹贵族和朝廷官吏等跟随辽国王子耶律大石,去新疆和中亚建立了西辽,但是契丹族的大部分人民仍然留在中国燕云十六州及其北方地区,这里是成吉思汗的家乡。

西辽建立后,耶律大石仍然想着东征复国,与中国北方地区鲜卑族和契丹族等保持着经济、文化和人员方面密切往来,直到蒙古崛起,这种往来也没有中断过。

公元1206年,鲜卑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号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此时,距离契丹辽国垮台仅仅81年,这点时间不可能抹掉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成吉思汗立国后,他的宰相和谋臣是耶律楚才,此人是契丹贵族,精通中国兵法和文化。蒙古定都燕京后,成吉思汗聘请中国道教道长丘处机为国师。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对中国文化非常精通,他能与中国学者进行思想、宗教和哲学等高深知识的无障碍沟通。

蒙军进行西征和中国征战使用炮、铳、火弩机、抛雷机等高端火器,使用抛石机、撞击机、装甲楼车等高端攻城器械,使用精钢马刀、流星锤、强弓、连发弩机等精良武器,这些器械装备从哪里来?!难道是铁木真那些放牛放养的老乡凭空想象后,随手制造的?!显然不是,它们是中国科学家、技师和工匠,在宋朝朝廷武器械及装备的法式和规范的基础上,结合蒙古军队以骑兵为主等情况后,改良而来的。

蒙古军队在西征和对中国的战争中,大量使用汉族中高级将领,在西方的蒙古汗国(蒙古王称可汗,可汗kehan连读是官guan,官也是观,是观察、监视、督察、总督等意思,可汗来至华夏管制)中大量使用汉族文官,负责可汗国家朝廷和衙门建设和管理,并从中国的引入大量的汉族科学家、技师和工匠,发展当地科技、文化、农业和制造业,使中国文明第一次全面而系统的照亮了中亚、南亚、中东和欧洲,使西方世界的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获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为欧洲文化兴起、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因此,西方人并不像亚洲人那样反感蒙古,他们认为蒙古是上帝之鞭,解放者,蒙古人帮他们推翻腐朽的神权和王权,给他们带来了自由和文明,西方人的这些评价是客观的。

蒙古西征的全面胜利,表明蒙古的强大来源蒙古完美而系统地吸收了中华文化和技术的精髓,获得了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全面帮助和参与,同时得到西方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同时蒙古西征的全面胜利,由西方的文明程度太低,人口稀少、经济方式原始落后、社会松散分裂等因素促成,当时西方国家仍然停留在奴隶制、家族制和部落制的原始社会水平上,人民都是奴隶,没有自由,也没有财产,更加没有国家意识。当时西方这样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如何能够抵抗蒙古军队和中国文化强烈攻击!

在蒙古第三次西征中,汉族大将郭侃是蒙古王子旭烈兀的两万先锋军的统帅,郭侃在中东遇到唯一劲敌是位于今巴格达的哈里发(相当伊教教王)守城军队,虽然是劲敌,但是郭侃围城火攻几天后,哈里发马上乖乖带着文武百官,出城投降,朝廷上下没有任何血战到底的意思。

随后,郭侃领军进入今叙利亚、土耳其等地区,当时这里没有像样的城市,更没有国家,社会散乱,人民贫困,该地区人民信仰杂乱,伊教、基督教、佛家、拜火教皆有人信仰。郭侃离开该地,向南沿着地中海东岸进军,一路上郭侃军收服一些小城和村庄,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随后,郭侃军向西进入埃及,在埃及郭侃军收服了一些城镇,但是没有作战记录,也许那个时候,埃及并不是西方人吹嘘的那种大国。郭侃军在北非地区继续西征,收服不少城镇,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郭侃到达直布罗陀海峡南岸后,旭烈兀命令郭侃率军渡海去征服法克兰(今法国),郭侃军渡海后,在今西班牙、意大利等地遇到几个城邦小国,他们国王都号称图难(即苏丹,伊斯兰国家对国王的称呼,是权威者的意思),这些小国被围城之后马上投降,与蒙古帝国签订称臣纳贡条约。

之后,郭侃军北上进入法克兰地区,当时整个法克兰只有一个大城(可能是巴黎),法克兰的国王即图难和朝廷住在这里。郭侃军包围大城后,法克兰国王忙上带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国王风趣地对郭侃说:“唉!昨天晚上我梦到上帝,他告诉我有一个天神要来帮助我!原来这个天神就是郭将军啊!”。

根据郭侃军的随行史官记载,都是郭侃军经过欧洲各地,人民以信仰佛教为主,各地建有西藏形式的佛教寺庙,出家和尚穿着红袍,头戴鸡冠大绒帽,样子跟现在西藏寺庙里喇嘛差不多。唉,难怪现代欧洲精英和学者知道如何使用佛教卍字,而且对西藏的文化、风俗和地理非常熟悉和痴迷,原来他们的祖先曾经信仰过佛教。

与法克兰国王签订称臣纳贡条约后,郭侃军南下,渡过马尔马拉海峡进入小亚细亚,东行,在巴格达与旭烈兀会师,交接战利品和各国称臣纳贡协议(这些协议是旭烈兀建立伊尔汗国的税收来源啊,否则这趟算郭侃军白跑了!)后,旭烈兀让郭侃回国去四川向蒙古帝国大汗蒙哥述职,如果不是蒙哥战死钓鱼城(今重庆),郭侃肯定得到蒙古帝国的重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5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