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6章 西方思想及宗教简史之七!

书名:凿壁窥光 作者:江枫客栈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8

公元311年,晋怀帝与司马越的矛盾爆发,密诏苟晞伐之,随后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当他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遭石勒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后被杀。此时洛阳空虚,被刘聪、王弥兵攻破,杀害官员百姓三万馀人,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

公元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

公元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 。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在中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历史巨变的同时,由于晋朝王子司马睿带领晋朝宗族、贵族、士族、臣民和民众,“衣冠南渡”逃到江南及中国南方各地,因此延续了晋朝的统治,司马睿建立的晋朝史称东晋,原来的晋朝称西晋。

东晋在三国时代吴国的地盘上建立国家,形势并不乐观,因为吴国被晋朝所灭,虽然这场生灵涂炭的灾难已经过去63年(公元280年至317年),但是江南民间对这场灾难状况仍然记忆犹新,中国南方人民对晋朝的仇恨仍然没有消除。幸运的是在六十三年时间里,晋朝培养了一批像陶侃(江西九江士族首领,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爷爷)本地士族首领和地方官吏世家。加上西晋灭亡后,从北方度过长江入住江南和中国的晋朝的宗族、贵族、士族、臣民和民众大概有200多万人,这些都为东晋在中国南方的统治奠定比较稳固的基础,使东晋社会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社会环境,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晋为了对本地土著人民与北方移民区别对待,给予北方移民更多的税赋减免优惠,以及购买土地、为官、当兵和经商等方面优先权和便利条件,因此东晋朝廷将北方移民专门注册称“客户”,客ke在古老东南亚南岛语中是去、离开、从某地到某地的意思,在汉语中“客ke”为名词时是外乡人的意思,“客ke”为动词时是去、离开的意思,目前西南官话仍然将“去”读成“客ke”,晋朝人肯定也是这样读“客ke”,这说明晋朝时,北方汉人仍然保留着人类迁徙前东南亚古老民族的文化及习俗,因此晋朝人仍然可以跟当时的中国南方人进行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衣冠南渡是南方客家人群体形成的基础,经过一千多年的民族大融合后,今天的客家人已经成为南方土著,客家语吸收了很多古越语词汇如客家人称妇女、母亲为ya,目前仍然继承古越文化的中国壮族、布依族等,以及东南亚很多民族也这样称呼妇女和母亲,而当今的客家人风俗已经基本南方化。这说明,不管历史过程多么苦难和曲折,中国人都能走向和解、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与东晋社会相比,中国北方的十六国风云变幻可谓目不暇接、血肉横飞、惨不忍睹,西晋灭亡的祸根是胡人内迁中原,十六国历史起因是内迁中原匈奴首领刘渊率领匈奴部族起兵反抗晋朝暴政,从而激起匈奴、羯、鲜卑、氐、羌、卢水胡、乌桓、巴氐及高句丽等居住在中国北方、东北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响应和支持,同时中国本土的军阀士族也借机加入反晋战争和割据,由此导致西晋王朝快速灭亡,少数民族及中国本土士族首领纷纷割据称帝建国,展开中原大混战,军阀们都想平定天下,统一中国。

在这个阶段中国西北、西域和中亚等地区先后由前凉(汉族士族军阀)、前秦(氐族军阀)、后凉(羌族军阀)等军队控制,但是这些地方的统治方式非常松散,当地大多数地方由匈奴、丁零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部落政权统治,因此,中原外派军政机构很难统治这些地区,中原朝廷的军队只驻守城镇及关口,负责收取通城通关费用,军队下辖的官府只能收取军镇周边人民的税赋,因此驻边军政机构往往入不衍出,依靠中国朝廷给予军饷和物资。

为了摆脱朝廷支持和控制,进行独立发展,驻边军政机构往往走独立建国的道路,向西发展,建立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获得稳定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在这个历史阶段,匈奴、丁零(白人部族,最早居住在西伯利亚贝尔加湖地区,后迁移到西域、中国西北和北方等地区,是羯族的前身)等西域部族在中国戍边官府官兵威逼下继续西迁,从而导致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产生和形成很多国家。如这个阶段贵霜帝国在中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都是中国西迁士族、西北及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亚、中东和欧洲进行军阀混战的结果。这个事情贵霜帝国进入强盛期,它领土包括今中国新疆、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等地区、阿富汗全境、波斯全境、巴基斯坦全境、印度恒河流域等北部地区,根据历史考证贵霜帝国是最早统治今天中亚、阿富汗、波斯和巴基斯坦的国家,是南亚次大陆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统治印度地区的国家(今天我们看到的印度、波斯等历史是西方学者根据他们意识形态的需要编制的小说故事集),是中国士族和少数民族列强将中国文化、国家体系和制度系统地传入中亚、中东和欧洲,否则这些地区仍然过着部族方式的原始生活。

当时,匈奴族是横行中亚、中东和欧洲等西方世界的伟大民族,西方人对匈奴人非常恐惧和敬重,在西方人眼里,匈奴人不仅是西方的征服者,而且也是中国地区征服者和统治者,因此欧洲人称呼匈奴人为hans,匈奴人在欧洲创立国家匈牙利为han,而han的读音与“汉”的读音完全相同,这不是偶然现象,这说明当时欧洲人知道在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汉国,他们认为匈奴人就是这个汉国的主人。而西方人称呼中国人为秦qin,因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伟大国家,同时氐族、鲜卑族创立国家采用秦qin或契丹qidan(快读也是qin),这样加强了古代西方人对中国人为qin的身份认证。在西方人文化概念里秦qin早于汉han形成,这是历史事实造成的。

在这个阶段中国北方控制在匈奴人和鲜卑人手里,通往中国北方境外的雁门关长期被匈奴人控制,因此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等地区游牧民族可以自由进入中国;中国地区通往东北平原及大兴安岭地区的山海关等重要关口控制在鲜卑人手里,因此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可以不受限制地大量涌入中国。根据历史资料统计,五胡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国的境外人民有500多万人,而当时五胡内迁中原形成的人口规模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因此,当时中原已经看不到汉人村寨,到处可以看到穿胡服、讲胡语的人民,中国北方特别是中原地区的胡化非常严重,中国北方的汉文化几乎荡然无存!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对中国北方社会产生有益影响的有两个国家领袖,一个是后赵国皇帝石勒,另一个是前秦国君苻坚。

石勒是羯族首领,但是他精通汉文化,能够体恤人民疾苦,他推翻前赵匈奴人的统治,统一中原后,推行仁政,减免税赋,发展地方经济,因此中原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等到很大恢复和发展。

苻坚是氐族的王亲贵族,他从小热爱中华文化,饱读诗书,爱护人民。他主政前秦后,重用王猛等汉族精英,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推行胡汉一家亲政策,取消一切优待胡人的政策,推行人人平等的社会及经济政策,鼓励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贸。在统一中原后,在军事上,苻坚利用氐族在文化和军事方面的优势,统一四川地区,派遣嫡系精兵重新统一和控制陕西、河西、新疆和中亚地区,恢复中国对广大西域地区的统治,真正实现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统一。

北方统一后,苻坚召集60大军南征东晋,准备实现中国的全面统一。但是由于苻坚主要谋士和将领王猛等已经离世,身边缺少精通中国地理和军事的人才,加上苻坚亲信投降汉将朱序,以及异族将领如羌族姚苌、鲜卑族慕容垂等奸臣,导致秦军在淝水之战的全线溃败。

淝水之战是典型和惨烈的军事历史教训,当时苻坚领导的秦军有60万人之众,而前来抵抗秦军的东晋军仅有8万人不到,而且晋军领军将领是名不见经传的谢安、谢石、谢玄等东晋士族子弟(谢家是东晋士族大族之一,王家士族齐名,当时号称谢王之家即东晋权势家族,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自东晋王家士族)。

淝水之战秦军的第一个错误是选择战争地点和作战方向的错误,江淮地区水网密布,而且处于大别山区,可谓穷山恶水,非常不利于习惯平原作战的北方军队展开运动战和袭击战。精通中国地理和实际用兵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一般都不可能通过这个地区,攻击长江地区的军事力量,因为该地区不利于进攻,进攻需要进攻方向没有自然屏障和阻碍,但是江淮地区的自然屏障和阻碍非常多,随处有河流湖泊及穷山峻岭,而此类地形非常适合防守和阻击敌军,小股部队就能承担对大量敌军的阻击。

因此,精通中国地理和军事的曹操制定消灭东吴军事的计划是,大军占领荆州,在此建立军队集结及补给点,然后大军主力乘船顺流东下,直到捣毁东吴首都建邺(今南京),一举消灭吴国。如果不是东吴出奇兵对曹军进行火攻,烧毁曹军连营舰船军队,曹操肯定实现了他的军事计划。

晋国篡位魏国而来,因此司马炎对曹操消灭东吴的军事计划非常清楚,因此司马炎消灭吴国的军事计划,几乎是曹操计划的翻版,晋军在长江北岸多点布防,而晋军主力在荆州等地乘坐在四川造好战船顺江而下,一举拿下建邺,顺势扫平江南各地的吴军,实现中国大统一。

难道时隔66年中国北方军事家们已经忘记了曹操和司马炎的用兵方略?!也许当时苻坚身边没有真正的军事家,而且苻坚确实不了解曹操和司马炎的用兵方略,因为军事从来都是国家机密,这些机密文献不可能让苻坚这样异族阅读和研究。

秦军的二个错误是,在战争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听信异族首领姚苌等人的怂恿,强硬发兵攻打东晋,导致战争失败后,众叛亲离,国家瓦解,苻坚本人也死于姚苌之手。

秦军的三个错误是,在开战前,任用有二心的叛将朱序去劝降晋军,朱序出身晋军,他与谢家非常熟悉,因此,他到了晋军军营后马上投降晋军,出卖秦军,他不仅将晋军情况全盘告诉晋军,同时还以晋军制定了一个让秦军后退,以晋军过河投降为借口,轻松渡河,然后消灭秦军的阴谋计划。现在我们来揭露这段被历史掩盖的阴谋,写这段历史学者为了维护东晋朝廷面子,贬低前秦和苻坚,故意将这段历史写成,让秦军后退,晋军渡河后站稳后,晋军再与秦军对阵决战。

读者可以思考一下,苻坚虽然不算非常高明军事家,但是他也是身经百战军队统帅,他对人性也非常精通,他会同意晋军的这种荒唐的作战请求吗?而且朱序是去劝降,在劝降不成的情况下,苻坚还会信他的鬼话?!真实情况是,朱序回到秦军大营后,他肯定跟苻坚说,劝降成功了,晋军提出,为了方便秦军接受晋军投降,让秦军后退,晋军渡河到对岸才投降秦军!苻坚答应了晋军投降请求,旦担心晋军有诈,要在晋军渡河过半时,让秦军消灭渡河的晋军!但是,朱序说秦军这样做有失仁义,劝苻坚不能这样做,为了仁义之师的名号,苻坚答应不半渡而击晋军,而后,朱序才通知晋军渡河,而且让晋军渡河时,对着后退的秦军高喊“大家快逃命啊,秦军战败了!”,如此造成秦军踩踏,死伤过半!这才是历史真相。

苻坚虽然精通中国文化,但是他还是低估了人性的丑恶,低估了实现宏图伟业的艰辛!

苻坚去世后,氐族人民和军队大量进入西域地区即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在这些地方与当地融合,开疆扩土,产生新民族和新国家,突厥民族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突厥tujue,在氐族的母语古越族的意思是tu/du犊是豆子、种子、种族的意思,jue倔是倔强、强硬的意思,突厥tujue是犟种、坚毅种族的意思。

当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民族称自己为吐蕃tubo,这里tu/du犊的意思也是豆子、种子、种族的意思,bo伯是男性长辈、男性尊者的意思,吐蕃tubo的意思是父氏种族、猛男种族,强大该族男尊女卑,刚猛的民族文化及性格。也许那个时代华夏各族都喜欢以这种方式命名自己的民族。

距离淝水之战235年后即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国又开创一个崭新的大一统时代,此时,在中亚和中国北方崛起了一个与唐朝的伟大民族——突厥族,该民族不仅让唐朝大伤脑筋,而且还在文化上深刻影响中国,唐朝王族和贵族来源突厥族,他们完全采用突厥风俗和文化,唐朝人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成分和元素,唐朝伟大诗人李白就是在中亚突厥人核心区域河间地区碎叶城长大并接受汉文化教育,在11岁时,跟随本族叔父回到四川松潘高原今江油市,开始他在中国学习和创作。李白成年后,因为李白与李唐王朝贵族是同族,因此他轻松入朝为官,然后李白展开游览中国的大好河山,创作伟大传世诗篇的浪漫历程!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在中亚等西方地区仍然盛行汉字和汉文化,否则,怎么会产生李白这样的精通中国文化的伟大文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2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