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作者:请你吃大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九十五章:天竺当李恪封地?刘仁轨精神点

书名: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作者:请你吃大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5:09

李恪双手搭膝,身姿挺拔,剑眉星目,器宇轩昂,双眸有神。

在群臣眼中,英武非凡。

只不过,长孙无忌与高士廉却是暗暗蹙眉。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讲,他们对李恪都不会抱有任何的好感的。

如果不是太子首肯,他们怎么也不会让李恪待在长安。

一个萧瑀,已经让他们够烦了。

再加上一个亲王,局势更加复杂。

如今太子身边,可不只有他们一系,还有其他各方势力围绕。

“太子殿下寄予皇子亲王厚望,臣乃吴王,是亲王之长,自当要做出表率来,敢于先。”

“如此才不负太子殿下所望。”

李恪如是说道。

李承乾是嫡长子,是皇太子,是君。

并不是亲王之列。

李恪是李世民三子,是诸多皇子亲王最大的。

说是亲王之长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这是不算李渊之子在内的。

众人没有说话。

如今的吐蕃,看似内部混乱,但正是如此,才会显得凶险。

越是混乱,越是有可能出现野心之辈,不按常理出牌。

一个使者去了,出了差池,为其报仇就成。

但一个亲王,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有个三长两短,任何好歹的话。

对大唐,对皇太子都会带来极坏的影响的。

“三郎。”

李承乾道:“陛下说过,吐蕃不值一提,无须兴师动众。”

“你乃我大唐亲王,地位尊崇,贵不可言。”

“你充当使者去吐蕃,太看得起吐蕃了。”

他见李恪还要说话,出手压道:“行了,你的想法孤知道。”

“但孤不许!”

李承乾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否了李恪的提议。

还是那句话。

让亲王去吐蕃,太给松赞干布脸了。

他语气不容置疑,李恪只好作罢,萧瑀也是松了一口气。

真让李恪去,他提心吊胆,怕是睡觉都不安宁。

最终商议一番,三个人选出炉。

秘书郎上官仪,给事中刘仁轨,吐谷浑国相王玄策。

李承乾属意王玄策。

但其他人却觉得刘仁轨不错。

李承乾也只好从善如流,恩准刘仁轨出使吐蕃。

众人随后商议针对吐蕃后续的一系列动作,这才结束。

“你不要着急。”

“先在孤身边做事,有你施展拳脚的时候。”

李承乾笑着说道。

李恪还年轻,有才干能力是不错,但还需要磨砺一番才是。

“臣弟知道了。”李恪笑了笑,其实是有点失望的。

他背负的期望是一点都不小,压力很大的。

尤其是站在长安城,站在太子身边。

无数眼睛在盯着他,哪怕是弟弟妹妹也在看他的作为。

其他弟弟妹妹不会把自己去与太子比较。

因为双方的身份摆在那里,太子不是他们能比较的。

但他不同,他的行为,则是代表着往后亲王怎么做的答案。

李承乾让人把地图拿来摊开。

脱去靴子,穿着足衣,踩在地图上。

他很喜欢这种看地图的方式,好似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脚下。

李治,长孙冲,李恪等人也脱了靴子上前,围在李承乾身边。

“你们说,吐蕃的这边,是什么?”

李承乾手指着吐蕃的西边,问道。

“根据记载以及传闻,那边应该是天竺国。”

李治说道。

李承乾蹲下来,注视着地图上的吐蕃,道:“天竺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他们那边的土地是什么样的。”

“你们知道吗?”

李恪这时说道:“根据丝绸商队带回来的消息,说天竺国很是富有,人口众多……。”

天竺对大唐并不神秘。

丝绸之路,打开了往西的大门。

天竺国也多有人员抵达长安,双方的商贸来往很是密切。

“吐蕃并不是一个富饶肥沃的地方。”

李承乾淡淡的说道:“只不过他距离我长安太近了,居高临下,咫尺迫近。”

“现在羸弱,但我们一旦放之任之不管,等它成长起来,是极大的祸患。”

三人听着他的讲述。

“但除掉它,不过是顺手而为。”

李承乾手指从长安而起,从吐蕃划过,最后落在没有标注出来的天竺,“孤是要找出,吐蕃前往天竺的一条新捷径出来。”

“大军从西域去饶一圈,路途太过遥远了,所耗所需过于庞大。”

“若是能从吐蕃去天竺国。”

“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众人惊骇。

他们没想到,背后还有这等深层次的谋划。

李治脱口而出,道:“挥师直击!”

李恪也蹲了下来,眼神带着火热之色,“大军走西域绕道,所需所耗,用在吐蕃这条路上,可能只有半数不到。”

“而这半数,却足以支撑作战。”

“可有这样的一条路吗?”

李承乾道:“据我所闻,是有这么一条道路的。”

“为何吐蕃不去天竺呢?”李治问道。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中心是我大唐,是各国向往之地,天竺国对吐蕃来说,远不如大唐对他更有吸引力。”

李承乾很清楚。

吐蕃不是不知道天竺,他是不知道天竺国会带来什么。

后来是一个一人灭一国的唐人。

让吐蕃见识到了天竺那边的富饶与庞大资源。

然后吐蕃才调整了策略,一边吸着天竺资源,壮大自己,一边对大唐俯首称臣,暗中发展。

最后才出现一个庞大到威胁大唐的吐蕃王朝。

现在,他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了。

天竺,只能是大唐的盘中餐,锅中肉。

这时候,有个傻子,提出让李承乾绷不住的问题。

“不远万里,去天竺干什么?”

闻言,三人几乎集体回头,看向长孙冲。

长孙冲有点莫名其妙,被三人注视,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后脑勺。

李治与李恪其实也有这个疑惑的。

为什么要去天竺?

只不过,他们识趣的没有提出来。

李承乾嘴角一抽,强压下一丝火气,起身道:“去年,大唐人口一千七百万。”

“今年,大唐人口估计有一千八百万多。”

“明年,可能会超过两千万。”

“三年,五年,十年,大唐的人口会有多少?”

“冲弟说,去天竺干什么。”

“粮食,资源!”

“朝廷要把天竺的粮食,资源运回来,供养大唐的百姓。”

这是李承乾的目标。

天竺那个地方,大唐要是吃下来,源源不断的向中原输血。

他都不敢想象,在本土资源自给自足,又有外部输送。

大唐会出现何等井喷的盛况来。

也不需要多久,二十年。

二十年,就能让整个大唐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地方,作为三郎的封地如何?”

额!

谁也没想到,太子的话锋转的这么快。

这就说到封地上了。

大家都没反应过来。

李恪回神,道:“全凭兄长决断。”

李治悄声没说话,要真让李恪封到天竺去,真的远离朝廷中枢了。

他读不懂太子哥哥到底是真的看重天竺,还是要把亲王都给流放出去。

“现在只是有个大致的猜想。”

“还是要看解决吐蕃后的实际情况。”

天竺,他李承乾是吃定了。

谁来都挡不住。

而且是要一口吞掉,往后归属于大唐疆域的一大版图。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大唐疆域太好了,北边是冰雪覆盖,东边是海,南边是森林瘴气,西边是天山阻隔,西北又距离中原太远。

但也正是如此,想要跳出去,没有非同一般的高远见识与雄心壮志,以及雄厚的资源支撑,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凡西边没有天山,你看古人会不会杀到更西边去,开疆拓土,增加疆域面积。

李承乾的脚步,走到东南处,他顿了顿,最终还是一步迈出,走出摊开的地图。

东南。

暂时不急。

先把当下的经营好,才有多余的精力,把目光放到南边去。

再说,现在李世民还心心念念着高句丽呢。

李承乾也想着先把高句丽给干趴下,然后顺势打通与新罗、百济的畅通道路。

从而作为跳板,去某个岛国上宣示一番大唐威权。

某个岛国,还没有亲切的感受过,来自大唐爸爸的问候。

李承乾自是要给他们送去。

……

刘仁轨得知自己要出使吐蕃,有点难以置信,没想到这份差事,会落到他头上。

他在朝中,自是知道吐蕃的一些情况,长安报纸可是都进行了刊登的。

现在去吐蕃,有凶险,但也意味着能博出一份前程来。

他做好了,让松赞干布前来长安请罪,那将是大功一件。

回来必定会升高位的。

也不知道是谁给他出的主意。

他领了诏令后,就关起门来,翻看汉朝使者出使他国的典籍来。

哪怕是使者队伍离开长安,他在赶路的时候,也没有放下书籍。

“太子殿下说过。”

“我大唐未来未必不如前贤。”

“一个个要心存赶超前贤的志向与豪情。”

“前辈们已经为你作出表率与典范来。”

“你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你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你行的!”

“刘仁轨,精神一点,不要丢大唐的份,要展露出大唐无双威势来。”

刘仁轨看着典籍,不断的自己催眠,代入其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8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