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作者:请你吃大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五章:亲耕礼,朝廷补贴大计

书名: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作者:请你吃大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5:09

一到春天,整个朝廷当前最重视的事务,便是春耕。

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在为这一事务忙活。

天子要行亲耕礼,做出劝课农桑的表率,祈盼丰年。

是日,正直惊蛰,春分时节。

天朗气清,春风微拂。

李世民手扶贞观犁,李承乾牵牛在前,犁出一道道沟壑来。

这项在百姓看来,无比寻常的一个举动。

此刻,却代表着浓厚的政治意义以及庄严的象征意义。

“这贞观犁,倒是省力许多啊。”

“工部做的不错。”

李世民颇为赞赏的说道。

贞观犁。

是工部在亲耕礼之前,研究出来的。

正是曲辕犁,只不过名字却要契合当下。

李承乾颇为欣慰,工部总算是拿出点成绩来了。

贞观犁出现后,是要大大节省时间,减少人力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有了贞观犁,以前一家之口,可种十亩地的,如今能耕种二十亩还多。”

“也有多余时间开垦其他荒芜之地。”

魏征笑吟吟的说道:“赵国公,看来今年的两千万亩良田肥地,不用担心了啊。”

长孙无忌当然高兴,道:“这是郧国公的功绩啊,贞观犁现世,可以说造福万民,功绩斐然……。”

工部尚书张亮微微昂头挺胸,两宫混合双打后,工部总算是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来了。

“赵国公言重了,此全赖陛下的英明领导,太子殿下的密切关怀。”

张亮道:“我怎敢居功?”

李世民心情很是不错,笑道:“好了,我心里跟明镜似的。”

“你郧国公带领工部臣工,能造出贞观犁来,没有辜负我与太子的期许。”

“但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居功自傲,骄傲自满。”

“当是沉心做事,再接再厉。”

“给你工部的庙算,要做出成绩来,才能对得起天下人。”

张亮拱手道:“臣谨遵教诲!”

“辅机,贞观犁的推行,你是怎么打算的?”

李世民走了两步,站到一旁,看太子扶犁,一手催促耕牛前行。

长孙冲跟李治跑在耕牛前边引导。

他嘴角微微含着笑意。

“春耕已经开始了,目前想要在天下替换的话,可能来不及。”

“所以,只能是先从长安周围开始,逐步推行下去。”

长孙无忌说道:“想来等到秋耕,天下主要地区,就能更换完成了。”

“等到明年春耕之时,尽量做到全天下百姓,都用上贞观犁。”

“制作跟得上吗?”李世民问道。

张亮接话,道:“不是太大的问题。”

“工部接太子教令,商议之后,决定对外公布贞观犁的详细制作工艺。”

“以朝廷与民间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贞观犁的产量。”

“如此,满足天下更换需求,不是什么难题。”

李世民点头,“这个法子不错,既能解决产量,满足百姓需求,也能实现朝廷推广目的。”

他看向太子,眼神越发透着满意之色。

作为皇帝,他认可太子的优秀。

作为父亲,他也很高兴,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哎!

说多了,苦楚只有他知道。

“不过,这贞观犁,价值几何?”

“百姓能否承担的起?”

他收回目光,背着手朝一边走去,问道:“贞观犁省力,一人就能完成耕种。”

“但一家青壮,却只有一犁一牛,岂不是浪费了?”

“这一点,民部与工部考虑到没有?”

“一家可承担不了,又是买牛,又是买贞观犁的。”

长孙无忌道:“这个问题,民部在考虑了。”

“臣有个想法,只是有点犹豫。”

“怎么说?”李世民有点好奇的问道。

“这个法子,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大,臣与民部臣工商议,还是没有得出统一的看法来。”

“说来听听。”

李世民更好奇了。

长孙无忌说道:“民部与工部共同承担贞观犁价格的一部分。”

“使得贞观犁的价格,达到百姓可接受的范围。”

“同时可以用旧有的犁,抵消一些价钱。”

“此外耕牛也是一样,民部可以补贴购买耕牛的一部分价钱。”

“这样一来,百姓所出的钱财,并不算多,百姓也更能接受。”

李世民饶有深意的看了一眼长孙无忌。

他有预感。

这不是长孙无忌想出来的。

“怪不得说,没有统一想法啊。”

“民部要出这么一大笔钱财,承担得起吗?”

“你这位大司农,不心疼?”

李世民调侃道。

长孙无忌肃穆,道:“陛下,一切都是为了天下民生大计。”

“民部这点钱,臣不是心疼,是要看是否造福百姓,是否对江山社稷有利。”

“呵……!”

李世民不由笑道:“去年盈余一千五百贯,今年庙算就要支出三千三百万贯。”

“虽然还没拿出去,但对你民部的压力可不小啊。”

“你准备拿出多少钱来补贴的?”

长孙无忌道:“陛下,这钱,可不是民部一家出啊,还有工部。”

“耕牛不算工部的,贞观犁,工部也要占一头啊。”

怎么可能全部由民部来出这个钱。

工部造出贞观犁来,你想要占据一份功劳,不出钱怎么能行?

张亮想要白捡便宜,长孙无忌怎么会给他机会。

张亮面露难色,道:“工部也没多少钱……。”

魏征幽幽的说道:“三百万贯的庙算,工部还没钱?”

“国事总共才一千八百万贯啊。”

不是。

张亮摸了摸胡须,什么意思?

怎么盯着我工部的钱来了?

你们一个个觉得我这个武官出身的工部尚书好欺负是吧?

我也是国公。

“陛下。”

“工部实在是拿不出钱来。”张亮道。

这时,李承乾走了过来,他接过手帕,擦了擦汗,笑道:“这耕地啊,可不是轻松活。”

“看看这一会儿,就出了不少汗。”

“看来孤还是锻炼的少了。”

他问道:“陛下,诸公,你们在说什么?”

“殿下,你要为工部做主啊。”

张亮喊道:“民部要工部给钱,补贴贞观犁。”

“工部哪里有余钱啊。”

李承乾大致了解,问道:“工部最多能拿出多少来?”

“啊?”

张亮傻眼了,他还以为来了救兵,没想到更重量级的。

李世民也不说话,就这么看着。

房玄龄轻轻撞了张亮一下,张亮这才反应过来,嗫喏的说道:“十万贯?”

“三十万贯?”

陛下跟太子都没出声,长孙无忌瞪眼,打发叫花子呢。

“五十万贯。”张亮苦笑道:“工部只能拿出这么多了。”

“再多,我只能是去要饭了。”

李世民笑骂道:“看看你这出息,三百万贯,挤出来五十万贯来,就跟小媳妇一样委屈。”

张亮低头,有点气不顺的。

你陛下说的比唱的好听。

有本事别让工部拓宽河北官道啊。

又要马儿跑,又要薅马儿的草。

好坏都是你说的算。

回头事情没办成,还要怪罪我。

这文官真不是好当的。

“五十万也行。”

李承乾笑道:“民部准备拿出多少来?”

“五百万贯。”

长孙无忌说完,全场的人都惊了。

李承乾也有点讶异。

张亮懵逼,不是你民部这么牛逼的。

张口就来五百万?

还盯着我这五十万干什么?

你大爷的长孙无忌。

李世民狐疑,道:“辅机,五百万,你不是在说笑?”

“陛下,这五百万是一年的,看起来很多,但真落实到补贴上,可能还不太够。”

长孙无忌解释道:“我大唐如今有近四百万户口。”

“耕牛,耕犁的补贴算一贯钱,就需要近四百万贯。”

“若是一户,需要两头耕牛,两具耕犁……。”

看的出来,长孙无忌是做足了功课的。

否则,他说不出来这般详实的数据来。

事实也是如此。

耕牛作为民间主要的生产畜力,就极为宝贵,价格向来不低。

不然也不会有杀牛禁令。

如果不是灭了薛延陀,缴获大量活牛,运回国内,使得活牛的价格下跌。

长孙无忌都不敢说出补贴耕牛的话来。

虽说有些牛的耐力不行,不适用耕地,但那是少数,价格低点也能卖出去不是。

反正牛是吃草的,又不浪费什么粮食。

但就算如此,寻常之家想要购买,也是极为困难。

朝廷若是想要达到,民间生产提高,土地增长,只能是朝廷掏出一部分钱来。

当下朝廷是亏钱,但只需要一两年,民间粮食产量,就会有显著的提高,朝廷的税赋也会大大出现增长。

大家都是明白其中的道理。

魏征突然说道:“我倒是有个疑惑,朝廷补贴,百姓低价购入。”

“若是有些人利用这个价格差距,转手高价卖出。”

“这朝廷岂不是当冤大头了?”

众人也觉得有这个风险。

“陛下,这一点是该考虑进去。”房玄龄道:“朝廷的想法是好的,可总有一些利益熏心之辈,铤而走险。”

李世民皱着眉头,也在衡量思索。

李承乾道:“孤相信,百姓心里都是向往美好,靠双手劳作的。”

“就如生育国策一样,不能因为一些蝇营狗苟之辈,从而畏手畏脚。”

“这些人毕竟是极少数,不能考虑到这不确定的因素,就因噎废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5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