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作者:请你吃大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六章:两宫强调,江南士族报纸

书名: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作者:请你吃大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5:09

站在田地讨论,不太适合。

一众人打道回府,在两仪殿会坐。

李承乾回宫换了一身常服,也随后到来。

李世民也换了衣服,坐在主位上。

“考虑问题全面是好事。”

“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想到如何防止漏洞出现。”

李承乾这才淡淡的说道:“生育国策,我们颁布了一条法律。”

“贴补之策,我们也可以制度想要的。”

“诸公皆是朝中贤臣能人,大家集思广益,查漏补缺嘛。”

李世民笑道:“太子说的不错。”

“有什么疑问,现在提出来,商议商议对策。”

“我觉得,辅机说的贴补之计,是利于民生百姓的。”

“今日亲耕,在表率。”

“但我是大唐皇帝,天下百姓君父,不能只是表率,更要做出惠及百姓的行为。”

“玄龄,你有什么想说的?”

他点名喊道。

之前的话,就算是为这次贴补大计确立了性质。

补贴大计是要实行的,是君父恩惠子民。

但在实行之前,有什么问题,该说该讲的,不能藏着。

房玄龄道:“郑国公说了这事,臣正好想到一个问题。”

“是不是要限制每家每户购买的数量?”

“不加以限制,一家购买多个,岂不是要被人利用了?”

李世民指着房玄龄,欣喜的说道:“看看。”

“这就是问题嘛。”

“有话就说,有问题就提。”

“玄龄要是不说,我们把这补贴大计颁布了,那岂不是便宜有些人了?”

说完,他道:“这个问题很好。”

“诸位有什么对策?”

长孙无忌道:“陛下,臣以为简单,限制数量即可。”

“每户最多只有两头牛。”

房玄龄摇头,“这样,有些家中七八口人的,怎么做?”

“还有那些大门大户的,土地较多,一两头怎么够呢?”

“有些违背初衷了。”

张亮惊讶的说道:“那些有钱人家,也在补贴范围?”

魏征不满的说道:“都是陛下的子民,难道还要分钱多钱少的嘛?”

张亮明智的闭嘴。

干不过这些文官。

我是乱入的。

李承乾道:“魏师这话就说的很对。”

“孤向来不对以贵贱区分孤的子民。”

“不管他钱多钱少,有地没地,孤都一视同仁的。”

李世民:“太子说的好。”

“我的子民,我自当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众人:“陛下圣明!”

李承乾道:“不管是大族,还是有钱人家,都应该享受朝廷的补贴。”

“只不过,这个贴补,要做出限制来。”

他巡视一圈,“首次,以旧抵消部分,朝堂补贴,第二次,朝廷降低补贴力度。”

“第三次,朝廷不再补贴。”

“耕牛也是一样,第一头全额补贴,第二头半价补贴,第三头,由买家原价去购买。”

这次补贴是面向广大底层百姓的。

主要是让广大百姓,解放劳动力,能够更多的耕种土地,开垦荒地出来。

买一头牛,哪怕是有朝廷的补贴,李承乾估摸着也可能掏空他们家庭大部分的财产。

至于第二头半价补贴,怕是会让很多百姓望而却步。

更别说第三头了。

那只能是有钱人家,拥有大量土地的才会去选择。

所以,只对补贴两次,能够杜绝钻空子的弊端,也能真切的照顾到底层百姓。

“殿下英明。”

“这个限制之法,大大的降低补贴大计的风险,也让人无机可乘。。”

长孙无忌不无激动的说道。

房玄龄附和一声,道:“不过,还是要防止有人以第二头牛,低买高卖。”

魏征正色道:“那就防微杜渐,以律法进行约束。”

“不许低价买入,高价卖出。”

李世民问道:“那百姓无计可施,要变卖该如何办?”

魏征当即道:“这很简单,官府以补贴后的价格赎回。”

“官府也不占百姓的便宜,百姓也别想从中获利。”

“毕竟,朝廷最根本的愿想,是鼓励耕种,鼓励开垦。”

李承乾没有说话,但心里却很是感叹啊。

不用他多说什么。

这些贤臣就能把问题找出来,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耕牛在官府手中流转,极大的限制有人从中牟利。

当然,有可能出现官府中饱私囊等行为。

这就需要朝廷对此监督以及巡查了。

最终还是要落到御史台的身上。

随后,众人就此事,进行展开的讨论商议。

逐渐把补贴大计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漏洞,都给出了办法。

李承乾走出太极宫,浑身很是放松啊。

这是,由长孙无忌与工部联手去办,想来会有些瑕疵,但大的方向,是好的。

“今日陛下举行亲耕礼。”

“马上写出一份文稿,在报纸发行出来。”

“是!”

第二天。

大唐帝国报再次发行。

重点讲述亲耕礼仪式,同时还将李世民在仪式上的讲话,进行报道。

“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在亲耕礼仪式上对群臣作出强调:民以食为天,朝廷要紧密关注春耕的进行,确保春耕顺利完成,一旦发现春耕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为百姓耕种排忧解难,保证今年丰收。”

“睿智仁德的皇太子殿下,对群臣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道,州,县等各地官府主官,亲赴民间田地视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春耕乃是民生大计,不能让事来找人,要各级官吏主动找事。”

“两宫强调:切实维护春耕生产秩序,一切以春耕为要……。”

报纸一经发行,马上就迎来了哄抢。

大多都是士子,读书人等。

长安百姓则是不约而同的汇聚到一处,听着他人的宣读。

“陛下与太子如此重视春耕。”

“怎么能不重视,你才吃饱饭多久。”

“国有贤君明主,我大唐之幸啊。”

长安各地都在奔走相处,口口相传。

不出意料,这份报纸也到了朝中大臣的手中。

“这轻薄的一份报纸,就能让长安再三震动啊。”

房玄龄感叹道:“之前对庙堂报告,如今也传遍天下,也在争相传颂,大加议论的。”

“谁说不是呢。”

房遗直也是惊叹,这报纸简直是刷名望的神器。

以当前独《大唐帝国报》一份,只要是识文懂字的,就没有人不会看。

他知道,自己阿耶在民间的声誉,可比之前要夸张的多。

什么贤臣,什么堪比管仲等名号,都在流传。

“阿耶,你如今有这般大的名望,万一陛下……。”房遗直没有说完,但意思很明显,就是担心陛下猜忌。

“这你就多虑了。”

房玄龄顺着胡须,轻笑道:“老夫今年六十有四,陛下今年却不过四十有四。”

“正直春秋鼎盛,威望无双。”

“老夫越是有贤名,越是能衬托陛下的贤明与文治武功。”

换了是其他帝王,他或许还会怕民间的声望。

哪个臣子,还没担心过功高震主的?

深知李世民为人,又在年岁上差距如此之大。

房玄龄是一点都不会担心。

不管是从能力还是名望上来,李世民都不可能对他有猜忌。

他又不是李靖。

再者。

真要论名望,东宫那位皇太子的名望,比他是只高不低。

多少士子,多少名士大家,对太子推崇的。

与皇太子相比?

他这名望高涨,都是太子给的。

“阿郎!”

“大郎!”

管家急忙跑来,气喘吁吁的扬着手中的东西。

“怎么了?”

“慌慌张张的,成什么样子?”

房玄龄皱眉道。

“怎么了?”房遗直问道。

“大郎,是报纸。”

管家说道:“又出来两份报纸。”

“嗯?”

两人疑惑,一人拿了一份,房玄龄瞳孔微缩,“文以载道?”

“阿耶,你看,这是圣贤报!”

房玄龄观察两份报纸,“哪里来的?”

“怎么突然冒出来这两份?”

“这个陆云,谢谦是谁?”

房遗直小声道:“不会是江南陆氏,谢氏吧?”

房玄龄恍然惊觉,“太子让江南士族发行报纸?”

“这事情怕是要大了啊。”

……

“殿下。”

“你说这江南士族也真是有意思。”

长孙冲撇嘴,道:“什么文以载道报,圣贤报。”

“跟我们这《大唐帝国报》的档次就不一样。”

“用殿下的话来说,一点格局都没有。”

李治道:“冲哥,你这就不知道了。”

“文以载道,圣贤两名,可是冲着山东士族去的。”

“你想想,山东那些士族,看到这两份报纸的名字会怎么想?”

怎么想?

李承乾嘴角露出玩味之色。

自然会很有意思了。

他目光落在报纸上。

长安是京师,江南士族想要在长安发行报纸,肯定要经过他的过目与允许的。

但在江南,他们怎么搞,李承乾就管不到那么多。

内容他看过。

没有多少过激的表述,不过就是江南名士写的文章而已。

可别小看这种文章,在江南流传没什么。

一旦在山东流传,那可是上门打脸。

文以载道,更是刊印一些古籍的注释。

这个可就很要命了。

要是北边的读书人,认可这些注释,引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的话。

那相当于江南士族,隔空传播理论与主张,还收了不知道什么来历身份的无名弟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457s